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47-2009 1∶1 000 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

DZ/T 0247-2009 Specifications for regional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scale:1∶1 000 000)

行业标准-地质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5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Z/T 0247-2009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地质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9-07-29
实施日期
2009-07-3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归口单位
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域区域地质调查主要任务、基本内容、调查方法、实验测试技术和成果资料整理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海域1∶1 000 000区域地质调查、室内资料的整理、图件编制和有关样品的测试。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
起草人:
黄永样、张训华、梁德华、蓝先洪、邱燕、张光学、张明、李扬、张志珣、李唐根、刘宇明、张志荣、李日辉、王复元、黄福林、马道修、杨慧良、顾兆峰
出版信息:
页数:54页 | 字数:98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犐犆犛73.020

犇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

犇犣犜02472009

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

犛犲犮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狊犳狅狉狉犲犻狅狀犪犾犿犪狉犻狀犲犲狅犾狅犻犮犪犾狊狌狉狏犲

狆犵犵犵狔

(:)

狊犮犪犾犲1∶1000000

ㅤㅤㅤㅤ

20090729发布2009073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

/—

犇犣犜02472009

目次

前言Ⅰ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2

5海上调查4

6实验分析9

7资料整理14

附录(规范性附录)基础图件格式

A21

附录(规范性附录)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B22

附录(规范性附录)现场记录/采样记录

C24

附录(规范性附录)沉积物分类命名

D29

附录(资料性附录)地理底图的编制原则和要求

E31

附录(资料性附录)地层划分和命名原则

F33

附录(资料性附录)岩石、沉积物花纹及代号

G34

附录(资料性附录)地貌图图例系统

H38

附录(规范性附录)说明书/报告封面格式ㅤㅤㅤㅤ

I47

参考文献48

索引49

/—

犇犣犜02472009

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域区域地质调查主要任务、基本内容、调查方法、实验测试技术和成果资料整理等

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海域1∶1000000区域地质调查、室内资料的整理、图件编制和有关样品的

测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区域地质图图例()

GBT95819891∶50000

/—海洋调查规范第部分:海洋调查资料交换

GBT12763.720077

/—海洋调查规范第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GBT12763.820078

/—海洋调查规范第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

GBT12763.10200710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与编号

GBT139891992

/—地形图编绘规范及图式

GBT1451219931∶1000000

ㅤㅤㅤㅤ

/—大洋多金属结核矿产调查规程

GBT172291998

/—(所有部分)岩石分类及命名方案

GBT174121998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1231999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DZT017919971∶50000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狉犲犻狅狀犪犾犿犪狉犻狀犲犲狅犾狅犻犮犪犾狊狌狉狏犲

犵犵犵狔

按国际分幅进行的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注:调查的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海底底质、地质构造、新生代沉积基底及盖层性质、矿产类型及其性质等。

3.2

底质调查狊犲犪犫狅狋狋狅犿狊狌狉狏犲

主要查清海底物质组成及其性质的地质调查。

注:调查内容包括:表层沉积物、岩石及矿物的类型性质和其分布特点及其化学组成。

3.3

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犿犪狉犻狀犲犲狅犺狊犻犮犪犾狊狌狉狏犲

犵狆狔狔

应用物理学方法和仪器,探测海区各种物理场的分布,并反演其结构与物理特征,解释海底的地质、

构造。

3.4

表层沉积物狊犲犪犫狅狋狋狅犿狊犲犱犻犿犲狀狋狊

海底以下40cm内表层较为松软、饱含水分的沉积物。

/—

犇犣犜02472009

3.5

柱状沉积物犮狅犾狌犿狀犪狉狊犲犱犻犿犲狀狋狊

在底质调查中,使用重力采样管或活塞式采样管所采集到的沉积物。

3.6

多波束测深系统犿狌犾狋犻犫犲犪犿狊狊狋犲犿

多波束测量是一种新型声呐技术。该系统能高效率、高精度的进行全覆盖水深测量。

3.7

海底岩石狊犲犪犫狅狋狋狅犿狉狅犮犽

高潮时位于水下的岩石。

3.8

海底矿产资源狊狌犫犿犪狉犻狀犲犿犻狀犲狉犪犾狉犲狊狅狌狉犮犲狊

海底沉积物和海底岩层中矿产的总称。

4总则

4.1调查目的

按1∶1000000比例尺要求,运用当前高新技术手段,进行系统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

