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ITA 602-2022 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系统通用规范
T/CIITA 602-2022 Urban Life Line Project Monitoring System General Specifica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12月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杭州鲁尔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泰瑞数创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源清慧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常慧锋、郑曦、温彦龙、章纯梓、林希明、马建威、熊源河、张皓然、黄广超、王永强、胡辉、张亮、严亦庄、李大鹏、黄栋、须琼辉、王鸿杰、周斌、王鹏军、吴猛、周山、杨少华、宋宁、韩亮
- 出版信息:
- 页数:6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35.240.01
CCSL70
团体标准
T/CIITA602-2022
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系统通用规范
(内部发布稿,全部知识产权及商业秘密)
Generalspecificationsformonitoringsystemofurbanlifelineengineering
2022–12–31发布2022–12–31实施
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发布I
T/CIITA602-2022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缩略语......................................................................................................................................................................4
5基本规定.................................................................................................................................................................4
6系统建设原则.........................................................................................................................................................5
7系统组成.................................................................................................................................................................6
8系统功能.................................................................................................................................................................7
9系统性能.................................................................................................................................................................8
10系统安全与可靠性...............................................................................................................................................8
11系统运行维护.....................................................................................................................................................12
附录A(规范性)应用层组成、功能和性能..................................................................................................13
附录B(规范性)资源层组成、功能和性能..................................................................................................19
附录C(规范性)传输层接口和协议..............................................................................................................26
附录D(规范性)感知层设备、命名规则......................................................................................................36
附录E(规范性)第三方平台描述..................................................................................................................43
附录F(规范性)系统集成描述......................................................................................................................44
