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02/T 512-2020 林业植物保护技术规范
DB1302/T 512-2020 Forest Plant Prote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0年09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唐山市开平区农业农村局
- 起草人:
- 米世雄、张雪梅、康欣、陈志勇、张宝东、刘洋、牛玉鹏、李越杰、晏超军、张伟、董伟、冉红凡、马爱红、何凤玲、刘金瑞
- 出版信息:
- 页数:2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05
DB1302
唐山市地方标准
DB1302/T512—2020
林业植物保护技术规范
2020-09-15发布2020-09-25实施
唐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302/T512—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唐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唐山市开平区农业农村局。
本标准起草人:米世雄、张雪梅、康欣、陈志勇、张宝东、刘洋、牛玉鹏、李越杰、晏超军、张伟、
董伟、冉红凡、马爱红、何凤玲、刘金瑞。
I
DB1302/T512—2020
林业植物保护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林业植物规划设计阶段、苗圃阶段、施工阶段、养护管理阶段植保技术和考核、档案
管理等。
本标准适用于林场、苗圃、林地、公园、绿地的林业植物保护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2516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技术规范
LY/T2517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管理规范
LY/T2648林用药剂安全使用准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近自然“植物保护技术”
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综合采取物理机械防治、栽培管理、生物防治等接近自然
的技术措施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植物保护技术。
3.2
生态位
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占有的时空位置和功能作用。
3.3
病虫害自控区
从林业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利用植物、有害生物、天敌、环境等因子间的相互关系,不使用农药,
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子的作用防治病虫害的区域。
3.4
林业重大植物疫情
在林业植物上发生的危害面积大、程度深、达到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标准的疫情。
3.5
生态指标
林业植物保护中的生物防治比例和面积、农药残留、病虫害自控区面积、农药减量、生态环境污染
等指标。
3.6
经济指标
林业植物保护中的防治成本、农药使用效率、经济节约等指标。
1
DB1302/T512—2020
4规划设计阶段
4.1原则
4.1.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4.1.2结构复层化、搭配合理化、品种多样化。
4.1.3林业和园林、林业和农业、城市林业和乡村林业统筹规划设计。
4.1.4以生态学、近自然等理论为指导进行规划设计。
4.1.5植物保护与景观规划相统一,在保护的前提下规划设计景观。
4.1.6设计变更专家论证。
4.2要点
4.2.1规划设计方案确保合理的林分组成结构和疏密度,确保林业植物充分的生存空间。
4.2.2造林过程中合理搭配,营造复层、异龄、混交的近自然林。
4.2.3充分考虑不同林业植物的生长特性与植物间的生长协调性,构建比例合理、群落稳定、功能健
全的复层式植物群落。
4.2.4在具体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合理配置长寿、抗逆、食源和景观的乡土植物,不应盲目引进外来
物种,避免有害生物的扩散传播。
4.2.5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生态习性、大气、土壤及水环境现状等来配置林业植物,合理配置植物生态
位,创造有利于林业植物与周边生物间互利共生的生长格局。
4.2.6在同一相近区域严禁规划设计互为转主寄生病虫源的植物,如梨、海棠、蔷薇科植物等不能混
种桧柏、龙柏等。
4.2.7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病害和虫害种类,减少其寄主植物的种植,选择抗病虫或抗性强的林业植
物。唐山地区林业植物常见有害生物防治要点——病害表见附录A。
4.2.8采取模拟野生环境的自然式配置形式,减少规则式的设计。
4.2.9增加林业植物多样性,提高植物丰富度,避免单一物种的设计,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4.2.10为天敌创造良好的适生环境。
4.2.11充分考虑土壤结构、土壤肥力等指标,考虑植物对土壤的适应性。
5苗圃阶段
