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06/T 1038-2022 急救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规范

DB3206/T 1038-2022 First Aid Social Work Services Standards

江苏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4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206/T 1038-2022
标准类型
江苏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2-12-14
实施日期
2022-12-28
发布单位/组织
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南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急救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服务内容、服务要求、服务模式及服务评估。 本文件适用于相关医务社会工作部门开展急救相关医务社会工作服务。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南通出其贸易有限公司、南通华安源图文设计有限公司、南通华安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泽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通市质量技术和标准化中心。
起草人:
黄中伟、祁雷、蒋海燕、梁桂文、董岩松、周峰、秦强、刘又生、贾琳莹、万明星。
出版信息:
页数:4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3.080

CCSA12

3206

南通市地方标准

DB3206/T1038—2022

急救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规范

Specificationforemergencymedicalsocialworkservice

2022-12-14发布2022-12-28实施

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206/T1038—2022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服务原则...........................................................................2

4.1利益优先原则...................................................................2

4.2个别化原则.....................................................................2

4.3接纳原则.......................................................................2

4.4非评判原则.....................................................................2

4.5服务对象自决原则...............................................................2

4.6保密原则.......................................................................2

5基本要求...........................................................................2

5.1机构要求.......................................................................2

5.2人员要求.......................................................................2

6服务要求...........................................................................3

6.1急救医务社会工作站.............................................................3

6.2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3

7服务内容...........................................................................4

7.1基础服务.......................................................................4

7.2核心服务.......................................................................4

8服务模式...........................................................................4

8.1个案工作服务...................................................................4

8.2小组工作服务...................................................................6

8.3社区工作服务...................................................................8

8.4其他常用服务模式...............................................................9

9服务评估..........................................................................12

附录A(资料性)急救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流程............................................14

附录B(资料性)急救医务社会工作项目档案记录表汇编(部分)..........................15

附录C(资料性)急救医务社会工作督导记录表..........................................16

附录D(资料性)急救医务社会工作集体督导记录表......................................17

附录E(资料性)急救医务社会工作沟通会议记录表......................................18

附录F(资料性)急救医务社会工作站月总结、计划表....................................19

附录G(资料性)急救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转介流程........................................20

I

DB3206/T1038—2022

附录H(资料性)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转介服务同意书......................................21

附录I(资料性)急救医务社会工作个案管理资料........................................22

附录J(资料性)急救医务社会工作个案转介接收回执....................................23

附录K(资料性)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转介个案跟进表......................................24

附录L(资料性)急救医务社会工作个案服务满意度调查表................................25

附录M(资料性)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辅导个案记录表......................................26

附录N(资料性)急救医务社会工作个案服务协议书......................................27

附录O(资料性)急救医务社会工作结构访谈提纲........................................28

附录P(资料性)急救医务社会工作小组计划书..........................................32

附录Q(资料性)急救医务社会工作小组计划记录书......................................33

附录R(资料性)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连续小组程序安排表..................................34

附录S(资料性)急救医务社会工作小组报告表..........................................35

参考文献.............................................................................37

II

DB3206/T1038—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南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南通出其贸易有限公司、南通华安源图文设计有限公司、南

通华安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泽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通市质量技术和标准化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中伟、祁雷、蒋海燕、梁桂文、董岩松、周峰、秦强、刘又生、贾琳莹、万

明星。

III

DB3206/T1038—2022

急救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急救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服务内容、服务要求、服务模式及

服务评估。

本文件适用于相关医务社会工作部门开展急救相关医务社会工作服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急救医务社会工作medicalsocialworkforemergency

将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巧与价值运用于急救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帮助案主解决面临的问题,缓解

心理压力,整合社会资源,发掘其潜能,最终促进案主身体、心理和精神的综合康复与发展的社会工作。。

3.2

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medicalsocialworkerforemergency

开展急救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人士,主要提供心理暨社会层面服务,发挥服务效能、提供情感

