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637.5-2023 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规范 第5部分:低温

DB34/T 4637.5-2023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Comprehensive Risk Censu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Part 5: Cold Temperature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4637.5-2023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10-07
实施日期
2023-11-07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气象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60

CCSA47

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4637.5—2023

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规范

第5部分:低温

Specificationsformeteorologicaldisastercomprehensiveriskinvestigation

technology—Part5:Lowtemperature

2023-10-07发布2023-11-07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4/T4637.5—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DB34/T4637《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规范》的第5部分。DB34/T4637已经发布了

以下部分:

——第1部分:暴雨;

——第2部分:干旱;

——第3部分:台风;

——第4部分:高温;

——第5部分:低温。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安徽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气候中心、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安徽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安

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安徽华信瑞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戴娟、田红、程向阳、谢五三、王胜、唐为安、吴蓉、丁小俊、许莹、刘瑞娜、

周建平、王传辉、伍晓玲、王超、王琼。

I

DB34/T4637.5—2023

引言

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掌握风险隐患底数、客观识别主要灾害风险水平的重要手段,为制定科学

实用的气象灾害防治区划、最大程度减轻气象灾害风险、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DB34/T4637旨在规范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拟由九个部分构成。

——第1部分:暴雨。目的在于规定暴雨灾害风险普查的资料收集、数据处理、致灾危险性评估

和灾害风险评估。

——第2部分:干旱。目的在于规定干旱灾害风险普查的资料收集、数据处理、致灾危险性评估

和灾害风险评估。

——第3部分:台风。目的在于规定台风灾害风险普查的资料收集、数据处理、致灾危险性评估

和灾害风险评估。

——第4部分:高温。目的在于规定高温灾害风险普查的资料收集、数据处理、致灾危险性评估

和灾害风险评估。

——第5部分:低温。目的在于规定低温灾害风险普查的资料收集、数据处理、致灾危险性评估

和灾害风险评估。

——第6部分:冰雹。目的在于规定冰雹灾害风险普查的资料收集、数据处理、致灾危险性评估

和灾害风险评估。

——第7部分:大风。目的在于规定大风灾害风险普查的资料收集、数据处理、致灾危险性评估

和灾害风险评估。

——第8部分:雷电。目的在于规定雷电灾害风险普查的资料收集、数据处理、致灾危险性评估

和灾害风险评估。

——第9部分:雪灾。目的在于规定雪灾风险普查的资料收集、数据处理、致灾危险性评估和灾

害风险评估。

II

DB34/T4637.5—2023

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规范第5部分:低温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低温灾害风险普查的资料收集、数据处理、致灾危险性评估和灾害风险评估。

本文件适用于低温灾害的风险普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低温灾害lowtemperaturedisaster

一时段内某一地域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并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和道路交通的一种气象灾害。

地面气象观测站surfacemeteorologicalobservingstation

对近地面大气状况及其变化进行测量和判定而设立的气象观测站。

[来源:QX/T485—2019,3.2]

日最低气温dailyminimumtemperature

观测的前一日14时后至当日14时之间的气温最低值。

[来源:GB/T20484—2017,2.2]

承灾体hazard-affectedbody

承受低温灾害的对象。

暴露度exposure

承受低温影响的承灾体的数量和价值量。

脆弱性frangibility

受到低温不利影响的倾向或趋势。

风险普查riskinvestigation

收集气象灾害相关信息,经数据处理后,对致灾危险性和灾害风险进行评估。

评估单元assessmentunit

评估对象的区域范围,可为县(市、区)、乡镇(街道)。

1

DB34/T4637.5—2023

4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包括但不限于:

——地面气象观测站建站以来的逐日气温、降水量、积雪深度、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

——人口数、国土面积、国内生产总值(GDP)、农作物(冬小麦、茶树)播种面积等的最新承

灾体资料;

——历次或历年低温导致的受灾人口、农作物(冬小麦、茶树)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等灾情

资料,资料年限不少于10年;

——行政边界矢量数据和分辨率不低于30弧秒的数字高程模型。

5数据处理

过程识别

5.1.1冻害等级

冻害等级见表1:

表1冻害等级

农作物轻度中度重度

冬小麦-1.0℃<𝑇min≤1.0℃-3.5℃<𝑇min≤-1.0℃𝑇min≤-3.5℃

茶树2℃<𝑇min≤4℃0℃<𝑇min≤2℃𝑇min≤0℃

注:𝑇min表示日最低气温。

5.1.2冬小麦

冬小麦生长期(3月11日—4月30日)日最低气温≤1℃的低温过程。

5.1.3茶树

茶树生长期(3月11日—4月20日)日最低气温≤4℃的低温过程。

5.1.4冰冻

日平均气温≤1℃,且降水量>0.1mm或积雪深度>0cm的低温过程。

统计分析

低温灾害统计分析内容见附录A。

6致灾危险性评估

春霜冻

6.1.1冬小麦

6.1.1.1强度指数按公式(B.1)计算。

6.1.1.2致灾危险性指数按公式(1)计算:

2

DB34/T4637.5—2023

′′

𝐻w=𝐼w×𝑤w+𝐼hw×𝑤hw····························································(1)

式中:

𝐻w——致灾危险性指数;

𝐼w——归一化的强度指数,归一化处理方法见附录C;

𝑤w——强度指数的权重系数;

𝐼hw——归一化的海拔,归一化处理方法见附录C;

𝑤hw——海拔的权重系数。

权重系数确定方法见附录D,𝑤w+𝑤hw=1。

6.1.2茶树

6.1.2.1强度指数按公式(B.2)计算。

6.1.2.2孕灾环境影响系数按公式(2)计算:

𝐼ct=𝐼ht×𝑤ht+𝐼at×𝑤at·······························································(2)

式中:

𝐼ct——孕灾环境影响系数;

𝐼ht——海拔敏感性系数,按照表E.1赋值;

𝑤ht——海拔敏感性系数的权重系数;

𝐼at——坡向敏感性系数,按照表E.2赋值;

𝑤at——坡向敏感性系数的权重系数。

权重系数确定方法见附录D,𝑤ht+𝑤at=1。

6.1.2.3致灾危险性指数按公式(3)计算:

′′

𝐻t=𝐼t×𝑤t+𝐼ct×𝑤ct································································(3)

式中:

𝐻t——致灾危险性指数;

𝐼t——归一化的强度指数,归一化处理方法见附录C;

𝑤t——强度指数的权重系数;

𝐼ct——归一化的孕灾环境影响系数,归一化处理方法见附录C;

𝑤ct——孕灾环境影响系数的权重系数。

权重系数确定方法见附录D,𝑤t+𝑤ct=1。

冰冻

6.2.1冰冻过程强度指数按公式(B.4)计算。

6.2.2年冰冻强度指数按公式(4)计算:

1

𝐻=∑𝑛𝐼········································································(4)

f𝑛𝑘=1𝑓𝑘

式中:

𝐻f——年冰冻强度指数;

𝑛——年份数;

第k年的冰冻过程强度指数累计值。

𝐼𝑓𝑘——

6.2.3年冰冻强度指数修正

对海拔≥100m区域,年冰冻强度指数按公式(5)修正:

𝐻fc=−4.928ln(ℎ)+24.989····························································(5)

3

DB34/T4637.5—2023

式中:

𝐻fc——冰冻致灾危险性指数;

ℎ——地面气象观测站海拔,单位为m。

致灾危险性区划

采用自然断点法(见附录F)对致灾危险性指数进行分类,将致灾危险性划分为高危险、较高危险、

较低危险和低危险等4个等级,可依据致灾危险性等级制作危险性区划图。

7灾害风险评估

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评估

7.1.1指标

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评估指标见表2。

表2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评估指标

承灾体暴露度脆弱性

人口人口密度(𝑑p)人口受灾率(𝑟p)

GDPGDP密度(𝑑g)直接经济损失率(𝑟g)

农作物(冬小麦)农作物播种密度()农作物受灾率()

𝑑cw𝑟cw

农作物(茶树)农作物播种密度()农作物受灾率()

𝑑ct𝑟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