5.1检验检疫
5.1.1依法依规办理检疫手续,建立严格的苗木繁殖材料进出圃制度,感病植株或批次及时清理,有检
疫对象的植株严禁进出圃。
5.1.2对于种子、接穗、鳞茎、插条等繁殖材料加强产地、调运和使用前的检疫检验,使用合格的繁
殖材料。
5.1.3建立无病虫害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供应无病虫害的种苗或种子。
5.1.4引进种子、苗木或其他繁殖材料,经审批同意进行常规检疫,或在特定苗圃地隔离试种。
5.2建设要点
5.2.1选址充分考虑地势、灌排水、交通、通风等指标,宜选择水质及土质优良、水源充足、灌排水
方便、病虫害发生少的区域作为圃地。合理轮作与休闲,注意校正茬口。
5.2.2做好种子、土壤消毒工作,适时采取浇水、施肥、中耕除草等技术措施,利用优良抗病虫母树
进行育苗。
2
DB1302/T512—2020
5.2.3育苗或植苗过程中,对土壤病虫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适时进行防治。
5.2.4保持适当的苗木密度,及时剪除植株的病虫枝、干枯枝、徒长枝、倒生枝等枝条,疏除过密枝
条,保持树体通风透光,剪下的病虫枝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焚烧)。
5.2.5提高幼苗抗逆性,对需要炼苗的苗木进行炼苗,增强其抗病虫害能力。对不耐高温的植物采取
降温(如遮荫、喷水等)技术措施,夏季及时排除积水。
5.2.6冬季及时清洁圃地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圃地与周边环境中的植物病虫害。可进行树干涂白,消
灭在树皮里过冬的螨类、蚧类、病菌等病虫害,提高苗木抗病虫害能力。
5.2.7对苗圃植保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植保员应具备制定植保方案和技术指导等能力。
6施工阶段
6.1栽植前要点
6.1.1建立林业植物保护管理体系,应将植保方案作为重点纳入林业植物施工方案。
6.1.2对于景观林、经济林、观赏花卉等价值比较高的林业植物要细致整地,改善立地条件、改善土
壤理化性质,对需要采取消毒措施的土壤进行消毒。
6.1.3起挖、吊卸、运输树木过程中采取措施确保土球不散、树皮和根系不受损伤。起苗时多带根系,
尤其是须根,确保一定长度,做好保护措施。
6.1.4选择少风、低温、苗木蒸发量小的天气作为运输苗木的最佳时间,选择苗木的最佳运输路线缩
短和控制运苗时间。
6.1.5运输中重点保护苗木的根系,避免根系受损、阳光暴晒,采取适当的蘸浆、遮蔽和喷水等技术
措施。
6.2栽植要点
6.2.1开挖种植穴(槽)遇灰土、石砾、建筑垃圾、含有害成份、粘性土等土壤状况时,扩大种植穴
(槽)并更换种植土。
6.2.2栽植(播种)时间、深度、密度和品种应适宜,符合设计和规定要求。
6.2.3选择粗壮通直、充分木质化、根系发达、不失水等特征的苗木进行栽植。乔灌木栽植前进行根
系修剪,将坏死根、劈裂根以及病虫害根剪除。树木栽植后根据需要采取遮荫、修剪、防寒、浇水、排
水等技术措施,保护植物不受环境胁迫。
6.2.4苗木移植时加大修剪力度,保持地上地下树势平衡。高大乔木栽植后及时支撑,预防歪斜和散
坨,防止大风松动或拉断根系。
6.2.5随时修剪病虫枝,拔除和处理已枯死和严重受病虫危害的林业植物。对修剪后的枝干伤口涂封
愈合剂处理,防止伤口脱水干裂和腐烂。
6.2.6采取能抑制病虫害发生的栽培管理措施,如合理配置树种,加强肥水管理、合理修剪、平衡施
肥、调整播种期、覆盖等。
6.2.7采取完善的卫生管理措施消除病原体、害虫栖息地,减少越冬病虫源。
7养护管理阶段
7.1构建管理体系
7.1.1管理部门结合病虫害的实际发生和防治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规章制度,配备相应机构和人
员进行林业植物保护,明确植保员职责。植保员职责见附录B。
7.1.2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进行统
3
DB1302/T512—2020
一管理。按照多发区(或树种)、少发区、安全(未发)区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施策。
7.1.3相关部门、单位加大对森林植物保护知识和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保护防治意识。
对植保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使其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7.1.4加大森林植物保护资金投入力度。
7.1.5加强监督考核,在植保工作中建立效益跟踪检查制度,加大对病虫害防控工作的监督力
度。
7.2预测预报
林业植物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按LY/T2516和LY/T2517执行。
7.3近自然“植物保护技术”
7.3.1天敌保护和利用
7.3.1.1查明管辖区域害虫和天敌的主要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摸清主要天敌的生态特点,以生物防治
为主,其他防治措施为辅,逐步达到害虫与天敌的种群平衡。唐山地区林业植物主要害虫寄主及天敌见
附录C。
7.3.1.2引入天敌时应优先考虑其是否具备繁殖力强、生活周期短、适应力强、搜索寄主高效等生物
学特性,以及是否对辖区生态平衡构成威胁后再进行引入。
7.3.1.3从生态条件相当的地区引进天敌。选择天敌的搜集地点优先考虑害虫的原产地。在害虫发生
数量较少的地域收集较多的天敌类群,优先引进专食性天敌。
