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T 130-2010 有线电视系统用室外光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GY/T 130-2010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for outdoor optical cables used in cable television system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1998年07月
-
2010年1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等
- 起草人:
- 陈国庆、李旭 等
- 出版信息:
- 页数:1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GY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
GY/T130—2010
代替GY/T130-1998
有线电视系统用室外光缆
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Specificationandmeasurementmethodsforoutdooropticalfibercable
usedinCATVsystems
2010-11-19发布2010-11-19实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
GY/T130—2010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技术要求..........................................................................1
5测量方法..........................................................................8
I
GY/T130—2010
前言
本标准代替GY/T130-1998。本标准与GY/T130-1998的主要区别如下:
——本标准名称由原来的“有线电视用光缆入网技术条件”改为“有线电视系统用室外光缆技术要
求和测量方法”;
——本标准光缆中采用的光纤由原来仅规定B1类光纤改为符合GB/T9771的B1.1、B1.3和B4类
单模光纤或光纤带;
——本标准光缆中光纤芯数和光纤带(若采用)中光纤芯数按GB/T13993.4-2002的规定。GY/T
130-1998未规定光纤芯数系列;
——本标准光纤带中光纤采用领示色谱子带循环方式识别;层绞式缆芯中的松套管和骨架式缆芯的
骨架槽采用领示色谱或全色谱方式识别。GY/T130-1998没有采用领示色谱和对松套管和骨架
槽色谱识别的规定;
——本标准增加了非金属(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带加强中心管式光缆结构。GY/T130-1998
不包括这类光缆;
——本标准光缆截止波长λcc≤1260nm(对B1.1、B1.3)和λcc≤1450nm(对B4)。GY/T130-1998
光纤截止波长λc:1100nm~1280nm(对B1);光缆截止波长λcc<1270nm,两者取一;
——本标准B1.1、B1.3类光纤色散仅规定零色散波长范围、零色散斜率和1550nm处色散系数;B4
类光纤色散特性直接引用相关标准。GY/T130—1998还包括规定波长范围的色散系数(对B1)
在文本中直接规定;
——本标准光缆中光纤的衰减不均匀性即为由OTDR测量显示的光纤后向散射曲线上,任意500m
光纤长度上的衰减实测值与其全长上每500m衰减值之差的最大值应不大于0.05dB。GY/T
130-1998衰减不均匀性不大于0.10dB,无衰减不均匀性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本标准光缆机械性能试验中规定:㈠短暂拉伸受力光纤应变、残余应变以及受力衰减变化、残
余衰减变化;长期拉伸受力光纤应变及衰减变化。㈡短暂压扁受力衰减变化、残余衰减变化;
长期压扁受力衰减变化。㈢扭转受力衰减变化。GY/T130-1998仅规定试验后光纤应变及附加
衰减;
——本标准所有光性能测量包括试验涉及的光性能测量均规定测量波长。GY/T130-1998未明确规
定测量波长;
——本标准护套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要求按不同材料如线性低密度、中密度和高密度聚乙烯来规
定。GY/T130-1998统一规定,不区分材料;
——本标准“直埋光缆”机械性能试验条件仅有“普通型”。GY/T130-1998包括“普通型”和“重
型”;
——本标准规定“光缆长度”要求。GY/T130—1998对此未作出规定;
——本标准不规定“检验结果判定”。GY/T130—1998规定“检验结果判定”。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制。
本标准由全国广播电影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9)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
浙江富春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陈国庆、李旭、唐月、张万春、张瑾、陆春校。
II
GY/T130—2010
有线电视系统用室外光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线电视系统用室外光缆的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有线电视系统用室外光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
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2951.11-2008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厚度和
外形尺寸测量机械性能试验
GB/T3048.4-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4部分:导体直流电阻试验
GB/T3048.5-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5部分:绝缘电阻试验
