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31/T 025.8-2022 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 信息化技术应用

DB1331/T 025.8-2022

河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7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331/T 025.8-2022
标准类型
河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2-06-27
实施日期
2022-07-01
发布单位/组织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归口单位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
适用范围
-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起草人:
王国光 邬远祥 徐 震 李劲遐 方建明 刘 明 朱泽彪 黄庆彬 王晓旭 姚 尧 田新硕 陈友姣 张 彪 王香改 陆 江 蓝欣蕊 王新运
出版信息:
页数:7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10

P00

DB1331

雄安新区地方标准

DB1331/T025.8—2022

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

信息化技术应用

Applic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onkeyqualityindexsystemofengineering

constructioninXiongannewarea

2022-06-27发布2022-07-01实施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

发布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通告

2022年第5号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关于发布《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建

筑工程》等八项雄安新区地方标准的通告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会同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

设局于6月27日联合发布了《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建筑工程》

等八项雄安新区地方标准,现予以通告(详细目录见附件)。

本通告可通过中国雄安官网()“政务信息”中进行查询,

标准文本可从标准图书馆网站()中下载。

附件:批准发布的雄安新区地方标准目录。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2022年6月27日

前言

本指标体系根据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雄安质量”工程标

准体系>的通知》(雄安“政”字〔2021〕25号)的相关要求,由中国电建集

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

本指标体系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在雄安新区的各项规划

和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雄安新区建设实际需求,提炼符合雄安新区

工程建设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关键指标和参数,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有关

部门组织审查定稿。

本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数字基础设施

建设;5.数据资源开发建设;6.数字化应用平台建设;7.数字化技术应用;8.

信息安全管控。

本指标体系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等知识产权。本指标体系的发布机构不

承担识别的责任。

本指标体系由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

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指标体系执行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或有关资料寄

送至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国际2

号楼,邮编:100048),以便修订时参考。

本指标体系起草单位: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指标体系主要起草人员:

王国光邬远祥徐震李劲遐方建明刘明

朱泽彪黄庆彬王晓旭姚尧田新硕陈友姣

张彪王香改陆江蓝欣蕊王新运

本指标体系主要审查人员:

邓新星张志伟米文忠王长海苏锋安春雨

张树峰崔颢刘金飞

目录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4

4数字基础设施建设..............................................................................................................5

4.1一般规定......................................................................................................................5

4.2物联网建设..................................................................................................................5

4.3IDC建设.......................................................................................................................6

4.4IPV6建设.....................................................................................................................7

4.5与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基础框架对接要求..................................................................7

5数据资源开发建设..............................................................................................................8

5.1一般规定......................................................................................................................8

5.2数据采集......................................................................................................................8

5.3数据传输......................................................................................................................8

5.4数据存储......................................................................................................................9

5.5数据处理......................................................................................................................9

5.6数据共享......................................................................................................................9

5.7数据销毁....................................................................................................................10

6数字化应用平台建设........................................................................................................11

6.1一般规定....................................................................................................................11

6.2平台架构....................................................................................................................11

6.3平台功能....................................................................................................................12

6.4技术组件....................................................................................................................12

6.5集成接口....................................................................................................................12

7数字化技术应用................................................................................................................14

7.1一般规定....................................................................................................................14

7.2数字化报建................................................................................................................14

7.3数字化设计................................................................................................................15

7.4数字化建造................................................................................................................15

7.5数字化竣工验收........................................................................................................16

7.6数字化运维................................................................................................................17

7.7数字化运营服务........................................................................................................18

8信息安全管控....................................................................................................................19

8.1一般规定....................................................................................................................19

8.2数据安全....................................................................................................................19

8.3系统安全....................................................................................................................20

本标准用词说明......................................................................................................................23

引用标准名录..........................................................................................................................24

条文说明..................................................................................................................................26

1总则

1.0.1为推动实现雄安新区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建造和城市智慧发展,引导信

息化技术在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广泛应用,提升数字化模型的存储、交付

和应用要求,实现智能建造,特编写本指标体系。

1.0.2本指标体系适用于工程建设中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在

雄安新区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阶段的应用,对我国其他高质量

建设区域信息化技术应用也具有借鉴意义。

1.0.3本指标体系是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的一部分,也是雄安

新区信息化技术应用有关的技术指标。

1.0.4雄安新区信息化技术应用除应符合本指标体系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

关政策、法规、文件、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

2.0.1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BIM)