支持、资源链接、教育倡导、管理与研究等功能。

3.3

个案工作socialcasework

以“一对一”的形式由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向居民(院前)、患者及其家属开展服务。

3.4

小组工作socialgroup/teamwork

将居民(院前)、患者及其家属组成小组,通过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引导、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讨

论、经验分享、情绪支持,最终协助居民、患者及其家属解决问题和恢复正常功能的专业活动。

3.5

家庭/病区探访home/wardvisit

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及家属建立专业关系的重要过程,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和评估案主的

需求,共同探讨目前面临的困境和介入目标。

3.6

单独探访personalvisit

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与案主或家属在有私隐和封闭的环境中进行面谈,

把各方关注点聚焦在案主的主观感受和期望上。

3.7

联合探访cooperatedvisit

1

DB3206/T1038—2022

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与医护人员、志愿者共同探访案主,帮助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获得更为系统、

深入的案主个案信息,增进社工和医护人员跨专业团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3.8

自助团体helponetohelponeself

在案主面对某些疾病,或经历特大事故、自然灾害等后,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通过召集一群既往或

者正在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有相同问题和困难的人,与案主志愿性结合,通过经验的分享、鼓励,及时

给予建议和支持,减轻案主的心理压力和恐慌情绪,发挥团体力量,发表公共诉求,链接更多资源。

4服务原则

4.1利益优先原则

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从服务对象的特点和利益出发,最大限度保障服务对象利益。

4.2个别化原则

尊重服务对象的差异性,重视服务对象的独特性,了解服务对象个性化的需要,针对性地开展服务。

4.3接纳原则

了解和理解服务对象的想法、感受与行为,不因服务对象的年龄、性别、民族、宗教、态度、行为、

生理及心理状况等歧视或拒绝服务。

4.4非评判原则

与服务对象讨论其想法、感受与行为,不随意评价、指责和批判服务对象。

4.5服务对象自决原则

相信服务对象有成长和改变的能力,鼓励和支持服务对象在具备自决条件并充分知情的情况下作出

选择和决定,最大程度挖掘和调动服务对象自我潜能。

4.6保密原则

对服务对象信息保密,未经允许,不透露服务对象信息。

5基本要求

5.1机构要求

5.1.1医院应具备处理急诊患者的资质,且为三级医院。

5.1.2医院应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并配备专职人员。最低配置为医务社会工作部主任1名、项目督

导(可外聘或兼职)1名、社会工作者2名、行政人员1名。

5.1.3急救医务社会工作站可不单独设立,与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站合署办公,内设15m2独立配置的

办公室、10m2独立配置的个案工作室、30m2的小组工作室和40m2的多功能活动室。医院及所服务社

区的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可同时设置工作站。

5.2人员要求

5.2.1医务社会工作部主任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2

DB3206/T1038—2022

a)具备医学副主任技术职称及以上,并经医务社会工作能力培训合格;

b)经急诊相关基础知识、康复及护理技能培训合格,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

2)具备中级社会工作师资质;

3)具有4年社会工作经验。

5.2.2医务社会工作者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a)具备医学中级技术职称及以上,并经医务社会工作能力培训合格;

b)经急诊相关基础知识、康复及护理技能培训合格,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4)社会工作学士学位;

5)具有助理社会工作师资质;

6)具有1年社会工作经验。

5.2.3项目督导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a)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

b)具备中级社会工作师资质;

c)具有5年社会工作经验;

d)具备医学副主任技术职称及以上,并经医务社会工作职业专项能力培训合格。

5.2.4急诊专科医生应具备中级技术职称及以上并在急诊科工作。

5.2.5急诊专科护士应具备中级技术职称及以上的并在急诊科工作。

5.2.6心理咨询师应具备心理咨询师资质或心理治疗师技术职称,且愿意走进居家/病房为服务对象提

供心理问题咨询、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等服务。

5.2.7法务、政策咨询者应具备律师资质,熟悉医务相关法律法规,如居民/患者权益保护、工伤赔偿

以及各类社会保障、医疗救助、医保政策等,且愿意走进居家/病房为服务对象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5.2.8急救志愿者应经过急救基础知识及与居民/患者沟通技巧的培训,有面对残障人士、急救现场、

