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04/T 27.5-2023 彬州梨标准综合体 第5部分: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DB6104/T 27.5-2023 Binxian pear standard complex Part 5: Integrated pest and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cal regul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3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彬州市果业服务中心、咸阳市园艺站
- 起草人:
- 杨伟、王彬虎
- 出版信息:
- 页数:1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CCSB31DB6104
咸阳市地方标准
DB6104/T27.5—2023
彬州梨标准综合体
第5部分: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2023-12-19发布2024-01-19实施
咸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104/T27.5—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
《彬州梨标准综合体》分为7个部分:
第1部分:产地环境条件;
第2部分:苗木质量和繁育技术规程;
第3部分:栽培技术规程;
第4部分: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第5部分: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第6部分:周年管理操作技术规程;
第7部分:防灾减灾技术规程。
本部分为标准综合体的第5部分。
本文件由彬州市人民政府提出。
本文件由彬州市果业服务中心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彬州市果业服务中心、咸阳市园艺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伟、王彬虎、徐凌飞、李宝宁、孟鑫、苏勃海、冯益群、张东栋、杨
建彬、刘斐、王勇、刘玉霞、杨建军、邓西涛、王银亮、郑炳社、刘研。
本文件由彬州市果业服务中心负责解释。
本文件属首次发布。
联系信息如下:
单位:彬州市果业服务中心
电话:029-34924334
地址:彬州市西大街51号行政中心
邮编:713500
Ⅰ
DB6104/T27.5—2023
彬州梨标准综合体第5部分: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彬州梨综合防控途径、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彬州市域内彬州梨产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442梨生产技术规程
NY/T2157梨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
3综合防控途径
以预测预报为前提,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物理防治为基础,生物
防治为核心,化学防治为补充,按照彬州地区梨园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合理控制病虫危害。
3.1农业防治
采用果园生草、秸秆或者地布覆盖、科学施肥等措施提高树体抗性、减轻病虫害发生。
3.1.1清园减少越冬病虫
清除病虫果、枯枝、落叶、杂草,刮除树干老翘皮,在指定地点集中销毁或无害化处理,结
合秋季施肥翻树盘,减少土壤中越冬害虫。
3.1.2搞好果园排灌设施
根据梨树需水规律,合理排灌,增强树势,提高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3.1.3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状况,在修剪时有选择性地留枝。在生长季节多摘心,尤其对梨木虱高
发梨园及时剪除多余枝梢,使树冠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
3.2物理防治
1
DB6104/T27.5—2023
采用杀虫灯、粘虫板、诱虫带、糖醋液等方法诱杀害虫。
3.3生物防治
3.3.1保护天敌
梨园生草,为天敌提供生活场所,人工释放赤眼蜂、壁蜂等,保护利用瓢虫、草蛉、食蚜蝇
等,有效防治梨木虱、叶螨、蚜虫等害虫。
3.3.2性外激素
利用人工合成外源雌激素引诱雄虫,降低梨园内梨小食心虫的蛀果率。
3.3.3生物农药
应用生物农药,如生物碱,对昆虫和螨类有很强的致病和毒杀作用。
3.3.4散养家禽
果园散养家禽消灭杂草、害虫,实现果园生态良性循环。
3.4化学防治
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做到有针对性的适时用药,合理选择农药种类,保护天敌,未达到
防治指标不用药。选用低毒和中等毒性农药(附录A中表A.1、表A.2)。严禁使用已公布并禁
止使用的农药品种和未核准登记的农药品种(附录A中表A.3)。严格控制好施药量与安全间隔
期,最后一次施药距梨果采收期的间隔时间应在20d以上。注意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使用和
合理混用,以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选用适宜的喷药器械及喷药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4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
4.1梨黑星病(疮痂病)
4.1.1清园
梨树发芽前清园,全园喷施3°Bé~5°Bé石硫合剂,以清除树体上的越冬病源菌。修剪后