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

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简称模型。

2.0.2城市信息模型cityinformationmodel(CIM)

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等技术为

基础,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

物联感知数据,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

2.0.3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

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激

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

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0.4物联网终端internetofthingsterminal

在物联网内实施人与物通信、物与物通信中信息发起和终结的设备,物联网

终端宜具备信息采集和控制等功能。

2.0.5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datacenter(IDC)

通过互联网通信线路、带宽资源,建立标准化的专业级机房环境,可为政府

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安全、可靠、快速、全面的数据存放、服务器托管、租赁以及

相关增值等方面全方位服务的数据中心。

2.0.6IPV6internetprotocolversion6

设计用于替代现行版本互联网协议(IPv4)的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其地址长

度为128位,支持更多的服务类型,允许协议继续演变,在功能方面更适应未来

技术发展。

2.0.7数字基础设施digitalinfrastructure

数字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以数字技术为主要应用的新型基础设施,包含物联网、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智能城市运行基础设施等。

2.0.8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基础框架Basicframeworkofsmartcityin

Xiongannewarea

雄安新区将“一中心、四平台”作为智能城市运行基础框架,实现数字城市

2

与实体城市孪生共长。“一中心、四平台”包括城市计算中心、块数据平台、视

频一张网平台、物联网平台和CIM平台。

2.0.9城市计算中心urbancomputingcenter

城市计算中心是为雄安数字城市提供数字引擎服务的基础设施,通过将所有

的数据进行汇聚和整合,为数字城市提供计算能力的算能以及面向智能城市的人

工智能计算。

2.0.10块数据平台Blockdataplatform

块数据平台是雄安新区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的实际载体,承担着雄安新区全

域城市数据要素的整合和统筹数据管理,实现雄安新区数据融合应用。

2.0.11视频一张网平台Video-one-netplatform

视频一张网平台作为统筹视频终端建设、视频数据标准化、视频信息共享的

载体,提供统一的视频基础服务、视频数据服务、视频深度分析能力服务、视频

二次开发能力,实现雄安新区视频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使用,同时

推动视频数据的共享。

2.0.12物联网平台Internetofthingsplatform

物联网平台将所有的物联网设施、设备、体系整合,形成感知体系,实现雄

安新区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管理和响应。

2.0.13CIM平台CIMplatform

CIM平台通过整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建筑信息模型(BIM),形成城市

可视化施工三维模型,实现雄安新区规划一张图、建设监管一张网和城市治理一

盘棋的新格局。

2.0.14雄安新区规划建设BIM管理平台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BIM管理平台是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管理部门以及公众

提供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应用系统,通过构建以XDB为代表的一整套数据标准

体系,实现雄安新区工程项目报建与审批的数字化与智能化。

2.0.15数据元素dataelement

由一组属性规定其定义、标识、表示和允许值的数据单元。

2.0.16数字化应用平台digitalapplicationplatform

数字化应用平台将建设工程各阶段的工程信息收集储存到平台,实现各种工

程信息的交换融合,达到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3

3基本规定

3.0.1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应利用城市现有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横向应保

证城市相关部门间的互联,纵向应保证省部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3.0.2数据应充分考虑实用性和持续性,通过工程建设项目数字化报建以及基

于雄安新区块数据平台、物联网平台、视频一张网平台、CIM平台、规划建设BIM

管理平台的共享协同等应用,加强各类信息模型数据在平台上的汇聚和应用。

3.0.3数字化应用平台建设应考虑服务扩展和智慧城市应用延伸的要求,为将

来发展提供良好的框架和拓展空间。

3.0.4数字化技术应用应定位于雄安新区工程建设的信息化,应明确责任部门

推进建设工程信息化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更新与维护工作。

3.0.5信息安全性建设和使用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的安

全要求。

4

4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4.1一般规定

4.1.1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应遵循资源集约化设计、按需建设、技术合理、经济

