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T 599-2023 鲜食甘薯生产技术规程

DB46/T 599-2023 Prod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resh sweet potatoes

海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6/T 599-2023
标准类型
海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6-08
实施日期
2023-07-15
发布单位/组织
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鲜食甘薯生产。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海南大学、海南澄迈桥沙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海南绿翠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海南东方乡薯现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海南农福源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海南康隆元现代农业规划有限公司。
起草人:
朱国鹏、陈艳丽、祝志欣、刘意、王文克、张思明、吴丰耀、郭问、林尤奋、司成成、王蒙召、刘永华、蔡富强、王永敢、蔡文光。
出版信息:
页数:1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CCSB23

46

海南省地方标准

DB46/T599—2023

鲜食甘薯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codeofpracticefortableusesweetpotato

2023-06-08发布2023-07-15实施

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6/T599—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海南大学、海南澄迈桥沙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海南绿翠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

司、海南东方乡薯现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海南农福源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海南康隆元现代农业规划

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朱国鹏、陈艳丽、祝志欣、刘意、王文克、张思明、吴丰耀、郭问、林尤奋、

司成成、王蒙召、刘永华、蔡富强、王永敢、蔡文光。

DB46/T599—2023

鲜食甘薯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鲜食甘薯生产的术语定义、产地选择、品种选择、园地准备、种苗准备与

处理、栽插、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生产档案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鲜食甘薯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3735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

GB/T15063复合肥料

GB/T25246畜禽粪便还田技术规范

GB/T35795全生物降解农用地面覆盖薄膜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525有机肥料

NY884生物有机肥

NY/T1200甘薯脱毒种薯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1334禽粪便安全使用准则

NY/T1997除草剂安全使用技术规范通则

NY/T3339甘薯储运技术规程

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鲜食甘薯tableusesweetpotato

适用于生食、蒸煮、烘烤等食用的甘薯。

4产地选择

应选择交通方便、通风向阳、水源充足、排水通畅的场所,耕作层厚度30cm以上、质地

疏松、通透性好和前茬未种植甘薯、马铃薯等薯类作物的沙土或沙壤土地块;产地环境条件

应符合NY/T5010的规定。

5品种选择

1

DB46/T599—2023

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耐贮藏和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鲜食甘薯品种。

推荐选用的主栽品种及其主要特征特性见附录A。

6园地准备

6.1整地

6.1.1使用拖拉机配旋耕机进行翻耕,二犁二耙或二犁三耙,犁地深度30cm~50cm,犁耙

间隔期充分晒白土壤,做到深、松、细、平。

6.1.2最后一次耙地时,每亩地表均匀撒施以下药剂之一:

——1%联苯·噻虫嗪颗粒剂2.5kg;

——每克2亿孢子的金龟子绿僵菌颗粒剂4kg~6kg;

——10%的阿维·噻唑膦颗粒剂1.5kg~2kg;

——2%辛硫磷颗粒剂2kg拌细土15kg~20kg。

6.2施基肥

6.2.1结合整地,一次性施足基肥。一犁一耙后施基肥,推荐用量见表1。

表1土壤肥力与基肥施用量对应表

养分含量

土壤养分每亩推荐基肥用量

mg/kg

<30纯氮5kg~15kg

速效氮

>800

<20五氧化二磷5kg

速效磷

>500

<30氧化钾20kg

速效钾30~50氧化钾10kg~20kg

>500

注:基肥施用量为折算后的纯养分含量。

6.2.2中等肥力沙壤田块推荐每亩施用商品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500kg~1500kg,速效磷