向国家提交包括海底地质环境及资源分布状况等内容的同等比例尺的基础地质图件和相应的调查报

告,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服务。基础地质图件主要包括:

———地形图;

———地貌图;

———地质图;ㅤㅤㅤㅤ

———构造图;

———矿产图;

———环境地质因素图。

4.2调查基本内容

4.2.1地形地貌调查

调查海底地形变化特征,地貌类型及其展布规律。

4.2.2海底底质调查

调查海底沉积物的物质成分、类型、分布规律及其物质来源。

4.2.3浅层地质调查

了解利用单道地震方法或浅钻探所能揭示的,以第四纪沉积为主的沉积物物质成分、类型、沉积结

构、地质时代、地质事件及其环境/灾害特征。

4.2.4新生代沉积地层调查

调查新生代沉积特征、地质时代、地层厚度及分布。

4.2.5海底岩石调查

了解海底岩石的岩石类型、时代、矿物成分、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分布情况。

4.2.6地质构造调查

了解海区地质构造特征,主要包括断裂、褶皱、岩浆活动、盆地展布特点及构造演化等。

4.2.7海洋环境地质调查

调查图幅内各种地质灾害因素、特殊不良地质环境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

4.2.8海底矿产调查

了解海底矿产的类型及分布,特别应注意非传统矿产的发现和前景评价。

/—

犇犣犜02472009

4.3调查部署原则

立足我国实际,吸收国际上成功经验,以国际分幅为单位,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测、编结合,

以测为主;浅、中、深兼顾,以浅、中层调查为主的方针,部署调查工作。

4.4调查范围与测网布设

4.4.1范围

为我国专属经济区及管辖海域。

4.4.2测网

4.4.2.1陆架区

站位取样20km×20km。

4.4.2.2陆坡区、海盆区

站位取样30km×30km。

4.4.3多波束海底地形测量

全覆盖(重点海区)。

4.4.4水深测量、重力、磁力、浅层剖面,单道地震

陆架及陆坡区20km×40km,海盆区40km×80km。

4.4.5多道地震测量

(按构造线布置骨干剖面)60km×240km。

4.5调查方法

4.5.1地质取样

地质取样采取的方法有箱式取样、抓斗取样、拖网取样、重力管取样、重力活塞柱状取样、浅钻孔

取样。

ㅤㅤㅤㅤ

4.5.1.1浅钻孔取样

在每个图幅陆架位置上布设个个浅钻孔,图幅一般以揭露出中更新统底界或至少揭出中更

2~3

新统中上部地层为目的。

4.5.1.2重力活塞柱状取样

在每个图幅陆坡或海盆上布设个个站位。

25

4.5.1.3站位地质采样

各种采样有效率应保证95%。

4.5.1.4拖网取样

不应少于站位采样总数的5%。

4.5.2地球物理测量

测深(单波束测深、多波束测深)、浅层剖面测量、单道地震测量、多道地震测量、重力测量、磁力测量

(航磁和海磁),利用最近年取得的已有资料编绘(资料有重复的区域,以新资料为准),对于空白区或

20

原资料无法利用的区域则按测网布设。

4.5.3其他调查方法

海底视像探测及遥感(含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

4.6成果

4.6.1资料整理

4.6.1.1资料整理时应建立必要的资料卡片及资料数据库,数据及图件、图表均应用光盘保存。

4.6.1.2样品应及时分析,资料应及时整理。

4.6.1.3样品分析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航空遥感等资料收到后应及时整理和解释,按规定时间提

交基础图件及调查报告。

4.6.1.4所有原始资料(包括文字和样品)都应按要求编录,妥善保存。

/—

犇犣犜02472009

4.6.2图件编制及报告编写

基础图件编制的格式见附录。

4.6.2.1A

调查报告编写提纲见附录。

4.6.2.2B

4.7调查基本程序

调查基本程序应包括:资料收集、设计编写(总体技术设计、年度任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外业调

查、资料验收、资料整理与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果验收和资料归档。

5海上调查

5.1导航与定位

5.1.1一般要求

5.1.1.1采用WGS84坐标系,椭球体参数为:

长半轴犪=6378137m

扁率倒数/=298.247213563

1犳

5.1.1.2作业的时间标准:格林威治时间GMT。

5.1.2导航定位准确度

导航定位准确度按比例尺要求;特殊情况测线的最大偏离为测线间距的/(多波束

1∶100000015

海底地形测量除外)。

5.1.3导航定位信号传感器

导航定位信号传感器一律采用带有串行数据输出口的GPS接收机。

5.1.4调查船导航定位的要求

调查船的导航定位系统必须进行性能测试和稳定性试验。

5.1.4.1ㅤㅤㅤㅤ

5.1.4.2测定船的定位中心到各测量中心的距离。

5.1.5海上作业的导航定位

5.1.5.1准备工作

5.1.5.1.1出航前准备工作应做仪器性能标定。

5.1.5.1.2取样器入水及触底时均应记录定位数据,取样器触底时的定位数据为测站站位位置。

5.1.5.2航行要求

5.1.5.2.1水深测量

作业船速应小于(为航行速度“节”,节相当海里),船不得大转向,修正航向速率不得

16knkn11

超过每秒0.5°。

5.1.5.2.2多道地震探测

调查船的船速要求在左右;船偏离测线超出范围时应及时修正,修正率不得大于/。

5kn2°km

5.1.5.2.3浅地层剖面和单道地震探测

浅地层剖面和单道地震调查要求调查船只匀速、直线持续航行,不得小角度转弯。

5.1.5.2.4重力测量

作业船速应小于15kn,匀速直线航行;始点提前五分钟上线,船到达测线终点后,继续保持五分钟

直线航行后方可转向;船只偏离测线要及时缓慢修正,修正率不得超过每秒0.5°。

5.1.5.2.5磁力测量

船速应小于10kn,匀速直线航行;到达测线终点后应按原航向继续航行三分钟方可转向。

5.1.5.3导航定位资料

5.1.5.3.1资料记录

原始数据应用磁盘/磁带记录,对用特殊格式记录的数据应转换成公共接受的格式。

/—

犇犣犜02472009

5.1.5.3.2资料提交

应提交的资料包括:

a)导航定位原始数据盘/带及打印资料;

b)作业班报(导航系统班报见附录C.1);

)导航定位技术总结;

d)测线点位图。

5.2海底地形地貌调查

5.2.1调查目的

查明地形地貌特征,为编制地形图、地貌图提供依据。

5.2.2调查对象

利用测深技术对海底表面至海面的深度进行探查。

5.2.3技术要求

5.2.3.1测线布设及工作方法

采用单波束方法时,可与其他的地球物理调查手段同步进行;

采用多波束方法时要求:

a)沿地形走向布设;

)测线间距应能保证条幅()有的相互重叠;

bSwath10%

)测区内至少布设一条跨越整个测区与多数测线相交的检查线。

5.2.3.2测深系统

5.2.3.2.1单波束测深

ㅤㅤㅤㅤ

a)每个航次测量前应对测深系统各种参数进行测试、检查和校准;

b)每航次作业前后应测量换能器吃水深度,以引入吃水变化的改正。

5.2.3.2.2多波束测深

)应对探测仪器的横摇参数()、纵倾参数()每隔半年至少测定一次,并在每

aRollBiasPitchBias

个航次(段)正式测量前,至少实测一条往返重复测线以检查确认其数值,其中:

———横摇参数测量中误差<±0.01°,

———纵倾参数测量中误差<±0.01°,

———电罗经测量中误差<±0.01°;

b)测量现场必须进行声速剖面测量,并及时记录(见附录C.2),当发现边缘波束与中央波束比对

误差超限时(平均海底),需更新声速;

)每航次作业前后应测量换能器吃水深度,以引入吃水变化的改正。在水深小于时,应进

c200m

行水位改正;

d)具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补测:

———主检测线对比误差超过时,

1%

———定位中误差超限时;

)绘制检查线与主测线深度偏差分布图,当不存在明显系统误差时,计算出不符数值列的标准偏

差,其限差应小于水深的2%,超限的点数不得超过参加比对总点数的24%;

