DB33/T 496.1-2017 青鱼 第1部分: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DB33/T 496.1-2017 Green fish Part 1: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seedling breeding techniques

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3/T 496.1-2017
标准类型
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7-08-22
实施日期
2017-09-22
发布单位/组织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150

B52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496.1—2017

代替DB33/T496.1-2004

青鱼

第1部分: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Blackcarp(Mylopharyngodonpiceus)—

Part1:Technicalspecificationsofartificialpropagation,fryandfingerlingnurturing

2017-08-22发布2017-09-22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496.1—2017

前言

DB33/T496《青鱼》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第2部分:养殖技术规范。

本部分为DB33/T496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要求编写。

本部分代替DB33/T496.1-2004《无公害青鱼第1部分:人工繁育技术规范》,与DB33/T496.1-2004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或修改了部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

——细述了“亲鱼培育”章节中的“培育”部分(见第5章);

——细述了“繁殖”章节中的“催产”部分,修改了“出苗方法”和“运输方法”(见第6章);

——修改了“鱼种培育”章节中的“饲料投喂”和“二龄青鱼培育”的部分内容,删除了“三龄青

鱼培育”的内容(见第8章);

——修改了“病害防治”章节中的“药物预防”的部分内容(见第9章);

——增加了附录B(见第10章)。

本部分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

本部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湖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嘉兴市秀洲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沈斌乾、周志金、陈建明、姜建湖、孙丽慧、黄爱霞、高培国、叶雪平。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3/T496.1-2004。

1

DB33/T496.1—2017

青鱼

第1部分: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青鱼苗种繁育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环境要求、亲鱼、繁殖、鱼苗培育、鱼种培育和病

害防治的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青鱼苗种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55青鱼、草鱼、鲢、鳙亲鱼

GB9956青鱼鱼苗、鱼种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SC/T1073青鱼配合饲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亲鱼

达到性成熟年龄,具有繁殖能力的雌性和雄性青鱼个体。

3.2鱼苗

受精卵发育出膜后至卵黄囊基本消失、鳔充气、能平游和主动摄食阶段的仔鱼。

3.3夏花

全长3cm左右的幼鱼。

3.4一龄鱼种

由夏花经当年养成的个体,重量一般为50g~150g。

3.5二龄鱼种

由一龄鱼种再经一年养殖后的个体,重量一般为1000g~2000g。

2

DB33/T496.1—2017

4环境要求

4.1环境

养殖场环境安静,交通便捷,水源充足,进排水系统齐全。

4.2养殖池

4.2.1面积

夏花培养池1亩(667m2)~5亩(3335m2)为宜,鱼种培养池2000m2~10000m2为宜,亲鱼培育

池5亩(3335m2)~10亩(6670m2)为宜。

4.2.2池深

夏花池深1m~1.5m。其它池深2m~3m。

4.2.3池形

以长方形为宜。

4.2.4底质

淤泥厚度不超过30cm。

4.3水质

4.3.1水源水质

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

4.3.2养殖池水质

应符合NY5051的规定。

5亲鱼培育

5.1选择

应符合GB5055的规定。

5.2培育方法

5.2.1放养时间及密度

产后亲鱼可立即放养,专池培育,每667m2水面放养亲鱼8尾~10尾,总重量在200kg以内,雌

雄比例为1:1。

5.2.2饲养管理

使用配合饲料进行投喂。定期巡塘,检查鱼类摄食、病害等情况,记好巡塘日志。视水质、水位情

况适时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3

DB33/T496.1—2017

6繁殖

6.1催产

6.1.1季节

每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

6.1.2方法

6.1.2.1剂种

常用催产剂为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促排卵素2号LRH-A2)、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多巴胺受体拮抗物地欧酮(DOM)。

6.1.2.2剂量

6.1.2.2.1促熟注射剂量:催产前10d~15d,每kg体重注射LRH-A20.2μg。

6.1.2.2.2雌亲鱼催产注射剂量:采用二次注射法。下列方法可任选一种:

a)第一次注射:每千克体重注射LRH-A25μg;隔10h~12h,第二次注射:每千克体重注射

LRH-A210μg~12μg和DOM5mg;

