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T 982.1-2020 林下中药材 三七生产技术规程 第1部分:种苗生产

DB53/T 982.1-2020 Understory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Three-Cornered Ginseng Production Technical Guidelines Part 1: Seedling Production

云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3/T 982.1-2020
标准类型
云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0-06-11
实施日期
2020-09-11
发布单位/组织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B01

云南省地方标准

DB53/T982.1—2020

林下中药材三七生产技术规程

第1部分:种苗生产

2020-06-11发布2020-09-11实施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1

DB53/T982.1—2020

前言

DB53/T982《林下中药材三七生产技术规程》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种苗生产;

——第2部分:林下种植;

——第3部分:采收和产地初加工。

本部分为DB53/T982的第1部分。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云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昆明海关、澜沧

澎勃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书生、何霞红、叶辰、郑文杰、黄惠川、刘屹湘、杨敏、郭存武、季超、梅

馨月、邓维萍、陈斌、郭力维、汤东生、毛如志、杜飞、陈国华、尹兆波、朱相林、王鑫、彭磊、黄志

强、杨生超、朱有勇。

I

DB53/T982.1—2020

引言

三七是我国名贵大宗药材,在中医药行业中有重要影响,是关系国民医疗、健康的战略资源。千百

年来三七材采挖于深山老林,药效高药力足,佑护了中医药的健康发展。然而,随着三七需求暴涨,野

生药材被挖空殆尽,不得不人工栽培。当前,人工栽培主要套用农田大水大肥的种植模式,由于环境不

适、病虫危害严重、连作障碍等原因造成的种植障碍问题非常突出,导致三七药效和品质下降。本标准

发布的林下三七生产技术规程是遵循药效第一的原则,利用林下生物间“相生相克”和林下生态环境与

三七对生长环境的需求相耦合的原理,让三七回归山野林下,实现三七在林下标准化、规范化和规模化

的生产,建立药效第一的药材种植模式。

林下三七主要利用山区退耕还林的森林资源,不占用农田,不与粮食水果蔬菜争地;生产过程中不

施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确保三七的品质和安全性;林下种植省去了设施大棚和农药化肥的投入,生

产成本大大降低。因此,林下三七生态好、效益好、品质优,适宜在山区推广,将山区的“青山”变为

群众致富的“金山”。本标准通过指导三七种苗生产、林下种植、采收和产地初加工的全过程,助推林

下三七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提请注意,声明符合本文件时,可能涉及到本标准第1部分7.2的内容与一种适宜

三七种植的林下环境的评价方法(201810025227.X)相关的专利的使用;本标准第1部分7.3.5的内容与

一种三七林下种植的植株冠层湿度的调控设施(ZL201721850876.0)、一种调控三七林下种植的植株冠

层湿度的棚架(ZL201721849795.9)相关的专利的使用;本标准第1部分8.2.6的内容与一种调控三七植

株冠层湿度的遮荫网内嵌式棚架(ZL201820091296.6)相关的专利的使用。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对于该专利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范围无任何立场。

该专利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保证,愿意同任何申请人在合理且无歧视的条款和条件下,免

费许可实施该专利。该专利持有人的声明已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备案。相关信息可以通过以下联系方式

获得:

专利持有人姓名:朱书生、叶辰、杨敏、黄惠川、刘屹湘、何霞红、朱有勇等。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沣源路452号,云南农业大学。

请注意除上述专利外,本文件的某些内容仍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

任。

II

DB53/T982.1—2020

林下中药材三七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种苗生产

1范围

DB53/T982的本部分规定了林下三七种苗生产的管理要求、环境条件、种子选择和处理、林下育苗、

大田育苗、种苗采挖与选择、资料记录与档案管理。

本部分适用于三七林下种植中所用的种苗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19630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DB53/T982的本部分。

3.1

三七

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具有活血化瘀、消肿定痛的

功效。三七通常需要1年的育苗期和2年及以上的生长期生长后才能入药。

3.2

土壤化感物质

土壤化感物质指植物或微生物代谢残留在土壤中影响其它生物生长的物质。

3.3

郁闭度

森林中乔木树冠在阳光直射下在地面的总投影面积(冠幅)与此林地(林分)总面积的比,它反映

林分的密度。

4管理要求

4.1基本原则

1

DB53/T982.1—2020

拟开展林下种苗生产的企业、合作社和种植户,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开展林下育苗前,应到当地主管部门进行备案,并服

从当地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4.2“三防两不准”

开展林下种苗生产的企业、合作社和种植户应遵守以下规则:

——积极开展相应的防火、防盗以及防鼠措施;