7.3.1.4选择晴朗温暖天气释放天敌成虫。在害虫发生之初自然天敌不足时提前释放一定数量的天敌,
利用天敌主动控制害虫。
7.3.1.5通过植物检疫、栽培管理、物理机械和生物防治等措施,营造天敌栖息、迁移和越夏越冬的
条件,适时适量补充天敌的食料和寄主,增加天敌数量。
7.3.1.6害虫严重发生时,掌握害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做到治早、治小,实现有虫不成灾。唐山地区林
业植物常见有害生物防治要点——虫害表见附录D。
7.3.1.7选择对害虫最为有效而对天敌最为安全的时期用药,如一般在天敌的蛹期、卵期施药较安全,
对寄生蜂尚在寄主体内时施药较为适宜,做到科学、安全和准确使用农药。
7.3.1.8在林间开展药剂防治,选用选择性和内吸性农药,广谱性农药少用或慎用,在时间上错开天
敌羽化的高峰期或避开天敌防治的区域。
7.3.1.9在冬季或早春天敌潜伏在隐蔽处时适度用药,避免在天敌盛发期和敏感期用药。
7.3.1.10选用对天敌和环境影响较小的施药方法,如拌种、灌根、注射等。
7.3.2生物农药使用技术规定
7.3.2.1根据防治对象选择合适的生物农药品种、用药时间、用药量和使用方法。
7.3.2.2以近自然“植物保护技术”理念和农药理论为指导,积极创造条件应用动植物源农药、微生
物源农药等生物农药。生物农药保持气温在20℃~30℃时进行喷洒。
7.3.2.3不能采取生物农药防治林业植物病虫害时,科学使用化学农药,推行减量化精准施药技术。
7.3.2.4严格遵循生物农药施用标准和要求,均匀施药,在保证林业植物病虫害防治成效的同时降低生
物农药毒副作用。
7.3.3一般农药使用规定
7.3.3.1根据防治的病虫种类、发生程度、发生规律、植物种类、发育期选择合适的药剂和剂型,对
症下药,适期用药,准确施药,缩小施药面积。
7.3.3.2农药兑水时,在药桶或打药车首先放入1/3的水,其次放入50%药,然后放入1/3的水,再放
4
DB1302/T512—2020
入50%药,最后放入1/3的水,搅拌均匀。
7.3.3.3通过科学地混合使用农药达到兼治、增效等目的,如化学杀虫剂和白僵菌等生物制剂混配使
用。
7.3.3.4通过农药交替使用提高药效,如矿物源农药、生物源农药、有机农药的交叉使用,内吸剂和
保护剂的交替使用,烟熏剂和喷雾剂的交替使用等。
7.3.3.5主动采用提高农药利用率的技术,如低量或超低量喷雾、静电喷雾、循环喷雾、风送喷雾、
热喷雾等。积极倡导采用保护环境的施药技术,如控制雾滴漂移,植物干部注射、涂抹,根部施埋、浇
灌等。
7.3.3.6在植保实践中进行必要的药效对比试验,对防治效果、防治成本等进行记录总结,筛选出最
佳农药使用剂量。
7.3.3.7林用药剂安全使用按照LY/T2648执行。
7.3.4其它规定
7.3.4.1积极采取植物检疫、物理机械防治、栽培管理防治等非化学药剂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7.3.4.2综合采取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激素治虫、以鸟治虫等生物防治方式。
7.4林业重大植物疫情防控技术
7.4.1建立林业重大植物疫情防控管理体系
a)建立林业重大植物疫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建立林业重大植物疫情预警体系;
b)建立林业重大植物疫情监控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植物检疫机构职责,将林业重大植物疫情监
测任务层层分解;
c)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健全组织,规范程序,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d)林业植保管理部门在上级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加强地区、单位、部门之间的联动,互通信息,
开展联合检疫、联合监测、联合防控;
e)统防统治、联防联治明确牵头单位、成员单位,明确专人负责统防统治、联防联治工作;
f)检疫部门建立健全全面、可行的规章制度,立足防控林业重大植物疫情,结合植物检疫条例等
法律法规宣传、推广有关林业植物检疫技术。
7.4.2林业重大植物疫情防控规定
7.4.2.1以预测预报为重点,分类施策,生态治理优先。
7.4.2.2合理布局林业植物疫情监测点,动态监测林业植物疫情,并及时上传信息。
7.4.2.3疫情监测网以市级疫情监测点为主干、县区级和乡镇级为辅支组建,建立监测、封锁、扑灭、
控制的网络。
7.4.2.4对各地区小环境影响因素与害虫的发生机制进行系统准确的掌握,精准预警。
7.4.2.5检疫部门建立检疫可追溯体系,加强疫情源头管理,突出抓好引种检疫、产地检疫、调运检
疫和复检等重点环节。检疫部门重视林业产品的仓储、加工、贸易、市场等环节的检疫工作,加强外来
生物的检疫管理。
7.4.2.6重点加强产地检疫,严禁从国内外疫区调运林业植物及产品。
7.4.2.7疫情发生确认后,林业植物检疫机构及时组织有关专家会商和上报,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
施并立即执行。发生林业重大植物疫情后,尽快分类、分级实施封锁控制。唐山地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
成灾标准见附录E。
7.4.2.8分类分级管理,按照老疫区、新发生区、未发生区和重点预防区等分类方法应对林业植物重
大疫情。
7.4.2.9加强林业植物引种管理,引种植物应及时检疫,引种实行备案制度,引种工作应公开透明,
5
DB1302/T512—2020
对外来林业植物病虫害进行过滤、筛除,防范重大疫情发生。
7.4.2.10记录、统计每年发生的林业重大植物疫情的时间、地点、防治措施、生态技术应用等基本情
