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31/T 025.7-2022 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 防灾减灾工程
DB1331/T 025.7-2022 Disaster Relief Engineering Key Quality Index System for Xiong'an New Area Construc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高晓明 杨申武 李劲遐 蒋航军 曾涌涛 周袁凯 李晓明 王晓朦 王孟卓 张文凯 田 琪 鲍世福 白树杨 高 栋
- 出版信息:
- 页数:4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20
P
DB1331
雄安新区地方标准
DB1331/T025.7—2022
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
防灾减灾工程
EssentialqualityindexsystemofengineeringconstructionInXiong’an
NewArea:
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
2022-06-27发布2022-07-01实施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发布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通告
2022年第5号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关于发布《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建
筑工程》等八项雄安新区地方标准的通告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会同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
设局于6月27日联合发布了《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建筑工程》
等八项雄安新区地方标准,现予以通告(详细目录见附件)。
本通告可通过中国雄安官网()“政务信息”中进行查询,
标准文本可从标准图书馆网站()中下载。
附件:批准发布的雄安新区地方标准目录。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2022年6月27日
前言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
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创造“雄安质量”,新区管委会印发了《“雄安质量”工程标准体系》。
本标准依据《“雄安质量”工程标准体系》的相关要求,以雄安新区的建设工
程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创造“雄安质量”为落脚点,以“国际标准、高点定位、
创新引领、绿色低碳、信息智慧”为工作原则,结合雄安新区区位特点,因地制宜
地构建雄安新区防灾减灾工程关键质量指标体系,对雄安新区韧性城市建设进行合
理引导,助力创造“雄安质量”,打造全国样板。
本标准根据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局的要求,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编制组对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中涉及工程
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进行梳理和研究分析,并适当参考相关的国际、国外先
进标准的关键质量指标,提炼其中符合雄安建设要求、保障质量和提高质量的强制
性和关键性技术指标、参数,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反复研讨、协调和修改,
经审查后定稿。
本标准共分7章,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防灾空间;5一般
工程;6灾害防御工程;7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工程;8应急服务设施工程;9维
护管理。
本标准在使用过程中如有补充或修改建议,请将有关资料寄送至中国建筑标准
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邮编:100048;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国际2
号楼)以供修订时参考。
标准主编单位: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员:高晓明杨申武李劲遐蒋航军曾涌涛周袁凯李晓明
王晓朦王孟卓张文凯田琪鲍世福白树杨高栋
主要审查人员:郑兴灿马东辉邹亮于文郑剑云张秀华王威
张孝奎
目录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3
4防灾空间.............................................................................................................................4
4.1一般要求.....................................................................................................................4
4.2防灾分区.....................................................................................................................4
4.3设施布局.....................................................................................................................4
5一般工程.............................................................................................................................6
5.1设防要求.....................................................................................................................6
5.2防灾措施.....................................................................................................................6
6灾害防御工程.....................................................................................................................8
7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工程.....................................................................................................9
7.1一般要求.....................................................................................................................9