b)第一次注射:每千克体重注射LRH-A21μg~2μg和HCG600IU~1000IU;隔10h~12h,

第二次注射:每千克体重注射LRH-A25μg~7μg和DOM5mg。

6.1.2.2.3雄亲鱼催产注射剂量:成熟度好宜采用一次注射法,在雌亲鱼第二次注射时注射,剂量为雌

亲鱼的1/2~1/3。成熟度差的采用二次注射,剂量为雌亲鱼的1/2。

6.1.2.3注射部位

胸鳍或腹鳍基部腹腔注射。

6.1.3授精

6.1.3.1效应时间

水温22℃~29℃时,第二次注射催产剂后7h~10h,亲鱼发情产卵。

6.1.3.2授精方法

采用干法授精的方法获得受精卵。操作时,应符合以下条件:

a)根据水温和效应时间及时取卵、取精;

b)取用的精液应呈乳白色,入水即散;

c)用具在授精前应保持干燥、洁净;

d)精、卵避免阳光直射;

e)在精与卵混合之前,精或卵不能与水接触;

f)精、卵混合后即加水搅拌1min~2min,再漂洗;然后放入孵化器孵化。

6.2孵化

6.2.1孵化设施

孵化桶和孵化环道。

4

DB33/T496.1—2017

6.2.2孵化密度

每立方水体中可放卵150万粒~200万粒。

6.2.3孵化管理

6.2.3.1孵化前准备

放卵前对孵化设施进行修整,确保孵化设施完好。然后用30mg/L高锰酸钾药液,彻底消毒,并用

清水洗刷干净。

6.2.3.2孵化用水

孵化用水应符合NY5051的规定,用前经80目~100目尼龙筛绢过滤。

6.2.3.3流量控制

筛绢及时洗刷。调节好进排水系统,水流量以翻起鱼卵为宜,鱼苗出膜后至平游前,流量可适当增

大,鱼苗平游后宜减小。

6.2.4孵化时间

水温在22℃~24℃时,受精卵经48h~72h孵化出膜,2d~3d后待卵黄囊消失平游即可出苗。

6.3出苗

使用集苗箱收集鱼苗,当集苗箱中收集鱼苗达一定密度时,分几次带水移入鱼苗箱,计数。

6.4鱼苗运输

用双层尼龙袋带水充氧运输,密闭装箱,水温22℃~25℃时,每千克水装苗2万尾,运输≤12h。

水温26℃~29℃时,每千克水装苗1.5万尾,运输≤8h。

7鱼苗培育

7.1培育前准备

7.1.1池塘修整

放养前1个月排干池水,整修好塘埂,整平池底,曝晒7d~10d。

7.1.2池塘消毒

鱼苗放养前7d~10d每亩(667m2)用7kg~10kg漂白粉(水产用含氯石灰)或放养前15d~20d

每亩(667m2)用100kg~150kg生石灰化浆全池均匀泼洒,并翻动淤泥。

7.1.3培育水质

鱼苗放养前7d,抽干消毒水,经60目筛绢网过滤注入新水,水深0.6m~0.8m,视水质情况适量

使用生物肥,使透明度达到30cm~35cm。

7.2鱼苗质量

应符合GB9956的规定。

5

DB33/T496.1—2017

7.3鱼苗放养

每亩(667m2)水面放养鱼苗10万尾~20万尾。在晴天池塘上风处放苗,尼龙袋内水温与池塘水温

差不能大于2℃。

7.4培育管理

7.4.1投饲

放养后前15d采用豆浆培育饲养,每天喂两次,上午8时~9时,下午1时~2时。每天每亩(667

m2)用黄豆2kg~3kg,15d后转投渔用配合饲料破碎料全池抛洒,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符合NY5072的

要求。

7.4.2调节水质

培养前期,池塘水深保持0.6m~0.8m,每隔7d加水10cm~20cm,培养后期水深1.0m~1.2

m,池水透明度25cm~30cm。

7.4.3鱼病防治

发现鱼苗沿塘边狂游,应增加投饵量和适口饵料。鱼苗发生车轮虫病时,泼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

剂(5:2),使池水中达到合剂浓度0.7mg/L。

7.4.4巡塘

每天定期巡塘,观测池塘水质、水位、鱼苗摄食和生长等情况。

7.4.5拉网分养

鱼苗全长达到3.0cm左右进行一次拉网锻炼,然后出塘转入一龄鱼种培育阶段。

7.4.6尾水排放

养殖尾水经适当处理排放。

7.4.7记录

对鱼种放养、饲料投喂、病害防治及水质调控等情况做好日常记录。

8鱼种培育

8.1一龄鱼种培育

8.1.1培育前准备

培育前的准备工作于放养前1个月开始,方法同本标准7.1。放养前水位控制在0.8m~1.0m。

8.1.2放养

8.1.2.1放养时间

6月中旬~7月中旬。

8.1.2.2放养密度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