)定位必须采用差分系统。

fGPS

5.2.4班报记录

按附录和执行。

C.2C.3

5.2.5潮汐改正

水深小于200m的海区,测深资料应作潮汐改正处理。

/—

犇犣犜02472009

5.2.6数据预处理

测深记录按成图比例尺要求进行数据网格化处理和清除异常点及换能器吃水深度校正、仪器误差

校正、声速校正。

5.3海底底质调查

5.3.1调查目的

查明海底底质的类型、物理和化学特征,调查其分布规律,为编制地质图提供依据。

5.3.2调查对象

包括海底以下40cm内沉积物,出露海底的岩石等。

5.3.3技术要求

5.3.3.1表层采样

抓斗取样不得少于;箱式取样厚度不小于,插管数不少于个,袋装样不少于

5.3.3.1.11k24cm5

2袋(每袋约2kg)。拖网岩石样的重量不少于2kg。

5.3.3.1.2样品提升到甲板后应立即测温。

5.3.3.2柱状采样

5.3.3.2.1振动活塞样长度3m,有缆重力柱状样长度,泥质底150cm;砂质底50cm,活塞柱状

>>>

样长度>3m。

5.3.3.2.2采样的塑料套管应编号并标出定向标志。样品出水后应立即测温。

5.3.3.3海底浅层钻探

5.3.3.3.1井深应大于100m,如钻遇基岩即可终孔。

5.3.3.3.2岩芯管内径不小于69mm。

5.3.3.3.3钻进时必须用衬管取芯。

岩芯采取率:砂质层应达到,泥质层。

5.3.3.3.445%ㅤㅤㅤㅤ70%

5.3.3.3.5进尺50m及终孔时必须进行钻井校正,井深误差必须小于3‰,孔深50m时孔斜<1°,

120m时<2°。

5.3.3.4底质样品的现场描述

5.3.3.4.1样品从海底采至船甲板,应立即进行现场描述。

5.3.3.4.2沉积物描述内容必须包括:岩性、土质、杂质、颜色、气味、稠度、黏度、粒度、分选性、构造等。

岩石描述的内容包括:颜色、结构构造、成分和岩性特征等。

样品现场描述项目和内容应简单明了并表格化,内容按附录中和给出的要求,

5.3.3.4.3CC.4C.5

描述记录一律用铅笔书写。

沉积物应按附录命名。

5.3.3.4.4D

5.3.3.5现场测试分析

应包括、值、3+/2+比值以及相对密度(比值)、天然密度等。

pHEhFeFe

5.3.3.6样品保存

样品必须密封、标识并录入表内。柱状样品的顶底位置不可颠倒,样品应低温平放保存。

5.4海底浅层沉积物的地球物理调查

5.4.1调查目的

查明海底以下浅层沉积结构、断裂、岩体产状、浅层气、泥底辟、地层不整合等,为阐述浅层地质现象

提供依据。

5.4.2调查对象

浅层地质体及相互关系。

5.4.3技术要求

5.4.3.1一般要求

按探测深度及分辨率的不同,分为浅地层剖面、单道地震两种手段。根据工区的作业情况选择最佳

/—

犇犣犜02472009

的工作参数,并如实在班报上填写清楚(见附录C.6和附录C.7)。作业前应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确保

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所有的调查手段均要求与导航定位进行同步作业并标识清楚与导航定位的对

应关系。

5.4.3.2具体技术指标

5.4.3.2.1浅地层剖面

a)探测深度不小于海底以下30m;

b)探测分辨率应达30cm50cm;

)剖面记录的地层反射信号连贯清晰;连续漏测不能大于,累计漏测不大于整条测线

c1000m

的10%。

5.4.3.2.2单道地震

a)探测记录深度陆架区要求海底面以下(垂直)300m,陆坡和海盆区要求海底面以下100m;

b)探测分辨率应达3m5m;

)数据应同时进行纸记录和盘(带)记录,盘(带)记录数据格式应可转换为格式;

cSEGY

d)记录的地层反射信号应连贯清晰;连续漏测不能大于1000m,累计漏测不大于整条测线

的6%。

5.5新生代沉积盆地调查

5.5.1调查目的

对沉积盆地的油气资源前景进行评价,为编制矿产图提供依据。

5.5.2调查对象

5.5.2.1沉积地层调查

基本查明沉积厚度、分布范围及时代属性。ㅤㅤㅤㅤ

5.5.2.2沉积盆地调查

5.5.2.2.1盆地范围、地层厚度变化及构造单元划分。

5.5.2.2.2盆地性质、类型、基底。

5.5.2.2.3成盆时代,盆地形成演化史。

5.5.3技术要求

5.5.3.1调查手段及一般要求

主要调查手段是多道地震,工作前应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确保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调查时要

求与导航定位进行同步作业。

5.5.3.2要求

作业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5.6地质构造调查

5.6.1调查目的

调查断裂、岩浆活动,建立地震地层、区域构造格架和划分构造单元,编制构造图。

5.6.2调查对象

5.6.2.1断裂构造

按形成时间、断裂性质、分布范围及延伸、切割深度、规模大小对断层进行系统分类研究,重点应调

查以下内容:

a)断层性质类型;

b)断裂带性质类型;