7.2应急交通保障工程.....................................................................................................9
7.3应急供电保障工程...................................................................................................10
7.4应急供水保障工程...................................................................................................10
7.5应急通信设施...........................................................................................................11
7.6应急供气设施...........................................................................................................11
8应急服务设施工程...........................................................................................................12
8.1一般要求...................................................................................................................12
8.2应急指挥设施...........................................................................................................12
8.3应急医疗设施...........................................................................................................13
8.4应急消防设施...........................................................................................................13
8.5应急避难设施...........................................................................................................14
8.6应急物资储备设施...................................................................................................15
8.7应急市政与交通设施...............................................................................................15
9维护管理...........................................................................................................................16
标准用词说明.......................................................................................................................17
引用标准名录.......................................................................................................................18
I
1总则
1.0.1为落实雄安新区防灾布局要求,指导雄安新区防灾减灾工程高质量建设,规范防
灾减灾工程运行管理,制订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雄安新区的各类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和详细
规划的编制和修编也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1.0.3本标准的编制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方针,遵循底线防控、综合韧
性、平灾结合的原则,以有效减轻工程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创造“雄
安质量”为目标,实现雄安新区防灾减灾工程的高质量建设和运行管理。
1.0.4雄安新区的各类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除应满足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标准及雄安新区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
2.0.1防灾减灾工程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ngengineering
防灾减灾工程是指城市防灾减灾体系中用于灾害控制、防治和应急所必需的建设
工程与配套设施,包括一般建设工程与重要公共场所的抗灾防御措施及城市灾害防御
工程、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应急服务设施,也包括上述工程与配套设施在城市层面形
成的防灾空间。
2.0.2灾害防御设施工程Disaster-controlconstructionandfacilities
为防御、控制灾害而修建的,具有明确防护标准与防护范围或防护能力的,对灾害
实施监测预警、可控制或降低灾害源致灾风险的建设工程与配套设备。
2.0.3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工程Emergencyfunction-ensuringinfrastructure
属于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高于一般基础设
施的抗灾能力,灾后可立即启用或很快恢复功能,为避难疏散、应急救援和抢险救灾
提供保障的工程设施。
2.0.4应急服务设施工程Sites,buildingconstructionandfacilitiesforemergency
service
具有高于一般工程的综合抗灾能力,灾时可用于应急抢险救援、避险避难和过渡
安置,提供临时救助等应急服务场所和设施,通常包括应急指挥、医疗救护和卫生防
疫、消防救援、物资储备分发、避难安置等类型。
2
3基本规定
3.0.1雄安新区的专项防灾减灾规划、韧性城市专项规划,应进行灾害风险评估,明确
设定灾害情景。
3.0.2雄安新区应统筹区域协同防灾、全过程系统防灾要求,分级分类精准防控,建立
包含防灾空间体系、灾害防御工程体系和应急设施工程体系的城市防灾减灾工程体系。
3.0.3雄安新区起步区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5个外围组团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
其他特色小城镇防洪标准原则上为50年一遇。
3.0.4雄安新区起步区内涝防治标准为50年一遇,按100年一遇标准进行校核,5个外
围组团内涝防治标准为30年一遇,其他特色小城镇20年一遇。
3.0.5雄安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动加速度为0.20g。
3.0.6雄安新区各类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应符合雄安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
关规定;合理确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及相应的设计降雨强度、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