附录G(资料性)监测内容及指标样例..........................................................................................................45
参考文献...................................................................................................................................................................60
I
T/CIITA602-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团体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杭州鲁尔物联科技
有限公司、泰瑞数创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源清慧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常慧锋、郑曦、温彦龙、章纯梓、林希明、马建威、熊源河、张皓然、黄广超、
王永强、胡辉、张亮、严亦庄、李大鹏、黄栋、须琼辉、王鸿杰、周斌、王鹏军、吴猛、周山、杨少华、
宋宁、韩亮。
本文件2022年第一次发布。
II
T/CIITA602-2022
引言
本文件的编制目的,是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
(中办发〔2018〕1号),按照《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安委办函〔2021〕
45号)的要求,加强对燃气、供排水、热力、桥梁、综合管廊、供电等城市生命线工程等安全监测感知
网路覆盖、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初步建成城市的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在充分总结以往监测预警工作
成果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为了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系统在燃气、供排水、热力、桥梁、综合管廊、供电等城市生命线工程场
景的规范使用,提高管理水平,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及时准确,本文件提出了通用规程。
本文件适用于包括燃气、供排水、热力、桥梁、综合管廊、供电等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场景的设计、
建设、验收和运行。
本文件为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提出了技术的实现方法,在相关的实施过程中,应遵守、符合国家
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III
T/CIITA602-2022
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系统通用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系统的基本规定、系统建设原则、系统组成、系统功能、系统性能、
系统安全与可靠性和系统运行维护。
本文件适用于燃气、给排水、热力、桥梁、综合管廊、供电等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系统的设计、建设、
验收和运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现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887-2011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3836.1-2010爆炸性体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
GB/T4208-2017外壳防护等级(P代码)(IEC60529:2013)
GB/T9361-2011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
GB/T18226-2015公路交通工程钢构件防腐技术条件
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36951-2018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终端应用安全技术要求
GB/T37024-2018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层网关安全技术要求
GB/T37093-2018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层接入通信网的安全要求
GB/T38637.2-2020物联网感知控制设备接入第2部分:数据管理要求
GB50982-2014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
GB/T51212-2016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
CH/Z9011-2011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地图数据规范
DZ/T0221-2019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0283-2015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
JT/T1037-2022公路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
T/CAGHP008-2018地裂缝地质灾害风险监测监测规范
T/CAGHP016-2018地质灾害风险监测监测仪器物理接口规定(试行)
T/CAGHP023-2018突发地质灾害风险监测应急监测预警技术指南(试行)
T/CICC16017-2021智能指挥调度现代数字城市应急指挥系统通用要求第1部分:地质灾害智能监
测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