)断层的位移及断距;

d)断裂活动的时代世序。

/—

犇犣犜02472009

5.6.2.2岩浆岩和火山岩

调查内容应包括:

a)岩体产状及形成深度的确定;

b)类型及时代的确定;

)岩浆岩和火山岩与成矿关系。

5.6.3调查手段及技术要求

包括地震、重力、磁力测量等综合物探方法和表层、柱状取样及浅层钻探等方法。

5.6.3.1多道地震测量

5.6.3.1.1探测深度:海底面以下(垂直)1000m以上。

探测记录分辨率:。

5.6.3.1.215m20m

5.6.3.1.3采取等距离放炮,定位炮号应与地震档号相对应。

5.6.3.1.4上线前应使电缆拉直;到达测线终点后,应延长半个排列长度。

5.6.3.1.5班报记录按附录C.8。

5.6.3.2海洋重力测量

5.6.3.2.1海洋重力测量准确度以主、联络测线相交点的测量差值计算均方根值作为衡量依据。

5.6.3.2.2空间异常均方根差不得大于2mGal4mGal。

5.6.3.2.3主测线(剖面)垂直区域地质主要构造线方向,联络测线垂直于主测线。

5.6.3.2.4相邻图幅,前后航次或不同仪器测量的结合部要有检查测线或重复测线。

5.6.3.2.5班报记录见附录C.9。

5.6.3.3海洋磁力测量

5.6.3.3.1海洋磁力测量精确度以主、联络测线相交点的测量差值的均方根值作为衡量依据。

ㅤㅤㅤㅤ

5.6.3.3.2海洋磁力测量的误差是多项因素的综合误差,它包括测量仪器误差、导航定位误差、船磁

响、地磁日变校正及地磁正常场校正的误差。均方根差为≤4nT。

误差分配具体如下:仪器测量误差≤2nT,导航定位测量误差≤2nT,船磁影响误差≤1nT,日变

校正误差≤2nT,正常场校正≤1nT。

5.6.3.3.3主测线垂直于区域地质构造走向,联络测线垂直于主测线。

5.6.3.3.4班报记录见附录C.9。

5.7海洋环境地质调查

5.7.1调查目的

初步查明测区地质环境因素和灾害地质因素,为编制环境地质因素图提供依据。

5.7.2调查对象

5.7.2.1地质环境因素调查

内容应包含:

a)近海底质污染类型及分布规律;

b)不良环境地质因素;

)水动力条件、地质环境因素和地质环境评价。

5.7.2.2地质灾害调查

内容应包括:

a)灾害环境地质因素;

b)地质灾害类型;

)分析地质灾害发生及发展的主要控制因素。

5.7.3调查技术及要求

多波束探测技术;高分辨单道测量、多道地震测量;工程地质浅钻和地质取样等。其作业程序和精

/—

犇犣犜02472009

度要求可按照各自的调查技术标准执行。

5.8海底矿产资源调查

5.8.1调查目的

5.8.1.1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调查,分析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预测矿产资源远景

区(带)。

5.8.1.2根据实测和收集的资料,编制矿产图。

5.8.2调查对象

5.8.2.1石油天然气资源

以沉积盆地为单位通过地层盆地的边界、地层厚度、主要地层界面,分析地质构造特征、油气地质条

件,综合解释进行评估。

5.8.2.2固体矿产

基本了解海底金属与非金属矿产的种类、分布并进行资源评估和成矿远景预测。

5.8.2.2.1滨海砂矿

应调查的主要矿种包括:锆石、钛铁矿、独居石、磷钇矿、锡石、磁铁矿、金红石、铬铁矿、石英砂、砾、

铌钽铁矿和自然金等。

5.8.2.2.2浅海矿产资源

包括海绿石、油页岩及煤等。

5.8.2.2.3半深海及深海矿产资源

包括天然气水合物、多金属结核、铁锰结壳、富钴结壳、磷块岩、重晶石及热液硫化物、深海软泥等。

5.8.3技术要求

可按照各自的调查技术标准执行。

ㅤㅤㅤㅤ

6实验分析

6.1分析对象及分析项目的选择

6.1.1分析对象

应包括:沉积物、岩石和矿石。

6.1.2分析项目的选择

6.1.2.1选择原则

应根据各个对象的特点和调查要求选择分析项目。

6.1.2.2分析项目

主要应包括:

