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8204.2-2014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 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
GB/T 18204.2-2014 Examination methods for public places—Part 2:Chemical pollutant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0年09月
-
2014年09月
-
2025年05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 起草人:
- 金银龙、刘凡、余淑苑、姚孝元、徐东群、宋瑞金、冯智田、朱一川、张晶、刘金忠、谈立峰、姜恩明、徐春雨、窦志勇、刘冲、刘宁、马英顺、张震、纪缨伦、贾洪波
- 出版信息:
- 页数:36页 | 字数:60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13.060
C51O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彖标准
GB/T18204.2—2014
代替GB/T18204.23〜27—2000、GB/T18204.29—2000
部分代替GB/T17220—1998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
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
Examinationmethodsforpublicplaces—Part2:Chemicalpollutants
2014-09-03发布2014-12-01实施
GB/T18204.2—2014
目次
前言m
i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一氧化碳1
4二氧化碳4
5可吸入颗粒物PM】。9
6细颗粒物PM,..,11
7甲醛12
8氨18
9总挥发性有机物22
10苯22
11甲苯、二甲苯24
12臭氧24
13尿素26
14硫化氢27
附录A(规范性附录)现场采样检测布点要求28
附录B(规范性附录)质量浓度转换系数和总不确定度相对误差的确定29
附录C(资料性附录)便携式气相色谱分析条件31
T
GB/T18204.2—2014
■ir■■i
刖吕
GB/T18204《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分为六个部分:
——第1部分:物理因素;
——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
——第3部分:空气微生物;
——第4部分:公共用品用具微生物;
——第5部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第6部分;卫生监测技术规范。
本部分为GB/T18204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18204.23—2000«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测定方法》、GB/T18204.24—2000
《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测定方法》、GB/T18204.25—2000«公共场所空气中氨测定方法》、
GB/T18204.26—2000((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测定方法》、GB/T18204.27—2000«公共场所空气中臭氧
测定方法》和GB/T18204.29—2000《游泳水中尿素测定方法》,部分代替GB/T17220—1998«公共场所
卫生监测技术规范》中监测点的选择、公共场所监测的要求和监测数据整理。
本部分与GB/T18204.23—27—2000,GB/T18204.29—2000和GB/T17220—1998相比,除编辑
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将现场测点选择、要求及数据整理放到相应的检验方法中;
——删除了汞置换测定一氧化碳的方法;
——增加了可吸入颗粒物测定方法;
——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测定方法
——增加了AHMT分光光度法、光电光度法和电化学传感器法测定甲醛的方法;
——增加了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氨的方法;