3术语 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
T/CIITA602-2022
3.1
城市生命线工程urbanlifelineengineering
维系城市正常运行、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工程及相关设施。
3.2
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系统thesystemsofurbanlifelineengineeringmonitoring
运用安全物联网技术采集、存储和处理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数据,对单体及区域性风险进行
预测预警服务的专业系统。
3.3
安全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nsafety
在城市生命线工程及其他存在安全隐患的领域,通过在目标监测区域部署多源高精度传感器,并利用
各类通信方式形成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协同完成对监测目标结构安全状态的实时感知、采集和传输。
3.4
安全物联网技术technologiesusedforinternetofthingsinsafety
通过各类传感、通信、大数据、BIM、GIS及AI等综合使用的技术。
3.5
应急指挥系统emergencycommandsystem
执行或关联城市生命线工程的监测,具有态势感知、综合研判、决策优化和分析功能,根据行动方案,
调配应急工作人员、装备、物资的专业指挥系统。
3.6
感知设备sensingdevice
实时监测、感受、识别外界信息,并将获取的信息传递给其他装置的设备。
3.7
数据采集acquisitionofdata
从数据源中得到原始数据,通过标准化处理并转化为满足数据共享与利用需求的过程。
3.8
阈值thresholdvalue
为监测预防城市生命线工程引发的燃气爆炸、供水爆管、城市内涝、供热爆管、桥梁垮塌等灾害发生
而设定的警戒值。
3.9
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
实现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系统业务功能的层级,包括大数据及AI数据算法对资源层的数据离线与实
时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后的数据存储在资源层,以供其他模块进行业务展示与操作。
2
T/CIITA602-2022
3.10
资源层resourcelayer
将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系统所有数据做存储的层级,包括地理数据存储、设备信息存储、传感数据存
储、业务数据存储。支持海量数据分析计算能力,采用分布式存储结构,从而满足大数据数据处理。
3.11
传输层transportlayer
实现将设备统一接入具有传输功能的层级,完成应用层与资源层、资源层与感知层之间的数据通讯,
同时也包括传递和处理本系统与第三方平台之间的信息,包含所有类型有线传输内容和无线传输内
容。
3.12
感知层perceptionlayer
将所有感知设备接入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系统的层级,是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通过传感网络获取环
境信息。
3.13
监测站点monitoringstation
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过程中,将一个被监测的体(群)及其涉及到的监测点组成的整体,抽象为监测
站点。
3.14
地质灾害geologicalhazard(geo-hazard)
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的、危害或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及生态环境质量的不良地质作用和现
象,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3.15
监测预警monitoringandwarning
基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卫星系统技术及其它监测技术,以一定范围的监测站点为监测对
象,对其在时空域的变形因素、变化诱发因素等信息实施动态监测,通过对变形因素、变化诱发因素
等信息的分析处理,对监测站点的稳定状态和变化趋势做出判断,并预判风险可能出现的时间、规模、
危害范围,关联处置行动方案等相关工作。
3.16
灵敏度sensitivity
传感器输出量变化值与相应输入量变化值之比。
3.17
精 度precision
表示测量值离散的程度。
3
T/CIITA602-2022
3.18
监测设备monitoringequipment
监测系统所使用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等硬件的统称。
3.19
第三方平台third-partplatform
是指需要与本系统进行数据流通或需要与本系统交互但又独立于本系统的外部平台。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PP:应用程序(Application)
AR: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Reality)
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
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rowser/Server)
CRUD:增删改查操作(Create、Retrieve、Update、Delete)
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istributedDenialofService)
EGIS:环境地理信息系统(Environmental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
EMQ:MQTT消息代理服务(ElasticMQTTBroker)
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
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
