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324.2-2005 北京市农作物品种试验操作规程 第2部分:小麦
DB11/T 324.2-2005 The Operating Procedures for Crop Variety Trials in Beijing Part 2: Wheat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5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50.01
B04
备案号:17776-2006DB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324.2—2005
农作物品种试验操作规程
第2部分:小麦
Guidelinesforregionaltrialsofagriculturalvarieties
Part2:wheat
2005-12-27发布2006-03-01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1/T324.2—2005
前言
农作物品种试验是品种审定和新品种推广的重要依据,为规范农作物品种试验,保障试验的科学性
和准确性,在多年品种试验工作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DB11/T324《农作物品种试验操作规程》分为六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小麦
第3部分:大豆
第4部分:西瓜
第5部分:玉米
第6部分:大白菜
本部分为DB11/T324的第2部分。
本部分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北京市农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由北京市种子管理站负责解释。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市种子管理站。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福德平。
I
DB11/T324.2—2005
农作物品种试验操作规程第2部分:小麦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小麦品种试验操作程序、方法和调查记载。
本部分适用于小麦品种试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DB11/T324.1-2005农作物品种试验操作规程第1部分:总则
3试验申报
参照DB11/T324.1第4章的规定执行
4试验操作
4.1组别设置
可根据各参试品种的冬春性设置冬麦组、春麦组;根据各品种栽培特点设置高水肥组、中水肥组和
节水组等;根据各品种的品质特性设置优质专用组。
4.2对照品种
参照DB11/T324.1第5.2条的规定执行。
4.3试验种子
参照DB11/T324.1第5.3条的规定执行。
4.4试验地点
参照DB11/T324.1第5.4条的规定执行。
4.5试验设计
区域试验小区宜是长宽比例为3∶1~5∶1的长方形,面积12m2~15m2为宜(若试验方案有特殊
要求,执行试验方案)。可采取随机区组排列。试验设置三次重复,重复间设置1米观察道;试验地四
周种植6行以上同一品种的小麦作为保护行。
生产试验每点每品种面积330m2~660m2。
4.6播种
4.6.1播种期
冬小麦播种期为9月25日~10月5日。
春小麦播种期为2月20日~3月5日,日平均气温0℃~2℃左右,表土化冻3cm左右,顶凌播种。
4.6.2种植密度
育种单位根据参试品种分蘖、成穗特性自行确定种植密度,但高水肥组品种基本苗不得超过25万
株/667m2,中水肥组、节水组品种基本苗不得超过30万株/667m2。
若试验方案对种植密度另有要求,执行试验方案。
4.6.3播种方法
1
DB11/T324.2—2005
试验采取条播,行距15cm~20cm。播种深度冬麦为3cm~5cm,春麦为2cm~3cm,深度应均匀一致。
人工播种的,需在播前将每小区用量的种子按照小区种植行数等分,一份种子全部均匀地撒入一行
中。
同一试验播种应在同一天完成,不能在同一天完成的,至少完成同一重复。
4.7田间管理
4.7.1施肥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配方施肥。一般情况下,高水肥组每667m2施有机肥4000kg左右,纯氮15kg~
17kg,五氧化二磷10kg~14kg,氧化钾10kg左右;中水肥组每667m2施有机肥3000kg左右,纯氮
12kg~14kg,五氧化二磷7kg~10kg,氧化钾8kg左右;磷钾肥作底肥一次施用,氮肥分为底肥和追肥
施用,比例为4:6或5:5。
4.7.2灌溉
节水组全生育期只需浇足底墒水和冻水;其余组别要求浇足底墒水、冻水、拔节水和灌浆水,其它
时期浇水依具体情况而定。
4.7.3除草
及时清除试验地杂草。可进行人工锄草,也可进行化学除草,但要严格控制用药时期及用量,以免
发生药害。
4.8收获及计产