——增加了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测定方法;
——增加了苯、甲苯、二甲苯测定方法;
——增加了紫外光度法测定臭氧的方法;
——增加了亚甲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硫化氢的方法;
——将甲醛检验的AHMT分光光度法和臭氧检验的紫外光度法修改为促裁法。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卫生厅卫生监督局、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常州市卫生监督所、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铁路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金银龙、刘凡、余淑苑、姚孝元、徐东群、宋瑞金、冯智田、朱一川、张晶、刘金忠、
谈立峰、姜恩明、徐春雨、窦志勇、刘冲、刘宁、马英顺、张震、纪缨伦、贾洪波。
本部分参加起草人:施小平、于慧芳、刘亚平、李凤霞、付强、马丽、王国玲、程麟钧、董小艳、孙群露、
林弈芝住爽、刘文杰、李韵谱、王秦、潘永宁、程慧、刘雪锦、李心意、李莉、吴礼康、邓凯杰、李曙光、张伟、
张绍勇、张爱军、张锡斌、杨润、赵金辉。
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原GB/T18204.23〜27—2000、GB/T18204.29—2000全部内容和
m
GB/T18204.2—2014
GB/T17220—1998中相应内容同时废止。
GB/T18204.23〜27—2000、GB/T18204.29—2000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8204.23〜27—2000、GB/T18204.29—2000o
GB/T17220—1998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7220—19980
GB/T18204.2—2014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
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
1范围
GB/T18204的本部分规定了公共场所室内空气中化学污染物和池水尿素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公共场所室内空气中化学污染物和池水尿素的测定。其他场所、居室等室内环境可
参照执行。
注:本部分中同一个抬标如果右两个或两个以上检验方法时,可根据技术条件选择便用,但以第一法为仲裁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1742居住区大气中硫化氢卫生检验标准方法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GB/T14669空气质量氨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15438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
GB/T16129居住区大气中甲醛卫生检验标准方法分光光度法
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3一氧化碳
3.1不分光红外分析法
3.1.1原理
一氧化碳对红外线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值与一氧化碳浓度呈线性关系,根据吸
收值可以确定样品中一氧化碳的浓度。
3.1.2试剂和材料
3.1.2.1变色硅胶:120°C干燥2h。
3.1.2.2氯化钙:分析纯。
3.1.2.3高纯氮气:纯度99.999%0
3.1.2.4霍加拉特(Hopcalite)氧化剂:主要成分为60%氧化猛(MnO)和40%氧化铜(Cu()),830ym〜
1000“n颗粒,使用存放过程中应保持干燥。
3.1.2.5一氧化碳标准气体(贮于铝合金瓶中):不确定度小于1%。
3.1.3仪器
3.1.3.1不分光红外线一氧化碳气体分析仪:
测量范围:0.125mg/rn"〜62.5mg/m";
重现性:£1%满量程;
1
GB/T18204.2—2014
—零点漂移:£±2%满量程/h;
-跨度漂移:£±2%满量程/3h;
—线性偏差:£±2%满量程;
——响应时间:7。〜5<45so
3.1.4采样分析步骤
3.1.4.1采样布点:见附录A。
3.1.4.2采样:抽取现场空气冲洗采气袋3次〜4次后,采气0.5L或1.0L,密封进气口,带回实验室分