GALILEO: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
GLONASS:格洛纳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OrbitingNavigationalSatelliteSystem)
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System)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
InSAR:干涉雷达(InterferometricSyntheticApertureRadar)
IP:互联网协议地址(InternetProtocolAddress)
LiDAR:激光探测与测量(LightDetectionAndRanging)
MQTT:消息队列遥测传输(MessageQueuingTelemetryTransport)
NTP:网络时间协议(NetworkTimeProtocol)
SNTP:简单网络时间协议(SimpleNetworkTimeProtocol)
TCP: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
UPS: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edPowerSupply)
VR: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
WLAN: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LocalAreaNetwork)
5基本 规定
4
T/CIITA602-2022
5.1系统的建设应符合关联的建设方案设计与运营维护机制。
5.2系统的风险监测对象
5.2.1监测对象如下:
a)燃气设施与管网:燃气管网及其相邻空间、燃气场站、餐饮行业及周边环境。
b)供水设施与管网:水源地、原水管道、水厂(站)、供水管网和附属设施及周边环境;
c)排水设施与管网: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
d)热力设施与管网:热源厂、换热站、热力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周边地质环境;
e)桥梁:桥梁、桥梁周边地质环境;
f)综合管廊:管廊结构、廊内环境及其附属设施、管廊周边环境;
g)供电设施与管网:发电厂、变电站、电力管网、电力线路、塔架和附属设施及周边环境。
5.2.2监测对象的详细内容
监测对象详细内容,见附录G。
6系统建设原则
6.1规范性
系统的各相关平台、系统集成、相关数据库、接口协议、运行维护、系统安全等要求应符合本文件的
相关规定。
6.2互通性
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应能够有效互通。
6.3扩展性
系统应采用模块化设计,以适应系统规模扩展、功能扩充、配套软件和硬件升级等需求。
6.4可靠性
应采用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关键设备、关键数据、关键程序模块应有备份或冗余措施,有较强的容错
和系统恢复能力。对系统整体性能有影响的关键设备宜支持负载均衡。
6.5安全性
应采取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系统被非法接入、非法攻击和病毒感染;接入的设备和用户应进行
必要的接入认证,以保证接入的安全性;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保障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和真实性;系统
应具有防雷、防过载、防断电、抗干扰和防人为破坏等综合安全防护措施。
6.6易操作性
应 提供清晰、简洁、友好的中英文人机交互界面,操作应简便、灵活、易学易用。
6.7易维护性
应具备自检、故障诊断等功能,在出现故障时,应能快速确定故障点,并及时恢复。系统内的设备、
用户等应便于管理和配置。
5
T/CIITA602-2022
7系统组成
7.1系统架构
系统由应用层、资源层、传输层、感知层、第三方平台、系统集成各个部分组成。基于B/S实现的安
全物联网技术的系统架构,整体分为应用层、资源层、传输层、感知层4个层次,通过相应的集成,在应
用层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相关性能。系统组成的架构图,见图1。
图1基于B/S的安全物联网技术的系统架构
注:将“第三方平台”作为本文件内容的一部分,是因为物联网的特性:既可以结合外部资源组成本
物联网系统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功能;也可以将本系统作为第三方接入外部资源,从而构成外部资源的一部
分或大 部分功能。使第三方有效,是本文件中系统特有的功能。
7.2应用层
应用层承载系统的监测预警应用平台和应急指挥应用平台。
6
T/CIITA602-2022
应用层的具体业务实现模块内容,见附录A。
应用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见图1。
7.3资源层
资源层承载系统所有数据的存储、分析计算及管理。其实现需要应用层、传输层和感知层的支持与配
合。
资源层的具体业务实现模块内容,见附录B。
7.4传输层
传输层将系统各个部位、各个层及第三方的数据做传送。其实现需要应用层、资源层和感知层的支持
与配合。
传输层的具体业务实现模块内容,见附录C。
7.5感知层
感知层包括该系统所需要对接感知设备及相关的集成。其实现需要应用层、资源层和传输层的支持与
配合。
感知层的监测仪器物理接口应符合T/CAGHP016-2018的相关规定。
感知层的具体业务实现模块内容,见附录D。
7.6第三方平台
第三方平台的具体内容,见附录E。
7.7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包含与系统存在业务关联性的已建或在建其他系统,对集成的要求和需满足的功能,见附录
F。
8系统功能
8.1监测预警应用系统
监测预警应用系统应包含隐患管理、风险评估、实时监测、预警分析、决策支撑等功能,并应符合附
录A中的相关规定。
8.2应急指挥应用系统
应急指挥应用系统应包含决策分析和智慧应急救援两部分内容,并应符合附录A中的相关规定。
8.3通用功能
应用系统通用基础功能应包含系统存储、查询检索、监测站点管理、监测设备管理、时钟同步、用户
泉休闲 管理、日志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等功能。
8.3.1存储