病房局促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提供安慰、陪伴、同理沟通的爱心支援服务。

6服务要求

6.1急救医务社会工作站

6.1.1急救医务社会工作站工作日开放时间应不少于8小时,且应有纸质资料向服务对象介绍服务内

容、服务时间、申请服务和退出服务方式。

6.1.2急救医务社会工作站应建立并执行社区工作(活动)服务流程、个案工作服务流程和团体工作

服务流程。急救医务社会工作开展服务流程参见附录A。

6.1.3医院与医院内急救医务社会工作站、所服务社区的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社会工作站应建立并

执行服务对象转介机制、巡房机制、个案工作会议机制、高需求(高危人群)病历和个案工作服务记录

互阅机制。

6.1.4急救医务社会工作站应建立并执行服务质量评估机制和相应的跟进改进机制,每季度自评一次。

6.1.5急救医务社会工作站的年量化指标应为至少完成辅导个案约20个、简短咨询个案约20个、小

组工作约10个、团体活动约10个、小型社区活动约10个、大型社区活动约5个。各急救医务社会工

作站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转化各项指标来制定适合的最低工作量。

6.2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

6.2.1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应通过与服务对象接触进行需求评估,与临床医护人员共同制定服务计划,

3

DB3206/T1038—2022

并按照服务计划执行。

6.2.2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应能使用综合运用社区工作(活动)、个案工作和团体工作等多元化服务

方法,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工作方式,开展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服务,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对于急救

服务。

6.2.3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应制定及使用统一的工作记录和服务档案表格,保留格式规范、内容完整

的工作记录和服务档案,反映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评估、服务计划、服务过程、服务产出及成效等信

息。各项记录表参见附录B~G。

6.2.4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应与医护人员建立服务团队,促进多学科专业人士、志愿者、医院内外的

团体与组织的分工与合作。

7服务内容

7.1基础服务

7.1.1协助案主适应医院及社会环境,善用医疗及社会资源,熟悉医疗服务流程,正确认识自身疾病,

了解急救方法,直面治疗过程。

7.1.2提升案主及家属与医护人员有效沟通,营造和谐治疗环境,预防医疗纠纷。

7.2核心服务

7.2.1协助案主及其家属解决困难,提供疾病信息、心理支援、经济援助、政策讲解、协调社会关系

等服务,帮助案主重建支持网络。

7.2.2协助案主及其家属发掘自身潜力,克服环境障碍,恢复及发案主社会功能。

7.2.3提供案主居家急救培训、医疗照顾跟进、出院康复、社会接轨与转介服务。

8服务模式

8.1个案工作服务

8.1.1个案工作服务流程

个案工作服务流程见图1。个案工作服务转介流程及个案工作服务相应表格参见附录G~N。

图1急救医务社会工作个案工作流程图

4

DB3206/T1038—2022

8.1.2接案

8.1.2.1急救医务社会工作个案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种类:

a)社区居民、患者或家属主动求助的个案;

b)医院医护人员转介的个案;

c)社区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转介的个案;

d)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急救调查现况调查时挖掘的个案;

e)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在跟随医护人员查房挖掘的个案。

8.1.2.2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应根据个案来源,在接案阶段与个案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说明急救医

务社会工作的工作职责、角色与服务范畴,引导服务对象适当表达想法与需求,签订个案服务协议。

8.1.2.3接案过程中,应重点了解收集服务对象面临的以下问题:

a)向医护人员了解转介缘由与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

b)服务对象既往史;

c)服务对象疾病诊断、病史、治疗方案及预后估计;

d)服务对象基本资料、家庭情况、经济状况、人格特点等;

e)服务对象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就医态度;

f)服务对象及家庭目前面临的问题(经济、心理情绪、关系协调、医患沟通等)及其影响;

g)服务对象及家庭针对该问题所尝试使用的方法与效果。

8.1.3预估

8.1.3.1应对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重点预估服务对象

个人基本情况、其家庭的能力、需求与资源情况,并相应地设计不同的介入策略。

8.1.3.2针对社区居民、患者或家属主动求助的个案,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应针对服务对象、服务对