析。也可以用仪器在现场直接测定空气中一氧化碳。
3.1.4.3仪器零点校准:接通电源待仪器稳定后,将高纯氮气(3.1.2.3)或经霍加拉特(3.1.2.4)氧化管和
干燥管(加入3.1.2.1和3.1.2.2)后的空气接入仪器进气口,进行零点校准。
3.1.4.4仪器终点校准:将一氧化碳标准气(3.1.2.5)接入仪器进气口,进行终点校准。
3.1.4.5零点与终点校准重复2次〜3次,使仪器处在正常T作状态。
3.1.4.6样品测定:将空气样品的采气袋接在仪器的进气口,样品经干燥后被自动抽到气室内,仪器即
指示一氧化碳浓度。如果仪器在现场使用,可直接读出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
3.1.5结果计算
3.1.5.1浓度换算:如果仪器浓度读数值为一氧化碳体积分数,可按式(1)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质量
浓度。
CBX(273+T)XM(1)
式中:
C——CO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n?);
——CO体积分数,单位为毫升每立方米(mL/n?);
Ta-——标准状态的绝对温度,273K;
B-——标准状态下(0°C,101.3l<Pa)气体摩尔体积,3=22.4L/mol;
T——现场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M——CO摩尔质量,数值为28,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o
3.1.5.2结果表达:一个区域的测定结果以该区域内各采样点质量浓度的算术平均值给出。
3.1.6测量范围和精密度
3.1.6.1本法最低检出质量浓度为0.125mg/m",测量范围0.5mg/n?〜50mg/m3c
3.1.6.2在0.5mg/n?〜50mg/m3浓度范围内,重复测量的平均相对标准差小于±2%。
3.1.7干扰与排除
3.1.7.1空气中甲烷、二氧化碳、水蒸气等非待测组分对本法测定结果存在影响。
3.1.7.2采用气体滤波相关技术及多次反射气室结构,可消除空气中甲烷、二氧化碳等非待测组分的干
扰,采用干燥剂可去除水蒸气干扰。
3.2气相色谱法
3.2.1原理
一氧化碳在色谱柱中与空气的其他成分完全分离后,进入转化炉,在360°C攥触媒催化作用下,与
2
GB/T18204.2—2014
氢气反应,生成甲烷,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
3.2.2试剂和材料
3.2.2.1碳分子筛:TDX-01,180“n〜250“m,作为固定相。
3.2.2.2掾触媒:380〜550卩叫当一氧化碳<180mg/n?,二氧化碳<0.4%时,转化率〉95%。
3.2.2.3一氧化碳标准气体(贮于铝合金瓶中):不确定度小于1%。
3.2.2.4高纯氮:>99.999%。
3.2.2.5纯氢:>99.6%。
3.2.2.6塑料铝箔复合膜采气袋:容积400mL〜600mLo
3.2.3仪器与设备
3.2.3.1气相色谱仪:配备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气相色普仪。
3.2.3.2转化炉:可控温度360°C±1°C。
3.2.3.3注射器:2mL、5mL、10mL、100mL,体积误差V±1%。
3.2.3.4色谱柱:长2m内径2mm不锈钢管内填充TDX-01碳分子筛(3.2.2.1),柱管两端填充玻璃
棉。新装的色谱柱在使用前,应在柱温150°C、检测器温度180°C、通氢气60mL/min条件下,老化处
理10h0
3.2.3.5转化柱:长15cm、内径4mm不锈钢管内填充镰触媒(3.2.2.2),柱管两端塞玻璃棉。转化柱装
在转化炉内,一端与色谱柱连通,另一端与检测器相连。使用前,转化柱应在炉温360°C,通氢气
60mL/min条件下,老化处理10h0转化柱老化与色谱柱老化同步进行。
3.2.4采样
3.2.4.1采样布点:见附录A.
3.2.4.2采样:抽取现场空气冲洗采气袋3次〜4次后,采气400mL〜600mL,密封进气口,带回实验
室分析。
3.2.5分析步骤
3.2.5.1色谱分析条件:色谱分析条件常因试验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应根据所用气相色谱仪的型号和性
能,确定一氧化碳分析最佳的色谱分析条件。下面所列举色谱分析条件是一个实例。
色谱柱温度:78°C;
转化柱温度:360°C;
载气(H,):78mL/min;
氮气:130mL/min;
空气:750mL/min;
进样量:用六通进样阀进样1mLo
3.2.5.2标准气配制:在5支100mL注射器中,用高纯氮气(3.2.2.4)将已知浓度的一氧化碳标准气体
稀释成0.5mg/m:1〜50mg/n?范围的4种浓度的标准气体,另取高纯氮气作为零浓度气体。
