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31/T 040-2023 雄安新区绿色城区规划设计标准
DB1331/T 040-2023 DB1331/T 040-2023 Xiong'an New Area Gree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Standard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3年04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和交通管理局
- 起草人:
- 王清勤、周海珠、种道坤、李冲、周宇儒、左进、李沂璠、郭振伟、李海龙、葛荣凤、周立宁、王潇、李劲遐、孟冲、赵颖、单彦名、张雅然、魏慧娇、吕红亮、李晓萍、吕慧芬、郭玲、郑锐鲤、赵金松、姚增光
- 出版信息:
- 页数:7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20
Z04
DB1331
雄安新区地方标准
DB1331/T040—2023
雄安新区绿色城区规划设计标准
StandardforgreenurbanareaplanninganddesignofXiong'anNew
Area
2023-04-13发布2023-05-01实施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和交通管理局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发布
雄安新区地方标准
雄安新区绿色城区规划设计标准
StandardforgreenurbanareaplanninganddesignofXiong'an
NewArea
编号:DB1331/T040-2023
备案号: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和交通管理局
批准部门: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和交通管理局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施行日期:2023-05-01
2023年4月
I
前言
根据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关于下达2022年工程建设标准
制修订计划项目(第一批)的通知》(雄安规建字〔2022〕41号)的要求,编制
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研究、消化和吸收国内外有关标准规
范的技术内容,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为9章,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绿色策划、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绿色交通、资源节约、公共空间、信息化管理。
本标准由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和交通管理局管理,由中国建筑科
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
寄送解释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和交通管理局
本标准参编单位:雄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有限责任
公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天津大学
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北工大科雅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工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清勤周海珠种道坤周宇儒李冲左进
李沂璠郭振伟李海龙葛荣凤周立宁王潇
李劲遐孟冲赵颖单彦名张雅然魏慧娇
吕红亮李晓萍吕慧芬郭玲郑锐鲤赵金松
I
姚增光庞峰周凯龙朱荣鑫崔宁王熠宁
张中秀李佳玉齐承英周霞陈鹏王东宇
李嘉耘张岩江淮谢路昕曾韵李晨
黄睿邵锋孔祥飞郑良基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李晓江李俊奇林波荣何建清赵乐军古晏
姚广铮
II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绿色策划................................................................................................................................3
3.1一般规定.........................................................................................................................3
3.2策划内容.........................................................................................................................3
4土地利用................................................................................................................................4
4.1城景交融.........................................................................................................................4
4.2产城融合.........................................................................................................................4
4.3功能混合.........................................................................................................................4
4.4空间复合.........................................................................................................................5
5生态环境................................................................................................................................6
5.1蓝绿空间.........................................................................................................................6
5.2生物多样性.....................................................................................................................6
5.3环境质量.........................................................................................................................7
6绿色交通................................................................................................................................8
6.1道路系统.........................................................................................................................8
6.2公共交通.........................................................................................................................8
6.3慢行交通.........................................................................................................................9
6.4静态交通.........................................................................................................................9
6.5物流配送.......................................................................................................................10