下最大允许退水时间等。
3
4防灾空间
4.1一般要求
4.1.1防灾减灾专项规划、韧性城市专项规划等应进行防灾空间布局,并对灾害防御设
施工程、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工程、应急服务设施工程做出安排。
4.1.2城市防灾空间布局应以增强城市的整体韧性为出发点,强调从防御到适应、从单
灾种防灾到综合防灾的转变,加强防灾分区的自救、互救能力,将各类风险、灾害有
效控制在有限时空内。依据未来面临的安全风险,应针对性提出灾害防御工程体系的
底线防控要求,强化刚性保障,并应对应急设施工程体系加强系统耦合,提升空间复
合利用效率,实现综合韧性。
4.2防灾分区
4.2.1城市防灾分区,应与城市的用地功能布局协调,应考虑城市规模、结构形态、灾
害影响、山水格局、管理边界特征等因素,合理进行分级与划定,并应配置防灾设施,
落实相应的防灾控制措施等。
4.2.2城市防灾分区内的防灾设施工程应做到平灾结合、统筹共建,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一级防灾分区应设置中心避难场所、组团级指挥中心、I级应急保障医院、救
灾物资储备库、应急保障水源及应急保障水厂、I级应急疏散通道、应急医疗救护场
所和应急物资储备分发场所等;
2二级防灾分区应设置固定避难场所、应急取水和储水设施、不低于II级应急通
道、应急医疗救护场地、应急物资储备分发场地等;
3三级防灾分区应设置紧急避难场所、应急取水和储水设施、不低于III级应急
次通道、应急物资储备分发场地等。
4.3设施布局
4.3.1雄安新区防灾设施布局要求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GB/T
51327、《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的相关规定。
4.3.2城市二级、三级防灾分区内的教育、医疗卫生、交通、体育等重要公共设施,在
设定的灾害情景下,对其进行避难化建设与改造,合理确定避难功能需求。
4.3.3针对公共卫生事件要求,重要大型公共设施应做到平疫结合,预留公共卫生事件
4
应对用地,并应完善公共设施平疫转换预案。
4.3.4城市重要公共设施应合理设置出入口、缓冲空间、连接通道等,应对恐怖袭击和
群体性事件宜采取结合市政和道路设施设置隔离障碍物、结合出入口和交通流线采取
建筑后退或设置广场等措施预留缓冲空间、场地出入口和交通流线采取不同高差设计
等防护措施,必要时制订防爆防撞措施。
4.3.5城市人员密集的重要公共设施应对紧急避险和紧急避难在建筑出入口和场地出
入口之间设置缓冲空间、场地出入口宽度应满足人员疏散要求,场地出入口两侧市政
道路不宜设置停车场地。
4.3.6城市人员密集公共开敞空间的平面和竖向设计应充分考虑防范由于人员可能拥
挤造成的踩踏等伤亡事故,不宜设置台阶、固定隔离墩等设施。
4.3.7雄安新区应整合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市政设施事故等数据,建立灾害监测预警
综合性网络系统,建立灾害精准风险预测、快速评估、处置管理平台,支撑建立智慧
安全城市,引导城市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
4.4.8结合智能城市建设,通过城市大数据中心系统处理各类预警信息,建立灾害信息
自动推送机制和系统,辅助决策与管理,应能自动推送灾害规模、位置,引导民众就
近进行避难疏散。
4.3.9依托智能城市建设,利用智能化设施,配备远程社区医疗设施、智能药柜、免接
触体温筛查设施、智慧门禁设施、社区流动人口监测管理平台等平灾结合设施,做好
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应对。
5
5一般工程
5.1设防要求
5.1.1新建、扩建、改建建筑与市政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防。
5.1.2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等关键设施,应按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的要求加
强其抗震措施,同时按8度(0.30g)确定其地震作用。
5.1.3城市桥梁的多遇地震作用应根据抗震设防类别的不同乘以相应的重要性系数进
行调整。特殊设防类(简称甲类)、重点设防类(简称乙类)、标准设防类(简称丙
类)以及适度设防类(简称丁类)的城市桥梁,其重要性系数不应低于2.0、1.7、1.3
和1.0。
5.1.4雄安新区综合管廊工程、地铁地下结构应按重点设防类(乙类)进行抗震设防,
并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5.1.5一般建筑工程风荷载重新期按50年计算,基本风压取值为0.40kN/m2;对于高层
建筑、高耸结构及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其他结构,基本风压的取值应适当提高。
5.1.6高层建筑外围护结构应验算抗风承载力;对高层建筑密集区域,应专门评估确定
考虑“狭管效应”下的抗风设计参数。
5.1.7新建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5.1.8地下空间防火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建综合管廊舱室火灾危险性不低于丙类。地下空间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地下空间严禁设置加油、加气站;
2隧道内的地下设备用房、风井和消防救援出入口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地面的
重要设备用房、运营管理中心及其他地面附属用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3地铁防火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地铁设计防
火标准》GB51298的相关要求。
5.1.9城市建筑与小区的雨水排水工程、永久性室外排水工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等相关规定。
5.1.10城市地铁排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等相关规定。
5.2防灾措施
5.2.1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
6
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
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5.2.2二次供水、供电设施应采取防涝措施,保障二次供水与供电设施安全。
5.2.3城市住宅小区防涝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新建住宅小区开关站、配电房应设置在地面层,宜高于室外地坪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HS 05006-2004 火管式废热锅炉维护检修规程 2004-06-21
- QB/T 2303.11-2008 电池用浆层纸 第11部分:吸液率的测定 2008-06-16
- DL/T 929-2005 矿物绝缘油、润滑油结构族组成的红外光谱测定法 2005-02-14
- HB 7628-1998 高透明度丙烯酸清漆 1999-01-06
- JC/T 957-2005 水泥包装袋跌落试验机 2005-02-14
- HB 3348-1981 12 弧齿锥齿轮单面盘铣刀(试行) 1981-11-02
- HB 7266.3-1996 铝锂合金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1996-09-13
- SHS 04322-2004 HS241型聚合釜维护检修规程 2004-06-21
- LD/T 71.19-2000 铁路工业电机嵌线工劳动定额制定 2000-07-14
- JB/T 3411.108-1999 7:24圆锥中间套 尺寸 199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