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1510-2024 纳米无机材料抗菌性能检测方法及评价
GB/T 21510-2024 Antimicrobial property test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s for nano-inorganic materials
基本信息
本文件适用于具有抗菌功能的纳米无机材料,以及以纳米无机材料为抗菌组分(结构单元)的制品,如纤维、织物、塑料、涂料和陶瓷等。其他材料的抗菌性能检测及评价也可参照本文件执行。
发布历史
-
2008年03月
-
2024年07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安徽中科大禹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艾斯尔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东省华微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河南省安克林滤业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西悦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江苏集萃先进纤维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江西赣大材料技术研究有限公司、金塑企业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中星(广州)纳米材料有限公司、中关村汇智抗菌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起草人:
- 陈运法、张婧坤、谢小保、吴征威、魏国、高明、赵培静、田子健、马晓聪、李瑞乐、康玉茹、李博、吴镇江、李倩、汪嵘、谢友能、周家良、张维旭、张迎增、吴忠棉、曾和平、李家成、杜平、曾雅晶、丁呈彪、喻学锋、孙梦寒、王萍丽
- 出版信息:
- 页数:16页 | 字数:25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
11.080.99
CCS
G7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1510—2024
代替GB/T21510—2008
纳米无机材料抗菌性能
检测方法及评价
Antimicrobialpropertytestingandevaluationmethodsfornano﹘inorganic
materials
2024-07-24发布2025-0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21510—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21510—2008《纳米无机材料抗菌性能检测方法》,与GB/T21510—2008相
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增加了范围中性能评价的内容(见第1章,2008年版的第1章);
b)更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2008年版的第2章);
c)更改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2008年版的第3章);
d)更改了试验方法中试验步骤的表述(见4.1,2008年版的第4章);
e)增加了检测结果计算中活性值的评价,即“计算抗菌对数值”(见4.3.3);
f)增加了抗菌性能评价(见第5章);
g)更改了粉体纳米无机材料抗菌性能的试验方法中每样液平行接种平皿数量(见A.3.2.4,2008年
版的A.3.2.4);
h)更改了粉体纳米无机材料抗菌性能的试验方法中细菌培养和白色念珠菌培养时间(见A.3.2.8,
2008年版的A.3.2.8);
i)更改了粉体纳米无机材料抗菌性能的试验方法中的菌落计数方法(见A.3.2.8,2008年版的
A.3.2.8);
j)增加了“含有纳米无机材料抗菌组分的多孔性材料抗菌性能试验方法吸收法”(见附录D)。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纳米材料分技术委员会(SAC/TC279/SC1)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
测中心)、安徽中科大禹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艾斯尔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广东省华微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河南省安克林滤业
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西悦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江苏
集萃先进纤维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江西赣大材料技术研究有限公司、金塑企业集团(上海)有限公
司、中星(广州)纳米材料有限公司、中关村汇智抗菌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运法、张婧坤、谢小保、吴征威、魏国、高明、赵培静、田子健、马晓聪、
李瑞乐、康玉茹、李博、吴镇江、李倩、汪嵘、谢友能、周家良、张维旭、张迎增、吴忠棉、
曾和平、李家成、杜平、曾雅晶、丁呈彪、喻学锋、孙梦寒、王萍丽。
本文件于2008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Ⅰ
GB/T21510—2024
纳米无机材料抗菌性能
检测方法及评价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纳米无机材料抗菌性能的试验方法、抗菌性能评价、检测报告和安全操作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具有抗菌功能的纳米无机材料,以及以纳米无机材料为抗菌组分(结构单元)的制
品,如纤维、织物、塑料、涂料和陶瓷等。其他材料的抗菌性能检测及评价也可参照本文件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于本文件。
GB4789.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GB/T30544(所有部分)纳米科技术语
3术语和定义
GB/T30544(所有部分)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抗菌antibacterial
采用化学或物理等方法杀灭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和/或妨碍其生长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
3.2
纳米无机材料nano-inorganicmaterials
三维空间尺度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1nm~100nm)的无机材料。
4试验方法
4.1试验步骤
4.1.1粉体纳米无机材料抗菌性能的试验按附录A规定的方法进行。
4.1.2含有纳米无机材料抗菌组分的非多孔性制品表面抗菌性能的试验按附录B或附录C规定的方法
进行。
4.1.3含有纳米无机材料抗菌组分的多孔性制品抗菌性能的试验按附录B或附录D规定的方法进行。
4.2试验数据处理
将各平板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即为样本实际回收菌落数。
4.3检测结果计算
4.3.1计算菌落数
将各平板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即为样本实际回收菌数。
1
GB/T21510—2024
4.3.2计算抗菌率
抗菌率R的计算按式(1)进行。
A−B
R=×100%…………(1)
A
式中:
R─抗菌率;
A─对照样品与受试菌接触一定时间后平均回收菌数,单位为菌落形成单位每毫升(cfu/mL);
B─试验样品与受试菌接触一定时间后平均回收菌数,单位为菌落形成单位每毫升(cfu/mL)。
4.3.3计算抗菌对数值
抗菌对数值的计算按式(2)进行。
抗菌对数值=lgA−lgB…………(2)
5抗菌性能评价
以纳米无机材料为抗菌组分(结构单元)的制品抗菌性能评价应符合以下规定,并注明菌种。
a)抗菌对数值不小于2或抗菌率不小于99%,样品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当1≤抗菌对数值<2或
90%≤抗菌率<99%,样品具有抗菌效果。
b)若产品宣称具有抗真菌功能,则需进行白色念珠菌测试。
6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a)受试样本名称、状态、加入量;
b)检测方法;
c)受试菌株;
d)接触时间;
e)检测日期;
f)检测结果,平均抗菌率应为各次试验抗菌率的算数平均值,抗菌率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g)检测人员;
h)送检单位;
i)生产单位。
7安全操作要求
7.1微生物试验操作均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7.2菌液滴染样片时,勿溢出片外。
7.3振荡前应将振荡摇床上的三角烧瓶固定牢,以免碰破。
7.4称量粉末样品时,操作人员应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2
GB/T21510—2024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B/T 5080-2008 内燃机 铸铁气门导管技术条件 2008-02-01
- NB/T 20270-2014 人因工程在核电厂计算机化运行规程系统中的应用准则 2014-06-29
- WS 281-2008 狂犬病诊断标准 2008-02-28
- JB/T 7613-2013 电力电容器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2013-12-31
- JB/T 9672.1-2013 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第1部分:3 kV及以下直流系统用有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2013-12-31
- AQ/T 4124-2014 烟花爆竹 烟火药危险性分类定级方法 2014-02-20
- JB/T 4279.17-2008 漆包绕组线试验仪器设备检定方法 第17部分:动摩擦系数试验仪 2008-02-01
- JY/T 0446-2011 教学用玻璃仪器 硬质玻璃管 2013-07-11
- JB/T 4279.16-2008 漆包绕组线试验仪器设备检定方法 第16部分:静摩擦系数试验仪 2008-02-01
- SL 183-2005 地下水监测规范 2005-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