3.2.5.3标准曲线绘制:每个浓度的标准气体分别通过色谱仪的六通进样阀,进样量1mL,得到各个浓
度的色谱峰和保留时间。每个浓度作3次,测量色谱峰高的平均值。以峰高(mm)作纵坐标,浓度
(mL/m3)作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回归线的斜率,以斜率倒数Bs[mL/(m3•mm)]作样品测定
的计算因子。
3.2.5.4校正因子测定:用单点校正法求校正因子。取与样品空气中含一氧化碳浓度相接近的标准气
体。按3.2.S.3操作,测量色谱峰的平均峰高(mm)和保留时间。按式(2)计算校正因子『):
3
GB/T18204.2—2014
f=T^T(2)
h—ho
式中:
f校正因子,单位为毫升每立方米毫米[mL/(rr?•mm)];
<f>0标准气体积分数,单位为毫升每立方米(mL/n?);
h标准气平均峰高,单位为毫米(mm);
讥空白样品平均峰高,单位为毫米〔mm)。
3.2.5.5样品分析:通过色谱仪六通进样阀,进样品空气1rnL,以保留时间定性,测量一氧化碳的峰高。
每个样品作3次分析,求峰高的平均值。高浓度样品,用高纯氮气(322.4)稀释后再分析。
3.2.6结果计算
3.2.6.1体积分数计算:按式(3)计算空气中一氧化碳体积分数。
(pp—(/;—A())XB'(3)
式中:
<pp空气中一氧化碳体积分数,单位为毫升每立方米(mL/n?);
h样品峰高的平均值,单位为毫米(mm);
h0——空白样品峰高的平均值,单位为毫米(mm);
B'——按照标准曲线法或单点校正法得出的计算因子或校正因子,单位为毫升每立方米每毫米
•mm)]。
3.2.6.2浓度换算:将一氧化碳体积浓度按3.1.5.1中式(1)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质量浓度。
3.2.6.3结果表达:见3.1.5.2。
3.2.7测量范围、精密度和准确度
3.2.7.1当进样1mL时,本法最低检出质量浓度为0.50mg/m",测量范围为0.50mg/n?〜
50.0mg/n?。
3.2.7.2重复性:一氧化碳浓度在6mg/m::时,10次进样分析,变异系数为2%。
3.2.7.3回收率:一氧化碳浓度在3mg/m3~25mg/in3时,回收率为94%〜104%。
3.2.8干扰
空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及其他有机物均不干扰本法测量结果。
4二氧化碳
4.1不分光红外分析法
4.1.1原理
二氧化碳对红外线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值与二氧化碳浓度呈线性关系。根据
吸收值确定样品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4.1.2试剂和材料
4.1.2.1变色硅胶:120°C干燥2h。
4.1.2.2氯化钙:分析纯。
4.1.2.3高纯氮气:>99.999%。
4
GB/T18204.2—2014
4.1.2.4烧碱石棉:分析纯。
4.1.2.5二氧化碳标准气体(贮于铝合金钢瓶中):不确定度小于1%。
4.1.2.6塑料铝箔复合薄膜采气袋0.5L或1.0L。
4.1.3仪器和设备
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
测量范围:0%〜0.5%档。
重现性:£±1%满刻度。
零点漂移:£±2%满刻度/h。
跨度漂移:£±2%满刻度/3h。
温度附加误差:(在10°C〜45°C)W±2%满刻度/10°C。
一氧化碳干扰:1250mg/m"COW土0.3%满刻度。
响应时间:/。〜/M<15so
4.1.4采样
4.1.4.1采样布点:见附录A。
4.1.4.2用塑料铝箔复合薄膜采气袋(4.1.2.6),抽取现场空气冲洗3次〜4次,采气0.5L或1.0L,密
封进气口,带回实验室分析。也可以使用仪器在现场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4.1.5分析步骤
4.1.5.1仪器零点校准:仪器接通电源后,稳定0.5h〜1h,将高纯氮气(4.1.2.3)或空气经变色硅胶
(4.1.2.1)或氯化钙(4.1.2.2)干燥和烧碱石棉(4.1.2.4)过滤后接入仪器,进行零点校准。
4.1.5.2仪器终点校准:二氧化碳标准气(4.1.2.5)连接在仪器进样口,进行终点刻度校准。
4.1.5.3零点与终点校准重复2次〜3次,使仪器处在正常T作状态。
4.1.5.4样品测定:内装空气样品的采气袋经过装有变色硅胶(4.1.2.1)或氯化钙(4.1.2.2)的过滤器与
仪器进气口相连,样品被自动抽到气室中,仪器显示二氧化碳的浓度。如果仪器在现场使用,可直接读
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4.1.6结果计算
结果表达:一个区域的测定结果以该区域内各采样点体积分数的算术平均值给出。
