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31/T 025.4-2022 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 综合交通
DB1331/T 025.4-2022 Key quality index system fo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Xiong'an New Area: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张慧敏 葛 亮 聂大华 李劲遐 郭淑霞 陈仁东 徐德标 高 阳 李妙迪 曹 宇 张小海 袁倩倩 马 杰 陈 兵 赵维贺 张志学 李白玉 马 珂 邢 行 李平谱 陈文钊 董启伟 马晓萌 吴昊灵 詹鹏宇 金 锋 郭 然 韩 波 付秀勇 冀 程 王 兵 万文杰
- 出版信息:
- 页数:12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20
Z04
DB1331
雄安新区地方标准
DB1331/T025.4—2022
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
综合交通
KeyqualityindexsystemofprojectconstructioninXiong'anNewArea:
Comprehensivetransportation
2022-06-27发布2022-07-01实施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发布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通告
2022年第5号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关于发布《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建
筑工程》等八项雄安新区地方标准的通告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会同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
设局于6月27日联合发布了《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建筑工程》
等八项雄安新区地方标准,现予以通告(详细目录见附件)。
本通告可通过中国雄安官网()“政务信息”中进行查询,
标准文本可从标准图书馆网站()中下载。
附件:批准发布的雄安新区地方标准目录。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2022年6月27日
前言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
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雄安新区规划
建设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
策部署,创造“雄安质量”,雄安新区管委会印发了《“雄安质量”工程标准体系》。
依据《“雄安质量”工程标准体系》的相关要求,以雄安新区的建设工程高质量发
展为目标,以创造“雄安质量”为落脚点,结合雄安新区实际,对雄安新区综合交
通工程建设进行合理引导,编制《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综合
交通》(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根据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局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
院有限公司编制。编制组紧密结合雄安新区各项规划,对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
准和地方标准中涉及综合交通类工程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进行梳理和研究
分析,以“安全韧性、绿色低碳、高效便捷、信息智慧”为指标筛选原则,建立了
符合雄安新区建设要求、保障质量和提高质量的关键性技术指标、参数,在广泛
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基本要求;3.城市道路;4.地下
道路;5.公路;6.公交场站与客运枢纽;7.轨道交通;8.城市货运;9.智慧交通。
本“指标体系”由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负责管理,北京市市政
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
建议,请寄送至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
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邮编:100082)。
本标准主编单位: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张慧敏葛亮聂大华李劲遐郭淑霞
陈仁东徐德标高阳李妙迪曹宇
张小海袁倩倩马杰陈兵赵维贺
张志学李白玉马珂邢行李平谱
陈文钊董启伟马晓萌吴昊灵詹鹏宇
金锋郭然韩波付秀勇冀程
王兵万文杰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苑红凯杜恒卢齐南张国清邱蓉
张学军刘启飞郭小红金路
目录
1总则...........................................................................................................................1
2基本规定..................................................................................................................2
3城市道路..................................................................................................................3
3.1一般规定.............................................................................................................3
3.2总体设计.............................................................................................................6
