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381-2013 甘薯品种抗瘟鉴定技术规程

DB35/T 1381-2013 Sweet potato variety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福建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5/T 1381-2013
标准类型
福建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3-12-04
实施日期
2014-03-01
发布单位/组织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省农业厅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甘薯品种抗瘟鉴定的接种液制备、田间诱发、人工接种、病情调查、抗瘟性评价、鉴 定记录。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甘薯品种的抗瘟鉴定。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起草人:
刘中华、邱思鑫、余华、许泳清、邱永祥、罗文彬、纪荣昌、李华伟、汤浩
出版信息:
页数:1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7.080.20

B15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381—2013

甘薯品种抗瘟鉴定技术规程

TechnicalstandardforevaluationofsweetpotatoresistancetoRalstonia

solanacearumSmith

2013-12-04发布2014-03-01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5/T1381—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中华、邱思鑫、余华、许泳清、邱永祥、罗文彬、纪荣昌、李华伟、汤浩。

I

DB35/T1381—2013

甘薯品种抗瘟鉴定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甘薯品种抗瘟鉴定的接种液制备、田间诱发、人工接种、病情调查、抗瘟性评价、鉴

定记录。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甘薯品种的抗瘟鉴定。

2术语与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田间诱发鉴定

利用自然条件下能充分发病的田块种植甘薯品种,根据不同品种的自然发病程度判别品种抗瘟性的

方法。

2.2

人工接种鉴定

模拟自然发病条件,接种人工培养的薯瘟病菌,根据甘薯的发病程度判别品种抗瘟性的方法。

2.3

剪叶接种法

用带有薯瘟病菌的剪刀进行剪叶接种的方法。

2.4

浸根接种法

将具有新鲜剪口的甘薯种苗浸入到薯瘟病菌悬浮液中,使其感染薯瘟病菌的接种方法。

3接种液的制备

3.1培养基的配制

3.1.1固体培养基

洗净去皮的马铃薯200g,切成细块,加800mL水煮沸20min后,用双层纱布滤去薯块,置于适当

的加热容器中,再加入蔗糖20g、蛋白胨5g、牛肉浸膏3g、琼脂16g,加热至琼脂完全融解,转移到

量杯中,pH值调至7.2,定容至1000mL,121℃高压灭菌25min。

1

DB35/T1381—2013

3.1.2液体培养基

除不使用琼脂外,配方与制备方法均按3.1.1规定进行。

3.2薯瘟病样的采集

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薯瘟病样,置入取样袋,贮放在4℃条件下,备用。

3.3薯瘟病菌的分离

3.3.1前处理

取褐变的维管束2cm~3cm,75%乙醇中消毒0.5min,取出,用无菌水漂洗2次。

3.3.2划线法分离

3.3.2.1平板制备

取3.1.1制备的培养基100mL融化后,待培养基冷却至约45℃,加入浓度为1%的2,3,5-氯化三苯四

氮唑1mL,混匀后倒入灭过菌的培养皿,制成平板。

3.3.2.2划线分离

将3.3.1处理过的维管束剪成约2mm碎段,置于消毒过的载玻片上,加3~5滴无菌水,1min~2min

后,用灭菌过的接菌环沾取载玻片上的菌液,在3.3.2.1制备的平板培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