象家属、邻居及社区等多方位了解情况后进行需求评估。

8.1.3.3针对转介的个案,在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过程中,评估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应持续地

评估服务对象的情况,追踪其变化是否存在进步。

8.1.4计划

结合服务对象参与意愿度,根据急救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总目的及宗旨,制定详细、具体的服务计

划。

8.1.5介入

8.1.5.1个案介入目标由服务对象、家属和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共同商议确定,情况允许的情况下,

可申请医护人员参与制定个案介入目标。

8.1.5.2介入程度应因服务对象需要而定,服务内容应配合评估结果,确定待解决问题的优先级别和

服务重点。

8.1.5.3急救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内容包括心理辅导、政策咨询、临终关怀、家庭关系协调、医患沟通、

急救知识宣教、急救技能操作、链接社会资源(红十字会、基金会、社会援助、志愿者服务)、出院安

置(社区机构或其他医院转介)等。

8.1.6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自我评估、服务对象参与本次介入活动的积极性、服务对象对本

次介入活动的评估等。

5

DB3206/T1038—2022

8.1.7结案与后续跟进

结案过程的工作内容包括:

a)咨询医院、社区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关于个案生活中注意事项,并在结案文书上签字;

b)评估个案问题解决的情况,是否达成预设目标;

c)调适个案因专业关系中断及失去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支持而产生的忧虑;

d)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自身审视工作中的经验和进步;

e)结案后继续以电话或电邮等形式跟踪个案的适应情况,包括继续跟进的个案反馈等。

8.2小组工作服务

8.2.1小组工作服务流程

急救医务社会小组工作服务流程见图2。小组工作服务相关表格参见附录P~S。

图2急救医务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流程

8.2.2小组类型

8.2.2.1支持性小组

6

DB3206/T1038—2022

通常由4人~12人组成,定期聚会。支持性小组成员应具备同质性,即由面临相似困境或遭遇的人

组成,通过小组中的互相分享、学习关怀,帮助成员增强心理能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急诊外科

创伤患者,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支持性小组对服务对象进行干预。

8.2.2.2互助性小组

8.2.2.2.1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将院内有类似疾病或问题的患者(家属)组织起来彼此关心和帮助,

采取实际行动来帮助组员解决现实的生活困境。

8.2.2.2.2在社区中,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将一部分意外伤害高发人群及家属组织起来彼此关心和帮

助。对于部分单位由于工作性质容易引起意外伤害(例如建筑工地、公共交通、电厂等)这部分人群,

急救医务社会工作也可将人群及家属组织起来彼此关心和帮助。

8.2.2.3治疗性小组

适用于部分对象或家属改善心理社会功能、处理个人或家庭危机,或是当成员遭遇重大创伤时间、

面临生活危机时,可借团体治疗来缓解危机压力,缓解个体对疾病、残障或死亡威胁带来的情绪反应,

如哀伤辅导小组、公共危机事件家属情绪辅导小组等。

8.2.3小组筹备

8.2.3.1确定目标群体

依据目标群体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小组活动的群体,评估潜在参与小组的服务对象数量。

8.2.3.2需求调查

开展服务对象需求调查,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社会需求,所遭遇的困境,确定优先级别。

8.2.3.3争取支持

8.2.3.3.1争取社区、社工机构、医院的支持,需求场地及医护人员的协助;

8.2.3.3.2通过咨询医护人员、督导等专业人士,邀请其支持和协助,共同制定对服务对象最有帮助

的计划。

8.2.3.3.3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应在督导的指引下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发起小组计划,并领导和整