3.3路线.....................................................................................................................7
3.4道路平面交叉.....................................................................................................9
3.5公共交通设施...................................................................................................11
3.6绿道系统...........................................................................................................12
3.7路基路面...........................................................................................................15
3.8交通工程...........................................................................................................16
3.9照明...................................................................................................................17
3.10桥梁.................................................................................................................19
4地下道路................................................................................................................23
4.1结构...................................................................................................................23
4.2通风...................................................................................................................24
4.3给排水与消防...................................................................................................25
4.4供配电、照明与监控.......................................................................................30
5公路.........................................................................................................................34
5.1总体设计...........................................................................................................34
5.2路线...................................................................................................................35
5.3路基...................................................................................................................35
5.4路面...................................................................................................................38
5.5路线交叉...........................................................................................................39
5.6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43
5.7农村公路...........................................................................................................46
5.8桥梁...................................................................................................................49
6公交场站与客运枢纽...........................................................................................50
I
6.1一般规定...........................................................................................................50
6.2公交场站...........................................................................................................51
6.3枢纽基地和总平面设计...................................................................................52
6.4枢纽换乘空间...................................................................................................55
6.5标志标识...........................................................................................................57
6.6防灾防疫及应急救援.......................................................................................57
7轨道交通..................................................................................................................59
7.1规划...................................................................................................................59
7.2线路...................................................................................................................61
7.3结构...................................................................................................................62
7.4车站建筑...........................................................................................................64
8城市货运................................................................................................................68
9智慧交通..................................................................................................................70
9.1系统功能...........................................................................................................70
9.2交通监控系统...................................................................................................71
9.3智能合杆...........................................................................................................72
9.4通信和网络信息安全.......................................................................................73
本标准用词说明..........................................................................................................74
引用标准名录..............................................................................................................75
附:条文说明..............................................................................................................76
II
1总则
1.0.1为规范雄安新区综合交通类工程项目建设,遵循“世界眼光、国
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基本原则,使综合交通类工程做到安
全可靠、便捷高效、绿色低碳、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雄安新区新建、扩建和改建城市道路、公路、公
交场站与客运枢纽、轨道交通、城市货运等综合交通类工程项目建设。
1.0.3雄安新区综合交通类工程项目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
合国家及雄安新区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1
2基本规定
2.0.1城市综合交通类工程应具备人员、车辆通行所需的安全性、舒
适性、耐久性、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及抵御规定重现期自然灾害的性
能。
2.0.2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应统筹慢行交通、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
机动交通(客货运)各系统功能和空间。应综合考虑地面、地下以及
地上空间的综合使用,合理布置各种设施。
2.0.3雄安新区对外交通应按规划实现公铁水多方式融合,便捷高效
的对外交通网络;城市内部交通网络构建应满足“公交(含轨道交通)
+自行车+步行”绿色交通发展,起步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90%,公
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80%。
2.0.4综合交通类工程项目设计全过程推广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
新技术,成果应符合雄安新区项目BIM交付标准的要求。
2
3城市道路
3.1一般规定
3.1.1雄安新区城市道路网可按道路功能分为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次干路和城市支路四个等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城市快速路是雄安新区起步区与外围组团的快速联系通道,
同时衔接雄安新区对外高速公路,实现与京津冀核心城市的便捷联系,
承担服务长距离的机动车交通。
2主干路即组团连接道路,主要承担跨组团中长距离机动化出
行功能,以交通功能为主。
3次干路即单元集散道路,主要承担组团内或相邻组团的中短
距离机动化出行功能,以集散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单元集
散道路可分为普通型和公交型,普通型以承担社会车辆为主,兼顾少
量公共交通;公交型以公交专用为主,非高峰期间可承担少量社会交
