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8902-2002 超高频测距仪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
GB/T 18902-2002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UHF Measuring distance equipment(DME)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2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国营第七六四厂
- 起草人:
- 冯忠和、朱全德、许中兴、张满业、赫颖健、徐春玲
- 出版信息:
- 页数:31页 | 字数:57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33.200
M50荡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8902-2002
超高频测距仪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
Performancerequirementsandtestmethods
forUHFMeasuringDistanceEquipment(DME)
2002-12-04发布2003-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婿
GB/T18902-2002
目次
月0舀
1范围··················,········,·‘····················,··········,·······················,·····……
2术语和定义························································……,.············……
3性能要求······,··,,······,··················,,,··,·,,,,·······,··,·······,·,,······,··…
4测试方法·············,········,······················,·······································……
附录A(资料性附录)DME波道划分
GB/T18902-2002
月明吕
本标准由全国导航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营第七六四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忠和、朱全德、许中兴、张满业、赫颖健、徐春玲。
GB/T18902-2002
超高频测距仪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超高频测距仪(简称DME)设备的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超高频测距仪(DME)地面设备的设计、生产和测试。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及符号适用于本标准。
2.1
DME寂静时间DMEdeadtime
紧接着有效询问译码之后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所收到的询问不产生回答
2.2
发键时间keydowntime
正在发射莫尔斯码的点或划的时间。
2.3
X,Y模式modeX,Y
发射脉冲对间隔为12ps,且工作在962MHz--]024MHz和1151MHz-1213MHz波段,称为
X模式;发射脉冲对间隔为30Ks,且工作在1025MHz-1150MHz波段,称为Y模式。
2.4
脉冲幅度pulseamplitude
脉冲包络的最大电压值
2.5
脉冲上升时间pulserisetime
脉冲包络前沿10%振幅点至90%振幅点之间的时间。
2.6
部分上升时间partialrisetime
脉冲包络前沿的50a振幅点至30%振幅点之间的时间。
2.7
脉冲宽度pulseduration
脉冲包络前、后沿上50%振幅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2.8
脉冲F降时间pulsedecaytime
脉冲包络后沿的90%振幅点至10%振幅点之间的时间
2.9
脉冲编码pulsecode
构成发射的双脉冲按规定间隔进行编对,对脉冲间隔编为12Ics的为X编码,对脉冲间隔编为
30is的为Y编码。
GB/T18902-2002
2.10
应答效率replyefficiency
应答器所发射的应答数与其所收到的有效询问总数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通常采用统计方法
计算。
2.11
发射速率transmissionrate
每秒钟应答器发射的脉冲对的平均个数。
2.12
脉冲对每秒pp/s
每秒发射的脉冲对数,pp/s是pulse-pairpersecond的缩写。
2.13
常规窄频谱特性的测距仪DME/N
主要用于航路或终端区导航的测距设备,"N',表示窄频谱特性的意思与「W“"(宽)相对应」。
2.14
精密测距仪DME/P
微波着陆系统的测距设备,IT,,表示精密的意思,其频谱特性与DME/N相近。
2.15
最后进场模式FA
DME/P的一种工作状态,用以在最后进场和跑道区域保障飞行。
2.16
初始进场模式IA
DME/P的一种工作状态,用以在最后进场区域之外保障飞行,它可与DME/N互通。
性能要求
3.1发射机
3门.1工作频率
应答器必须在指配的DME波道的应答频率上发射。DME的工作波道必须从附录A的表A.1中
选用。
3.1.2频率容差
工作频率相对指配频率的偏差不得超过士。.002%.
3.1.3脉冲波形
所有的发射脉冲均应符合下述规定:
a)脉冲上升时间:
”DME/N脉冲上升时间不应超过3I's;
2)DME/P脉冲上升时间不应超过1.6ps,对FA模式,部分上升时间为((0.25士0.05)pso
b)脉冲宽度应为(3.5士0.5)Irso
。)脉冲下降时间一般为2.5ps,最长不应超过3.5ps,
d)在脉冲前沿95%的最大振幅点和脉冲后沿95%的最大振幅点之间的任何瞬间的脉冲振幅均
不应低于脉冲最大幅度的95%.