4.1.7测量范围和精密度
4.1.7.1本法最低检出体积分数为0.01%,测量范围0.05%〜0.5%。
4.1.7.2在体积分数为0.05%〜0.5%范围内,重复测量的平均相对标准差小于±2%。
4.1.8干扰与排除
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对本法产生干扰,将空气样品经干燥后再进入仪器可去除水蒸气干扰。安装波
长4260nm的红外滤光片,空气中的甲烷、一氧化碳等非待测组分对本法干扰较小。
4.2气相色谱法
4.2.1原理
二氧化碳在色谱柱中与空气的其他成分完全分离后,进入热导检测器的工作臂,使该臂电阻值的变
5
GB/T18204.2—2014
化与参考臂电阻值的变化不相等,惠斯登电桥失去平衡而产生信号输出。在线性范围内,信号大小与进
入检测器的二氧化碳浓度成正比,从而进行定性与定量测定。
4.2.2试剂和材料
4.2.2.1高分子多孔聚合物:GDX-102,180Mm~25Oym,作色谱固定相。
4.2.2.2高纯氮气:>99.999%。
4.2.2.3纯氢:>99.6%。
4.2.2.4二氧化碳标准气S(C()2)=1%]:以氮气作本底气,贮于铝合金钢瓶中。
4.2.2.5塑料铝箔复合膜采样袋容积:400mL~6OOmLo
4.2.3仪器和设备
4.2.3.1气相色谱仪:配备有热导检测器。
4.2.3.2注射器:2mL、5mL、10mL、2OmL、5OmL、100mL,体积误差V±1%。
4.2.3.3色谱柱:长3m内径4mm不锈钢管内填充GDX-1O2高分子多孔聚合物(4.2.2.1),柱管两端
填充玻璃棉。新装的色谱柱在使用前,应在柱温180°C、通氮气(4.2.2.2)70mL/min条件下,老化12h,
直至基线稳定为止。
4.2.4采样
4.2.4.1采样布点:见附录A。
4.2.4.2抽取现场空气冲洗采气袋3次〜4次后,采气400mL~600mL,密封进气口,带回实验室
分析。
4.2.5分析步骤
4.2.5.1色谱分析条件:由于色谱分析条件常因实验条件不同而有差异,所以应根据所用气相色谱仪的
型号和性能,制定能分析二氧化碳的最佳的色谱分析条件。下面所列色谱分析条件是一个实例。
柱箱温度:10°C~35°C;
检测室温度:10°C~35°C;
汽化室温度:10°C~35°C;
载气(H2):50mL/min;
进样量:用六通进样阀进样3mL。
4.2.5.2标准气配置:在5支100mL注射器内,分別注入二氧化碳标准气体(4.2.2.4)2mL、4mL、
8mL、16mL、32mL,再用纯氮气(4.2.2.2)稀释至100mL,即得体积分数为0.02%、0.04%、0.08%、
0.16%和0.32%的气体,另取纯氮气作为零浓度气体。
4.2.5.3标准曲线绘制:在与样品相同分析条件下,绘制标准曲线。每个浓度的标准气体,分別通过色
谱仪的六通进样阀,进样3mL,得到各个浓度的色谱峰和保留时间。每个浓度作3次,测量色谱峰高的
平均值。以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和平均峰高(mm)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回归线的斜率,以斜率的
倒数BsE(%)/mm]作为样品测定的计算因子。
4.2.5.4校正因子测定:在与样品相同分析条件下,用单点校正法求校正因子。取与空气样品中含二氧
化碳浓度相接近的标准气体,测量色谱峰的平均峰高(mm)和保留时间。按式(4)计算校正因子。
式中:
f校正因子,(%)/mm;
6
GB/T18204.2—2014
(Po标准气体体积分数,%;
h标准气平均峰高,单位为毫米(mm);
Ao空白样品平均峰高,单位为毫米〔mm)。
4.2.5.5样品分析:通过色谱仪六通进样阀进样品空气3mL,以保留时间定性,测量二氧化碳的峰高。
每个样品作3次,求峰高的平均值。高浓度样品用纯氮气稀释至小于0.3%再分析。
4.2.6结果计算
4.2.6.1按式(5)计算二氧化碳体积分数。
(P=(h—A())XBz(5)
式中:
<p——空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
h——样品峰高的平均值,单位为毫米(mm);
A()——空白样品峰高的平均值,单位为毫米(mm);
Br——按照标准曲线法或单点校正法得出的计算因子或校正因子,(%)/mm0
4.262结果表达:见4.1.6。
4.2.7测量范围、精密度和准确度
4.2.7.1当进样3mL时,本法最低检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0.014%,测量范围0.02%〜0.6%。
427.2二氧化碳在0.1%〜0.2%时,重复测定的变异系数为3%〜5%;二氧化碳在0.02%〜0.4%时,
回收率为95%〜105%。
4.2.8干扰
由于采用了色谱分离技术,空气中甲烷、氨、水蒸气和一氧化碳等均不干扰本法测量。
4.3容量滴定法
4.3.1原理