试验分小区全区收获,每小区单独脱粒计量实产(产量以千克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4.9调查记载
按照附录A和附录B进行及时准确的调查记载。
4.10专项鉴定
参加区域试验的品种,需同时进行抗寒性、抗病性等专项鉴定,参加抗性鉴定的种子与参加区域试
验的种子来源相同,同时送达;第二年参加区域试验的品种,需进行品质鉴定。鉴定单位由北京市农作
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
4.10.1抗寒性鉴定
抗寒性鉴定的种子每品种供种数量为1kg,包装上标明发芽率和千粒重。
抗寒性鉴定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试验条件和技术水平,试验点冬季气候条件能代表北京市冬季最寒冷
地区气候条件。
抗寒性鉴定单位应及时向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及各参试单位出具抗寒性鉴定报告。
4.10.2抗病性鉴定
抗病性鉴定的种子每品种供种数量为200g。
抗病性鉴定单位应及时向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及各参试申请单位出具抗病性鉴定报告。
4.10.3品质鉴定
由试验主持单位统一从试验点抽取样本(取样点不少于总试验点数的50%),并将混合样品送指定
单位进行品质鉴定。
品质鉴定单位应及时向各参试单位出具品质鉴定报告。
4.11试验报废
参照DB11/T324.1第5.11条的规定执行。
4.12试验总结
参照DB11/T324.1第5.12条的规定执行。
2
DB11/T324.2—2005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北京市小麦品种试验调查记载
A.1田间调查记载
A.1.1物候期
A.1.1.1出苗期
全区50%以上的植株胚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的日期为出苗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A.1.1.2抽穗期
全区有50%以上的穗子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剑叶或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的日期为抽穗期。
A.1.1.3成熟期
全区大多数麦穗的籽粒变硬,籽粒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时的日期为成
熟期。
A.1.1.4全生育期
出苗至成熟的天数。
A.1.2形态特征
A.1.2.1幼苗习性
分蘖盛期(冬麦越冬前,春麦5片~6片叶期)观察,分匍匐、半匍匐、直立三种类型。
匍匐型:幼苗匍匐在地面。
半匍匐型:幼苗与地面呈斜角。
直立型:幼苗与地面呈直角。
A.1.2.2株高
开花后至成熟期调查,随机测量20个主茎,从地面至穗顶端(不连芒)的高度,以cm计,两次
重复,计算平均值。
A.1.2.3芒
成熟期调查,随机观测20个穗,两次重复。分为五种类型。
无芒:完全无芒,稃尖完全不延长。
顶芒:穗顶部有芒,芒长<5mm,下部无芒。
短芒: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mm。
长芒:芒长≥40mm。
曲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
A.1.2.4穗型
成熟期调查,随机观测20个穗。分五种类型。
纺锤型: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
椭圆型:穗短,中部宽,两头稍小,近似椭圆形。
长方型:穗子上、中、下正面与侧面基本一致,呈柱形。
棍棒型:穗子下小、上大,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
圆锥型:穗子下大,上小或分枝,呈圆锥状。
A.1.2.5壳色
成熟期观测,分两种类型:白壳(包括淡黄色)、红壳(包括淡红色)。
A.1.3生育动态
1
DB11/T324.2—2005
A.1.3.1基本苗数
三叶期前(尚未出现分蘖)调查。在小区内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段,样段长1m,数其苗数,折算成
万株/667m2表示,两次重复,计算平均值。
A.1.3.2冬前总茎数
冬小麦越冬前停止生长后调查。在小区内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段,样段长1m,数其茎数,折算成万
株/667m2表示,两次重复,计算平均值。
A.1.3.3返青茎数
冬小麦返青后尚未出现新蘖时调查活的茎数。方法与要求同冬前总茎数调查。
A.1.3.4最高总茎数
拔节前分蘖数达到最高峰时调查。方法与要求同冬前总茎数调查。
A.1.3.5有效穗数
5粒以下的穗子为无效穗。
成熟前调查,在小区内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段,样段长1m,数其穗数,折算成万穗/667m2表示,两