3.1.4射频脉冲频谱
射频脉冲频谱应为:在脉冲发射期间,包含在标称波道频率的上、下。.8MHz为中心的。.5MHz
频带内的有效辐射的功率,均不得超过200mW;包含在标称波道频率的上、下2MH:为中心的
0.5MHz频带内的有效辐射功率,均不得超过2mW频谱的任何一个旁瓣均应比与标称波道频率紧
GB/T18902-2002
贴的那个旁瓣小。
3.1.5脉冲间隔
3.1.5.1构成脉冲对的两个脉冲的间隔应为12ps(X模式)或30ps(Y模式)。
3.1.5.2脉冲间隔的公差:
a)DME/N脉冲间隔的公差为士0.25ps;
b)DME/P脉冲间隔的公差为士0.10ps,
3.1.5.3脉冲间隔应在脉冲前沿的半电压振幅点之间测得。
3.1.6射频脉冲峰值功率
3.1.6.1DME/N有效辐射功率的峰值应不小于为保证在最大服务区的边缘处(在距离上和高度上)
达到大约一83dBW/m“的峰值脉冲功率密度所需的数值。
3.1.6.2DME/P等值各向同性辐射功率的峰值应不小于为保证所有的可运行的气象条件下达到下
述的峰值脉冲功率密度的所需数值:
a)在3.1.6.4所规定的覆盖区内任一点,离开应答器天线13km(7nmile)以上的地方为
一89dBW/m';
b)在3.1.6.4所规定的覆盖区内任一点,离开应答器天线不到13km(7nmile)的地方为
一75dBW/mz;
c)在MLS(微波着陆系统)的进场基准数据点处为一70dBW/m';
d)在跑道平面上方2.5m(8ft)、在MLS数据点或者在DME应答器天线视线内跑道中心线上
最远的一点处为一79dBW/mz,
3.1.6.3天线辐射的射频脉冲峰值功率在满足覆盖区要求的情况下,发射机输出功率由产品规范
规定。
3.1.6.4覆盖区:
a)与VOR(甚高频全向信标)联合工作的DME/N的覆盖区至少也应与VOR的覆盖区相等;
b)当与Ills(仪表着陆系统)或MLS联合工作时,DME/N的覆盖区至少应与ILS或MI's方位
引导扇区的覆盖相等;
c)DME/P的覆盖区至少应与MLS方位引导扇区的覆盖相等。
3.1.7脉冲对两脉冲功率差
构成脉冲对的两脉冲的峰值功率之差应不大于1dBo
3.1.8发射速率
发射机工作的发射速率为:
a)发射的脉冲速率一般为800pp/s^2700pp/s;
b)发射机工作的发射速率,包括随机分布的脉冲对和测距应答脉冲对在内,不应小于700pp/s,
但当发射识别信号时例外,最低发射速率应尽可能接近700pp/s;
c)DME/P在任何时候发射速率均不应超过1200pp/s;
d)当发射速率为((2700士90)pp/s时(假定所服务的航空器为10。架),应答器仍能连续地工作。
3.1.9连续波翰出
在DME任一工作波道上,其载频的任何连续波谐波的等值各向同性辐射功率,均不得超
过一10dBme
3.2接收机
3.2.1工作频率
接收机的中心频率必须是与机载询问频率相适应的工作中心频率
3.2.2频率稳定度
接收机中心频率偏离指定频率不得超过士。.002000
GB/T18902-2002
3.2.3应答器接收机的寂静时间
应答器接收机的寂静时间可在501,s-100tcs内调整,对X波道通常为60ps、对Y波道通常为
72vs.
3.2.4应答效率
在330。对每秒随机分布而电平在最低灵敏度电平的询问信号下,应答效率至少应为:DME/N和
DME/P(IA模式)70%,DME/P(FA模式)80%
3.2.5应答器的灵敏度
3.2.5.1当没有询问脉冲对时(为进行灵敏度测量而需的脉冲例外),具有正确间隔和标称频率的询问
脉冲对,当其在应答器天线处的峰值功率密度至少为下列数值时就应触发应答器:
a)对DME/N为一103dBW/m';
b)对DME/P的IA模式为一86dBW/m';
c)对DME/P的FA模式为一75dBW/m'e
3.2.5.2上述3.2.5.1的最低功率密度,应使应答器至少以下述的效率进行应答:
a)对于DME/N,70%
b)对于DME/P的IA模式,70;
c)对于DME/P的FA模式,80%.
3.2.6延时
3.2.6.1当DME仅同甚高频导航设备联合工作,并要求机载询问器指示到应答器台址的距离时,该
延时应符合表1所列数值。
表1延时数值
3.2.6.2当DME与MLS的角引导设施联合工作,并要求机载询问器指示到应答器台址的距离时,延
时必须是50ps(对X模式的波道)或56Fs(对Y模式的波道)
3.2.7接收通道动态范围
3.2.7.1DME/N的动态范围
当在应答器天线处的询问信号的功率密度为3.2.5.1的最低值至一22dBW/m,的最高值之问的
任一值时,应答器必须保持其原有性能
6B/T18902-2002
3.2.7.2DME/P的动态范围
当在应答器天线处的询问信号的功率密度为3.2.5.1的最低值至一22dBW/m'的最高值之间的
任一值时,应答器必须保持其原有性能
3.2.8带宽
接收机的最小允许带宽应为:当输人的询问信号频率偏离达士100kHz时,由于接收机总的漂移而
使应答器灵敏度电平降低不得超过3dB,
3.2.9接收通道选择性
接收通道选择性应符合下列要求:
a)当询问信号偏离波道标称频率士900kHz以上,功率密度达到一22dBW/m',不应使应答器
触发;
b)对中频频率到达的信号,至少应被抑制80dB;
c)所有的其他杂散响应,或960MH71215MHz频带以内的其他信号和镜频,应至少被抑制
75dB.