≥16%的过磷酸钙10kg~15kg,三元复合肥(15-15-15)或高钾复合肥15kg~20kg,其中,

50%基肥地面撒施耕翻,另外50%基肥起垄时集中施在垄底。

6.3起垄

6.3.1整地后,可使用拖拉机配起垄机或甘薯旋耕起垄复式移栽机进行机械起垄,要求垄

距均匀,垄形饱满,垄向以南北走向为宜,起垄后四周开好排水沟。

6.3.2可根据土壤状况和对商品薯大小的要求选择大垄单行或大垄双行,小型商品薯适合

大垄双行。

6.3.3大垄单行,垄距80cm~100cm,垄高40cm左右;大垄双行,垄距100cm~120cm,

垄高45cm左右。

6.4安装水肥一体化设施

6.4.1起垄后,推荐安装水肥一体化设施,沿田间垄向排布滴灌带,主管位于水源一侧与

垄垂直,进水口与施肥器相连,每一垄垄面安装1~2条滴灌带。

2

DB46/T599—2023

6.4.2选用管径为1.6cm~2.0cm、壁厚0.3mm~0.6mm的滴灌带,滴头间距以株距为准,

支管主管选用内径5cm的聚乙烯软水带。过滤器为叠片式或筛网式。

6.5覆盖地膜

采用人工或机械覆膜(拖拉机配起垄覆膜机)进行覆膜。人工覆膜宜选择略大于垄宽的

地膜,机械覆膜宜选择和起垄宽度相同或相近的地膜。推荐使用银黑双面的全生物降解农用

地膜,质量应符合GB/T35795的规定;如使用普通农用地膜,质量应符合GB13735的规定。

6.6酸性土壤改良

园地土壤pH<5.0时,宜施用酸性土壤调理剂,土壤调理剂的使用浓度与方法按其使用

说明书执行。

7种苗准备与处理

7.1种苗选择

种苗应符合以下要求:

——脱毒健康壮苗;

——顶端叶色浓绿,茎上无气生根,无病虫危害的第一段薯苗;

——种苗长20cm~30cm、节间长2.5cm~3.5cm,茎蔓中部最大直径5mm左右;

——其他指标应符合NY/T1200的有关规定。

7.2种苗处理

栽插前,采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600~2000倍液,加30%吡丙·虫螨腈悬浮剂1000倍液,浸泡种苗基部8min~10min。

8栽插

8.1栽插时期

一年四季均可栽插,以9~12月栽插为佳。

8.2栽插规格与密度

8.2.1夏、秋薯宜采用较高密度种植,冬、春薯宜采用较低密度种植。

8.2.2大垄单行种植,株距15cm~20cm,每亩栽插3600~5000株。

8.2.3大垄双行种植,株距15cm~20cm,行距30cm~35cm,每亩栽插5000~7000株。

8.3栽插方式

8.3.1人工栽插

8.3.1.1选择阴天全天或晴天16:00后栽插。采用斜插法或水平栽插法。随插苗随盖土并

轻压实,后滴透定根水。

8.3.1.2斜插时,薯苗与垄面45°左右插入,薯苗埋入土中约3~4节,苗尖露出土面1~2

节。

8.3.1.3水平栽插时,薯苗与垄面呈30°左右插入,薯苗埋入土中深度3~4节,苗尖露出

土面1~2节。

3

DB46/T599—2023

8.3.2机械栽插

有条件的地区可用甘薯移栽机进行机械栽插。随插苗随盖土并轻压实,后滴透定根水。

9田间管理

9.1查苗补苗

栽插后7d内查苗补苗,随查随补;补苗参照8.3给出的方法。

9.2中耕、除草、培土

9.2.1起垄后覆膜前,选用乙草胺等芽前除草剂进行地表喷雾封闭,除草剂使用应符

合NY/T1997的规定。

9.2.2栽插后到封垄前,中耕、除草、培土2~3次。中耕可结合除草、培土进行。也

可选择拖拉机配以中耕机或者除草机进行。覆盖地膜的田块,只在垄间进行中耕除草。

9.2.3化学除草宜选择无风天气,选用5%精禾草克乳油1000倍液进行喷雾。

注:药剂仅对单子叶杂草有效,对于双子叶杂草,可以进行人工拔除。

9.3施肥管理

9.3.1施肥原则

肥料施用遵循以下原则:

——平衡施肥,以产定肥,测土施肥,按照减氮、稳磷、增钾,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施肥;

——追肥以生长前期为主,生长中后期为辅,以氮、钾肥为主;