节约的原则。

4.1.2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基础框架合路建设应满足各自的指标要求,并保证各

平台制式间互不干扰。

4.1.3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覆盖区域面积、覆盖效果、设

备成本、施工难易程度等因素,在最优的组合方案下,选择性价比高的方案。

4.1.4同等承载能力下优选先进制式的接入技术,避免老旧网络退网带来的割

接和模组或设备更换,从而延长生命周期。

4.1.5基于业务的自建物联专网或局域网可根据应用场景需求选用适合的组网

技术。

4.1.6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当前网络及未来发展的需求。

4.2物联网建设

4.2.1物联网配套基础建设应符合《雄安新区物联网网络建设导则》的规定。

4.2.2物联网协议适配要求:

1)HTTP适配:HTTP集成是针对TCP链接的应用,消息请求的方式为请求/

应答;

2)CoAP适配:CoAP集成是针对UDP低功耗短连接的应用,消息请求的方式

为请求/应答;

3)MQTT适配:MQTT集成是针对TCP长链接的应用,消息格式为消息发布/

订阅;

4)其他适配:其他适配是针对私有物联网接入协议进行适配,消息格式根

据需求进行调整;

5)物联网适配应尽可能支持即插即用。

4.2.3边缘计算硬件应支持边缘服务器、智能边缘一体机、边缘网关等多种边

缘计算硬件形态,支持ARM/X86/GPU等异构设备,支持多种设备混合管理。

4.2.4边缘计算服务器应具有统一运维管理接口,具备对异构服务器的状态获

取、数据融合、配置下发等功能。

5

4.2.5道路物联网终端建设及其设备参数、功能、安装等应符合《雄安新区物

联网终端建设导则(道路)》的规定。

4.2.6楼宇间物联网终端建设及其设备参数、功能、安装等应符合《雄安新区

物联网终端建设导则(楼宇)》的规定。

4.2.7多功能集成终端宜结合GIS技术,将物联感知数据与终端中的数字化基

础设施模型实时关联,实现基于城市地图的数字孪生运维与管理。

4.3IDC建设

4.3.1IDC机房各用电设备的负荷用电保证方式,应符合《互联网数据中心工

程技术规范》GB51195-2016中的规定。

4.3.2各级IDC机房基础建设应符合《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技术规范》GB

51195-2016的一般性要求。

4.3.3各级IDC机房建设要求:

1)R1级IDC机房的机房基础设施和网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应具备一定的冗余

能力,机房基础设施和网络系统可支撑的IDC业务的可用性不应小于99.5%;

2)R2级IDC机房的机房基础设施和网络系统应具备冗余能力,机房基础设

施和网络系统可支撑的IDC业务的可用性不应小于99.9%;

3)R3级IDC机房的机房基础设施和网络系统应具备容错能力,机房基础设

施和网络系统可支撑的IDC业务的可用性不应小于99.99%。

4.3.4IDC机房供电系统应综合采取各种节能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高效、节能供电设备;

2)变压器、UPS等电源设备宜深入到负荷中心,合理选择线路路径;

3)宜进行无功补偿优化,对于谐波较严重的宜进行谐波治理;

4)供电质量允许时,UPS宜采用经济运行模式;

5)宜选用336V、240V直流电源系统;

6)宜选用风能、光伏等新能源进行多方式供电模式。

4.3.5IDC机房区的温度、相对湿度应满足机房内设备的使用要求。无特殊要

求时,宜按机架进风温度18℃~27℃、露点温度5.5℃~15℃、相对湿度40%~

70%、不得结露进行设计,当设备要求允许时,相对湿度可为20%~80%。

4.3.6数据中心机房单位能耗(DCP)准入值应≤1.6%。

6

4.3.7数据中心平均上架率应不低于65%,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指标

应控制在1.25以内。

4.4IPV6建设

4.4.1雄安新区IPV6网络建设应符合《信息技术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第

203部分:基于IPV6的通信协议》GB/T29265.203-2012的规定。

4.4.2支持IPV6的家庭网关应包括安全传输、分配地址等功能。

4.5与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基础框架对接要求

4.5.1与城市计算中心对接要求:雄安新区信息化系统建设宜考虑部署于云上,

并由城市计算中心提供平台建设所需要的服务器、存储等资源。

4.5.2与块数据平台对接要求:

1)雄安新区数据资源建设所采用的技术和产品,宜符合新区块数据建设的

规范要求;

2)雄安新区数据资源存储及管理,宜参照新区块数据平台的总体架构,实

现数据的分层分类管理;

3)雄安新区数据资源宜充分考虑数据共享交换流程,实现与新区块数据平

台对接和数据共享交换。

4.5.3与视频一张网平台对接要求:雄安新区信息化系统中的视频数据宜通过

视频交换机上传至雄安新区视频一张网平台。

4.5.4与物联网平台对接要求:雄安新区物联网相关系统建设宜按照新区物联

网平台设备创建要求同步设备注册信息至新区物联网平台,形成设备的一一映射。

4.5.5与CIM平台对接要求:新区全过程产生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全生命

周期的建筑信息模型宜统一接入至CIM平台。

7

5数据资源开发建设

5.1一般规定

5.1.1数据的采集应做到更好地服务于雄安新区城市智慧化、数据管理应用,

宜做到数据应采尽采原则。

5.1.2数据采集周期内,应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时效性、可

访问性和可追溯性。

5.1.3数据元素的时空基准描述应与所在城市的时空基准描述一致。

5.1.4应制定数据开放共享服务合同(SLA),根据利益相关者(如数据请求方、

提供方、管理方等)对数据获取流程、权利、义务及服务质量要求进行说明。

5.1.5数据与存储媒体介质应制定严格的销毁流程和管理制度,并配置必要的

销毁技术手段。

5.2数据采集

5.2.1数据采集主要内容包含基础数据、专题数据、业务专属数据和其他数据

四大类。

5.2.2采集数据的数据源类型(如:文件、数据库、传感器等)应支持多种连

接方式和通讯协议。

5.2.3数据采集技术应具备复杂网络环境下、不同异构数据源之间高速、稳定、

弹性伸缩的数据移动及同步能力。

5.2.4应对采集到的数据建立各类数据实体,并使计算机程序能够解析。

5.2.5应按城市模型变化情况和使用要求,制定数据更新机制,及时或定期进

行数据更新。数据更新过程中应保持模型数据、属性数据和元数据的一致性。

5.2.6数据的采集方式应包含人工采集和系统采集两种方式。

5.3数据传输

5.3.1根据网络现有传输能力,在不同切片等级组合无线、传输、核心网和安

全及运营等能力,匹配网络最有可能的部署策略,5G切片能力宜分为L0~L4的

5种等级。

5.3.2电信专线有线传输应符合如下要求,网络时延不大于400ms,时延抖动

不大于50ms,丢包率不大于1×10-3,包误差率不大于1×10-4。

5.3.3网络设备应建立可信的计算环境,使用较高的密码算法进行数据加密传

8

输,不应使用md5、SHA1、DES等算法。

5.3.4对于无法使用采用网络形式传输的数据,宜采用离线拷贝的形式进行数

据传输,拷贝介质宜采用稳定可靠的U盘或光盘,并且在拷贝时应保证数据的完

整性及安全性。

5.4数据存储

5.4.1云数据存储和管理框架包括三层:存储层、应用接口层和应用层。

5.4.2数据库储存可按照《信息技术云数据存储和管理第1部分总则》GB/T

31916·1-2015的规定进行,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应满足海量、安全、高性能、高

可靠、易管理。

5.4.3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应遵守实用性、先进性、开放性、标准化、安全性和

现势性等原则。为满足用户需求和数据库管理的需要,数据库系统还应具有数据

安全管理、数据输入输出、数据处理、数据表达、数据查询和更新等基本功能。

5.5数据处理

5.5.1数据结构宜以数据表的形式表示,数据表可分为点表、线表、辅助点表、

辅助线表、注记表等。

5.5.2数据元素的属性融合应满足雄安新区“一中心四平台”对数据汇聚、数

据共享与交换的需求。

5.5.3数据的分类应层次清晰合理,同一层面使用统一的分类方法,能正确反

映数据元素的特征或特性。

5.5.4数据分类和编码的扩展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

则和方法》GB/T7027的规定。

5.5.5数据处理应结合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建立资源的目录体系,从基础设施、