3.2.10灵敏度的降低
灵敏度的降低应符合下列要求:
a)DME/N:当应答器的负荷超过最大发射速率的90%时,接收机的灵敏度自动降低,以限制应
答器的回答,从而保证其不超过允许的最大发射速率,灵敏度降低范围至少为50dB;
b)DME/P:在3.2.10a)中关于接收机灵敏度降低的规定适用于IA模式,但不适用于FA模式。
3.2.11接收通道恢复时间
当在有效询问脉冲对到达之前8ps时接收到一个比最低灵敏度电平高。dB-60dB的单个脉冲
时,应答器最低灵敏度电平的变化(与不存在上述信号时相比)应在3dB以内。此恢复时间的要求应在
回波抑制电路不工作的情况下达到。8ps应在两信号前沿的半电压振幅点之间测得。
3.2.12译码能力
译码能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a)译码电路的性能应不受那些相对于正常的编码脉冲对超前、居中或落后的脉冲所影响;
b)对于一个脉冲间隔超过标称值士2ps以上,信号电平高于接收机最低灵敏度达75dB的询问
脉冲对,应能抗拒掉,即应答速率不会超过没有该询问信号时的数值。
3.2.13识别信号
3.2.13.1识别信号脉冲对
识别信号由脉冲间隔符合3.1.5要求的脉冲对组成,其脉冲重复率的标称值为1350pp/s,在此期
间,正常的应答脉冲将暂时被取代。
3.2.13.2平衡脉冲对
平衡脉冲对应符合下列要求:
a)DME/N为保持恒定的工作周期,则在每一识别脉冲对后(10。士)0,s1[处应发射一个具有识别
脉冲同样性能的平衡脉冲对;
b)DME/P应答器不得使用3.2.13.2a)中所述的平衡脉冲对。
3.2.13.3识别码组与它的周期
3.2.13.3.1独立识别信号的特性如下:
a)识别信号由点、划形式构成的信标识别码(国际莫尔斯码)组成,每隔40s至少发一次,发射速
率至少为6个字每分钟;
b)应答器的识别码特性和字速率应符合下述要求:
1)每个识别码组的总的发键时间最大不超过5s;
2)点的持续时间应为0.1s^-0.160s,划的持续时间一般为点的持续时间的三倍。点和
GB/T18902-2002
(或)划之间的间隔为一个点持续时间士10%。字母之间的间隔不应少于三个点的持续
时间。发送一个识别码组的总的时间周期不应超过10so
3.2.13.3.2联合识别信号的特性如下:
a)当与甚高频导航设备联合工作时,识别信号仍为3.2.13.3.1规定的点划形式(国际莫尔斯
码),但应与甚高频导航设备的识别信号相同步;
b)将每个40s间隔分成四个相等的周期,应答器的识别信号仅在其中一个周期内发射,在其余
周期内则由联合工作的甚高频导航设备发射识别信号。
3.2.13.3.3当应答器与甚高频导航设备联合工作时,应采用联合识别信号;当应答器不与甚高频导航
设备联合工作时,应采用独立识别信号。
3.2.13-3.4当联合工作的甚高频导航设备发送话音通信时,来自应答器的联合识别不应被抑制掉和
被干扰。
3.3天线
3.3.1工作频段
天线工作频段为960MHz-1215MHz.
3.3.2极化特性
垂直极化
3.3.3驻波比
天线输人端测量驻波比(VSWR)应不大于1.5.
3.4监视和控制
在每一个应答器台站都应提供对使用中的应答器进行自动监视和控制的手段。
3.4.1DME/N的监视动作
3.4.1.1当3.4.1.2中的任一条件发生时,监视器应使下列动作发生:
a)向控制地点提供告警的指示;
b)工作中的应答器自动关机;
c)备用应答器自动进入工作状态。
3.4.1.2如果发生以下情况,监视器能引发3.4.1.1动作:
a)应答器的延时超出规定值1Jas;
b)当DME与HIS联合工作时,应答器的延时超出规定值。.5I's;
c)应答器的脉冲对的第一脉冲和第二脉冲之间的间隔与3.1.5的规定值之差超过II's.
