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508-2021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程
DB35/T 508-2021 Forest Park Master Plan Regul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3年05月
-
2021年04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省国有林场发展中心。
- 起草人:
- 卓秋萍、刘福辉、周敏、刘菊容、郑惠成、陈静、黄朝法、郑淑娟、刘海、王念奎、刘斌。
- 出版信息:
- 页数:1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CCSZ01
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508—2021
代替DB35/T508—2003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generalplanofforestpark
2021-04-01发布2021-07-01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5/T508—2021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1
5现状调查、分析及评价...............................................................2
6总体布局...........................................................................3
7专项规划...........................................................................4
8环境影响评价.......................................................................7
9规划期.............................................................................7
10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7
11实施保障措施......................................................................8
12规划成果..........................................................................8
附录A(资料性)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表单.............................................9
附录B(资料性)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表单........................................11
附录C(资料性)森林公园土地利用平衡表..............................................12
附录D(资料性)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写提纲及图件..................................13
I
DB35/T508—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35/T508—2003《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程》,与DB35/T508—2003相比,主要技术变
化如下:
a)删除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2003年版的第3章);
b)更改了“总则”的内容(见第4章,2003年版的第4章);
c)更改了“现状调查、分析及评价”编写内容(见5.1、5.2,2003年版的5.1、5.2、6.1.1、
6.1.2和附录A);
d)简化了“森林游憩环境容量估算”编写内容(见5.3,2003年版的5.6.1.2、5.6.1.3);
e)更改了“总体布局”编写内容和分区原则(见6.1、6.2、6.3和6.4,2003年版的5.3、5.4);
f)删除了游览路线规划、环境容量估算遵循的原则、客源市场分析、游客规模预测(见2003年
版的5.5、5.6.1.1、5.6.2、5.6.3);
g)更改了“森林景观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见7.1,2003年版的5.8);
h)更改了“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见7.2,2003年版的5.9);
i)删除了旅游营销策划(见2003年版的5.10);
j)增加了“森林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见7.3);
k)增加了“森林游憩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见7.4);
l)简化了“森林游憩服务设施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见7.5,2003年版的5.7.1.4、5.7.1.5、
5.7.1.6、5.7.1.7、5.7.1.8、5.7.1.9、5.7.1.10和5.7.2);
m)简化了“基础工程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见7.6,2003年版的5.7.3、5.7.4、5.7.5和
5.7.6);
n)增加了“土地利用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见7.7);
o)增加了“社区共建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见7.8);
p)增加了“环境影响评价”编写内容和要求(见第8章);
q)更改了“规划期”编写内容(见第9章,2003年版的5.4.4);
r)更改了“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编写内容(见第10章,2003年版的5.12);
s)简化了“实施保障措施”编写内容(见第11章,2003年版的5.11和5.13);
t)简化了“规划成果”编写内容(见第12章,2003年版的6.1.3、6.2和附录C)。
本文件由福建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省国有林场发展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卓秋萍、刘福辉、周敏、刘菊容、郑惠成、陈静、黄朝法、郑淑娟、刘海、
王念奎、刘斌。
本文件于2003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
DB35/T508—2021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总则、现状调查、分析及评价、总体布局、专项规划、环境影响
评价、规划期、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实施保障措施、规划成果等。
本文件适用于拟建和已建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也适用于其它森林生态旅游区总
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18005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LYJ127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总则
4.1规划任务
摸清森林公园的资源本底,综合研究确定森林公园的性质、规模、空间发展布局,统筹规划分区建