应用系统和数据3个层次,提出信息技术资源及其应用的处理要求,并进行评估、

指导、监督和改进。

5.6数据共享

5.6.1信息系统的上下级部门和跨部门之间信息应相互贯通,实现互通共享。

5.6.2模型数据的交换可采用直接数据交换、公共数据交换和提供三维数据服

务等方法。

5.6.3数据互操作应满足数据的交换协议和网络承载技术的要求。

9

5.6.4建设工程各相关方之间模型数据互用协议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

定。当无相关标准时,应商定模型数据互用协议,明确互用数据的内容、格式和

验收条件。

5.7数据销毁

5.7.1数据销毁处置应建立策略和管理规范,配置必要的数据销毁技术手段和

措施。

5.7.2应建立存储媒体介质销毁处理策略、管理制度和机制,明确销毁对象和

销毁流程。

5.7.3数据销毁手段擦除技术应保证每次擦除过程中所填充的字符完全覆盖存

储介质存储数据区。对不同安全级别的电子数据存储介质,应进行不同次数的擦

除。

10

6数字化应用平台建设

6.1一般规定

6.1.1数字化应用平台是雄安新区“一中心四平台”及雄安新区规划建设BIM

管理平台在工程管理数字化应用的延伸,应满足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全

阶段日常管理需求。

6.1.2数字化应用平台应遵循统一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安全的标准体系,

且同时与国家和行业的数据标准及规范衔接。

6.1.3数字化应用平台的建设应满足数据更新和服务扩展的要求。

6.1.4数字化应用平台应采用雄安新区城市坐标系,高程基准应采用1985国家

高程基准,时间系统应采用公历纪元和北京时间。

6.1.5数字化应用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必须符合国家信息安全及保密相关的法律

法规,严格按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政策和标准建立运行、维护、更新与安全保

障体系,保障网络、数据、应用及服务的安全运行。

6.2平台架构

6.2.1数字化应用平台总体架构应包括自下而上的设施层、数据层和服务层,

以及标准规范体系、运维和安全保障体系。三个层次中的上层对下层具有依赖关

系,两大体系对三个层次具有约束关系。

6.2.2数字化应用平台架构各层级体系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功能:

1)设施层:应包含数据采集、传输、储存、处理、服务等基础软硬件及网

络资源;

2)数据层:依据智慧城市数据共享交换现状和需求分析,结合业务架构,

识别出业务流程中所依赖的数据、数据提供方、数据需求方、对数据的操作、安

全和隐私保护要求等;

3)服务层:平台服务层应满足各个平台之间的数据汇聚、数据查询与可视

化、统计分析、数据共享与交换、监测监督、运行管理和开发接口等功能;

4)运维规范体系:数字化应用平台维护管理按现行国家标准《信息技术服

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28827.1执行,应定制包含管理规定、

平台维护操作规范等维护机制,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

统安全运维管理指南》GB/T36626的规定;

11

5)安全保障体系:平台应综合评估安全风险,确定安全域,设计安全方案

并根据不同安全域确定安全保护等级。

6.3平台功能

6.3.1应支持跨部门跨平台数据共享与交换,并实现跨部门间业务协同工作。

数据交换应采用前置交换、在线共享或离线拷贝方式,其中前置交换应提供数据

交换参数设计、数据检查、交换监控、消息通知等功能;在线共享应提供服务浏

览、服务查询、服务订阅和数据的上传及下载等功能。

6.3.2平台应具备协同管理功能,实现项目的“信息收集、档案建立、任务派

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闭环、绩效考核”等7个阶段的闭环管理。

6.4技术组件

6.4.1数字化平台应提供模型加载、集成展示、图文关联展示、分级缩放、可

视化渲染、图形变换和场景管理等功能。

6.4.2智能化工具组件应包括可快速搭建业务系统的软件基础、灵活自由的软

件开发工具、可扩展易变更的系统构架、数据可视化及自动化审批流程。

6.4.3业务流程化,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进度管理模块,对项目进度计划、进度对比、实际反馈、进度调整进行