3.4.1.3如果下述条件之一发生时,监视器也应向控制地点提供适当的指示:
a)应答器的输出功率下降3dB或更多;
b)应答效率减少到60%以下;
c)发射速率降至700pp/s以下;
d)每40s内不重复出现识别信号或连续发射5s识别信号。
3.4.1.4必须采取措施来保证:当3.4.1.2和3.4.1.3所列的条件和故障已被监视到并持续一定周期
之后,监视器开始动作,此周期不得超过10,。
3.4.2DME/P的监视动作
3.4.2,当发生下述条件且持续时间超过所规定的数值时,监视系统应使应答器停止工作并向控制点
提供告警信号:
a)应答器的航道跟随误差超过3.5.3或3.5.4规定的限度且持续Is以上。如果只超过FA模
式的限度,而仍保持在IA模式的限度内,IA模式仍可维持工作;
b)有效辐射功率降低到低于3.I.6.2所要求的必需值,持续Is以上;
c)为满足3.2.5中规定的要求,应答器灵敏度有3dB或更大的下降,并在FA模式中维持至少
GB/T18902-2002
5s,在IA模式下维持至少10s(这不是由于接收机的自动灵敏度衰减电路引起的);
d)应答器的应答脉冲对的第一脉冲和第二脉冲的间隔与3.1.5规定相差超过。25ps,持续时间
超过1se
3.4.2.2错误引导信息的发射时间不得超过上述3.4.2.1的规定值试图用重新调整主用的地面设
备以消除错误,或者是切换到备用的地面设备(如果配有的话),也要在该时间内完成。如果错误在规定
时间内不消除,就停止发射。当关机之后,要经过20s之后才能去恢复其服务。
3.4.2.3为了监视的目的而触发应答器,在IA模式不得超过120次/s,在FA模式不得超过150次/s
3.4.2.4DME/N和DME/P监视器失效:当监视器本身的任一部分失效时,应与所监视的单元失效
那样,自动产生相同的结果。
3.4.3应答器监测分机功能
应答器的监测分机应能正确测量应答效率、接收机灵敏度、应答延时和接收机动态范围。
35准确度
3.5.1DME/N独立工作时的准确度
DME/N由于应答器所造成的总的系统误差不应超过士1Js(150m或500ft),
3.5.2DME/N与着陆设备联合工作时的准确度
DME/N当与着陆设备联合工作时,由于应答器所造成的总的系统误差不应超过士。.5fas(75m或
250ft).
3.5.3DME/P-FA模式
3.5.3.1准确度标准1
由于应答器所造成的总的系统误差为:不劣于士10m(士33ft)的航道跟随误差和不劣于士8m
(士26ft)的控制运动噪音误差。
3.5.3.2准确度标准2
由于应答器所造成的总的系统误差为:不劣于士5m(士16ft)的航道跟随误差和不劣于士5m
(士16ft)的控制运动噪音误差。
3.5.4DME/P-IA模式
由于应答器所造成的总的系统误差为:不劣于士15m(士50ft)的航道跟随误差和不劣于士10m
(士33ft)的控制运动噪音误差。
4测试方法
若无特殊要求应在下列条件下进行测试:
a)测试环境条件
1)温度:15℃一35'C;
2)相对湿度:20%-80%;
3)气压:测试场所的气压。
b)测试电源条件
交流电源为:220V士4.4V,50Hz士0.5Hz,
发射机
工作频率
测试系统图
工作频率测试系统按图1连接。
图,工作频率测试系统图
GB/T18902-2002
4.1.1.2测试设备及其要求
测试设备及其要求如下:
数字频率计:工作频率不低于1500MHz
4.1.1.3测试程序
按DME地面设备操作要求变换波道,在DME地面设备规定的预热时间后,用数字频率计测试待
测波道的工作频率。
4.1.2频率稳定度
根据4.1.1.3测试结果,按公式(1)计算工作频率与标称频率的相对偏差E:
E=(f一fo)/fo·······(1)
式中:
is—规定的波道标称频率,单位为兆赫兹(MHz);
了—测出的波道工作频率,单位为兆赫兹(MHz).
4.1.3脉冲波形
4.1.3.1测试系统图
脉冲波形测试系统按图2连接
图2脉冲波形测试系统图
4.1.3.2测试设备及其要求
测试设备及其要求如下:
a)定向祸合器:按照待测应答器输出功率电平进行选择,工作频率800MHz-1300MHz;
b)可变衰减器:衰减范围0dB-40dB(在工dB-v10dB内,应具有1dB的衰减步级),工作频率
800MHz-1300MHz;
c)假负载:满足阻抗匹配和功率要求;
d)线性检波器:工作频率800MHz-1300MHz,驻波比优于1.3;
e)示波器:带宽大于100MHz,测试精度优于。.1ps.