系统应具有对监测预警及应急指挥相关信息的存储功能,并应符合附录B中的相关规定。
7
T/CIITA602-2022
8.3.2查询与检索
系统应支持对监测预警及应急指挥相关信息的查询与检索功能,并应符合附录B中的相关规定。
8.3.3监测站点与监测设备管理
系统应支持对监测站点与监测设备的增删改查等管理功能,并应符合附录A和附录B中的相关规定。
8.3.4时钟同步
系统应支持基于ntp/sntp协议与ntp时钟源同步,且可支持向所管理的采集设备提供时钟同步条件。
宜扩展支持BDS的时钟同步应用。
8.3.5用户权限管理
系统各部分应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用户权限管理功能,宜支持通过统一的鉴权认证系统进行用户权限
管理。应用平台的用户权限管理应符合附录A中的规定,数据库的用户权限管理应符合附录B中的规定。
8.3.6日志管理
系统各部分应具有相对独立的运行日志和操作日志管理功能。应用平台的日志管理应符合附录A中
的规定,数据库的日志管理应符合附录B中的规定。
8.3.7数据备份与恢复
系统应具有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可按照多种策略需要配置备份与恢复。并符合附录A和附录B的
规定。
9系统性能
9.1应用层
应用层的性能指标应符合附录A中的规定,并应支持扩展增加InSAR、机载LiDAR、倾斜摄影等功
能模块。
9.2资源层
感知层性能指标应符合附录B中的规定。
9.3感知层
监测设备、传输设备的性能指标应符合附录D中的规定,并符合GB/T36951-2018、GB/T37024-2018
的相关规定。
9.4时钟同步
系 统内的服务器设备、采集设备、传输设备等设备时钟与北京时间的偏差应不超过1s。
10系统安全与可靠性
8
T/CIITA602-2022
10.1硬件系统安全性
指系统应用的指挥大厅和机房等的设备的安全。根据GB/T2887-2011、GB/T9361-2011、
GB/T22239-2019的要求,对于不同级别机房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建设及维护,部署环境须满足3级等级
保护要求。保障机房设备正常运行的环境,如机房温湿度、通风、净尘、供电、消防、监控、过电保护、
卫生情况等的具体要求如下:
10.1.1机房位置选择
所在建筑物应符合GB/T2887-2011、GB/T9361-2011中的防水、防静电、防雷、防噪声等要求,并
通过第三方机构的机房专业验收。
10.1.2物理访问控制
机房出入口配置电子门禁系统,进入机房需要三级登记,进楼进行访客登记,然后在传达室登记领取
胸牌;进楼有一道电子门禁;进入机房有一道电子门禁,用于控制、鉴别和记录人员的活动,并应符合
GB/T22239-2019中关于物理访问控制的要求。
10.1.3防盗窃、防破坏
主要部件(网络设备、服务器等)固定在机架上,贴有资产标签,定期盘点,并应符合GB/T22239-2019
中关于防盗窃、放破坏的要求。
10.1.4防雷击
每个设备均配备了防雷保护模块,设备要求接地。机柜和主要设备应采取必要的接地防静电措施,机
房配电设置防浪涌模块,并应符合GB/T2887-2011、GB/T9361-2011、GB/T22239-2019中关于防雷击要
求。
10.1.5防火
计算机场地要符合建筑物消防规范的要求。
计算机场地应单独配置灭火器。
大中型计算机场地应具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大中型计算机机房应设置安全出口,设置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灯具。
应符合GB/T9361-2011、GB/T22239-2019中关于防火要求
10.1.6防水防潮
计算机机房一般不宜采用暖气取暖,暖气空调不得漏水。
与机房无关的水管不宜从机房内穿过。
计算机机房应防止结构渗水、墙面凝水、外部漫水。
重要的计算机机房应设置漏水报警系统。
应符合GB/T2887-2011、GB/T9361-2011、GB/T22239-2019中关于防水要求。
10.1.7 防静电
在易产生静电的地方,可采用静电消除剂和静电消除器。
安装防静电地板,主要设备采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接地防静电措施。
更换配件需要佩戴防静电手环,每个机柜接地。
9
T/CIITA602-2022
应符合GB/T9361-2011、GB/T22239-2019中关于防静电要求。
10.1.8温度、湿度控制
部署精密空调,能够实现自动调节温度、湿度,机房温度控制在23℃±1℃度之间,湿度保持在40%-60%
之间。
10.1.9电力供应
机房供电线路上配备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通过电压补偿柜统一管控且UPS带有滤波和稳压功能。
机房配备UPS,按照用户方的规定满载情况下可以提供需要的的供电保障时长。
机房市电为双路,UPS受电来源双路。无法有相应条件的,配置发电机。
计算机机房的诸种地接地的接法应符合计算机设备的要求。计算机设备没有明确要求时,诸地应采用
联合接地。
应符合GB/T2887-2011、GB/T22239-2019中关于电力供应的要求。
10.1.10电磁防护
处于强电磁干扰区和有保密要求的机房应设置电磁屏蔽室,以防止外界电磁场的干扰和电子信息泄
密,并应符合GB/T2887-2011、GB/T9361-2011、GB/T22239-2019中关于电磁防护的要求。
采用多层次的电磁屏蔽来降低或限制感应雷击过电压的产生,在电源回路、信号接口等回路安装过电
压保护器,以防止雷电浪涌导致的设备或元器件的移动或损坏。
10.2软件系统安全性
软件系统安全事故的主要表现方式为数据丢失、劫持、篡改、黑客入侵、内部误操作等,可以从数据
完整性、系统防入侵、日志审计3个层面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0.2.1数据通信的安全性
防窃听、劫持篡改
应用系统之间和内部通讯,通过应用程序服务器来进行交换,对于关键数据以密文的方式通讯,确保
通讯的保密性。对口令信息进行单项不可逆加密。对于批量数据的传输以队列方式传输,保证数据传输的
完整性。
根据数据通信过程中可能会被窃听、劫持篡改的情况,通过SSL证书实现对数据通信的保护。
数据备份
为保证系统稳定、可靠运行,防范各种突发事件系统信息造成损坏,需要对重要数据和文件进行定期
备份,并能够利用备份文件进行故障和灾难恢复处理。
宜采用冷备+热备,全量+增量的方式,实现两地三中心的异地备份。
备份文件和原有系统物理分隔、异地存放,减少原有系统和备份同时破坏的可能性。
采用系统级(硬件)备份和应用级(软件)备份相结合的手段。
10.2.2 病毒防御、黑客入侵防范
防火墙