设,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指导森林公园的保护、利用与发展。
4.2规划原则
遵循“严格保护、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
4.3规划要求
立足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充分发挥现有风景资源优势,坚持“重在宣教、精在特色、贵在和谐”
理念,遵循省情、林情特点,突出建设重点,规划承载能力和游客流量相适应的建设规模。编制过程中
充分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并与相关规划有效衔接。
1
DB35/T508—2021
5现状调查、分析及评价
5.1现状调查、分析
5.1.1一般要求
综合运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座谈访问等调查方法,对森林公园的自然资源、人文与社会经济、
基础工程与设施、土地与环境、可借景物等开展深入、全面的多学科综合调查,对所取得的现状和历史
基础资料进行分析。
5.1.2自然资源
包括地质资料、水文资料、气象资料、生物资源、森林康养资源等现状资料。
5.1.3人文与社会经济
包括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历史与文化、森林公园历史沿革和经营管理等现状资料。
5.1.4基础工程与设施
包括道路交通、水、电、通信网络等基础工程与游憩设施等现状资料。
5.1.5土地与环境
包括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现状资料。
5.1.6可借景物
包括森林公园周围具备观赏条件和影响力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分布、数量、特征及可借用条件等现状
资料。
5.2森林风景与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5.2.1森林风景资源评价
应按照GB/T18005的要求,对现状调查的森林风景资源进行评价。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参见
附录A中的表A.1、森林公园游憩开发利用条件评价参见附录A中的表A.2。
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分值按公式(1)计算:
𝑁=𝑀+𝐿···········································································(1)
式中:
N——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分值;
M——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分值;
L——森林公园游憩开发利用条件评价分值。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定分值划分为三级。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定标准参见附录A中的表A.3。
5.2.2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对现状调查的生态环境因子进行评价,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质量评定分值划分为四级。森林公园
生态环境资源评价参见附录B中的表B.1、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分级表参见附录B中的表B.2。
2
DB35/T508—2021
5.3森林游憩环境容量估算
5.3.1游客容量
综合分析该地区的生态允许标准、游览心理标准、功能技术标准等因素确定游客容量,包括一次性
游客容量(亦称瞬时容量,单位以“人/次”表示)、日游客容量(单位以“人次/日”表示)、年游客
容量(单位以“人次/年”表示)。
5.3.2游客容量计算方法
线路法:按每个游人所占平均道路长度计算,一般为5m2/人~10m2/人。
面积法:按每个游人所占平均游览面积计算,可按50m2/人~100m2/人估算。
卡口法:实测卡口处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合理游人量,以“人次/单位时间”表示。
游客容量计算结果与当地的供水、供电、用地、相关设施及环境质量等进行校核与综合平衡,以确
定合理的游客容量。
6总体布局
6.1性质
依据森林公园的区位因素、典型特征、主要功能、发展前景等确定其性质。
6.2主题定位
分析森林公园的资源、区位、产品、服务、文化背景和民众认知等特征,明确森林公园的主题形象,
规划相适应的游憩产品,丰富森林生态文化载体,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森林生态理念,提高森林公
园的知名度。
6.3发展目标
结合森林公园的性质和主题定位,提出森林公园在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并
根据规划期限,分解各阶段目标。
6.4功能分区
6.4.1功能分区原则
生态优先:优先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突出特色:突出森林公园不同区域的资源特点、分布特征,体现在保护、管理、科教、游憩、服务
等方面的地域空间关系和需求。
效益兼顾:兼顾森林公园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发挥,有序组织和开展自然宣教、观光
游憩、康养健身以及森林游憩配套服务等。
6.4.2功能分区类型
6.4.2.1核心景观区
拥有珍贵的森林风景资源,应进行严格保护的区域。
6.4.2.2一般游憩区
除核心景观区以外的区域。包括宣教区、游憩区、管理用房、游客中心、接待服务设施、停车场等。
3
DB35/T508—2021
7专项规划
7.1森林景观规划
7.1.1规划要求
保持森林植被的自然状态,按照保护为主、改造为辅方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植被多样、
树种乡土原则,统筹规划森林景观。
7.1.2规划内容
分析自然环境条件、植被现状,规划植被保护与修复措施。
结合主要视线区域、景观空间和节点、水际等,构建丰富多样的森林景观。
在宜林荒地营造风景林、游憩林;对残次、稀疏林分进行补植改造;对林相单一的人工林实施景观
提升;对天然林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
7.1.3森林经营管理
坚持功能优先、景观兼顾,科学经营与管理林分,提高森林景观质量,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7.2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
7.2.1规划要求
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明确保护范围和重点保护对象,分类制定保护措施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37/T 432-2004 无公害淡水水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2004-12-14
- DB37/T 433-2004 食品中游离甲醛的测定 2004-12-14
- DB37/T 430-2004 牡蛎沙司 2004-12-14
- DB37/T 420.2-2004 海水养殖鱼类指状拟舟虫病诊断规程 第2部分:扫描电镜诊断法 2004-12-14
- DB37/T 431-2004 三优梭子蟹 2004-12-14
- DB37/T 428-2004 即食虾酱 2004-12-14
- DB37/T 420.1-2004 海水养殖鱼类指状拟舟虫病诊断规程 第1部分:组织学诊断法 2004-12-14
- DB37/T 418-2004 钢质渔船鱼舱绝热层结构节点及安装技术要求 2004-12-14
- DB37/T 429-2004 鲈鱼养殖技术规范 2004-12-14
- DB37/T 414-2004 冻墨鱼头 200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