7资源节约..............................................................................................................................11
7.1能源...............................................................................................................................11
7.2水资源...........................................................................................................................11
7.3固体废弃物...................................................................................................................11
8公共空间..............................................................................................................................13
8.1街道空间.......................................................................................................................13
8.2开放空间.......................................................................................................................13
8.3公服配套设施...............................................................................................................14
9信息化管理..........................................................................................................................16
III
9.1城区管理.......................................................................................................................16
9.2服务平台.......................................................................................................................16
本标准用词说明.....................................................................................................................18
引用标准名录.........................................................................................................................19
附:条文说明.........................................................................................................................20
IV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错误!未定义书签。
2Terms..........................................................................................错误!未定义书签。
3GreenPlanning............................................................................................................3
3.1GeneralRequirements..........................................................................................3
3.2PlanningContents................................................................................................3
4LandUtilization..........................................................................................................4
4.1LandscapeBlend..................................................................................................4
4.2City-industryIntegration......................................................................................4
4.3FunctionMix........................................................................................................4
4.4SpaceBlend..........................................................................................................5
5EcologicalEnvironment..............................................................................................6
5.1Blue-greenSpace..................................................................................................6
5.2Biodiversity..........................................................................................................6
5.3EnvironmentalQuality.........................................................................................7
6GreenTransportation..................................................................................................8
6.1RoadSystem.........................................................................................................8
6.2PublicTransportation...........................................................................................8
6.3Slow-movingTransportation................................................................................9
6.4StaticTransportation............................................................................................9
6.5LogisticsDistribu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
7Resourcessaving.........................................................................错误!未定义书签。
7.1Energies................................................................................错误!未定义书签。
7.2WaterResources...................................................................错误!未定义书签。
7.3SolidWaste..........................................................................错误!未定义书签。
8PublicSpace................................................................................错误!未定义书签。