通过防火墙对端口的出入进行限制,仅开放需要开放的端口,并对访问源进行控制,仅白名单中的IP
源可以访问,同时对防火墙中的机器进行隔离,防止因为单台机器中毒,扩散至所有机器。
10
T/CIITA602-2022
高防IP
在高防IP集群中,将所有的DDoS攻击流量全部丢弃,并识别出流量中的正常流量,再放回源站,保
障业务的正常运行,有效避免DDoS攻击。
WEB应用防火墙
WEB应用防火墙可以检查报文内容,经过SSL证书加密的数据也可以检查,可以防WEB应用攻击,
防数据注入,过滤恶意流量。
安全中心
安全中心可以记录主机的漏洞数量、异常登录、攻击来源、攻击方式等详细信息,定期检查安全隐患
进行修复,保障系统安全。
10.2.3日志审计
软件系统的日志分为操作系统日志、数据库日志、应用系统日志。对关键事件予以记录,为非法登陆
控制、事故追查等提供多种手段。
日志审计包含用户登入和登出记录、增删改查等操作记录、敏感操作审核。记录信息包括用户名、登
录源IP、源MAC、登录时间、操作事件、操作详情,历史版本等信息。
日志保留时间不小于6个月,并且日志进行异地备份,备份保留时间3年以上。
10.2.4安全管理与权限控制
应遵循以下各原则:
a)多人负责原则:关键业务多人参与;
b)任期有限原则;
c)职责分离原则:严格分离系统权限和业务权限。
d)依照上述的原则,系统应采用以下措施进行安全管理与权限控制:
1)对关键业务处理设计成多人操作和稽核过程,减少大量误操作和恶意操作的可能;
2)用户权限正确划分:根据用户的职责和职能,划分其能够操作的功能模块;
3)用户权限控制:在应用系统中对应用户的权限制订用户权限控制表,限制用户的各种非授权
操作;
4)对于系统的操作人员的访问权限进行分级管理;
5)将业务权限和系统维护权限严格分开;
6)提供多种安全认证方式相结合的手段。
10.3系统可靠性的保障技术
为保障监测系统的可靠性,应符合GB/T22239-2019中关于网络和系统安全管理的要求,并采用以下
相关技术:
a)采用冗余设计,系统关键设备有热备份,设备切换时应有提示或告警。计算机设备尽量选用具有
“可热拨插”性能的型号,主要设备采用“双工”方式工作;
b)使用数据库热备份及冷备份技术,保证任何一台机器出现故障都不影响系统运行;
c)传感器采集的原始数据,除在服务器端统一存储外,应在各采集终端按时间滚动存储,保证数据
不丢失;
d)数据传输过程,采用实时传输和整点二次传输技术,既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又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e)应用软件采用面向对象技术与模块化设计方法,联试阶段的故障情况应有记录。所有应用软件和
数据有备份,重要数据有热备份;
11
T/CIITA602-2022
f)采用集群技术。集群内任意一个服务宕机,不影响系统运行;
g)系统具备自我保护功能,重要文件、数据的删改,应有确认步骤,不致因软件故障或误操作而导
致系统瘫痪;
h)应备有维修系统的备件、仪器、仪表和工具等;
i)系统中所有的设备,应便于维修,故障部件易更换。
11系统运行维护
11.1系统的运维
以系统为中心,对系统支撑的项目和项目涉及的站点、设备,进行对应的运营维护,应包含以下三个
功能:
a)支持项目下线功能;
b)支持设备详情可视化监控,系统中某站点设备及数据情况监控页面,见图2所示;
c)支持项目、站点、设备等的清单导出功能。
图2系统中的某站点设备及数据情况监控页面
11.2维护管理
以系统运营维护的过程为管理对象,应包含以下4个功能:
a)支持项目维护指派;
b)支持故障登记、修复;
c)支持指派清单、待维护项目清单、维护记录清单导出;
d )提供故障统计报表。
12
T/CIITA602-2022
附录A
(规范性)
应用层组成、功能和性能
A.1应用层平台功能
应用层具有的监测预警应用和应急指挥应用两种系统,功能如下:
A.1.1接入
A.1.1.1数据采集设备接入
应支持通过MQTT及TCP等协协议接入的数据采集设备。
应满足GB/T37093-2018、GB/T38637.2-2020的相关规定。
A.1.1.2自动监测信息系统接入
应支持通过接口协议接入自动监测信息系统。
A.1.1.3指挥调度系统接入
应支持通过接口协议接入指挥调度系统。
A.1.1.4分析系统接入
应支持通过接口协议接入分析系统。
A.1.1.5GIS系统接入
应支持按照CH/Z9011-2011的规定,接入GIS系统。
A.1.1.6模型接入
应支持按照GB/T51212-2016的规定,接入模型服务系统,如BIM、倾斜摄影、三维地质等模型。
A.1.2应用
A.1.2.1系统功能框架
系统包括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两个子系统或平台,系统的功能框架,见图A.1,监测预警首页的页面,
见图A.2。
13
T/CIITA602-2022
图A.1功能框架图
图A.2监测预警首页
A.1.2.2监测预警
监测预警对监测对象进行实时预警,感知接收风险预警信息,对隐患进行管理评估,展示预警信息、
设备数据、报警处置数据。监测预警需具备以下功能:
a)隐患管理
须具备应支持隐患台账、隐患审核推送、隐患整改跟踪、隐患整改反馈、隐患上报、隐患一张图
等功能。
b )风险评估
须具备评估报告管理、评估报告生成、评估报告打印导出等功能。
c)实时监测
须具备以下功能:
14
T/CIITA602-2022
1)应支持对监测对象的实时监测数据,进行集成处理,实时感知监测对象的安全运行状态;分
类展示各类监测设备状态和监测数据,按照多种条件查询监测信息列表,包括但不限于所在
区域、所在位置、设备编号、设备状态、监测时间、实时值等信息,并可查看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T/SZBX 119-2023 速冻调制水产制品 巴沙鱼片 2023-05-30
- T/CZSPTXH 072-2018 潮州菜 猪脚圈烹饪工艺规范 2018-12-28
- T/GDFCA 053-2021 粤港澳食品追溯 基础数据元 2021-11-26
- T/ZZB 0364-2018 蜂胶软胶囊 2018-05-31
- T/CZSPTXH 133-2020 潮州菜 芋茸酥鸭烹饪工艺规范 2020-10-26
- T/GFPU 3005-2022 广东省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和考试规范 2022-12-06
- T/CFCA 0045-2024 儿童营养奶贝 2024-03-01
- T/XMLZH S001-2024 厦门特色食品 土笋冻 2024-03-05
- T/YSSH 0013-2023 味在番禺 生焯海鸥岛麻虾 2023-02-21
- T/ELCY 004-2017 黄茶仓储规范标准 2016-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