合各方资源支持。

8.2.4小组招募

8.2.4.1招募筛选

根据准备阶段设定的目标群体,组织社工团队及志愿者配合与宣传,通过家庭探访、病区探访和宣

传资料派发,邀请居民(患者)或家属的加入,进行招募筛选。

8.2.4.2确定小组目的

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应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居民(患者)及家属宣传小组的意义和作用,运用小

游戏或者通俗的方式介绍小组功能,探讨小组目的与形式,将需求调研所得结果转化为合理的小组活动

目的。

8.2.4.3鼓励参与

鼓励居民或者病友参与,在小组初期鼓励积极参与。

7

DB3206/T1038—2022

8.2.5小组运作

8.2.5.1根据预设目标和服务对象需求,举办各种形式的小组聚会,实现组员的成长。

8.2.5.2小组运作形式包括以下三种:

a)座谈会。邀请相关专业人士为组员讲授对应人群常见意外伤害相关知识、疾病及康复相关的

饮食、生活习惯、照顾方法等组员希望多了解的内容,并进行急救技能操作培训;

b)家庭探访。组织小组成员探访新旧服务对象,了解其生活现状与困难,分享新的方法与经验,

并借此邀请更多的服务对象加入;

c)经验交流会。组员汇聚一室,分享各类常见意外伤害知识、各人群常见病多发病知识、急救

技能操作等感兴趣的信息,促进群体内部的互相支持与关怀。

8.2.5.3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为本阶段工作主导者、资源链接者和行政协调者,鼓励居民(病友)自

主地推展小组进程并从旁协助,链接外部资源以丰富小组活动内容,并协调其他部门处理行政事务。

8.2.6小组结束

8.2.6.1小组结束阶段的工作内容包括:

a)评估小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b)讨论之后的发展方向(若有);

c)总结小组实施成效及经验。

8.2.6.2小组结束阶段的工作形式可包括:

a)讨论会,找出小组或互助组织发展的困境和可能改善的策略;

b)分享会,总结和分享小组或互助组织的发展经验、成效、社会影响力等,为居民群体链接更

多的社会资源,鼓励自助式团体的持续进行。

8.2.6.3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协调小组成员就改变而达成共识,若因主要成员离世或病情恶化等原因

造成小组无法继续,应帮助和指导其余成员如何渡过悲伤,继续积极地面对未来,倡导更多的外部资源

对小组或互助组织予以协助。

8.3社区工作服务

8.3.1服务内容

社区工作服务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a)普及社区急救技能及卫生防护知识。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及医院医护人员通过“优势

主导”的合作,在社区中进行常见意外伤害公益讲座、急救技能培训、义诊、健康探访及健

康讲座等服务;

b)建设社区支持网络。综合运用社会策划及社区照顾模式,搭建资源和环境平台协助部分医院

内患者在出院时实现“社区照顾”;

c)宣传医疗救助政策。在各级民政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积极开展医疗救助政策的宣传以及相

关支持基金会的成立,预防因病致贫。

8.3.2需求调研

8.3.2.1针对居民、意外高发人群及家属开展的社区融入性活动,急救医务社会工作者应充分了解主

要需求与期待解决的问题,依其需要制定活动计划。

8.3.2.2针对社区民众开展的急救知识普及活动,应根据当地民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而设计,需考虑

社区的地理位置、经济水平、人口结构、文化特色等因素,有效结合社区资源,获得民众的接纳和认同。

8

DB3206/T1038—2022

8.3.3资源整合

整合社区资源,如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街道、非营利机构、学校、小型商铺、企业团体等,双

方在服务目标上达成共识,互相协作共同开展活动,搭建全面的社区服务网络。

8.3.4规划内容

按社区服务对象整体需求拟定服务内容与方案,一般常见的社区服务包括中老年常见意外伤害及急

救、暑期儿童常见意外伤害及急救、冬季社区煤气中毒预防及急救、社区义诊、卫生保健知识讲座、营

养教育宣讲、烧烫伤事故预防及急救等;或入宅探访、生活照顾与关怀等深入社区的服务。除急救医务

社会工作者外,还可邀请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