4.1.3.3测试程序
先将可变衰减器的衰减量置于最大,然后逐渐减小衰减量直至线性检波器工作在线性区为止,用示
波器观测检波后的脉冲波形,读出脉冲的上升时间、下降时间、脉冲宽度和顶部瞬时幅度。
4.1.4射频脉冲频谱
4.1.4.1测试系统图
射频脉冲频谱测试系统按图3连接。
图3射频脉冲频谱测试系统图
GB/T18902-2002
4.1.4.2测试设备及其要求
测试设备及其要求如下:
a)定向藕合器:按照待测应答器输出功率电平进行选择,工作频率800MHz-1300MHz;
b)可变衰减器:衰减范围满足频谱仪工作电平要求,工作频率800MHz-1300MHz;
c)假负载:满足阻抗匹配和功率要求;
d)频谱仪:工作频率不低于1500MHz.
4.1.4.3测试程序
在频谱仪和应答器工作正常后,将频谱仪“带宽”置于“30kHz”位置,用频谱仪分别测量应答器在
下列五组频率点的谱线能量的分贝值。
五组频率点为:
a组:(fo一2.0MHz)和(f.一2.0MHz)士25kHzXn;
b组:(f0一0.8MHz)和(f.一0.8MHz)士25kHzXn;
c组:九和(fo士25kHzX0;
d组:(f,+0.8MHz)和(f0+0.8MHz)士25kHzXn;
e组:(f,+2.0MHz)和(fa+2.0MHz)士25kHzXn.
。依次取1^10中的整数。
测试时,应保证频谱仪显示的待测频率点的最低谱线的信噪比低于10dB,
用频谱仪观测频谱内各波瓣的排列状况。
4.1.4.4测试数据的处理
测出上述各频率点的谱线能量的分贝值后,用公式(2)计算出各频率点的归一化到fo谱线的能量
值W了:
W了一1。K〔人no).,···················……(2)
式中:
K,,—各频率点的谱线能量的分贝值与标称频率fo谱线能量的分贝值之差值。
然后,用下面的公式((3)-(7)分别计算出以(f,-2.0MHz),(fo-0.8MHz),fo,(fo+0.8MHz)
和(f,+2.0MHz)为中心的士0.25MHz带宽内归一化后的能量和。
艺w=wV,.--2.-l+乏wLU一。M*)上25kH司”’·‘············…·…(3)
艺w。一W(-0.8MHli+艺wv'[“MH士25kHzxn]·················…·…(4)
艺Wc=w7+艺w](o225kH················…·…(5)
艺Wd=wJ(。8MH+乏W[If,,La.B-25e71kHz-·················…·…(6)
EW。一W(fp-0Mliz)+EW[(I二MH土25kH司·················…·…(7)
上述五组频率点谱线归一化的能量总和为:
Y-W=艺W。+IW。十EW。+艺W」+EW。··················……(8)
再用以下公式分别计算出Wfo-2.0MHz),(fo一。.8MHz),(fo+0.8MHz)和(f,+2.0MHz)
频率为中心的士0.25MHz带宽内所包含的功率:
尸了。〔2。MH,一尸。·Ewe/EW·······················…·…(9)
P(/.-o.eMHv)=尸。·EW,/EW························……(10)
只·。。MH,一尸。·EWd/EW························……(11)
PJ(,-2.0MHz。一Pp·EW,/YEW························……(12)
式中:
Pp—应答器发射的峰值脉冲功率,单位为毫瓦(mw).
GB/T18902-2002
4.1.5脉冲间隔
4.1.5-1测试系统图
脉冲间隔测试系统按图2连接。
4.1.5.2测试设备及其要求
测试设备及其要求见4.1.3.2.
4.1.5.3测试程序
在应答器和测试设备加电正常工作后,用数字示波器测出脉冲间隔时间
4.1.6射频脉冲峰值功率
4.1.6.1测试系统图
射频脉冲峰值功率测试系统按图4连接
图4发射的射频脉冲峰值功率测试系统图
4.1.6.2测试设备及其要求
测试设备及其要求如下:
微波脉冲功率计:按照待测发射脉冲功率值选用。
4.1.6.3测试程序
应答器加电正常工作后,在微波脉冲功率计上读取应答器发射的射频脉冲峰值功率。
4.1.7脉冲对两脉冲功率差
4.1.7.1测试系统图
脉冲对两脉冲功率差测试系统按图2连接。
4.1.7.2测试设备及其要求
测试设备及其要求见4.1.3.20
4.1.7.3测试程序
用示波器观测脉冲对,同时记录脉冲对两个脉冲的幅度A,和A,,按公式(13)计算出脉冲对两个脉
冲的幅度差:
A=201g(A,/Az)···························……(13)
式中:
A一一脉冲对两脉冲功率差,单位为分贝((dB),
4.1.8发射速率
4.1.8.1测试系统图
发射速率测试系统按图5连接。
图5发射速率测试系统图
4.1.8.2测试设备及其要求
测试设备及其要求如下:
a)定向藕合器:按照待测应答器输出功率电平进行选择,工作频率800MHz-1300MHz;
,1)可变衰减器:衰减范围。dB-40dB(在1dB-10dB内,应具有1dB衰减步级),工作频率
800MHz-1300MHz;
tO
GB/T18902-2002
c)假负载:满足阻抗匹配和功率要求;
d)线性检波器:工作频率在800MHz-1300MHz,驻波比优于1.3;
e)数字频率计:工作频率不低于100MHz.