沉积物涂片鉴定、碎屑矿物鉴定、粘土矿物鉴定、粒度分析、微体古生物鉴定、古地磁测试(钻孔岩

心)、岩石薄片鉴定、年龄测定、矿石光薄片鉴定、化学成分分析(含沉积物孔隙水化学成分分析)、滨海砂

矿矿物鉴定。

6.2沉积物分析

6.2.1样品采集要求

所分析的沉积物样品均需留有副样。柱状沉积物采样时要求一半作为副样保留,一半用于测试。

6.2.2沉积物涂片鉴定

6.2.2.1鉴定样品范围

所有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及柱状沉积物(砂及其以上粒级除外)都应进行沉积物涂片鉴定。

6.2.2.2取样及制片要求

6.2.2.2.1取样应防止样品间的相互污染。

6.2.2.2.2表层沉积物样品编号应与测站号一致,柱状沉积物及浅钻孔样品取样应保证不同类型的沉

/—

犇犣犜02472009

积物分层均有样品控制,其中柱状沉积物取样间距不得大于20cm,浅钻孔取样间距不得大于50cm,样

品编号应包括测站号和取样深度。

6.2.2.2.3样品的送样编号与分析报告编号应一致。

6.2.2.2.4涂片样品烘干温度应小于100℃,盖片胶须用折射率为1.5371.540的中性树胶,盖片后

应挤出气泡。

6.2.2.3鉴定内容

对片中的沉积物组分进行定性鉴定、半定量估算,根据沉积物分类命名原则(附录)对沉积物进行

命名。

6.2.2.4鉴定技术要求

6.2.2.4.1应全面观察整个薄片的沉积物。

6.2.2.4.2沉积物组分百分含量的估算误差不得超过5%。含量大于2%的组分及某些具有特殊地质

意义的组分不得遗漏(含量小于时用颗粒数进行半定量估算,相应的分为三级:颗颗;颗

1%1~1011~

100颗;100颗)。

6.2.2.5鉴定报告要求

鉴定报告内容应包括:沉积物定名,主要沉积物组分的百分含量,主要组分及某些具有特殊地质意

义的组分的特征。

6.2.3沉积物碎屑矿物鉴定

6.2.3.1鉴定样品范围

所有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柱状沉积物样及钻孔岩芯样都应进行碎屑矿物鉴定。

6.2.3.2取样及样品制备要求

6.2.3.2.1柱状沉积物及浅钻孔样品取样应保证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分层均有样品控制,其中柱状沉积

ㅤㅤㅤㅤ

物取样间距不得大于20cm,浅钻孔取样间距不得大于50cm,样品编号应包括测站号和取样深度;原样

采样重量在7g~20g为宜。

6.2.3.2.2原样称重应精确至0.01,分选后的样品称重应精确至0.0001。

gg

6.2.3.2.3矿物鉴定前应采用淘洗盘法或重液法进行分离,重矿物中的轻矿物含量不得>10%。

6.2.3.2.4样品分离后轻重矿物的含量颗粒数不少于300粒。

6.2.3.3鉴定内容

6.2.3.3.1对所有矿物都应进行定名。

6.2.3.3.2对矿物的物理性质及结构特征应进行描述。对某些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矿物的标型特征应

进行电镜扫描鉴定。

6.2.3.4鉴定技术要求

6.2.3.4.1被鉴定的样品重量小于0.4时应进行全面鉴定,样品重量大于0.4时应进行缩分。

gg

6.2.3.4.2碎屑矿物鉴定,应选择0.063mm0.25mm粒级,做定性和定量鉴定。

6.2.3.4.3对矿物的含量进行定量计算,并求出其百分含量。

6.2.3.4.4如发现有用矿物含量达到相应矿产储量规范所规定的工业品位的四分之一时,应进一步详

细鉴定和验证。

6.2.3.5鉴定报告要求

鉴定报告内容应包括:矿物定名、矿物组分的定量和半定量结果、主要矿物及某些矿物标型特征应

描述。

6.2.4沉积物粘土矿物鉴定

6.2.4.1鉴定样品范围

表层沉积物、柱状沉积物及钻孔岩芯样品应进行粘土矿物鉴定。柱状沉积物样及浅钻孔的采样间

隔按本规范6.2.3.2.1执行。

10

/—

犇犣犜02472009

6.2.4.2样品制备要求

按/—的执行。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