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29/T 87-2022 纤维用工业大麻田间试验技术规程
DB5329/T 87-2022 Fiber-grade industrial hemp field test technical regul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05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云南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 起草人:
- 朱 炫、刘飞虎、陈晓艳、汤开磊、杨 明、孙 涛
- 出版信息:
- 页数:2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CCSB05
5329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标准
DB5329/T87—2022
纤维用工业大麻田间试验技术规程
2022-05-23发布2022-06-22实施
大理白族自治州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329/T87—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云南大学提出。
本文件由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云南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
究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朱炫、刘飞虎、陈晓艳、汤开磊、杨明、孙涛、张庆莹、杨阳、杜光辉、
王学明、何建群、陈璇、郭鸿彦、刘翠翠、李树锋、李建永、杨艳芳、李端贤、朱玉明、王家祥、杨
剑平、闫超、叶坚达、罗伟宏、周丕才、马建丽。
I
DB5329/T87—2022
纤维用工业大麻田间试验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纤维用工业大麻(CannabissativaL.,fibertype)田间试验设计、试验地选择、
栽培管理、调查记载、收获计产、数据分析及试验报告的方法与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大理州纤维用工业大麻的田间试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NY/T497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3252.1工业大麻种子第1部分:品种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工业大麻
大麻植株群体花期顶部叶片及花穗干物质的四氢大麻酚(THC)含量<0.3%,不能直接作为毒品利
用的大麻作物品种类型。
3.2纤维用工业大麻
以生产纤维为主要收获目的的工业大麻。
3.3鲜茎
工艺成熟期收割的大麻植株,经去除花叶后的新鲜茎秆。
3.4原茎
工艺成熟期收割的大麻植株,经去除花叶、晾晒干的茎秆。
3.5干茎
经沤制、浸渍脱胶、干燥工序后的大麻茎秆。
3.6干皮
1
DB5329/T87—2022
从鲜茎上剥下后,完全晒干的麻皮。
3.7秆心
鲜茎经皮秆分离取走麻皮后剩下的部分或原茎经人工剥皮后剩下的麻骨(木质部)。
3.8花叶
工艺成熟期收割麻茎时剔下的长度小于15cm的嫩枝叶和花序。
3.9原茎干皮率
单位重量的工业大麻原茎获得的干麻皮与原茎重量之比值,以%表示。
3.10大麻纤维
用鲜麻皮或干麻皮沤洗后,完全晒干的产出物,也称精麻、线麻。
3.11干茎出麻率
工艺成熟期,单位重量的工业大麻干茎获得的纤维与干茎重量之比值,以%表示。
3.12干皮精洗率
工艺成熟期,单位重量的工业大麻干皮获得的纤维与干皮重量之比值,以%表示。
3.13工业大麻田间试验
在田间条件下以工业大麻为研究对象而进行的各种试验。
3.14试验小区
在田间试验中,安排一个处理的小块地段,一般用m2表示。
3.15试验区组
在田间试验中,所有处理的小区均出现1次的1个区域。
3.16重复
在田间试验中,同一处理种植的小区数。重复次数与试验的区组数相同。
4试验设计
4.1试验方案
根据试验任务目标与要求(品种、密度、播期、肥效、防效研究等)、试验类型(单因素、多因素
试验、综合性试验等)、试验方法(对比法、间比法、随机区组、拉丁方、裂区、正交、回归设计等)
进行试验方案制订。
4.1.1试验处理
根据试验目的、试验类型和所采用的试验方法等设置试验处理。
2
DB5329/T87—2022
4.1.2试验重复
小区试验重复次数不少于3次。
4.2试验方法
两个处理的田间试验采取配对设计,多于两个处理的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拉丁方、裂区、正交、
回归等相应试验设计方法。
4.2.1小区面积
小区面积20m2~40m2。