4.1.8.3测试程序
先将可变衰减器的衰减量置于最大,然后逐渐减小衰减量,直至数字频率计能正常工作为止,在数
字频率计上读出的数值再除以2为发射速率值。
4.1.9连续波输出
41.9.1测试系统图
连续波输出测试系统按图6连接。
图6连续波输出测试系统图
9.2测试设备及其要求
测试设备及其要求如下:
微波功率计:按照脉冲对间泄漏的连续波功率大小选用。
9.3测试程序
应答器不加调制脉冲,在微波功率计上读取脉冲对间的连续波输出功率。
4.2接收机
4.2工作频率
4.2测试系统图
射频工作频率测试系统按图7连接。
接收机本振频率
图7射频工作频率测试系统图
4.2.1.2测试设备及其要求
测试设备及其要求见4.1.1.2.
4.2.1.3测试程序
测试程序见4.1.1.30
4.2.2频率稳定度
频率稳定度的测试方法见4.1.20
4.2.3寂静时间
4.2.3.1测试系统图
寂静时间测试系统按图8连接。
图8寂静时间测试系统图
4.2.3.2测试设备及其要求
测试设备及其要求如下:
示波器:测试精度优于。.1ks.
4.2.3.3测试程序
将示波器直接接到应答器内部,测量寂静门宽度即为寂静时间。
4.2.4应答效率
4.2.4.1测试系统图
应答效率测试系统按图9连接。
GB/T18902-2002
图9应答效率测试系统图
4.2.4.2测试设备及其要求
测试设备及其要求如下:
a)定向藕合器:按照待测应答器输出功率电平进行选择,工作频率800MHz-1300MHz;
b)可变衰减器:衰减范围0dB-40dB(在1dB-10dB内,应具有1dB衰减步级),工作频率
800MHz-1300MHz;
c)假负载:满足阻抗匹配和功率要求;
d)线性检波器:工作频率800MHz-1300MHz,驻波比优于1.3;
e)高频信号发生器:具有外调制,频率范围为1000MHz-1200MHz;
f)环行器:工作频率800MHz-1300MHz,隔离度不小于20dB;
8)隔离器:工作频率800MHz-]300MHz,隔离度不小于20dB;
h)可变延迟线:延迟范围45ps-80ps;
i)7Bs方波形成电路;
J)与门;
k)数字频率计:工作频率不低于1500MHz,能测量时间间隔;
1)单脉冲信号发生器:满足脉冲数要求,前沿优于0.01us;
m)双脉冲信号发生器:满足编码要求。
4.2.4.3测试程序
使单脉冲信号发生器每秒输出不大于10。个脉冲先将数字频率计接到B点,测出询问脉冲个
数,再接到与门电路的输出端A点,调整延迟线的延迟时间,使模拟的询问信号和应答器产生的应答信
号在时间上重合,然后由与门电路输出端A点测出应答脉冲个数。应答脉冲个数除以询问脉冲个数再
乘以10。则为一次测量的应答效率。
上述测量至少进行10次,其算术平均值为测试的应答效率。
4.2.5应答器的灵敏度
4.2.5.1测试系统图
应答器的灵敏度测试系统按图9连接。
4252测试设备及其要求
测试设备及其要求见4.2.4.20
GB/T18902-2002
4.2.5.3测试程序
测试程序如下:
a)将高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置于工作频道的标称接收频率,输出电平高于灵敏度电平10dB左
右。形成的双脉冲间隔为工作模式规定的标称值。调节单脉冲信号发生器使其每秒输出100
个脉冲;
b)接收机在上述输人电平时,按4.2.4.3测出应答效率。然后逐渐降低输人信号电平,直到使应
答效率为70%为止,此时信号的输人电平即为接收机灵敏度;
c)调节单脉冲信号发生器使其输出速率从最大发射速率((2700pp/s)的。%变化到90%,测出相
应询问速率的灵敏度,应答器灵敏度电平的变化应小于1dBa
4.2.6延时
4.2.6.1测试系统图
延时测试系统按图10连接
图10延时测试系统图
4.2.6.2测试设备及其要求
测试设备及其要求如下:
a)定向藕合器:按照待测应答器输出功率电平进行选择,工作频率800MHz-1300MHz;
b)可变衰减器:衰减范围。dB--40dB在IdB-10dB内,应具有1dB的衰减步级),工作频率
800MHz-1300MHz;
c)假负载:满足阻抗匹配和功率要求;
d)线性检波器:工作频率800MHz-1300MHz,驻波比优于1.3;
e)放大器:满足放大量和带宽要求;
f)半幅度形成电路:同应答器的半幅度形成电路;
g)数字频率计:工作频率不低于1500MHz,测时精度优干。.03Jas;
h)高频信号发生器:具有外调制,频率范围1000Hz-1200Hz;
i)环行器:工作频率800MHz-1300MHz,隔离度不小于20dB;
J)隔离器:工作频率800MHz-1300MHz,隔离度不小于20dB;