次重复,计算平均值。
A.1.3.6有效分蘖率
即成穗率。有效分蘖率(%)=(有效穗数/最高总茎数)×100
A.1.4抗逆性
A.1.4.1抗寒性
区域试验承试单位采用田间目测法,抗寒性鉴定承试单位采用田间目测法和计算死株死茎法。
A.1.4.2田间目测法
地上部分冻害,分越冬、春季两阶段调查记载,根据全田80%植株叶片所表现的冻枯程度将抗寒
性分为五级。
1级:基本无冻害。仅限于叶尖受冻发黄。
2级:冻害轻。叶片绿叶部分多于冻死部分。
3级:冻害中等。叶片冻死一半。
4级:冻害较重。叶片冻死部分多于绿叶部分,地面可见到整片的枯片。
5级:冻害重。叶片全枯。
A.1.4.2.1调查死株死茎法
鉴定试验适期播种,苗期正常田间管理。小麦出苗后分蘖前,于试验小区内,选两至三个有代表性
的样段(样段最好选在中间的3行),样段长0.5m~1m,做好标志,调查样段内基本苗数,越冬前停止
生长后调查样段内冬前总茎数。
返青后尚未出现新蘖时,将各小区样段苗子挖出,分别调查总株数、死株数、总茎数、死茎数(调
查的总株数、总茎数可分别与冬前调查的基本苗数和冬前总茎数对比,如果差异较大,应重新调查)。
计算越冬死株率和死茎率:
越冬死株率(%)=(样段内调查死株数÷样段内调查总株数)×100
越冬死茎率(%)=(样段内调查死茎数÷样段内调查总茎数)×100
根据越冬死茎率,将抗寒性分为五级:
1级:死茎率≤10%。
2级:死茎率10.1%~15%。
3级:死茎率15.1%~20%。
4级:死茎率20.1%~%25。
5级:死茎率>25%。
A.1.4.3耐旱性
发生旱情时,在午后日照最强、温度最高的高峰过后,根据叶片萎缩程度分五级记载。
2
DB11/T324.2—2005
1级:无受害症状。
2级:小部分叶片萎缩,并失去应有光泽。
3级:叶片萎缩,有较多的叶片卷成针状,并失去应有光泽。
4级:叶片明显卷缩,色泽显著深于该品种的正常颜色,下部叶片开始变黄。
5级:叶片明显萎缩严重,下部叶片变黄至变枯。
A.1.4.4抗倒伏性
抽穗至成熟期调查,记载倒伏时间、程度、面积,以最终倒伏数据进行汇总。倒伏时间以月、日表
示;倒伏面积以占小区总面积的%表示;倒伏程度分为五级:
1级:不倒伏。
2级:倒伏轻微,植株倾斜角度小于30°。
3级:中等倒伏,倾斜角度30°~45°。
4级:倒伏较重,倾斜角度45°~60°。
5级:倒伏严重,倾斜角度60°以上。
A.1.4.5抗穗发芽
成熟期调查,在小区内随机取10穗脱粒,随机数100粒种子调查其中发芽种子的粒数,重复两至
三次,计算穗发芽率。
穗发芽率(%)=(调查发芽种子数/调查种子总数)×100
A.1.5熟相
根据茎叶落黄情况分为好、中、差三级。
A.1.6抗病、虫性
A.1.6.1锈病
在乳熟期调查条锈、叶锈、秆锈病发病情况,记载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
A.1.6.1.1普遍率
指发病的普遍程度,病叶(秆)数占调查总叶片(秆)数的百分比。
A.1.6.1.2严重度
指病叶(秆)上孢子堆数量的多少,以病斑分布占叶(鞘、茎)面积的百分比表示。
A.1.6.1.3反应型
分六级记载。
免疫(IM):无症状。
近免疫(NIM):产生枯死斑点或失绿反应,不产生夏孢子堆。
高抗(R):夏孢子堆很小,数量很少,常不破裂,周围有枯死反应。
中抗(MR):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周围有枯死和失绿反应;秆锈夏孢子堆苗期通常长于绿色组织
上,绿色组织外有一失绿坏或枯死环围绕,形成所谓“绿岛”型反应。
中感(MS):夏孢子堆中等大小,周围组织无枯死反应,但有轻微失绿现象;秆锈夏孢子堆不常
愈合。
高感(S):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组织无枯死反应,早期失绿现象不明显;叶锈在丰满的孢子堆
周围常有一周次生小孢子堆出现;秆锈夏孢子堆常互相愈合。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B/T 8866-2010 筒式加压过滤机 2010-02-21
- DL/T 799.4-2010 电力行业劳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第4部分:生产性毒物监测 2011-01-09
- JB/T 7123-2010 YCT系列电磁调速电动机 技术条件(机座号112~355) 2010-02-21
- SH/T 0749-2004 润滑油及添加剂中添加元素含量测定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2004-04-09
- LD/T 72.9-2008 建设工程劳动定额 建筑工程-防水工程 2009-01-08
- QB/T 4135-2010 家用和类似用途全自动面包机 2010-12-29
- JB/T 10095-2010 工业电池用充电设备 2010-02-21
- SH/T 0175-2004 馏分燃料油氧化安定性测定法(加速法) 2004-04-09
- JB/T 3874-2010 旋回破碎机 2010-02-21
- FZ 90005-1991 经纱管和纬纱管标志 包装 1991-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