用过量的氢氧化顿溶液与空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倾沉淀,反应后剩余的氢氧化顿用标准草
酸溶液滴定至酚猷试剂红色刚褪。由容量法滴定结果即可计算得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4.3.2试剂和材料
4.3.2.1正丁醇:分析纯。
4.322酚駄指示剂:分析纯。
4.323纯氮气:>99.99%,或碱石灰管。
4.3.2.4氢氧化顿稀溶液3[Ba(()H)2-8H2()]=1.4g/L}:空气二氧化碳浓度低于0.15%时的采样吸
收液。称取1.4g氢氧化锁和0.08g氯化顿(BaCL•2H2O)溶于800mL水中,加入3mL正丁醇
(4.3.2.1),摇匀,用水稀释至1000mLo
4.3.2.5氢氧化顿浓溶液3[Ba(()H)2-8H,)]=2.8g/L}: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在0.15%〜0.5%时的
采样吸收液。称取2.8g氢氧化顿和0.16g氯化顿(BaCb•2H2O)溶于800mL水中,加入3mL正丁
醇(4.3.2.1),摇匀,用水稀释至1000mLo
4.3.2.6草酸标准溶液(0.6g/L):称取0.5637g草酸,用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mL,此溶液1mL相当
于标准状况(0°C,101.325kPa)0.1mL二氧化碳。
7
GB/T18204.2—2014
4.3.3仪器和设备
4.3.3.1恒流采样器:流量范围0L/min~1L/min,流量稳定、可调,恒流误差小于2%。
4.3.3.2吸收瓶:吸收液为50mL,当流量为0.3L/min时,吸收瓶多孔玻璃板阻力为390Pa〜490Pa。
4.3.3.3酸式滴定管:50mL0
4.3.3.4碘量瓶:125mLo
4.3.4采样
4.3.4.1应在采样前两天配制吸收液,贮液瓶加盖密封保存,避免接触空气。采样前,贮液瓶塞接上碱
石灰管,用虹吸管将吸收液移至吸收瓶(4.3.3.2)内,然后向瓶内充氮气或经碱石灰管处理的空气
(4.3.2.3)0
4.3.4.2采样布点:见附录A。
4.3.4.3采样前后用一级皂膜流量计校准采样器的流量,误差<5%o
4.3.4.4取一个事先处理的吸收瓶,加入50mL氢氧化顿吸收液(4.3.2.4或4.3.2.5),以0.3L/min流
量,采样5min〜10min。
4.3.4.5采样前后,吸收瓶的进、出气口均用乳胶管连接以免空气进入。
4.3.5分析步骤
4.3.5.1采样后的吸收管在实验室中加塞静置3h,使碳酸锲完全沉淀。
4.3.5.2向碘量瓶C4.3.3.4)中充入氮气或经碱石灰管处理的空气。
4.3.5.3吸取25mL上清液移至碘量瓶中,加入2滴酚駄指示剂(4.322),用草酸标准液(4.3.2.6)滴定
至溶液的着色由红色变为无色,记录所消耗的草酸标准溶液体积(mL)。
4.3.5.4同时吸取25mL未采样的氢氧化顿吸收液作空白滴定,记录所消耗的草酸标准溶液体积
(mL)。
4.3.6结果计算
4.3.6.1采气体积换算:按式(6)换算成标准状态下采气体积。
T()p
To
*=八旷7法(6)
式中:
Vo——标准状态下的采气体积,单位为升(L);
V,——实际采气体积,为采样流量与采样时间乘积,单位为升(L);
T——采样点的气温,单位为摄氏度(°C);
To——标准状态下的绝对温度,273K;
P采样点的大气压,单位为千帕(kPa);
Ao——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51/T 3138-2023 长吻鮠 常见疾病诊断与防控技术规程 2023-12-29
- DB51/T 3142-2023 稻田草鱼生态养殖技术规范 2023-12-29
- DB51/T 3141-2023 转基因饲料生产加工企业生物安全控制技术规范 2023-12-29
- DB51/T 3144-2023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导则 2023-12-29
- DB51/T 3136-2023 马铃薯孢囊线虫疫情监测与防控技术规程 2023-12-29
- DB51/T 3140-2023 水稻淹水直播生产技术规程 2023-12-29
- DB51/T 3137-2023 柑橘园间作豆类栽培技术规程 2023-12-29
- DB51/T 3135-2023 机插水稻育秧基质生产技术规程 2023-12-29
- DB51/T 3139-2023 宜机收油菜品种评价规范 2023-12-29
- DB51/T 3134-2023 叶用桑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 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