4.2.2小区形状
小区形状为长方形,小区宽度不小于3m,小区长宽比一般为2~3:1。
4.2.3区组排列
不同区组的排列方向应与试验地实际或可能存在的土壤肥力梯度方向平行。
4.2.4小区排列
同一区组内,小区的排列方向应与试验地实际或可能存在的土壤肥力梯度方向垂直,小区长的一边
与肥力梯度方向平行。
4.2.5对照区设置
对照区设置的方式可为顺序式或非顺序式。顺序式设置是每隔一定数目的处理设置一对照区,分布
于整个试验田,对比法和间比法试验可每隔2、4、9个处理设置一对照区;非顺序式设置则对照区与其
他处理小区一样,在试验中随机设置。
4.2.6保护区设置
试验区四周必须设置不少于2m宽的保护区,保护区的种植管理按当地纤维用工业大麻生产的常规
要求执行。
4.2.7操作道设置
区组间、区组与保护区之间应留50cm~100cm操作道,试验小区之间、试验小区与操作道之间应
留30cm~40cm宽、20cm~30cm深的灌(排)水沟。
5试验地选择
试验地应选择面积大小达到试验设计要求,地势平坦、土地方整、肥力中等、地力均匀,排灌方便,
具有代表性的地块。坡地应选择坡度平缓,肥力差异较小的地块。试验地应避开村庄、高大建筑物、道
路、堆肥场所等干扰的地段。
6栽培管理
3
DB5329/T87—2022
6.1整地
除免耕种植试验外,试验地在区划之前应适时耕整,深耕20cm~25cm,耙平、耙匀、耙细。
6.2播种期
以播种期为比较因素的试验,按试验具体方案要求执行;其它比较因素的试验,一般播种期在4月
上旬至6月中旬为宜。可在预期降透雨前采取“三干”(即干土壤、干肥料、干种子)播种,或在降透
雨后土壤水分适宜耕作时抢墒播种。
6.3种植密度
以种植密度为比较因素的试验,按试验具体方案要求执行;其它比较因素的试验,一般种植密度在
30株~40株/m2,同一组试验种植密度保持一致。
6.4播种方式
条播,行距20cm~40cm,播种深度2cm~3cm为宜。
6.5田间管理
6.5.1操作要求
在进行田间操作时,同一试验点、同一区组、同一项技术措施在同一天完成。
6.5.2查苗补缺
出苗期检查,若出现缺苗,应及时查苗补缺。
6.5.3间苗定苗
在苗高20cm左右间苗,苗高30cm左右时按规定密度定苗,间苗原则为“去强苗、弱苗,留中间标
准苗”。
6.5.4施肥
以肥料为比较因素的试验,按试验具体方案要求执行;其它比较因素的试验,按当地施肥水平和施
肥方法施肥,同一组试验所有小区施肥必须保持同一性。基肥可选用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和复合肥等,
在工业大麻播种前结合整地施入与土壤混匀;追肥可采取根际施和叶面喷施,追肥一般在苗期(苗高30
cm~40cm)和旺长期(苗高100cm左右),降雨前或降雨后土壤潮湿时施用,施肥时注意防止肥料粘
在叶面上。
6.5.5灌水
播种后若遇干旱,有灌溉条件的可采用沟灌或滴灌浸润土壤,若采用喷灌,则必须注意防止喷灌死
角和土面板结。工业大麻生长期,根据天气和土壤水分状况,适时、适量浇水。
6.5.6排涝
遇雨水过量,应及时排涝,防止工业大麻受渍害。
6.5.7病虫草害防治
4
DB5329/T87—2022
化学除草试验按试验具体方案要求执行;其它比较因素的试验,可在播种后两天内、工业大麻出苗
前,使用安全环保的除草剂进行土表喷雾除草。病虫害抗性鉴定试验、病虫害药剂防治试验按试验具体
方案要求执行;其它比较因素的试验可在工业大麻生长期间,根据田间虫情、病情选择高效、低毒的药
剂适时防治病虫害。农药使用按照GB/T8321(所有部分)、NY/T1276规定执行。
7调查记载
7.1气候条件观察记载
常规气候条件可引用附近气象台(站)的资料。如遇风、雨、冰雹等灾害性气候以及由此而引起的
工业大麻生长发育的变化,试验执行人员应及时调查记载。
7.2田间农事操作记载
详细记载耕地、整地、播种、施肥、间苗、定苗、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田间每一项农事操作的
日期、数量、方法等内容。
7.3生育期调查记载
参照附录A执行。
7.4生育特性调查记载
参照附录B执行。
7.5主要农艺性状调查记载
参照附录C执行。
7.6主要形态特征调查记载
参照附录D执行。
7.7抗病虫性调查记载
参照附录E执行。
7.8抗(耐)逆性调查记载
参照附录F执行。
8收获计产
试验各处理工业大麻达工艺成熟期,应适时分小区收获计产或取代表性样方测产,小区产量以千克
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先收保护行植株,再收试验小区植株。参照附录G执行。
9数据分析
5
DB5329/T87—2022
田间试验调查完成后,及时进行试验资料汇总分析。根据试验类型和不同的试验方法,采用相应的
数据汇总统计分析路径进行分析,并列出数据表或图。可使用专业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0试验报告
概述试验来源和目的、试验时间和地点、试验材料与方法、栽培管理过程、气候特点等;根据数据
分析结果,对各处理在本试验点的生育期、抗逆性、产量、主要经济性状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规
