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174-2015 山区河流生态监测技术导则

DB11/T 1174-2015 Mountain River Ecological Monitoring Technical Guidelines

北京市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1/T 1174-2015
标准类型
北京市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5-02-02
实施日期
2015-05-01
发布单位/组织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北京市水务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01

Z06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1174—2015

山区河流生态监测技术导则

Ecologicalmonitoringguidelinesforstreamsinmountainousarea

2015-01-28发布2015-05-01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1/T1174—2015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生态监测要素.......................................................................2

5监测点布设.........................................................................2

6采样...............................................................................2

7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4

附录A(资料性附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方法........................................6

附录B(资料性附录)山区河流生态监测记录表............................................8

参考文献.............................................................................12

I

DB11/T1174—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水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水务局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水文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进怀、段淑怀、叶芝菡、吴敬东、陆大明、毕勇刚、袁爱萍、李京辉、黄振

芳、王奋忠、杨华、胡宗明、贺鸿文、杨元辉、路炳军、常国梁、彭海燕、刘金瀚、化相国、杨坤、阳

文兴、宿敏、张超、刘佳璇、包美春、胡晓静、尹玉冰、焦一之、李世荣、张满富、苏利茂、贾瑞燕、

季吉、王光武、赵宇、孙迪、苏醒、钟莉、刘大伟。

II

DB11/T1174—2015

山区河流生态监测技术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区河流生态监测的要素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山区河流的监测与生态恢复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L219水环境监测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山区河流streamsinmountainousarea

分布在海拔100米以上区域的河流。

3.2

维管束植物vascularplants

水域和陆域大型高等植物的总称,包括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

3.3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benthicmacroinvertebrates

生命周期的全部或至少一段时期聚居于水体底部的大于0.5mm的水生无脊椎动物群。

3.4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水中悬浮生活的植物群落,通常指浮游藻类。

3.5

入侵植物invasionplants

繁殖力强且易大面积扩散的外来植物物种。

1

DB11/T1174—2015

3.6

保护植物protectedplants

分布较局限、居群数量很少,或属于某地特有的植物物种。

4生态监测要素

4.1生物要素

4.1.1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组成与数量。

4.1.2维管束植物的组成与数量。

4.1.3鱼类的组成与数量。

4.1.4浮游植物的组成与数量。

4.2水文地貌要素

要素内容和监测方法按照DB11/T1173-2015执行。

4.3物理化学要素

水体物理化学指标状况,包括水温和溶解氧、pH、化学需氧量、营养元素及大量排污入河导致的特

定污染物水平状况。

5监测点布设

5.1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地点应布设在常流水的河段,视径流情况可在自然或较自然河段(人

为干扰少)、村庄周边河段(人为干扰多)和治理工程段分别选择。对于下游常年有水的河段应当布设

监测点、长期观测。

5.2维管束植物:选择典型河段开展监测,视径流情况可在自然或较自然河段、村庄周边河段和治理

工程段分别选择。河段长度一般为50m,最长不超过100m。已设置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的点位应

同时监测维管束植物。

5.3鱼类:应对常年有水的河流开展鱼类监测。监测点应布设在河流中下游,选择人工景观较少的区

域。

5.4浮游植物:只在湖泊、塘坝或流速缓慢的较大河流中监测,样点布设方法应符合SL219的规定。

5.5物理化学要素:监测点布设应有代表性,在空间上应覆盖流域全范围,综合反映流域中自然区域

和纳污区域的水质及其变化情况,并按SL219的规定执行。

5.6实施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维管束植物监测的点位应同时监测物理化学要素。

6采样

6.1采样频次与时间

2

DB11/T1174—2015

6.1.1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每年监测1次,在夏季、河道低水位条件下进行,采样时间距离最后一

场洪水(重现期最少为2年)至少4个星期以上。

6.1.2维管束植物:每年监测1次,在植物主要生长季节(5月至9月)开展。

6.1.3鱼类:2年监测1次,每6年为1个监测周期,在水温超过5℃的季节开展,宜在晚夏或初秋。

6.1.4浮游植物:每年采样6次,每个季节2次,冬季不采样。

6.1.5物理化学要素:一年至少采样4次,按季采集,汛期可适当加测。

6.2采样方法

6.2.1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采样方法与要求。

6.2.1.1可涉水的河流(深泓水深小于1.5m):对河段划分断面,采用D形网自下游向上游逐断面采

集,汇总为一个样本,样本用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储存,使用75%的乙醇固定。采样方法参见附录A。

6.2.1.2不可涉水的河流(深泓水深大于1.5m):用彼得逊或Ekman-Birge等采泥器采样,每个样点

采2个平行样,用0.5mm铜筛筛除淤泥后,收集底栖动物样本,样本用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储存,使用

75%的乙醇固定。

6.2.1.3现场记录采样点环境条件,填写附录B表B.1。

6.2.2维管束植物的采样方法与要求。

6.2.2.1在典型河段设置1-3个样带,样带应垂直于河流流向,宽度5m-10m。通过踏查方式实施快速

调查,调查水面宽、河岸带宽、植被组分结构等,填写附录B表B.2。

6.2.2.2在样带内开展样方调查。样方布设于河道范围内,包括水体、水陆交错带及其他受河流水文

影响的区域。样方布设参见图1。每个样带布设3-6个样方,沿河床往两岸分布,水文影响范围较大的

河流,样方数量相应增加。

图1样方布设示意图

注:该图中样方的数量与布设点位为示意,实际调查中应根据植被分布情况确定。

6.2.2.3样方面积推荐:

3

DB11/T1174—2015

a)大型水生植物:挺水植物一般为2m×2m,挺水植物植被稀疏的群落可为5m×5m或10m×10m,

沉水植物0.5m×0.5m;

b)陆生植物:乔木10m×10m,灌木样方2m×2m,草本样方1m×1m。

6.2.3鱼类的采样方法与要求。

6.2.3.1应采用网捕法采集样品,网目大小不超过10mm-12mm,有渔民的地方,应同时从渔民渔获物

中获取相应样品。

6.2.3.2现场记录采样点环境条件,填写附录B表B.3。

6.2.4浮游植物的采样方法与要求。

6.2.4.1定性样品使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定量样品使用采水器采集,采集后使用鲁哥氏液固定。具体

要求应符合SL219。

6.2.4.2现场记录采样点环境条件,填写附录B表B.4。

6.2.5物理化学要素。

水样采集和保存应符合SL219。

7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7.1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对样品在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计数和称量。宜鉴定到种,至少鉴定到属,

识别各种类的耐污性,填写附录B表B.5。

7.2维管束植物:对样方内植物进行种类鉴定、计数并测量高度和盖度。鉴定到种,填写附录B表B.6。

7.3鱼类:对样品现场鉴定、计数和称量。不能现场鉴定种类的样品,应使用照相机拍照或用75%乙

醇保存,送与专家鉴定。现场拍照、记录完成后将鱼重新放回河中。填写附录B表B.7。

7.4浮游植物:对样品在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和计数。将样品沉淀和浓缩后采用显微鉴定计数法,鉴

定到属。记录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优势种群和密度,填写附录B表B.8。

7.5物理化学要素:监测水质物理化学指标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钾指数、氨氮、总氮和

总磷等,特定污染物视实地排污情况确定监测项目,分析方法应符合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