通。
4支路服务单元与社区内部出行与活动,承担局部交通,以服
务功能为主,同时具有承担支线公交功能。
5各等级道路与雄安新区规划的对应关系可参考表3.1.1。
表3.1.1各级城市道路功能定位
道路
对应雄安新区规划功能定位
等级
雄安新区起步区与外围组团的快速联系通道,同
快速
快速路时衔接雄安新区对外高速公路,承担服务长距离
路
的机动车交通。
主干
组团连接道路服务各组团间的交通联系。
路
3
道路
对应雄安新区规划功能定位
等级
次干单元集普通型组团内的骨架支撑道路,主要承担组团内或相邻
路散道路公交型组团的中短距离机动化出行功能。
支路社区邻里道路服务单元与社区内部出行与活动。
3.1.2雄安新区规划绿道系统根据所处位置、交通功能以及服务功能,
可分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区域绿道宜沿外围林带、组团间生态廊道、组团内水系布局,
承担休闲游憩、体育赛事、通勤等功能,同时服务步行和自行车出行。
2城市绿道宜依托绿地、公园布局,衔接区域绿道,兼顾通勤
与休闲功能,主要服务组团内中短距离自行车出行。
3社区绿道宜利用各类绿地和公共空间因地制宜布局,连通城
市绿道,主要服务社区内短距离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便利市民日常生
活和健身活动。
3.1.3雄安新区规划各级城市道路的设计速度应符合表3.1.3规定:
表3.1.3各级城市道路的设计速度
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设计速度(km/h)10080605040504030403020
1城市快速路设计速度不应低于80km/h;起步区内主干路设计
速度可采用60km/h,其他组团内可适当降低;次干路设计速度宜采
用40km/h;支路设计速度宜采用30km/h,特殊控制条件下可采用
20km/h。
2快速路和主干路辅路的设计速度应根据路网规划条件确定,
设计速度宜为主路的0.4倍~0.6倍。
3.1.4单独设置的区域绿道,绿道系统中自行车道的设计速度应不大
4
于25km/h。
3.1.5城市地下道路设计速度取值应与两端衔接的地面道路采用相同
的设计速度。
3.1.6雄安新区交通量预测年限宜与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一
致,需进行远景交通量预测的项目可根据规范规定预测年限外延。
3.1.7雄安新区城市道路各种类型路面结构设计工作年限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沥青路面为15年。
2水泥混凝土路面为30年。
3次干路和支路砌块路面采用石材砌块时为20年,采用混凝土
砌块时为10年。
3.1.8道路建筑限界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道路最小净高应符合表3.1.8的规定。
表3.1.8道路最小净高(m)
道路种类行驶车辆类型最小净高
快速路机动车5.0
其他城市道路机动车4.5
非机动车道自行车、电动自行车2.5
人行道行人2.5
绿道行人、自行车2.5
2通行车辆为中小型车的地下道路,最小净高可按3.5m控制。
3城市道路设计中应做好与不同净高要求的道路间的交通组织、
衔接过渡,同时应设置必要的指示、诱导标志及防撞等设施。
3.1.9城市道路规划红线范围横断面空间中慢行交通和景观空间整体
宜控制在50%左右。
5
3.1.10路面结构设计荷载应以双轮组单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城
市道路应以设计年限内大型车辆换算的累计标准轴载的作用次数进
行计算控制。
3.1.11城市道路工程结构抗震标准应满足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中的相
关要求,城市道路中的生命线工程按基本烈度8度(0.3g)抗震设防。
3.1.12雄安新区各片区内涝防治设计标准应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致。城市桥梁、隧道洞口涝水位设计起步区内应按100年一遇标准,
其他组团应按30年一遇标准,组团间应按相关规范标准执行。
3.2总体设计
3.2.1雄安新区城市道路工程应进行总体设计,并贯穿于设计的各个
阶段,覆盖全专业。
3.2.2城市道路总体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制定设计原则。
2明确工程性质、功能定位、服务对象,确定技术标准、建设
规模、主要技术指标。
3确定工程范围、总体方案和用地,并协调与相邻工程的衔接。
4协调与道路工程相关的各设施的关系。
5做好道路空间内地下、地面、地上设施的一体化统筹,满足
道路、桥梁、隧道、综合管廊及市政管线等地面、地下设施的空间设
施预留。
6协调管线管廊的出地面设施与交通、监控、照明、绿化等地
6
面设施的关系,避免冲突。
7管线综合在解决各类管线之间的平面和竖向交叉控制关系的
同时,应减少车行道范围各种检查井盖的设置。
8协调好道路、桥梁、综合管廊、地下通道等与雄安新区轨道
交通预留和远期实施的关系。
9结合沿线用地及建筑退建,进行完整街道空间一体化设计。
关注参与者使用体验,重视整体环境设计,做好与周边用地的衔接和
无障碍设计。
10结合雄安新区海绵城市规划,在道路设计中考虑海绵设施。
3.3路线
3.3.1城市道路定线应以规划中线为依据,线形技术指标应满足现行
城市道路规范的要求。
3.3.2城市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设置缓
和曲线、超高、加宽等。
3.3.3城市地下道路应对洞口段、平曲线及凹型竖曲线段的线形指标
进行视距验算,并应满足相应的视距要求。洞口内外各3S设计速度
行程长度范围内的平纵线形和横断面应一致。
3.3.4地块出入口应以慢行优先为原则,保证慢行交通在出入口处的
平顺衔接。
3.3.5雄安新区城市道路及与之衔接的地面公交站(场)设施、轨道
交通车站、交通枢纽、社会停车场、过街设施等各类交通设施均应进
7
行无障碍设计。
3.3.6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应依据规划竖向控制高程,与沿线地块高
程相适应,城市道路机动车道纵坡不宜大于4.0%,桥梁纵坡不宜大
于3.5%,通行非机动车的桥梁纵坡应满足非机动车的纵坡要求。
3.3.7城市地下道路内的最大纵坡不宜大于3.0%,困难时不应大于
5.0%。地下道路洞口敞开段纵坡不应大于4%,应在与地面道路衔接
处设置反坡形成排水驼峰,排水驼峰高度应根据排水重现期、地形、
道路功能等级等综合确定。
3.3.8城市道路纵坡小于0.3%的路段,应采用加密路侧排水设施等措
施,保证道路行车安全。
3.3.9雄安新区主干路宜为双向6车道(含2条公交专用车道),次干
路宜为双向4车道(公交型次干路为2条公交专用车道),支路宜为
双(单)向2车道。
3.3.10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应符合规划要求。主干路宜采用四幅路,