8.1StreetSpace..........................................................................错误!未定义书签。
8.2OpenSpace...........................................................................错误!未定义书签。
8.3PublicServiceFacilities.....................................................................................14
9InformatizationManagement....................................................................................16
V
9.1UrbanManagement............................................................................................16
9.2ServicePlatforms...............................................................................................16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18
ListofQuotedStandards.............................................................................................19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20
VI
1总则
1.0.1为保障雄安新区绿色发展,保护生态,提升人居环境,规范绿色城区规划
设计,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雄安新区行政区域内绿色城区规划设计。
1.0.3雄安新区绿色城区规划设计应以国土空间规划等上位规划为依据,并与相
关专项规划相衔接,坚持生态优先、低碳发展的原则,贯彻经济可持续、资源
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发展理念。
1.0.4绿色城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
1
2术语
2.0.1绿色城区greenurbanarea
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在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绿色交通、资源节约、宜居
街区、信息化等方面按绿色发展要求进行统筹策划、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和运
营管理的城市化地区。
2.0.2蓝绿空间blue-greenspace
水体和绿地两种生态元素的总称,包括各类绿地和河湖湿地空间,对保护
重要生态要素、维护生态空间结构完整、确保生态安全、发挥游憩和安全防护
功能有重要意义。
2.0.3区域能源系统districtenergysystem
集成利用低碳能源,且满足城区内一定规模建筑物的集中供冷、供热、生
活热水或部分低压电力需求的能源系统。
2
3绿色策划
3.1一般规定
3.1.1绿色城区应明确规划用地范围,面积不宜小于3km2。
3.1.2绿色城区规划设计前应开展绿色策划。
3.2策划内容
3.2.1绿色策划应落实上位规划相关要求,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1现状评估及潜力评价;
2主要指标体系;
3规划设计内容与实施策略;
4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3.2.2现状评估及潜力评价应从基础建设调研、产业经济评估、环境承载力评估
三方面展开,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1根据绿色城区基础建设情况,全面收集城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历史人文与景观、场地利用、基础设施等资料,综合分析现状基础;
2根据雄安新区相关政策及绿色城区所处区位,分析生产、生活、生态现
状与定位,明确绿色发展目标与趋势;
3针对绿色城区生态本底、自然资源潜力等开展环境承载力评估。
3.2.3绿色策划应建立涵盖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绿色交通、资源节约、宜居街
区、信息化管理等内容的绿色城区指标体系。
3.2.4绿色城区规划设计与实施策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符合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2应符合城区自身发展条件、发展方向、战略模式和发展潜力。
3.2.5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技术可行性分析;
2经济性分析;
3风险分析。
3
4土地利用
4.1城景交融
4.1.1绿色城区应进行“淀水林田草城”一体化规划设计。
4.1.2各片区建设应与绿廊、林带、水系和湿地等要素形成的蓝绿空间相协调。
4.1.3规模较大的绿色城区宜采用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结构,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建设片区之间应采取快速公共交通联系、生态廊道贯通等强化联系的
措施;
2建设片区内部功能应相对完整。
4.2产城融合
4.2.1绿色城区应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15min生活圈。
4.2.2规划工业用地不宜超过总用地面积的15%,且应全部为一类工业用地或新
型产业用地。
4.2.3绿色服务业用地宜与居住用地混合布局,用地面积比例不宜少于20%。生
产性服务业用地宜与工业用地有机融合,用地面积比例不宜少于10%。
4.2.4绿色城区职住比宜为0.8~1.2。
4.2.5绿色城区应采用公共交通导向(TOD)的用地布局模式,围绕公共交通枢
纽构建中心体系。轨道交通站点或重要公交站点500m范围内布局关联用途的混
合用地,并宜提高地块开发容积率。
4.3功能混合
4.3.1城市建设用地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复合使用。
4.3.2单一性质用地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跨地类的建筑与设施进行兼容性建设
和使用,混合用地宜建设多种用地性质承载的建筑。
4.3.3城市中心地区的商业用地和商务办公用地,主导用途的建筑面积不宜低于
总建筑面积的50%;居住用地、其他区域的商业用地和商务办公用地、一类工
4
业用地、新型产业用地和普通物流仓储用地,主导用途的建筑面积不宜低于总
建筑面积的70%。
4.3.4位于大容量公共交通运输节点的交通运输用地宜与住宅用地、商业用地、
商务办公用地混合布局。城市中心地区的商务办公用地宜与住宅用地混合布局。
4.3.5绿色城区内的混合用地比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及商业服务业用地中的两类或三类
混合用地单元的用地面积之和占城区总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宜达到50%及以上;
2轨道交通站点及公共交通站点周边500m范围内采取混合开发的站点数量
占总交通站点数量的比例宜达到40%以上。
4.4空间复合
4.4.1绿色城区用地应结合场地条件、轨道交通设施、主要公共设施和开放空间
布局,进行空中、地面、地下空间立体复合开发。
4.4.2绿色城区应合理利用地下空间,编制地下空间专项规划,并应明确地下空
间重点建设地区、互通互联地区、一般建设(预留)地区、禁限建地区。
4.4.3地下空间一般建设(预留)地区宜控制在浅层范围内,公园绿地地下建筑
密度不宜高于30%,其他地下建筑密度不宜高于70%。
4.4.4市政公用设施、交通站场设施等宜采用地下化设置方式,地面空间宜规划
为绿地、广场、步行街等具有公共开放性的游憩空间。
4.4.5绿色城区宜结合地下空间规划布局设置公共地下通道。
5
5生态环境
5.1蓝绿空间
5.1.1场地设计和空间布局应结合城区现状地形地貌,形成贯通的、连续的生态
空间。生物多样性恢复区、生态廊道、生态斑块等蓝绿空间比例不应低于15%。
5.1.2绿色城区应结合城区规模、布局结构、景观风貌等特征,规划布局绿色生
态空间,且绿地率不宜低于40%。
5.1.3绿色城区应设置公园绿地系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应达到8m2,公园绿地
500m服务半径覆盖率应达到100%。
5.1.4绿色城区可通过湿地基底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修复或重建以及水质恢
复等措施,恢复和保持湿地自然连通和流动性,且湿地资源保存率应达到100%。
5.1.5绿色城区应营造原有自然水体岸线自然生态系统,打造功能复合、开合有
致、亲切可达的滨水生态空间,且水体岸线自然化率不应低于80%。
5.2生物多样性
5.2.1绿色城区应实现生物保护通道网络化,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廊道畅
通等工程,且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不应低于60,综合物种指数不宜低于0.7。
5.2.2绿色城区宜构建城、绿、蓝协调的有机网络系统,采用绿环、绿楔、绿带、
绿廊、绿心等方式,连接孤立和分散的绿地、水体斑块,且生态网络连接度应