精细化管理;

2)成本控制模块,能按照施工进度编制成本计划,协助成本控制,对成本

费用的偏差进行成本分析;

3)质量管理模块,应包含但不限于质量信息、质量计划、人员物料质量管

理、质量检查、施工验收流程以及不合格品处理流程;

4)合同管理模块,应包含但不限于合同管理、审批管理、收支管理以及索

赔管理。

6.4.4表单作为流程的载体,具备以下技术组件内容:

1)高质量信息化的数据应用;

2)成熟的工作审批操作平台;

3)精细化的分类管理工具包;

4)所有工作流程应在平台上以表单的形式进行传递审批。

6.5集成接口

12

6.5.1平台应提供开发接口(API)和软件开发工具包(SDK),且同时提供开

发指南及示例说明。

6.5.2平台开发接口宜采用网络应用程序接口(Web、API),应包括但不限于

以下分类:

1)资源访问类:提供原始数据、模型信息查询、目录服务接口、服务配置

和融合,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检索和管理;

2)地图类:提供不同级别、不同尺度的模型及数据调用、加载、渲染和场

景漫游,提供属性查询和符号化等功能;

3)事件类:平台场景交互中可侦听的事件;

4)控件类:基础平台中常见的功能控件调用;

5)项目类:管理CIM应用的工程建设项目全周期信息,包含信息查询、进

度跟踪、编辑、模型与资料关联;

6)BIM类:针对模型信息查询、剖切、绘制、测量、编辑等操作分析接口;

7)数据交换类:原数据查询、模型预览、授权访问、上传、下载和转换等

功能;

8)数据分析类:按空间、时间和属性等多维度数据对比分析,大数据挖掘

分析;

9)平台管理类:提供用户认证、资源授权和申请审核等管理功能;

10)模拟推演类:基于模型的典型应用场景过程模拟、情景再现、预案推演。

13

7数字化技术应用

7.1一般规定

7.1.1数字化技术应服务于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主要包括数字化报建、

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建造、数字化竣工验收、数字化运维、数字化运营服务等方

面。

7.1.2数字化技术应用应符合《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河北雄安新区总

体规划(2018—2035年)》、《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相

关指导思想。

7.1.3数字化技术应用相关指标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

准的规定。

7.2数字化报建

7.2.1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项目应在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

可和竣工验收四个项目审批阶段根据雄安新区建设项目“一会三函”审批制度,

依托雄安新区规划建设BIM管理平台实现数字化报建、审查和审批。

7.2.2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在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利用规划阶

段BIM0-BIM2的信息模型开展数字化报建工作。

7.2.3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建设许可阶段将BIM3信息模

型报建至雄安新区规划建设BIM管理平台进行BIM审查。

7.2.4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在施工许可阶段将BIM4-1信息模型

报建至雄安新区规划建设BIM管理平台进行BIM审查。

7.2.5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在竣工验收阶段将BIM5信息模型报

建至雄安新区规划建设BIM管理平台进行BIM审查。

7.2.6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项目数字化报建BIM模型的精度等级和内容应满足现

行《中国雄安集团建设项目BIM技术标准》和《河北省建筑信息模(BIM)交付

标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7.2.7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BIM管理平台报建BIM模型的交换格式应使用通用

数据格式(XDB)传递工程模型信息。

7.2.8数字化报建各专业信息模型宜实现信息传递和共享,模型数据的提取与

交换应满足开放性要求,信息交换的内容和格式应满足雄安新区相关规定要求。

14

7.3数字化设计

7.3.1数字化设计在方案设计阶段充分应用BIM软件,生成设计方案的多个模

型,通过分析和比选得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7.3.2数字化设计宜使用BIM模型数据对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设计专项指

标进行精准控制,设计图纸与BIM模型中指标应保持一致,并满足模型使用深度

要求。

7.3.3智能建筑工程设计宜使用BIM模型对建筑进行性能模拟分析,其中包含

日照、风、光、声、热环境分析。

7.3.4数字化设计宜使用BIM技术检查施工图设计阶段各专业模型,管线综合

技术避免空间冲突与碰撞、检测分析竖向设计空间、虚拟仿真漫游、辅助施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