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1815.3-2023 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呈现攻击检测 第3部分:测试与报告

GB/T 41815.3-2023 Information technology—Biometric presentation attack detection—Part 3:Testing and reporting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3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41815.3-2023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5-23
实施日期
2023-12-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
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呈现攻击检测机制的性能评估原则、方法;--呈现攻击检测机制评估结果的报告;--已知攻击类型的分类(见附录A)。本文件不涉及的范围如下:--具体呈现攻击检测机制的标准化;--关于对策(如反欺骗技术)、算法或传感器的详细信息;--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级安全或漏洞评估。GB/T 41815中所要考虑的攻击是在呈现和采集生物特征识别特性期间发生在生物特征识别采集设备上的攻击。其他攻击不在GB/T 41815的范围内。本文件适用于生物特征识别呈现攻击检测相关软硬件产品的设计、开发、集成与检测。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广州麦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远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九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上海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万里红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眼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大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想中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移动(浙江)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厦门瑞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惠州学院、广东华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曙光易通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景联文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名光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深圳有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罗克佳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虹识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铭图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点与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天复(东莞)标准技术有限公司
起草人:
钟陈、梅敬青、史春腾、王文峰、崔峰科、雷震、吴鸿伟、何强、沈援海、李强、蒋慧、吴俊宏、于金喜、宋继伟、刘倩颖、张小亮、杨春林、龚琼、任文奇、蔡春水、黎勇跃、肖亮、曹雷、蒋健、梁忠权、王珺、罗思欣、何一凡、于雪平、杨占金、宋方方、刘云涛、金泽、李红星、张贝贝、罗中良、邹卓、薛学琴、易开军、李清顺、席雅芬、程治国、王成、杨哲、吴海腾、王磊、高俊雄
出版信息:
页数:39页 | 字数:77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35.240.15

CCSL6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GBT41815.32023ISOIEC30107-32023

信息技术生物特征识别呈现攻击检测

:

第部分测试与报告

3

——

InformationtechnoloBiometricresentationattackdetection

gyp

:

Part3Testinandreortin

gpg

(/:,)

ISOIEC30107-32023IDT

2023-05-23发布2023-1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GBT41815.32023ISOIEC30107-32023

目次

前言…………………………Ⅲ

引言…………………………Ⅳ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缩略语……………………5

5符合性……………………6

6呈现攻击检测通则………………………6

7呈现攻击检测机制的评估级别…………7

7.1概述…………………7

7.2呈现攻击检测机制评估的通用原则………………7

7.3呈现攻击检测子系统评估…………8

7.4数据采集子系统评估………………8

7.5全系统评估…………………………8

8假体特性…………………9

8.1生物特征假冒者攻击中呈现攻击工具的特性……………………9

8.2生物特征识别隐匿者攻击中呈现攻击工具的特性………………10

8.3具有异常特征的合成生物特征样本的特性………10

9不符合规范的生物特征采集尝试的考虑………………11

9.1呈现的方法…………………………11

9.2评估的方法…………………………11

10假体在PAD机制评估中的创建和使用……………11

10.1总则………………11

10.2假体的创建与准备………………11

10.3假体的使用………………………12

10.4通过迭代试验识别有效假体……………………12

11过程相关的评估因素…………………12

11.1通则………………12

11.2注册过程的评估…………………13

11.3验证过程的评估…………………13

11.4辨识过程的评估…………………13

11.5离线PAD机制的评估……………14

12基于通用准则框架的评估……………14

12.1通则………………14

12.2通用准则与生物特征识别………………………15

/—//:

GBT41815.32023ISOIEC30107-32023

13具有PAD机制的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评估指标…………………17

13.1通则………………17

13.2PAD子系统评估的指标…………18

13.3数据采集子系统评估指标………………………21

13.4全系统评估指标…………………22

()…………

附录资料性攻击类型分类

A25

()…………

附录资料性指纹采集设备的子系统评估中使用的假体的示例

BPAD29

()…………………

附录资料性测试中的角色

CPAD30

参考文献……………………31

/—//:

GBT41815.32023ISOIEC30107-32023

前言

/—《:》

本文件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GBT1.120201

起草。

/《》,/

本文件为信息技术生物特征识别呈现攻击检测的第部分已经发

GBT418153GBT41815

布了以下部分:

———:;

第部分框架

1

———:;

第部分数据格式

2

———:。

第部分测试与报告

3

/:《:

本文件等同采用信息技术生物特征识别呈现攻击检测第部分测

ISOIEC30107-320233

试与报告》。

。。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SACTC28

:、、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广州麦仑信息科技有限公

、、、、

司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远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九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

、、、

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上海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万里红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眼神智能科技有限

、、、、

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大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想中天科技有限公司中

()、、、(

国移动浙江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厦门瑞为信息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