定时间内将试验报告及填写完整的试验记载档案材料上交试验主持单位。参照附录H撰写试验报告。
6
DB5329/T87—2022
A
A
附录A
(规范性)
生育期调查记载
A.1播种期
试验小区实际播种的日期。用“日/月”表示。
A.2出苗期
幼苗露出土面、2片子叶完全展平为出苗。从小区出现第一株幼苗开始,每天上午9:00~10:00观
测,记录出苗株数,在试验小区中部选取2行~3行的麻株为调查对象,50%(以最后成苗数为标准)幼
苗出苗的日期为出苗期。用“日/月”表示。
A.3第N对真叶期
在试验小区中部选取2行~3行的麻株为调查对象,每次在上午9:00~10:00观测,50%以上植株第N
对真叶叶片平展,叶片中脉显示清楚的日期为第N对真叶期。用“日/月”表示。
A.4快速生长期
工业大麻植株的株高开始进入快速生长的日期为快速生长期。此期的特点是麻茎生长迅速,每昼夜
生长5cm左右,表明已进入快速生长期,快速生长期一般至开花期结束。当试验区工业大麻株高达到50
cm左右或麻苗达到7对~9对真叶时,从试验小区随机选定20株(雌株、雄株各10株)为调查对象,每隔
一天1次,每次在上午9:00~10:00观测,记录麻苗株高,50%麻苗进入快速生长的日期为快速生长期。
用“日/月”表示。
A.5雄株现蕾期
雄株主茎顶端叶腋处能见明显花蕾即为现蕾。当试验小区雄株开始出现花蕾,在试验小区中部选取
2行~3行的麻株为调查对象,每隔一天1次,每次在上午9:00~10:00观测,记录现蕾株数,50%雄株现
蕾的日期为现蕾期。用“日/月”表示。
A.6雄株开花期
雄株主茎顶端花序的花药出现爆裂散粉即为开花。当试验小区第一朵雄花开放后,在试验小区中部
选取2行~3行的麻株为调查对象,每隔一天1次,每次在上午9:00~10:00观测,记录开花株数,50%雄
株开花的日期为开花期。用“日/月”表示。
A.7结果期
雌株顶端叶腋处出现簇生绿色小果即为结果。当试验小区雌株顶端叶腋处出现簇生绿色小果后,在
试验小区中部选取2行~3行的麻株为调查对象,每隔一天1次,每次在上午9:00~10:00观测,记录结果
株数,50%雌株结果的日期为结果期。用“日/月”表示。
A.8工艺成熟期
7
DB5329/T87—2022
当雄株已过花期,花粉大量散落,雌株开始结实,麻株茎上部叶片黄绿色,下部1/3叶片凋落,表
明工业大麻已达到工艺成熟时期,在试验小区中部选取2行~3行的麻株为调查对象,记录2/3以上的植
株达到工艺成熟的日期为工艺成熟期。用“日/月”表示。
A.9种子成熟期
当雌株花序中部坚果苞片呈黑褐色时,表明工业大麻已进入种子成熟期,在试验小区中部选取2行~
3行的麻株为调查对象,记录2/3以上雌株达到种子成熟的日期为种子成熟期。用“日/月”表示。
A.10出苗日数
在物候期观测的基础上,计算出每个试验处理播种期至出苗期的天数。单位为d。
A.11现蕾日数
在物候期观测的基础上,计算出每个试验处理出苗期至现蕾期的天数。单位为d。
A.12开花日数
在物候期观测的基础上,计算出每个试验处理出苗期至开花期的天数。单位为d。
A.13生长日数
在物候期观测的基础上,计算出每个试验处理出苗期至工艺成熟期的天数。单位为d。
A.14生育日数
在物候期观测的基础上,计算出每个试验处理出苗期至种子成熟期的天数。单位为d。
8
DB5329/T87—2022
B
B
附录B
(规范性)
生育特性调查记载
B.1熟性
按工业大麻的生育日数来确定,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三类。生育日数~120d为早熟,生育日数
120d~150d为中熟,生育日数≥150d为晚熟。
B.2生长速度
从定苗后固定有代表性的工业大麻植株10株~20株,每隔10d定期测量工业大麻植株高度,以cm/d
表示。
B.3性型
在一个工业大麻品种或品系内,植株形成雌花或雄花的能力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11/T 777-2011 安全防范工程监理规范 2009-02-25
- DB11/T 781-2011 小量非气体剧毒化学品携带箱安全要求 2011-05-03
- DB11/T 804-2011 民用建筑通信及有线广播电视基础设施设计规范 2011-04-28
- DB11/T 796-2011 公用压力管道日常维护与定期检查规范 2011-05-03
- DB11/T 806-2011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范 2011-05-04
- DB11/T 789-2011 儿童引导式教育康复技术规范 2011-05-03
- DB45/T 725.1-2011 恭城月柿生产技术规程 第1部分: 育苗 2011-04-21
- DB11/T 793-2011 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技术规程 2011-05-03
- DB11/T 779-2011 安全防范系统运行检验规范 2011-05-03
- DB11/T 782.3-2011 出租车安全防范技术要求 第3部分:车载防劫防盗报警终端 201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