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324.3-2005 北京市农作物品种试验操作规程 第3部分:大豆

DB11/T 324.3-2005 Crop Variety Trials Operation Procedure for Beijing - Part 3: Soybean

北京市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废止 页数:1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1/T 324.3-2005
标准类型
北京市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5-12-27
实施日期
2006-03-01
发布单位/组织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北京市农业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50.01

B01

备案号:17777-2006DB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324.3—2005

农作物品种试验操作规程

第3部分:大豆

Guidelinesforregionaltrialsofagriculturalvarieties

Part3:soybean

2005-12-27发布2006-03-01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1/T324.3—2005

前言

农作物品种试验是品种审定和新品种推广的重要依据,为规范农作物品种试验,保障试验的科学性

和准确性,在多年品种试验工作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DB11/T324《农作物品种试验操作规程》分为六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小麦

第3部分:大豆

第4部分:西瓜

第5部分:玉米

第6部分:大白菜

本部分为DB11/T324的第3部分。

本部分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北京市农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由北京市种子管理站负责解释。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市种子管理站。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连平。

I

DB11/T324.3—2005

农作物品种试验操作规程第3部分:大豆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大豆品种试验操作程序、方法和调查记载标准。

本部分适用于大豆品种试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DB11/T324.1-2005农作物品种试验操作规程第1部分:总则

3试验申报

参照DB11/T324.1第4章的规定执行。

4试验操作

4.1组别设置

根据各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可设置春播组和夏播组;根据品种的品质特性可设置高油组、高蛋白组、

鲜食组。

4.2对照品种

参照DB11/T324.1第5.2条的规定执行。

4.3试验种子

参照DB11/T324.1第5.3条的规定执行。

4.4试验地点

参照DB11/T324.1第5.4条的规定执行。

4.5试验设计

区域试验小区形状为长方形,长宽比例为3:1~5:1,小区面积20m2~25m2,春播行距0.6m,夏

播行距0.5m(如果试验方案有特殊要求,执行试验方案)。随机区组田间排列方法,3次~4次重复。

重复间设置1.5m~2.0m观察道。

试验地四周种植6行以上同一品种的大豆作为保护行,保护行应选用比参试品种略为早熟的品种,

也可用对照种。

生产试验不设置重复,每点每品种面积300m2~600m2。

4.6播种

4.6.1播种期

春播组在5月15日以前播种;夏播组播种期在6月15日~6月20日之间。

4.6.2小区播量及密度

各参试品种的密度由育种(引种)单位根据品种特性自行确定,在当年区试方案中注明。

4.6.3播种方法

条播,采用人工播种或机械精量播种。播深3cm~5cm。人工播种的,需在播前将每小区用量的种

子按照小区行数分成等份,一份种子均匀地撒入一行中。

4.7田间管理

4.7.1施肥

1

DB11/T324.3—2005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配方施肥。一般情况下,每667m2底施有机肥1000kg左右;氮(N)6kg~8kg左

右、磷(P2O5)2kg~3kg左右、钾(K2O)4kg~5kg,底施50%-60%,追施40%-50%。

4.7.2灌溉

播种时要求田间持水量60%-75%,低于指标的地块应浇底墒水。

开花后要求田间持水量70%-80%,遇干旱,及时浇水。

4.7.3查苗补苗

出苗后应及时进行田间调查,出苗不匀时,及时移栽。移栽在第2片三出复叶展开之前进行。

4.7.4间苗定苗

第1片三出复叶展开至第2片三出复叶展开期间通过等距定苗使实际密度达到计划密度。

4.7.5中耕培土

一般进行2次中耕并培土,第一次在定苗后,第二次在初花期结合施肥进行,同时培土,培土高度

达到子叶节高度。

4.7.6杂草防治

杂草防治以化学除草为主,辅助人工除草。

土壤墒情好时在大豆播种后出苗前进行封闭处理。出苗后仍有杂草,及时进行茎叶处理。

开花后及时拔除田间高大杂草。

4.7.7虫害防治

品种试验中不防治病害,应注意防治蚜虫和大豆食心虫。

4.8收获和计产

参试品种成熟时一次性分区收获,收获时取中间4行计产,每小区单独计量实产(产量以千克为单

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4.9调查记载

各试验点设专人负责试验,按照本部分附录A和附录B进行调查记载。

4.10专项鉴定

参加区域试验的品种,需同时进行抗病性专项鉴定,第二年参试的品种进行品质鉴定,鉴定单位由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

4.10.1抗病鉴定

参加抗病鉴定的种子必须与参加区域试验的种子来源相同,同时送达。每品种0.5kg,包装上标明

发芽率和百粒重。

抗病鉴定单位在当年11月15日前向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和参试申请单位出具抗病鉴定

报告。

4.10.2品质测试

由区域试验主持单位统一从试验点抽取样本(取样点不少于总试验点数的50%),并将混合样品送

指定单位进行品质鉴定。品质鉴定单位在收到样品2个月内向参试申请单位出具鉴定报告

4.11试验报废

参照DB11/T324.1第5.11条的规定执行。

4.12试验总结

参照DB11/T324.1第5.12条的规定执行。

2

DB11/T324.3—2005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北京市大豆品种试验调查记载标准