次干路宜采用三幅路,支路宜采用一幅路,主、次干路应设置机非分
隔带。
3.3.11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应优先布置行人、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设
施,红线范围内的人行道应与街道空间一体化。
3.3.12除快速路外,各级城市道路必须布设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
3.3.13城市道路人行道有效通行带宽度不应小于2m,人行道应结合
建筑退线空间统一布设。
3.3.14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车道数单向不应小于2条。沿道路两侧设
8
置的单向非机动车道宽度不应小于2.5m。与城市道路一体化设置的
绿道系统(非机动车专用道路)单向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5m,双向
车道宽度不应小于4.5m。
3.3.15城市道路主、次干路的一条公交专用道或混行车道最小宽度应
为3.50m;一条小客车专用道最小宽度为3.25m。支路一条机动车道
(通行小客车)最小宽度可采用3.00m。
3.3.16城市道路绿化带、设施带宽度应满足护栏、标志牌、信号灯、
照明杆柱、绿化、市政管线井口以及地下工程出地面设施等的要求。
种植大乔木的绿化带宽度不小于2.50m,沿人行道的行道树绿化宽度
不应小于1.25m,宜为1.50m,市政管线设施原则上不应出道路红线
范围。
3.3.17城市道路桥梁与地下道路(城市隧道)横断面形式、车行道及
路缘带宽度应与路段相同。
3.3.18城市道路横坡采用直线路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
路拱横坡度1.5%,根据道路和排水设施确定坡向。
3.4道路平面交叉
3.4.1平面交叉口内的设计速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按道路设
计速度的40%~70%计算,转弯车道设计速度应取小值且不应大于
20km/h,直行车道设计速度可取大值,当验算视距三角形时,进口道
直行车设计速度应与路段设计速度一致。
3.4.2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的主要出入口应进行路口渠化。
9
3.4.3平面交叉口一条进口车道的宽度宜与一般路段车道宽度一致,
困难情况下公交专用道的最小宽度应为3.5m,其他进口道车道的最
小宽度可采用3.0m。
3.4.4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渐变段和展宽段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展宽渐变段长度按车辆以70%路段设计速度行驶3s横移一条
车道时来计算确定。渐变段最小长度主干路宜为20m~30m,次干路
不应小于20m,支路不应小于15m。
2展宽段最小长度应保证左转或右转车不受相邻候驶车辆排队
长度的影响。无交通量资料时,展宽段最小长度主干路宜为
50m~70m,次干路不应小于40m,支路不应小于30m。
3.4.5平面交叉口出口道每条车道宽度不应小于路段车道宽度。
3.4.6平面交叉口出口道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主、次干路展宽段长度不应小于20m~30m,当设置公交停
靠站时,应再加上站台长度。
2渐变段长度不应小于20m。
3.4.7平面交叉口应尽量采用较小的路缘石转弯半径,并进行交通功
能设计,营造以人为本的街角环境。平面交叉口处路缘石转弯半径应
符合下列规定:
1主干路与主干路相交、主干路与次干路相交、次干路与次干
路相交均不宜小于8m,城市道路与公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可以根据
需求确定路缘石转弯半径。
2与支路相交的交叉口路缘石转弯半径宜为8m~10m。
10
3.4.8平面交叉口进口道的纵坡度,不宜大于2.5%,不应大于3%,
公交停靠站的纵坡度不应大于2%。
3.4.9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叉口竖向设计宜采用控制网等高线法,
交叉口低点应设置雨水口,不得积水,交叉口低点不宜设置在人行横
道及路缘石转弯处。
3.4.10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范围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宽度不得小于路
段中的有效通行宽度。
3.4.11行人过街设施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优先选用平面过街方式,同一交叉口的过街方式宜协调一致。
2人行横道穿越机动车道长度大于16m时,应设置行人二次过
街安全岛,其宽度不应小于2.0m,困难情况下不得小于1.5m。
3安全岛应设置阻车桩、反光装置等保障行人安全的交通安全
设施。
3.5公共交通设施
3.5.1城市公交线路可分为公交快线、干线和支线三级公交运营网络,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公交快线宜沿区域客流走廊敷设,服务组团间长距离联系。
2公交干线宜沿起步区客流走廊敷设,组团内宜呈环线布局,
服务组团内中距离出行;跨组团宜横向贯通布局,服务相邻组团出行。
3公交支线宜以5分钟生活圈为基本单元,可根据需求灵活运
营组织,整体密度宜为4km/km2—5km/km2。
11
3.5.2城市道路公交专用道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组团连接道路(主干路)单向应各设置1条公交专用车道;
公交型单元集散道路(次干路)应设置公交专用道;其他等级道路可
不设置公交专用车道;所有道路均可通行需求响应型公交支线。
2公交专用车道单车道宽度应为3.5m,公交专用车道在平交路
口应连续设置,并设置公交系统优先通过的管控设施。
3.5.3城市道路公交车站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公交车站间距300m~500m,设置干线公交的组团连接道路
结合交通需求,部分路段可适当增加至500m~700m。
2公交车站设置位置应符合上位规划,公交车站设置在平面交
叉口出口道时,在不影响交叉口交通的条件下应尽量靠近路口,距离
路口缘石切点距离应为20m~40m。
3应根据路段车流量、停靠站公交线路数、用地条件等因素灵
活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公交停靠站可综合采用物理实体、划线等
方式来进行布设,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并保障非机动车和行人安全。
4站台最小长度,应按同时停靠两辆车布设。
5公交站台长度和宽度应根据公交客流规模确定,一般公交站
