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GB/T 1.1-2009 Directives for standardization—Part 1:Structure and drafting of standards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GB/T 1.1-2020 | 页数:8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1-2009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9-06-17
实施日期
2010-01-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标准化原理与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6)
适用范围
GB/T 1的本部分规定了标准的结构、起草表述规则和编排格式,并给出了有关表述样式。
本部分适用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以及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的编写,其他标准的编写可参照使用。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中国标准出版社、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建设部标准定额司、总装备部电子信息基础部标准化研究中心
起草人:
白殿一、逄征虎、刘慎斋、陆锡林、白德美、强毅、魏绵、赵文慧、卫明、赵朝义、肖健
出版信息:
页数:80页 | 字数:151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GB/T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编写讲义吉林省标准化协会:鞠长河GB/T1.1-2000到GB/T1.1-2009的修订情况一、修订原则1、提高GB/T1.1适用性。2、保持与国际标准表述形式相一致。3、保持与先前版本的连续性。二、主要变化1、整合先前版本的技术内容。2、提高了标准本身结构的严谨性和表述准确性。3、促进我国标准的编写更加简化。4、使我国标准更加清晰。第一章:编写标准的基本思路第一节基本概念1、标准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注: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2、标准化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注1:上述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注2: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3、规范规定产品、过程或服务需要满足的要求的文件。(注:适宜时,规范指明可以判定其要求是否得到满足的程序。)4、规程为设备、构件或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或使用而推荐惯例或程序的文件。(注:规程可以是标准、标准的一部分或与标准无关的文件。)标准与规范的区别:——标准化对象不同——包含的具体内容不同——作用和地位不同第二节编写标准需掌握的基础标准2006年底,我国已形成了由《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化工作指南》、《标准编写规则》等基础标准构成的写标准制修订工作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国家校规体系。这个基础标准体系对我国标准编写质量的提高,乃至我国标准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该体系中各个标准的相关部分的发布及实施,一些缺点和不足逐渐显露。为了解决这些的,对该基础标准体系框架进行了重新调整,理顺各部分间的关系。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化工作指南标准编写规则第三节标准化对象的确定一、标准化对象标准化对象:“需要标准化的主题。”二、确定标准对象需要考虑的内容1、分析需求1)标准化项目的目的和用途。●促进贸易●保护消费者权益●保证接口、互换性、兼容性或相互配合●改善安全和健康。●保护环境2)实施标准的可行●是促进还是限制竞争或新技术的发展。●是增加还是减少使用者的选择性。●是有益于贸易和涉及的其他方面,还是相反(例如为了改善安全性而导致成本增加)。3)制定标准的适宜性●能否证实目前制定标准的恰当时间●是否充分估计了相应技术的预期发展,因而能够按照预定日程完成标准制定工作。2、考察是否具备标准的特点。3、了解本领域的技术发展状况。4、考虑与有关文件的协调。●如果现有标准能满足需要,不必开展新的标准制定项目。●如果只需在现有校规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则只应开展标准修订工作,而不必制定新的标准。第四节编写标准的方法和规则一、编写标准的方法1、自主研制标准●明确标准化对象●确定标准的规范性技术要素●编写标准——规范性技术要素——规范性一般要素——规范性引用文件、范围。——资料性要素——引言、前、言、参考文献、索引和目次,最后编写封面2、采用国际标准●关注国际标准的版权●关注国际标准的特殊用途●关注国际标准的内容和性质●采用国际校规编写和我国标准的必要步骤。——准备翻译(准确)——分析研究(对国情的适用性、确定采用程序)——编写标准(以译文为蓝本按照GB/T1.1和GB/T20000.2)二、基本规则1、目标及要求●内容完整●表述清楚和准确●充分考虑最新技术水平●为未来技术发展提供框架●能被未参加标准编制人员所理解。2、统一性●结构的统一●文件的统一●术语的统一3、协调性●普遍协调——标准化原理和方法;——标准化术语;——术语的原则和方法;——量、单位及其符号;——符号、代号和缩略语;——参考文献的标引;——技术制图和简图;——技术文件编制;——图形符号。●特殊协调——极限、配合和表面特征;——尺寸公差和测量的不确定度;——优先数;——环境条件和有关试验;——安全;——电磁兼容;——符合性和质量。(标准附录A给出了部分基础标准的清单)●本领域协调还要注重与同一领域的标准进行协调,尤其要考虑本标准的基础标准。4、适用性●便于直接使用●便于引用5、一致性●保持与国际文件一致。●明确一致性程度。6、规范性●预先设计●遵守制定程序和编写规则●特定标准的制定须符合相应基础标准的规定。第二章标准的结构第一节按照内容划分一个标准化对象一、要素1、按要素性质划分●规范性要素●资料性要素2、按要素的性质和在标准中的位置划分●资料性概述要素●资料性补充要素●规范性一般要素●规范性技术要素——是标准的核心部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标准要素3、按照要素必备的和可选的状态划分●必备要素●可选要素(其他的要素均为可选要素)第二节按照层次划分一、部分1、部分的概念2、部分的划分原则1)根据标准的具体情况●标准篇幅过长;●后续的内容相互关联;●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被法规引用;●标准的某些内容拟用于认证。2)依据使用方的需求●健康和安全要求;●性能要求;●维修和服务要求;●安装规则;●质量评定;3、按照使用的方式●按照标准化对象的特定方面划分部分;第三章规范性要素的编写第一节标准名称一、概述1、标准名称属规范性一般要素2、是必备要素3、置“范围”之前和封面。4、作用●标准名称是对标准主题最集中,最简明的概括;●反映了标准的范围;●关系列标准信息的传播;●检索标准的主要判断依据。二、起草要求1、准确2、简洁3、术语统一三、标准名称的构成和形式1、名称的构成●如使用“规范“,则标准中应包含要素”要求”以及相应的试验方法●如使用“规程”,则标准宜以推荐和建议的形式起草;●如使用“指南”,则标准中不应包含要求型条款,适宜时,可采用建议的形式。3、协调名称要素的内容●名称各要素的用语在概念上不应重复;●名称名要素的位置不应颠倒。4、起草部分的名称的形式●没有采取分段式的形式●没有规范傅“第×部分”●用“第×单元”或“第×节”等不规范用语分隔各要素。第二节规范性技术要素的选择一、目的性原则1、概述●概念:对一个标准化对象的哪些特性进行标准化取决于编写标准的目的,这就是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对所有标准普遍适用;2、目的1)适用性目的●根据产品特点选择产品特性;●根据行业惯例选择技术要求;●根据产品具体用途或功能选择技术要求2)保障健康,保证安全,保护环境或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编成单独的标准;●编成单独的部分;●编成单独的章。3、接口、互换性,兼容性或相互配合的目的。●接口:系统、分系统、设备在组件或零件中互连部分兼容性;●互换性:某一产品,过程或服务代替另一产品,过程或服务并满足同样要求的能力;●兼容性:在具体条件下,诸多产品,过程或服务一起使用,各用满足相应要求,彼此间不引起不可接受的相互干扰的适应能力;●相互配合:一些产品在具体条件下,一起使用能互相协调动作,满足预定的要求的能力。4)品种控制的目的●品种控制:为满足主导需求,对产品,、过程或服务的规格或类型的最佳数量选择;●品种控制:通常括简化品种。5)相互理解的目的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关联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