——在三七林下育苗期间,不准使用化学肥料,不准使用化学农药。

5环境条件

5.1区域选择

选择分布于北纬20°~25°和东经97°~107°之间,海拔为1400m~1800m,年均温15℃~

17℃,最冷月均温8℃~10℃,最热月均温20℃~22℃,≥10℃年积温4500℃~5500℃,无

霜期300d以上的区域。

5.2空气质量

空气环境质量应达GB3095规定的二级以上标准。

5.3水源质量

灌溉用水的水质应符合GB5084的相关规定。

5.4光照

5.4.1林下种苗生产基地应选择光照均匀,郁闭度0.8~0.9的林地。

5.4.2大田种苗生产应搭建遮阳网,调整遮光度至10%~20%。

5.5土壤

5.5.1基本要求

5.5.1.1适宜三七种苗生产的土壤为沙壤土和壤土。

5.5.1.2土壤污染物控制应符合GB15618的要求。

5.5.1.3应选择5年以内未种植过五加科人参属植物的土地进行育苗。

5.5.2指标要求

用于种苗生产的土壤的指标要求宜符合表1。

表1适宜三七种苗生产的土壤指标

项目指标要求

阳离子交换量(CEC)10cmol·kg-1~20cmol·kg-1

土壤电导率(EC)0.2dS·m-1~0.4dS·m-1

土壤pH值中偏酸性(pH:5.5~7.0)

土壤有机质含量>2%

2

DB53/T982.1—2020

表1适宜三七种苗生产的土壤指标(续表)

项目指标要求

阿魏酸≤20mg·kg-1、对香豆酸≤50mg·kg-1、丁香

土壤化感物质(阿魏酸、对香豆酸、丁香酸、对羟基苯甲

酸≤50mg·kg-1、对羟基苯甲酸≤50mg·kg-1和香草

酸和香草酸)

酸≤50mg·kg-1

根结线虫根结线虫密度≤20头/100g土壤。

6种子选择和处理

6.1基本要求

6.1.1种子的颜色须为白色或黄白色。种子质地坚硬,没有异味或霉菌。

6.1.2种子的水分含量不得低于60%。

6.1.3不得在种子上检测到镰刀菌属(Fusa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土赤壳属(Ilyonectria)、