k)高频开关:工作频率800MHz-1300MHz;
1)示波器:带宽大于100MHz;
t3
GB/T18902-2002
m)单脉冲信号发生器:满足脉冲数要求,前沿优于。011,s;
n)双脉冲信号发生器:满足编码时间要求。
4.2.6.3测试程序
测量时,先将高频开关置于位置2,高频信号发生器G:的输出幅度置于使线性检波器工作在线性
区,用数字频率计测出测量系统的延迟时间为Ti。同时记下用示波器观测到的信号幅度,然后将高频
开关置于位置1,调整衰减器的衰减量,使示波器观测到信号幅度与前者观测的信号幅度相等,再用数
字频率计测出时间T,,T,与孔之差为延时。
4.2.7接收机动态范围
4.2.7.1测试系统图
接收机动态范围测试系统按图H连接。
图11接收机动态范围测试系统图
4.2.7.2测试设备及其要求
测试设备及其要求如下:
d)定向藕合器:按照待测应答器输出功率电平进行选择,工作频率800MHz--1300MHz;
b)可变衰减器:衰减范围。dB-40dB(在1dB-10dB内,应具有1dB的衰减步级),工作频率
800MHz-1300MHz;
c)假负载:满足阻抗匹配和功率要求;
d)线性检波器:工作频率800MHz-1300MHz,驻波比优于l.3;
e)单脉冲信号发生器:满足脉冲数要求;
约双脉冲信号发生器:满足编码时间要求;
、
g.了高频信号发生器:具有外调制,频率范围为1000Hz-1200Hz;
h十、可变延迟线:延迟范围451,8^-801,s;
)i高频开关:L作频率800MHz-1300MHz;
GB/T18902-2002
J)示波器:带宽大于100MHz;
k)7Ps方波形成电路;
I)与门;
m)数字频率计((2台):能测量时间间隔,测时精度优于。.03us;
n)半幅度形成电路:同应答器的半幅度形成电路;
0)脉冲放大器:满足放大量和带宽要求;
P)隔离器:工作频率800MHz-1300MHz,隔离度不小于20dB;
Q)环行器:工作频率800MHz-1300MHz,隔离度不小于20dB,
4.2.7.3测试程序
按测试方法4.2.4,4.2.5,4.2.6中的测试程序分别测出应答器的应答效率、灵敏度和延迟时间,将
输人信号电平从一92dBm开始逐渐增大到一12dBm,观察应答效率和应答延迟的变化是否超过极
限值。
42.8接收机带宽
4.2.8.1测试系统图
接收机带宽测试系统按图9连接。
4.2.8.2测试设备及其要求
测试设备及其要求见4.2.4.2,
4.2.8.3测试程序
测试程序如下:
a)按4.2.5.3测试程序测出接收机灵敏度;
b)将高频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平增大3dB,同时将高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逐渐偏离标称频率,
直到应答器效率降到70%为止,测出接收机带宽。
4.2.9接收机通道选择性、中频及镜频抑制
4.2.9.1测试系统图
接收机通道选择性、中频及镜频抑制测试系统按图9连接。
4.2.9.2测试设备及其要求
测试设备及其要求如下:
a)高频信号发生器:工作频率为10MHz-]300MHz;
b)其余测试设备及其要求见4.2.4.2。
4.2.9.3测试程序
测试程序如下:
a)按4.2.5.3测试程序测出接收机灵敏度;
b)将高频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分别调至选择性频率点(如士900kHz)和镜频频率点上,然后增
大输人电平直到应答效率低于某一规定值(如5%)为止,高频信号发生器增加的输人值〔以
dB计),分别为选择性和镜频抑制比;
。)将高频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调到中频频率,同时增大输人电平直到应答效率低于某一规定
值(如50a)为止,高频信号发生器增加的输入电平值(以dB计)即为中频抑制比
4.2.10灵敏度的降低
4.2.10.1测试系统图
灵敏度的降低测试系统按图9连接
4.2.10.2测试设备及其要求
测试设备及其要求见4.2.42。
4.2.10.3测试程序
GB/T18902-2002
测试程序如下:
a)按4.2.5.3测试程序测出接收机灵敏度然后将高频信号发生器的脉冲重复频率调至
2700pp/s的90%(即2430pp/s),同时将高频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平从测出的应答器灵敏
度电平值开始增大,直到应答效率达到最大值(接近10008)时的电平点为止,记录下该电
平值;