况,为预测、防控林业重大植物疫情提供基础依据。
7.5其它规定
7.5.1按照月度植保管理特征开展植保工作,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林业植物病虫害的动态作为
基本目标,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唐山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月历见附录F。
7.5.2在引进新物种时应对生活习性、土壤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从根源上提高树木抵御病虫害的能
力。通过采取疫情监测、集中种植及生物隔离试种等必要的措施,对新引进的植物进行深层次的检疫。
7.5.3根据实际情况划定林业植物病虫害自控区,并逐步扩大自控范围。
7.5.4对于已经遭受病虫危害的林木进行升级改造,经专家论证,引进优良树种,营造混交林,调整
林分结构,进行积极防治。
7.5.5采取生物、物理、化学等多样化的防治手段,逐步建立以绿色防治为主的防治体系,将病虫害
对林业植物的危害降到最低。
7.5.6对果树适当疏花疏果,控制结果量,通过采取土肥水管理等技术措施增强树势。
7.5.7果园对重要害虫发生消长进行动态监测,逐步建立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体系。
7.5.8古树名木实施保护复壮措施,增强抗病虫能力,针对其发生的病虫害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7.5.9对树势弱的树种依据引起衰弱的原因采取针对性复壮技术措施,尽早恢复树势。
8考核
8.1考核原则
8.1.1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应具有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8.1.2公开、公正、公平,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
8.1.3内部考核和上级考核、定量和定性考核、现场和档案考核、明察与暗访、过程和结果、数字化
管理(网格化管理)与行业精细化管理等相结合。
8.2考核重点
8.2.1植保技术实施过程,病虫害防治质量,治理效果、治愈率和成效检查(在有虫有病不成灾、平
衡种群、不影响整体观赏等特殊情况下允许有适度病虫害发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细则),重点部位、
重点环节林业植物保护技术实施情况。
8.2.2行道树、彩叶树种、古树名木、生态林、防护林、果树(经济林)等重点林业植物病虫害防治
情况。
8.2.3林业植物保护技术在规划阶段、苗圃阶段、施工阶段、养护期阶段的实施情况。
8.2.4植保预防工作管理及成效,各阶段、各环节可追溯性植保档案管理情况。
8.2.5生态指标、经济指标等实现情况。
8.2.6近自然“植物保护技术”等绿色防控技术实施情况,生态技术在林业植物保护管理中的应用实
施情况。
8.2.7植保员履职尽责情况。
8.2.8预测预报、检验检疫、林业重大植物疫情防控等工作开展情况。
9档案管理
9.1明确林业植物保护档案管理体系,制定制度,专人负责。
6
DB1302/T512—2020
9.2收集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关于林业植物保护的文字、图表、音像等各类档案,同步留存电子
文档,形成有价值、系统化、可追溯的林业植物植保档案。
9.3及时收集林业植物保护技术有关资料,并整理、分析和总结,科学利用。
9.4对林业植物保护档案进行分类管理,主要是按照规划、施工、管理或者病害、虫害等进行分类。
9.5重点构建农药使用档案管理制度,科学记录用药人、用药时间、用药种类、防治对象、使用浓度、
用药方式、用药数量、防治效果等信息。唐山地区林业植物养护情况记录表见附录G。
9.6重点做好林业植物有关的规划配置、近自然“植物保护技术”、农药残留、病虫害自控区面积、
农药减量、生态环境污染等植物生态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
9.7每月、每季度、每年装订成册,编好目录,分类归档。
7
DB1302/T512—2020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46/T 226-2012 冻熟虾仁生产技术规程 2012-04-18
- DB46/T 225-2012 琼菜 海南椰子(鸡)盅 2012-04-18
- DB46/T 24-2012 胡椒栽培技术规程 2012-04-05
- DB46/T 223-2012 面包虾加工技术规程 2012-04-18
- DB42/T 813-2012 湖北省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察人员安全生产培训大纲及考核要求 2012-03-01
- DB46/T 12-2012 椰子栽培技术规程 2012-04-05
- DB42/T 815-2012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种子直播繁殖技术规程 2012-03-01
- DB46/T 220-2012 槟榔苗黄化病植原体PCR检测技术规范 2012-04-18
- DB42/T 825-2012 地理标志产品 武当榔梅 2012-03-29
- DB46/T 222-2012 卵形鲳鲹苗种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201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