腐霉属(Pythium)、疫霉属(Phytophthora)等病原物。

6.2质量要求

种子的千粒重应≥80g,直径应≥5mm。

6.3种子处理

6.3.1利用人工或机械搓去果皮,洗净,阴干至种子表皮泛白。

6.3.2按照GB/T19630相关规定,选择可抑制病菌的生物源物质处理种子。

6.4种子保存

三七种子应采用湿沙或钙镁磷肥层积处理保存,层积处理温度控制在10℃~20℃,层积处理时间

不应超过60d。

7林下育苗

7.1原则

林下育苗需建成林下简易避雨棚,在雨季通过避雨,调控光照和适度等环境实现病害的防控。

7.2林分选择

7.2.1宜选择人工林地、退耕还林等林地,不得选择国家规定禁止开发的林地。

7.2.2应选择与三七生长无相克作用的林分,如云南松、思茅松、华山松、杉树等。不应选择与三七

生长有相克作用的林分,如桉树等。

7.2.3宜选择坡度≤25°的林地开展种植。如旱季浇水受限,一般选择地势阴凉、背西向东或靠近山

箐的林地;如旱季浇水不受限制,则可以选择向阳面林地种植。

7.3林下土地整理

7.3.1整地

3

DB53/T982.1—2020

应清除林下育苗区域的杂草和小型灌木,清理枯枝落叶,非栽植区杂草和灌木宜尽量保留。

7.3.2翻耕

用人工或小型旋耕机对种植区域的土壤旋耕2~3次,深度20cm~30cm。

7.3.3起垄

7.3.3.1应按自然地形或树木排列顺序规划确定种植区域和起垄方向:平地根据林地树木种植的方向

起垄。坡地顺着林地等高线起垄。

7.3.3.2垄底宽一般保持120cm~150cm,垄顶80cm~100cm,垄面整理为圆弧形,垄与树根的距

离>20cm。根据坡度的大小调整垄的高度,坡度>20°,垄高约30cm;坡度<20°,垄高约40cm,见

图1。

图1林下三七垄面剖面结构图

7.3.4排水、防洪沟渠的设置

林下起垄的时候根据不同坡度不同地形设置好排水沟,15m~20m留一个排水口。雨季应适时清理

排水口,以防有树枝或泥土堆积阻碍排水。

7.3.5搭建避雨棚

应在林下的垄面上搭建简易的避雨棚,调控环境湿度,物理防控病害。避雨棚结构参见图2。

4

DB53/T982.1—2020

图2林下简易避雨棚设施示意图

7.4播种

7.4.1播种时间

应在11月中旬至翌年1月间完成播种。

7.4.2播种方式和规格

单粒点播,株行距≥5cm;播种深度1.0cm~2.0cm。

7.5覆土

播种后覆盖3cm~5cm的细土。然后在土壤表面覆盖2cm~5cm厚的松针。

7.6水分管理

7.6.1播种后至出苗前

播种后应及时浇透水,同时要经常观察垄面湿度,土壤含水量低于20%时应及时浇水,浇透为止。

雨水过多时要注意排水防涝。

注:土壤含水量是否适宜的简单判断方法:抓一把三七种植垄的表层土,用手轻捏,松开后土壤成团,而轻轻一点

即松散则证明土壤水分处于适宜状态。

7.6.2出苗后至雨季来临前

出苗后应少量多次地浇水,土壤含水量不得低于20%。

7.6.3雨季

进入雨季后应搭建简易避雨棚,防止土壤含水量过高。当土壤含水量低于20%时,可掀开避雨膜自

然淋雨,直到土壤淋透为止,再把膜覆盖起来。条件允许的话,可通过人工补水,避免反复揭膜。

7.7养分管理

5

DB53/T982.1—2020

林下有机质丰富,在整个三七生产过程中不得施用任何化学合成肥料,只需做好光照和水分管理。

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2%,可在三七出苗展叶后适当补充有机肥。有机肥的种类和选用应符合GB/T

19630的相关规定。

7.8病害防控

7.8.1主要病害

叶部病害:三七圆斑病、三七黑斑病、三七白粉病、三七炭疽病等。

根部病害:三七根腐病、根结线虫病、三七立枯病、三七猝倒病等。

三七主要病害的症状参见附录A表A.1。

7.8.2防治措施

7.8.2.1清除病残体

林下发现病株要及时清除,防止病菌扩散。

7.8.2.2物理防控

在雨季来临之前,清理三七地的排水沟,及时排水。

利用避雨膜调控雨水,创造不适宜病害发生和传播的微气象条件,控制病害发生和流行。

7.8.2.3生物防控

林下育苗基地,应采用GB/T19630中规定的生防菌、生物源杀菌剂、植物诱抗剂等产品进行病害的

预防或治疗,严禁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害。

7.9虫害防控

7.9.1害虫

主要害虫:螽蟖、灶马、蟋蟀、小地老虎(俗称黑土蚕)、蛴螬(俗称白土蚕)等。

次要害虫:斜纹夜蛾、尺蠖、叶蝉、蓟马等。

三七主要虫害的症状参见附录A表A.1。

7.9.2防控措施

7.9.2.1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控

宜保护林下环境的生物多样性,保留或者人工种植害虫喜食的植物来转移害虫危害。

利用针叶林植物释放的挥发物能驱避害虫、引诱天敌的作用来控制害虫数量。

7.9.2.2诱杀防控

配制害虫喜食的食诱剂诱杀害虫。

利用害虫的潜伏习性,设置潜伏场所诱杀害虫。

有针对性地放置害虫的性诱剂诱杀害虫。

7.9.2.3生物防控

保护和利用害虫的天敌,如瓢虫、螳螂、食虫虻、步甲、草蛉、寄生蜂、蜘蛛、青蛙和蟾蜍等,或

在林间人工释放三七害虫的天敌,防控害虫。

6

DB53/T982.1—2020

喷施Bt、白僵菌、绿僵菌等生物制剂防治斜纹夜蛾、小老虎(俗称黑土蚕)等鳞翅目害虫的幼虫。

在土壤中施用绿僵菌分生孢子粉剂或颗粒剂防治土壤中蛴螬(俗称白土蚕)、金针虫、黄蚂蚁等害

虫。

7.10杂草管理

应及时清除垄面上影响三七生长的杂草(如紫茎泽兰),清除过程中避免损伤到三七根系。可保留

根系较浅,不影响三七生长的杂草,转移害虫危害。

7.11鼠害防控

7.11.1利用天敌(如黄鼠狼、蛇等)防控林下鼠害。

7.11.2依照林下环境的特定,在鼠聚集区或通道设置捕鼠夹、电子驱鼠器等设备防治鼠害。

8大田育苗

8.1原则

为实现三七种苗的健康繁育,减少农药的施用,需在田间搭建既能遮荫,又能在雨季实现避雨功能

的遮荫避雨棚,通过调控环境实现病害的生态控制,减少农药的施用。

8.2基地建设

8.2.1栽桩

棚桩宜采用3m长,且直径不小于3cm的树杆(可选用杉树、桉树、竹子或其它材料)宜按以下顺

序完成:

a)按照3.8m×3.8m打孔栽杈;

b)沿地块的坡向用10号镀锌铁丝拉大线,并用地锚桩固定;

c)用12号镀锌铁丝将大线固定于每棵七杈距地面1.8m处;

d)再沿大线方向与距大线3cm~5cm处拉托膜线,并用14号线固定;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