——不得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肥和生物肥料;

——所用肥料应符合NY/T496的规定;所用商品有机肥应符合NY/T525的规定;

——生物有机肥应符合NY884的规定;复合肥应符合GB/T15063的规定。使用动物粪肥,

使用前应经充分腐熟,腐熟操作按照NY/T1334和GB/T25246的规定执行。

9.3.2施肥种类、施肥量

9.3.2.1推荐测土配方施肥,确定施肥量与施肥种类,中等肥力地块施肥种类及施用量参

考表2的规定。

表2中等肥力地块施肥料种类以及施用量

施肥种类施肥量/公斤每亩

氮(N)5~6

磷(P2O5)3~5

钾(K2O)10~15

有机肥600~1000

注:施肥种类为折算后的肥料纯养分含量。

9.3.2.2施用肥料主要选用商品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牛粪、羊粪等粪肥;三元复合肥,

硫酸钾,磷酸二氢钾;腐植酸钾和氨基酸叶面肥等。

4

DB46/T599—2023

9.3.3基肥施用

基肥施用按6.2给出的规定。

9.3.4追肥施用

9.3.4.1土壤追肥

根据植株长势,整个生育期酌情追肥1~2次,具体追肥时期和肥料用量参考表3。

表3传统土壤追肥时期和肥料用量

追肥时期肥料种类施肥量/公斤每亩

复合肥(15-15-15)/高钾复

25~30

合肥

栽插后20d~40d

硫酸钾10~15

尿素3~5(苗较弱时增施)

钾肥5~10

栽插后60d~80d

微肥2~3

9.3.4.2滴灌追肥

在追肥总量不变情况下,滴灌追肥根据情况少量多次进行,栽插后每15d~20d随水追

肥一次,整个生育期追肥6次。第1~2次追施复合肥,第3~5次追施复合肥和钾肥,第6次追

施钾肥。可根据土壤、生育阶段和田间长势,调整每次施肥量。

9.3.4.3叶面追肥

生长后期,如果发现植株长势弱,可进行叶面追肥防止茎叶早衰,用0.3%磷酸二氢钾溶

液进行叶面喷施,每亩喷施75L~100L,每隔10d喷施1次,连喷2~3次;如选用氨基酸

叶面肥时施用浓度按其说明书执行。叶面追肥应选晴朗无风早晨或者傍晚进行。

9.4水分管理

9.4.1灌溉

9.4.1.1灌溉技术

宜采用(膜下)滴灌、垄作沟灌等高效灌溉技术。

9.4.1.2灌溉方案

灌溉方案详见表4。

表4灌溉措施及方案

生长时期栽插后天数/d灌溉次数土壤田间持水量/%

前期7~10少量多次60~70

中期41~90少量多次,频次适当增加70~80

后期91~收获前少量少次60~70

9.4.2排水

5

DB46/T599—2023

雨后及时排涝防渍。

9.5控旺管理

9.5.1控旺时期

根据甘薯长势及时控旺,控旺宜早不宜晚。第1次在蔓长35cm~40cm时,第2次在蔓

薯同长期,第3次在藤蔓生长高峰期。

9.5.2控旺方法

9.5.2.1水肥控旺

藤蔓生长过旺时减少土壤水肥供应,应控制氮肥施用,叶面喷施0.2%~0.4%磷酸二氢钾

溶液1~2次。

9.5.2.2提蔓控旺

甘薯藤蔓封垄后,若植株长势旺盛,应提蔓断根,轻放回原位,不宜翻动薯藤。

9.5.2.3化学控旺

选用多效唑或烯效唑等植物生长抑制剂,于晴天17:00后均匀喷施藤蔓。

10病虫害防治

10.1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

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控制原则,科学、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鼠害。农药的

使用严格按照GB/T8321(所有部分)和NY/T1276的规定执行,推荐优先使用高效、低毒、

低残留的生物或化学农药,不得使用国家和海南省禁限农药。

10.2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有甘薯根腐病、甘薯茎腐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