清园,在冬季修剪清除落叶落果,彻底剪除病枝病芽集中烧毁并掩埋。结合疏花疏果及时剪除发
病枝梢。
4.1.2化学防治
梨树落花后7d~10d用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进行防治,发病初期选用40%腈菌
唑可湿性粉剂6000~8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
剂500~1000倍液等交替使用,隔10d~14d用药一次,连喷3次。
4.2梨锈病(赤星病)
4.2.1科学选址
2
DB6104/T27.5—2023
建园时选择周围5km内无桧柏、刺柏地块栽植,若条件允许尽可砍除,阻断侵染源。
4.2.2铲除病菌
梨树发芽前对桧柏等转主寄主先剪除病瘿,然后喷布1~2次3°Bé~5°Bé石硫合剂,铲除
越冬病菌。
4.2.3化学防治
分别于梨树始花前、谢花末期、萌芽展叶期集中防治,前两时期喷施40%氟硅唑乳油8000~
10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萌芽展叶期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
2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间隔7d~10d,连续2~3次。如已经发病
喷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10%氟硅唑乳油1200~
1500倍液进行防治。
4.3梨树腐烂病
4.3.1刮除病斑
彻底清除树上病枯枝及修剪下的树枝,萌芽前刮除病斑,刮完要用2~3倍腐必清对伤口和
工具进行消毒,带出果园集中烧毁掩埋。梨树落叶后,对其树干涂白,防止冻伤和日灼。
4.3.2化学防治
梨树萌动前喷布3°Bé~5°Bé石硫合剂。
4.3.3恢复树势
主干和主枝伤痕部位较大时,可进行桥接,帮助恢复树势。
4.4梨轮纹病
4.4.1清园
彻底清除果园枯枝烂叶,同时刮除枝干病斑,用3°Bé~5°Bé石硫合剂或2~3倍松焦油原
液涂抹伤口消毒,将刮下的组织和枯枝落叶集中深埋,降低越冬病源。
4.4.2化学防治
萌芽前喷布3°Bé~5°Bé石硫合剂。落花后,喷布61%乙铝·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
液。降雨后可选择治疗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乳油1000
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2000倍液等。
4.5梨黑斑病
4.5.1清园
结合冬季修剪,剪除病枝梢,及时清除园内枯枝、落叶及落果,并集中深埋,消灭越冬菌源。
4.5.2化学防治
3
DB6104/T27.5—2023
发芽前树干喷布3°Bé~5°Bé石硫合剂。发病初期,用50%多抗·喹啉铜可湿性粉剂800~
1000倍液,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50~6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2000倍液交替使用。套袋
前,选择降雨前喷布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药后套
袋。
4.6梨木虱
4.6.1悬挂粘虫板
梨树盛花期在树体约1.5m高处悬挂粘虫板,每667㎡挂30~40块,以诱集梨木虱等害虫。
4.6.2捆绑诱虫带
9月中下旬在梨树主干中下部绑扎诱虫带,翌年1月中旬前解下诱虫带,带到园外集中烧毁。
4.6.3保护利用天敌
梨园人工种草或自然生草,每月刈割一次,割下的草铺在树盘内,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
以保护草蛉、瓢虫、大蜘蛛、寄生蜂等天敌。
4.6.4化学防治
4.6.4.1防治越冬代
越冬成虫大量出蛰但未产卵时,喷布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
4.6.4.2防治一代若虫
谢花90%时,防治一代低龄若虫,喷布1.8%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30%噻虫嗪悬浮剂2500
倍液,20%啶虫脒乳油4000倍液等。
4.6.4.3防治一代成虫
套袋前,第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喷布22.4%螺虫乙酯悬浮剂4000~5000倍液,3.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44/T 1009-2012 水体中呋喃西林的检测规范 2012-06-04
- DB44/T 1007-2012 观赏凤梨组培苗生产技术规范 2012-06-04
- DB33/T 629.2-2011 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技术规范 第2部分:联网单元 2011-06-27
- DB33/T 868-201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规范 2012-11-29
- DB31/T 370.4-2006 宽带接入工程繁殖标准 第4部分: 基于HFC的有线电视宽带接入网工程验收规范 2006-09-13
- DB37/T 2098-2012 微山湖乌鳢 2012-03-21
- DB37/T 2094-2012 水产品中羟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2012-03-21
- DB32/T 2322-2013 稻田套播小麦栽培技术规程 2013-05-30
- DB33/ 686-2012 机制纸板和卷烟纸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与计算方法 2012-09-24
- DB33/T 857-2012 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技术规范 201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