台长度宜为20m~30m,高度宜为0.15m~0.20m,站台宽度不宜小于
2.0m,不应小于1.5m。
3.6绿道系统
3.6.1绿道系统应在规划布局的基础上结合控制条件进行线形设计。
12
绿道线形设计宜考虑平纵横间的组合,应同时满足行人和非机动车通
行需求,满足安全及排水畅通要求。
3.6.2绿道的平面线形应由直线和圆曲线组成,并设置必要的加宽和
超高。应符合以下规定:
1绿道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3.6.2-1的规定。
表3.6.2-1绿道圆曲线最小半径(m)
圆曲线最小半径(m)
一般值极限值
设计速度(km/h)
1063
15157
202013
253020
2绿道横坡一般采用1.5%。圆曲线半径小于50m时应设置超
高,超高横坡度宜为2%~4%,对应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取值应符合表
3.6.2-2的规定。
表3.6.2-2圆曲线最小半径(m)
最大超高横坡度(%)
234
设计速度(km/h)
10≥4≥3.5≥3
15≥9≥8≥7
20≥15≥14≥13
25≥23≥21≥20
3绿道纵坡大于3%坡长超过表3.6.3一般值时,每条车道宜加
宽0.25m。
4绿道设置超高时超高缓和段可绕中线或边线旋转,采用线性
过渡方式,最大超高渐变率应符合表3.6.2-3的规定。
表3.6.2-3最大超高渐变率
设计速度(km/h)绕中线旋转绕边线旋转
10、15、201/1001/110
251/551/55
13
3.6.3绿道的纵断面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绿道纵坡宜小于3.5%,受条件限制时不得大于8%,大于8%
时应推行。坡度大于2.5%时,限制坡长应符合表3.6.3的规定。
表3.6.3限制坡长(m)
限制坡长
纵坡(%)
一般值极限值
2.5120300
3.080200
3.560150
4.045130
5.030100
6.02065
7.01540
8.01035
2绿道竖曲线变坡点应设置竖曲线,最小竖曲线半径不宜小于
100m,不应小于60m;最小竖曲线长度不应小于10m。
3.6.4绿道的横断面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绿道横断面一般按双向非机动车道设计,两侧路缘带宽度
0.25m,人行道可单侧设置。
2区域绿道和城市绿道单向行驶不宜小于3.5m,双向行驶不宜
小于6.0m,特殊控制条件下不应小于4.5m。
3绿道两侧应设置保护性路肩,结合排水宜设置平缘石。
3.6.5绿道与其他交通系统的交叉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绿道系统应做好与其他交通系统相交节点的交通组织设计。
2区域绿道与主干路交叉宜采用立体交叉,城市绿道和社区绿
道与主干路及以下等级道路交叉一般采用平面交叉。
3沿水系布设的区域绿道宜采用下穿方式与跨水系桥梁立体交
14
叉。
3.6.6绿道与紧邻路侧的驿站、观景台、服务区应进行衔接设计,进
出段不应影响绿道的正常通行。
3.7路基路面
3.7.1路床顶面设计回弹模量值应结合道路等级、道路功能、路床处
理厚度综合确定,快速路和主干路不应小于40MPa、次干路不应小于
35MPa、支路不应小于30MPa,非机动车道不应小于20MPa。
3.7.2城市道路在土基回填材料含水量大,路床顶面设计回弹模量值
不能满足3.7.1规定时,路床下合理范围内可采用石灰土、水泥土、
水泥石灰土等回填处理。
3.7.3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路基回填、路基填筑与沿线地
块开发建设进行一体化控制,减小差异沉降,提升道路路基工程的整
体强度和稳定性。
3.7.4路基防护应积极采用生态环保、景观友好的防护形式,边坡以
植草生态防护为主,不应采用高挡土墙支挡和全护砌坡面等混凝土构
筑物。
3.7.5支路路面结构荷载计算的累计当量轴次低于轻型交通等级时,
应按轻型交通的累计轴次计算路面结构设计。
3.7.6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沥青上面层宜采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
合料(SMA),粗集料应采用玄武岩等硬质集料,可采用SBS改性沥
青(I-D级)或橡胶改性沥青。支路和非机动车道沥青上面层宜采用
15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可采用石灰岩。
3.7.7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和公交车停靠站路段应采用抗车辙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抗车辙路面结构设计可采用掺加抗车辙剂,掺用
量是沥青混合料的0.3%~0.8%,具体掺量应根据选用材料,经过试
验确定。
3.7.8沥青路面各结构层之间应保持紧密结合,各沥青层之间应设粘
层,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应采用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各类
基层上应设透层;各等级道路应在半刚性基层上洒布透层油后设下封
层,下封层可采用稀浆封层或碎石封层。
3.7.9城市道路人行道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透水砖铺装,水泥混凝土
透水砖的强度等级应通过设计确定,不同的道路类型可按表3.7.9选
用。
表3.7.9水泥混凝土透水砖的强度
抗压强度(MPa)抗折强度(MPa)
道路类型
平均值单块最小值平均值单块最小值
小区道路(支路)广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YD/T 6237-2024 通信用紧套光纤 2024-12-10
- YD/T 6240-2024 IPv6网络分级路由功能技术要求 2024-12-10
- YD/T 6238-2024 IPv6发展监测指标体系 2024-12-10
- YD/T 6239-2024 IPv6网络分级路由总体技术要求 2024-12-10
- YD/T 6241-2024 具有SRv6功能的路由器技术要求 2024-12-10
- YD/T 6245-2024 基于异构网络的轻量级IPv6技术要求 2024-12-10
- YD/T 4377.3-2024 光收发合一模块软件管理接口 第3部分:QSFP-DD/OSFP 2024-12-10
- YD/T 6242-2024 基于终端物理特性的IPv6标识管理技术要求 2024-12-10
- YD/T 6236-2024 低功耗短距离可见光通信系统测试方法 2024-12-10
- YD/T 6243-2024 IP网网络拓扑YANG模型技术要求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