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471-2024 紫色砂页岩侵蚀区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DB44/T 2471-2024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urple Sandstone Erosion Area

广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4/T 2471-2024
标准类型
广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3-07
实施日期
2024-06-07
发布单位/组织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广东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 146)
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紫色砂页岩侵蚀区的林草生态修复。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起草人:
赵庆、许东先、章驰、唐洪辉、钱万惠、宋磊、张凌宇、胡柔璇、杨清
出版信息:
页数:1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CCSB64

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2471—2024

紫色砂页岩侵蚀区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Codeofpracticeonecologicalrestorationinpurplesandshaleerosionarea

2024-03-07发布2024-06-07实施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4/T2471—2024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原则...........................................................................1

5侵蚀区类型划分.....................................................................2

6林草修复...........................................................................2

7造林种草...........................................................................3

8水土保持措施.......................................................................5

9抚育管理...........................................................................5

10修复成效..........................................................................6

附录A(资料性)各类型修复示意图.....................................................7

附录B(资料性)推荐植物名录........................................................12

I

DB44/T2471—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东省林业局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广东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庆、许东先、章驰、唐洪辉、钱万惠、宋磊、张凌宇、胡柔璇、杨清。

II

DB44/T2471—2024

紫色砂页岩侵蚀区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紫色砂页岩侵蚀区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侵蚀区类型划分、林草修复、造林种草、水

土保持、抚育管理、修复成效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紫色砂页岩侵蚀区的林草生态修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

GB/T16453.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

GB/T33891绿化用有机基质

LY/T1000容器育苗技术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紫色砂页岩侵蚀区Purplesandshaleerosionarea

一种分布在中国亚热带地区的由于径流冲刷或人为耕作放牧不当,导致表心土流失、植被破坏,表

面风化呈现紫色的土壤侵蚀区域。

生态修复Ecologicalrestoration

通过各种保护、保育和修复措施,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耕还湿、造林种草,使生态系统再植

复原和恢复重建的行为和过程。

鱼鳞坑Fish-scalepit

一种在水土流失区域的山坡上挖掘交错排列、具有蓄水功能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

4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

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根据立地条件,宜集中连片修复的,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不宜集中修复

的,分散治理。根据不同侵蚀区类型,采用适宜的工程措施,改善立地条件。

1

DB44/T2471—2024

适地适树

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选择耐干旱、耐贫瘠、适应力强、生长迅速、枝叶稠密、自我更

新能力强的植物。以乡土植物为主,可适当引进一些适应性强以及通过引种试验表现较好的外来植物。

高效修复

以林草修复为主,迅速提高植被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丰富生物多样性,最终构建稳定的植物群

落。

5侵蚀区类型划分

裸露岩石及薄土层类型侵蚀区

侵蚀区内植被已经退化或死亡,仅有少量耐干旱草本植物,偶有小灌木或藤本生长,有机质极少或

无,土层薄至无,裸露岩石成大小斑块,与草地相间。裸露岩石连片一般不超过50m2。

草地类型侵蚀区

侵蚀区内以草本为主,木本植物较少。区域内土层厚度≥20cm的地块,草本比较繁茂;土层厚度

<20cm的地块,仅有少量耐干旱草本。

灌草类型侵蚀区

侵蚀区基本无乔木,主要植被为灌木、藤本和草本。区域内土层厚度≥20cm的地块,草本植物比

较繁茂,灌木种类较为丰富;土层厚度<20cm的地块,仅有少量耐干旱草本植物。

疏乔灌草类型侵蚀区

侵蚀区内以灌木、藤本、草本为主,乔木稀少,林分郁闭度在0.2以下。区域内土层厚度≥20cm的

地块,灌木、藤本、草本植物比较繁茂,有少量乔木;土层厚度<20cm的地块,仅有少量灌木和草本

植物。

乔灌草类型侵蚀区

侵蚀区内乔木树种较多,林木生长良好,以乔灌或乔草结构为主,偶有藤本,林分郁闭度在0.2以

上,植被覆盖度≥50%。

6林草修复

裸露岩石及薄土层类型侵蚀区

6.1.1在坡度<5%的缓坡地段,从上而下,回填10cm厚以上的客土,并整平、压实,客土应符合GB/T

33891的规定,并加入缓释肥和保水剂。按照7.3和附录A中图A.1要求撒播草种进行修复。

6.1.2从上而下每间隔5m~8m,环山水平整齐砌筑挡土沙袋,客土要求和回填方法按6.1.1执行。

按照7.3和附录A中图A.2要求铺设草皮,并撒播草种进行修复。

6.1.3用拦根板及挡土沙袋砌筑种植容器,并回填客土30cm以上,客土应符合GB/T33891规定。在

砌筑容器内种植藤本植物进行修复,藤本植物种植按7.4和附录A中图A.3要求执行。

草地类型侵蚀区

2

DB44/T2471—2024

种植灌木为主,乔木为辅。土层厚度≥50cm的地块,可种植乔木;土层厚度在30cm~50cm的地

块,可种植灌木;在土层厚度<30cm的地段,则维持原有草本植物;修复后的每个林地小班组成树种

宜保持5种以上。乔木种植按7.1和附录A中图.4要求执行,灌木种植按7.2和附录A中图A.5执行。

灌草类型侵蚀区

种植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参照6.2根据不同土层厚度分别种植乔木或灌木或维持草地,修复后的

每个林地小班组成植物宜维持5种以上。乔木种植按7.1和附录A中图A.4要求执行,灌木种植按7.2和附

录A中图A.5执行。

疏乔灌草类型侵蚀区

种植乔木为主,修复后的每个林地小班组成植物宜维持5种以上。参照6.2根据不同土层厚度分别种

植乔木或灌木。种植方法按7.1和附录A中图A.4要求执行。

乔灌草类型侵蚀区

进行封山育林,按GB/T15163规定执行。

7造林种草

乔木

7.1.1林地清理

采用块状清理,以种植穴为中心,清理1m×1m范围杂草和藤本植物,清理后草藤茬头不高于5

cm,清理的杂物整齐堆放在穴的下坡位。

7.1.2种植密度

单位面积人工栽植数量根据侵蚀区类型具体的土层厚度以及现有乔木和灌木的数量确定,应符合

GB/T15776要求。

7.1.3种植穴

穴规50cm×50cm×50cm,如土层深度不够50cm,可用拦根板在下坡位围拢1/2~2/3后堆

土处理,保证种植土厚度不小于50cm。

7.1.4回土施基肥

穴施2.5kg有机肥+200g复合肥作基肥并加入保水剂,施放时肥料应与穴土混匀放入穴内,回土厚

度不小于50cm。

7.1.5苗木

采用1年~1.5年生根系完整、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的Ⅱ级以上容器苗,苗高40cm~60cm,地径0.5

cm(含)以上。乔木推荐见附录B中表B.1,其他条件按LY/T1000规定执行。

7.1.6种植

早春雨季种植。保持根系舒展,适当深栽,回土要细,回土后轻轻提苗,然后适当压紧,最后培土

成四周高中间低,或形成下坡高、上坡低的鱼鳞坑。

3

DB44/T2471—2024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