达到0.6以上。
5.2.3绿色城区应构建多级生态廊道体系,并符合下列规定:
1生态廊道连通性指数不应低于50%;
2生态廊道宽度不应小于12m;
3河流岸线两侧植物覆盖宽度不宜小于30m。
5.2.4绿色城区应以斑块为单元构建生物多样性栖息地,划定生物多样性恢复区,
且面积不宜小于2hm2,并可结合生态环境状况开展野生动物的重引入。
5.2.5绿色城区应建立区域植物库,并应种植乡土树种或本土植物近缘品种。不
同功能绿地应配置差异化树种,且本地木本植物指数不宜低于0.8。
6
5.2.6绿色城区应构建近自然植物景观的配置模式,乔灌木比例不应低于50%。
5.3环境质量
5.3.1绿色城区应控制雨水径流对受纳水体的污染,不应出现劣V类水体和黑臭
水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建项目雨水年径流污染物总量削减率不宜小于70%;
2改建项目雨水年径流污染物总量削减率不宜小于50%;
3河口湿地出水水质宜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规定的Ⅲ类标准。
5.3.2绿色城区开发利用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或风险管控达标率应达到100%。
5.3.3绿色城区应制定地下水环境监测及保护方案,地下工程规划设计应包含地
下水污染防治内容,并应采取防护性措施。
5.3.4绿色城区应划定声环境功能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块声环境功能区面积不宜小于0.5km2;
2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不应低于90%。
5.3.5绿色城区应设计多层级城淀通风廊道,且主通风廊道宽度不应小于15m,
长度不应小于1km。
7
6绿色交通
6.1道路系统
6.1.1道路走向、坡度与等级应根据自然条件和地形变化,加强交通与用地布局
协调。
6.1.2道路红线和断面规划应按照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小汽车的优先次序
设计、分配路权,有条件区域可设置绿道、自行车专用道。
6.1.3道路网布局应按小街区、密路网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起步区内路网密度应达到10km/km2~15km/km2;
2平均路网密度不宜低于10km/km2。
6.1.4道路设计应减少交通对自然环境和周边地块的影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区、医院、学校等区域的生活性道路设计宜采用稳静化措施;
2应采用节能降噪的路面铺装材料及交通工程设施材料;
3应对道路空间内雨水进行综合控制与利用。
6.2公共交通
6.2.1绿色城区应构建“快线+干线+支线”三级公交网络,城区整体快线与干线
公交网络密度不应低于2km/km2,起步区内密度应高于3km/km2。
6.2.2绿色城区应规划建设全天或分时段公交专用道(路),形成覆盖所有快速
路、主干道的公交网络,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取公交优先信号控制措施;
2公交专用路(道)可兼顾绿色物流配送功能,并应设置港湾式停靠站;
3港湾式停靠站应与公交车站交错布置。
6.2.3公共交通应100%使用新能源,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不宜低于80%。
核心组团内轨道交通站点800m服务半径覆盖率不宜低于80%,公交站点300m
服务半径覆盖率不应低于90%。
6.2.4绿色城区宜采用定制公交、通勤公交等多种公交服务模式。初中、小学宜
设置助学公交停车位或停靠点。
8
6.3慢行交通
6.3.1绿色城区应建设立体化慢行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立体化慢行系统应由连续的城市道路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绿道与自行车
专用路,在人流密集区、特殊公共空间等区域内宜采用空中连廊、公共地下通
道等组成;
2规划绿道、自行车专用路时,应统筹沿途开敞空间、居住用地、商业商
务用地布局,有效覆盖人流量大的区域;
3宜结合街区用地设置自行车专用道路,自行车道路网密度不应低于
12km/km2;
4步行道、过街设施应与公交车站、城市公共空间、建筑的公共空间相衔
接,步行道网络密度不应低于15km/km2。
6.3.2各类步行道和自行车道设计应满足连贯性、安全性和无障碍设计要求,并
应符合下列要求:
1除交叉路口外,不应被绿化、建筑物、构筑物等空间打断,标高不应出
现突变;
2绿道和自行车专用路应与城市道路上布设的步行与非自行车通行空间顺
畅衔接,区域、城市级绿道和自行车专用路与交通性干道、快速路等相交时,
应采用立体过街方式;
3设计速度大于40km/h的道路两侧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专用自行
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应设置物理隔离设施;
4立体过街设施、路内机动车停车泊位、道路附属设施不应占用人行道、
自行车道等慢行空间。
6.4静态交通
6.4.1机动车停车设施规划应以配建停车场为主,以公共停车场为辅,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主要公共活动场所、交通枢纽等应配建公共停车场;
2建设方式宜采用停车楼、地下停车场、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等;
3地面停车位比例不宜高于10%;
4中心区、人流密集区、生态敏感区、历史文化区应控制私家车停车位。
6.4.2停车场中可充电停车位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建居住小区配建停车场应按停车位数量的100%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
9
新建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和公共停车场应按20%预留;
2游览场所和其他设施的停车场应按15%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
6.4.3非机动车停车场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主要公共活动空间、交通站点、居住区周边、主要道路沿途等区域应规
划自行车停车场,并应设置共享自行车运营区域、划定共享自行车停车区域;
2公共自行车停车场与公共交通站点、公共建筑的出入口距离不宜大于30m。
6.4.4机动车能源补给设施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绿色城区应设置新型能源补给设施;
2起步区能源补给设施平均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km;
3起步区外其他区域能源补给设施平均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5km。
6.4.5绿色城区应结合组团型公交枢纽设置集中式清洁能源补充设施,宜结合单
元/社区型公交换乘中心分散布局清洁能源补给设施。
6.5物流配送
6.5.1物流配送设施宜按分拨中心、社区配送中心、街坊服务站三级配置。
6.5.2分拨中心宜与对外交通枢纽一体布局,按照城市级、组团级进行分级设置。
6.5.3绿色城区物流应采用集约化配送模式,配送服务体系宜采用精准化、智能
化新技术。
6.5.4绿色城区宜采用新能源物流货车进行运输。
10
7资源节约
7.1能源
7.1.1绿色城区应根据区域资源条件,建立涵盖电力、燃气、热力等的综合能源
系统。
7.1.2绿色城区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占城区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不应低于
15%。
7.1.3绿色城区宜设置分布式储能设施。
7.1.4绿色城区内的区域能源系统应采取优化区域能源站的数量和位置、降低输
配系统能耗等措施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
7.2水资源
7.2.1供水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实现用水分类分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21/T 3789-2023 绿色城市配送运营规范 2023-07-30
- DB4210/T 52-2022 “退休一件事”公共服务规范 2022-11-18
- DB23/T 3402-2023 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服务规范 2023-03-20
- DB23/T 3404-2023 制造业创新中心服务规范 2023-03-20
- DB21/T 2103-2023 平欧杂种榛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2023-07-30
- DB21/T 3786-2023 鸡场支原体病防治技术规范 2023-07-30
- DB23/T 3403-2023 黑龙江省矿产资源清查技术规程 2023-03-20
- DB21/T 3788-2023 柞园黑广肩步甲诱捕防治技术规程 2023-07-30
- DB21/T 3787-2023 非洲猪瘟病毒LAMP目视检测方法 2023-07-30
- DB4210/T 53-2022 社银一体化公共服务指引 20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