b)将脉冲重复频率调至超过最大发射速率的90%以上,此时应答效率下降,再增加高频输出电
平到使应答效率重新达到最大值(接近10008)时,再记录此时的电平值。两者电平值之差应
大于50dB,
4.2.11接收机通道恢复时间
4.2.11.1测试系统图
接收机通道恢复时间测试系统按图12连接。
图12接收机恢复时间测试系统图
4.2.11.2测试设备及其要求
测试设备及其要求如下:
a)定向藕合器:按照待测应答器输出功率电平进行选择,工作频率800MHz-1300MHz;
b)可变衰减器:衰减范围0dB-40dB(在7dB-v10dB内,应具有1dB的衰减步级),1.作频率
800MHz-1300MHz;
c)假负载:满足阻抗匹配和功率要求;
d)线性检波器:工作频率800MHz-1300MHz,驻波比优于1.3;
e)单脉冲信号发生器:满足脉冲数的要求;
f)双脉冲信号发生器:满足编码时间的要求;
8)高频信号发生器:具有外调制,频率范围为1000MHz-1200MHz;
h)可变延迟线:延迟范围5118--15ps;
i)可变延迟线:延迟范围45lcs^-80ps;
j)7ps方波形成电路;
k)与门;
I6
GB/T18902-2002
1)数字频率计:工作频率不低于1500MHz,测时精度优于。·1ts;
m)功率分配器:满足功率分配要求;
n)环行器:工作频率800MHz-1300MHz,隔离度不小于20dB;
0)示波器:带宽大于100MHz,测时精度优于。.1Kso
4.2.11.3测试程序
测试程序如下:
a)图12中的高频信号发生器G3充当无用信号的信号源,双脉冲信号发生器G:和高频信号发
生器G;充当有用信号的信号源。测试开始时,先使高频信号源G3不工作或输出极小,测出
应答器的灵敏度值;
b)将高频信号发生器G3输出的射频脉冲(与询问脉冲具有相同特性)电平增大到高于灵敏度
60dB;
c)将5t}s-15ps延迟线的延迟时间调至8ps,高频信号发生器G‘的输出电平调至高于灵敏度
3dB,观测应答效率应不小于70%。在测试过程中,可用示波器观察接收机的输出情况
4.2.12译码能力
4.2.12.1测试系统图
译码能力测试系统按图9连接。
4.2.12.2测试设备及其要求
测试设备及其要求见4.2.4.2
4.2.12.3测试程序
测试程序如下:
a)按4.2.5.3测试程序测出接收机的灵敏度后改变双脉冲发生器的脉冲对间隔,使其与标称值
偏离10.5ps,接收机灵敏度应不降低;
b)改变双脉冲信号发生器的脉冲对间隔使其与标称值偏差超过士2ps,将高频信号发生器的输
出幅度调至高于灵敏度75dB,接收机对所加上述询问不予回答(应答效率小于5%);
c)将双脉冲信号发生器的脉冲对间隔调至标称值,将脉冲宽度调至。.8ps,或将调制脉冲调为任
意宽度的单脉冲,将高频信号发生器的输出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50/T 1597-2024 菊花种苗繁育技术规程 2024-04-11
- DB50/T 1604-2024 地质灾害防治边坡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规范 2024-04-11
- DB50/T 867.56-2024 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第56部分:供电企业 2024-03-14
- DB50/T 548.2-2024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线 2024-03-14
- DB50/T 1598-2024 菊花采收与初加工技术规程 2024-04-11
- DB50/T 867.59-2024 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第59部分:冷链企业 2024-04-11
- DB50/T 1603-2024 政务服务综合窗口服务规范 2024-04-11
- DB50/T 867.58-2024 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第58部分:火锅经营企业 2024-03-14
- DB50/T 1596-2024 百合(卷丹)种植技术规程 2024-04-11
- DB50/T 867.57-2024 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第57部分:大型综合零售企业 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