GB/T3048.14-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14部分:直流电压试验
GB/T6995.2-2008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第2部分:标准颜色
GB/T7424.2-2008光缆总规范第2部分:光缆基本试验方法
GB/T7424.3光缆第3部分:分规范室外光缆
GB/T9771.1-2008通信用单模光纤第1部分: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
GB/T9771.3-2008通信用单模光纤第3部分:波长段扩展的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
GB/T9771.5-2008通信用单模光纤第5部分: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
GB/T13849.1-1993聚烯烃绝缘聚烯烃护套市内通信电缆第1部分:一般规定
GB/T13993.4-2002通信光缆系列第4部分:接入网用室外光缆
GB/T15972-2008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YD/T979-2009光纤带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面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衰减不均匀性attenuationnonuniformity
由OTDR测量所显示的光纤后向散射曲线上,任意500m光纤长度上测量的衰减与其全长上测量的归化
至每500m的衰减之差最大值定义为衰减不均匀性。
4技术要求
4.1光缆外观、结构、标志和规格
4.1.1外观
1
GY/T130—2010
护套外观应光滑、圆整、无缺陷。
4.1.2结构和标志
光缆结构和标志应符合GB/T7424.3的规定;标志应齐全(型号、厂名、计米、生产年份等)、清
晰、牢固,不褪色、不迁移,用浸水白色羊毛毡擦拭10次仍清晰可辨。
4.1.3规格
光缆中的光纤应为符合GB/T9771-2008的B1.1、B1.3和B4类单模光纤或光纤带;光缆中光纤芯数和
光纤带(若采用)中光纤芯数应符合GB/T13993.4-2002的规定。
4.2识别色谱
相同生产批次和结构规格的光缆应具有相同识别色谱和排序。识别颜色应符合GB/T6995.2-2008
的规定。
4.2.1分立光纤识别
松套管或骨架槽中的分立光纤应采用全色谱方式识别,其光纤序号和标志色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光纤全色谱排序
序号123456789101112
颜色蓝橙绿棕灰白红黑黄紫粉红青绿
4.2.2光纤带识别
光纤带阵中光纤带和光纤带中光纤的识别可以采用全色谱光纤带加印字方式或领示色谱子带方式。
全色谱光纤带加印字识别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光纤带中光纤采用全色谱方式识别,带阵中光纤带采用带上印数字或条纹标志识别
序号。面向光缆A端看,当光纤带置于水平方位时:光纤从左到右的序号及色谱应符合表1规定,光纤带
超过12芯时,序号13~24的色谱重复序号1~12的色谱;光纤带的印字应向上,其序号1在最上层,并顺
序向下增加。
领示色谱子带识别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光纤带中光纤采用领示色谱子带循环方式识别,带阵中光纤带采用光纤带中的领示
色识别。面向光缆A端看,当光纤带置于水平方位时:光纤从左到右的序号和光纤带从上到下的序号及
其色谱应符合表2的规定。光纤带中光纤超过12芯或(和)带阵超过12带时,序号13~24的色谱重复序
号1~12的色谱。
2
GY/T130—2010
表2光纤带领示色谱排序
光纤带光纤带中光纤序号
序号123456789101112
1蓝白蓝白蓝白蓝白蓝白蓝白
2橙白橙白橙白橙白橙白橙白
3绿白绿白绿白绿白绿白绿白
4棕白棕白棕白棕白棕白棕白
5灰白灰白灰白灰白灰白灰白
6白蓝白红白蓝白红白蓝白红
7红白红白红白红白红白红白
8黑白黑白黑白黑白黑白黑白
9黄白黄白黄白黄白黄白黄白
10紫白紫白紫白紫白紫白紫白
11粉红白粉红白粉红白粉红白粉红白粉红白
12青绿白青绿白青绿白青绿白青绿白青绿白
4.2.3松套管和骨架槽识别
层绞式缆芯中的松套管和骨架式缆芯的骨架槽应采用领示色谱或全色谱方式识别。采用领示色谱
时,在光缆A端顺时针方向上的领示色宜为红色、绿色,也可以是特定顺序的条码;采用全色谱时,在
光缆A端顺时针方向上的松套管和骨架槽序号和标志色应符合表1的规定。
4.3光缆尺寸
4.3.1外护层厚度
光缆外护层标称厚度应为1.8mm,最小厚度应不小于1.6mm;对水下应用光缆,外护层标称厚度应为
2.2mm,最小厚度应不小于1.8mm;对双钢丝加强和非金属(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带加强的中心管式
光缆,加强构件外侧护层最小厚度应不小于1.0mm。
4.3.2纵包金属带重叠宽度
当缆芯直径大于等于9.5mm时,纵包金属带重叠宽度不小于6mm;缆芯直径小于9.5mm时,纵包金属
带重叠宽度应不小于缆芯周长的20%。
4.3.3光缆长度
光缆制造长度按具体应用要求确定,容差应为0~50m。
4.4光纤带特性
光缆中光纤带特性应符合YD/T979-2009的规定。
4.5光纤特性
4.5.1几何尺寸
光缆中光纤和光纤带的几何尺寸应分别符合表3和表4的规定。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B/T 7991.4-2001 电镀超硬磨料制品 磨头 2001-03-29
- JB/T 10231.1-2001 刀具产品检测方法 第1部分:通则 2001-03-29
- JB/T 7991.3-2001 电镀超硬磨料制品 什锦锉 2001-03-29
- JB/T 7991.1-2001 电镀超硬磨料制品 代号和标记 2001-03-29
- JB/T 10232.1-2001 成套螺纹工具 第1部分:型式和尺寸 2001-03-29
- JB/T 10232.2-2001 成套螺纹工具 第2部分:技术条件 2001-03-29
- JB/T 10231.3-2001 刀具产品检测方法 第3部分:立铣刀 2001-03-29
- JB/T 7991.2-2001 电镀超硬磨料制品 内圆切割锯片 2001-03-29
- JB/T 10231.4-2001 刀具产品检测方法 第4部分:丝锥 2001-03-29
- JB/T 10231.2-2001 刀具产品检测方法 第2部分:麻花钻 200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