A.1田间调查项目及记载标准

A.1.1播种期

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A.1.2出苗期

90%以上的幼苗子叶出土时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A.1.3开花期

50%以上的植株有两节以上的节间现花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A.1.4成熟期

全株有95%的荚变为成熟颜色,摇动时开始有响声的植株达50%以上的日期。

A.1.5生育期

从播种期的第2天起至成熟期的天数。

A.1.6叶形

盛花期调查。指植株中上部第8节~10节复叶中间小叶的形状。分为圆形、卵圆形、三角形和披针

形四种。

1-披针形;2-三角形;3-卵圆形;4-圆形

图A.1大豆的小叶形状

A.1.7花色

指花瓣颜色,分为白、紫两种。

A.1.8茸毛色

开花结束后植株变色前调查。分灰色和棕色两种,以茎杆中上部的茸毛颜色为准。

A.1.9荚色

青荚色:鲜食大豆于采收期调查,分淡绿、绿、浓绿三种;

成熟荚色:于成熟期调查。分黄色、褐色、黑色三种。

3

DB11/T324.3—2005

A.1.10生育习性

开花期调查,分直立型、半直立型、半蔓生型及蔓生型4种。

直立型:植株生长较健壮,主茎直立向上;

半直立型:植株生长较健壮,主茎上部稍细,略呈波状弯曲;

半蔓生型:植株生长较软弱,茎、枝细长,出现轻度爬蔓和缠绕;

蔓生型:植株生长较弱,茎、枝细长爬蔓,呈强度缠绕,匍匐地面。

A.1.11结荚习性

自植株开花始至成熟期间连续观察。分有限、亚有限和无限三种。

有限结荚习性:植株自中上部节位开始开花,然后向下向上陆续开花,植株顶端呈明显的总状花序,

花序长,结荚密集,主茎顶端结荚成簇;

亚有限结荚习性:植株自最下部节位开始开花,顶端花序中等,结荚状况介于无限与有限之间;

无限结荚习性:植株自最下部节位开始开花,顶端花序短,结荚分散,主茎顶端结荚稀少。

A.1.12抗病性(指大豆花叶病毒病)

分别于盛花期和花荚期进行两次凋查,根据下述级别株数计算病情指数。

0级(高抗):叶片无症状或其它感病标志,无褐斑粒;

1级(抗):叶片有轻微明显斑驳,植株生长正常;

2级(中抗):叶片花叶或斑驳明显,植株生长无明显异常;

3级(感):叶片有泡状隆起,叶缘卷缩,皱缩花叶,植株稍矮化;

4级(高感):叶片皱缩畸形呈鸡爪状,全株僵缩矮化,或在叶片上发生系统性脉枯褐枯斑,或发

生严重顶芽枯死。

A.1.13其它病虫害

选择发生严重的记载其病虫名称及发生程度。

A.1.14落叶性

成熟期观察。分落叶、半落叶、不落叶三种。

落叶:成熟时脱落的小叶占总小叶的百分数>95%;

半落叶:成熟时脱落的小叶占总小叶的百分数在5.1%~95%之间;

不落叶:成熟时脱落的小叶占总小叶的百分数<5%。

A.1.15倒伏性

生长发育中后期目测调查。分0级-4级。

0级:茎杆直立不倒伏。

1级:主茎上部出现弯曲,整株倒伏角度在15°以内;

2级:主茎和分枝的中上部出现倾斜,整株倒伏角度在15°~30°之间;

3级:主茎倾斜,分枝出现披折现象,植株中上部呈现倒伏性缠绕,整株倒伏角度在30°~45°之

间;

4级:植株倒伏角度在45°以上,植株间开始缠绕生长,严重者匍匐于地。

A.1.16裂荚性

收获前晴日午后调查。分不裂荚、中度裂荚、易裂荚三级。

不裂荚:裂荚荚果数占总有效荚果数的百分比<5.0%;

中度裂荚:裂荚荚果数占总有效荚果数的百分比在5.1%~50%之间;

易裂荚:裂荚荚果数占总有效荚果数的百分比>50.1%;

A.2室内考种项目及记载标准

取试验小区内中间两行生长正常无缺株的连续10株为考种样本,不用边行边株,三个小区各取一

次,记明取自哪个小区,其产量应补入该区产量。将以上三个样本各计算平均值,取均值较近的两个计

4

DB11/T324.3—2005

算均值。

A.2.1株型

分收敛、开张、半开张三种。

收敛(收):下部分枝与主茎角度小,在15°以内,上下均紧凑;

开张(开):分枝角度45°以上,上下均松散;

半开张(中):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1-收敛2-半开张3-开张

图A.2株型

A.2.2株高

从子叶节到植株顶端的高度(不包括顶端花序),以厘米表示。

A.2.3主茎节数

从子叶节以上到顶端节的实际节数,不包括子叶节及顶端花序。

A.2.4结荚高度

从子叶节到最下部结荚部位的高度,以厘米表示。

A.2.5有效分枝数

主茎上结荚的有效分枝数,有效枝至少有2个节。

A.2.6单株荚数

一株大豆上有效荚和无效荚总数。

A.2.7有效荚数

指含有一粒以上饱满种子的荚数。

A.2.8单株粒数

除未成形粒外,所有未熟粒、虫食粒、病粒均包括在内的籽粒数。

A.2.9单荚粒数

用单株粒数除以单株有效荚数之商。

A.2.10单株粒重

将10株豆粒筛去杂质,但包括未熟、虫食及病粒,称重平均以克表示。

A.2.11粒形

指籽粒的形状,以目测种子长、宽、厚的比值划分标准。分为:圆形、椭圆形、扁椭圆形、肾形四

种。

圆形:长、宽、厚的比值近于1;

椭圆形:长度大于宽度和厚度;

扁圆形:厚度小于长度和宽度;

肾形:种子外观形状似肾脏或菜豆种子形状。

A.2.12粒色

即籽粒种皮颜色,分为黄、青、黑、褐、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