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2074-2022 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构建与应用技术规程

DB11/T 2074-2022 Mathematical model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urban drainage and flood control system

北京市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9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1/T 2074-2022
标准类型
北京市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2-12-29
实施日期
2023-07-01
发布单位/组织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9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号:DB11/T2074—2022

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

构建与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onstructionandapplicationof

mathematicalmodelofurbanfloodingprevention

andcontrolsystem

2022-12-29发布2023-07-01实施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联合发布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北京市地方标准

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

构建与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onstructionandapplicationof

mathematicalmodelofurbanfloodingprevention

andcontrolsystem

DB11/T2074—2022

主编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实施日期:2023年07月01日

2022北京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关于城镇排

水防涝工作的指示精神、推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实施与

体检评估,根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规划和自然资源标准化工作规划(2021

年-2025年)》和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

划(第一批)》(京市监发〔2021〕19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

总结实践经验,充分吸取科研成果,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模型构建与测

试;5.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6.模型应用;7.模型成果编制。

本规程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负责管

理,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归口并负责组织实施,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

源标准化中心负责日常管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

释。(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60号;邮政编码:100045;电子邮

箱:szs@)。

本规程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标准化

中心,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承安路1号院;邮政编码:

101117;邮箱:bjbb@)

本规程主编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规程参编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水文总站

北京工业大学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张晓昕徐宗学王强刘子龙庞博于磊

吕志成王昊杜龙刚曾玉蛟叶婉露初祁

李永坤杨京生王亚娟陈浩叶陈雷李鹏

石树兰郑自琪张书函邸苏闯武彦杰席广朋

王伟王槿妍赵洪岩黄俊雄李洪博王巍皓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周玉文任希岩李娜赵冬泉刘兴坡李树平

王文亮白宇张楠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4

4模型构建与测试..................................................................................5

4.1一般规定.............................................................................................5

4.2资料收集.............................................................................................5

4.3模型构建.............................................................................................6

4.4模型测试.............................................................................................9

5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10

5.1一般规定...........................................................................................10

5.2率定与验证标准...............................................................................10

6模型应用............................................................................................12

7模型成果编制....................................................................................14

7.1一般规定...........................................................................................14

7.2专题报告及模型附件.......................................................................14

附录A源头减排设施模型参数............................................................15

附录B北京市设计降雨计算方法及附表............................................18

本规程用词说明......................................................................................38

引用标准名录..........................................................................................39

附:条文说明..........................................................................................40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2

3Basicregulations..................................................................................4

4Modeldevelopmentandtest................................................................5

4.1Generalregulation................................................................................5

4.2Datacollection.....................................................................................5

4.3Modeldevelopment.............................................................................6

4.4Modeltest.............................................................................................9

5Parametercalibrationandmodelvalidation......................................10

5.1Generalregulation..............................................................................10

5.2Calibrationandvalidationcriteria.....................................................10

6Modelapplication..............................................................................12

7Formulationofmodelresults.............................................................14

7.1Generalregulation..............................................................................14

7.2Specialreportandmodelaccessories................................................14

AppendixAParametersofsourcecontrolfacilitiesmodel.....................15

AppendixBDesignrainfallandschedulesinBeijing.............................18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38

Listofquotedstandards...........................................................................39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40

1总则

1.0.1为提升北京市城镇排水防涝系统规划、设计和管理水平及成

果质量,指导和规范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构建和应用,制定本

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城镇排水

防涝系统的规划、设计和评估。

1.0.3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

家及北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

2.0.1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mathematicalmodelofurban

floodingpreventionandcontrolsystem

用于城镇排水防涝系统规划、设计及评估的数学模型,包括产流

模型、汇流模型、管渠(河道)水动力学模型、地表漫溢模型及地表

漫流模型等。

2.0.2产流模型flowgenerationmodel

模拟降雨通过地表下垫面下渗、填洼、截留、蒸发等降雨损失后

形成地表径流过程的数学模型。

2.0.3汇流模型flowroutingmodel

模拟净雨形成汇水区域出口断面径流过程的数学模型。

2.0.4管渠(河道)水动力学模型stormsewer/riverhydrodynamic

model

模拟水流在管渠或河道中随时间运动及演进过程的数学模型。

2.0.5地表漫溢模型overflowmodel

模拟雨水从雨水口、管渠检查井或河道漫溢出,在地表坡面运动

过程的数学模型。

2.0.6地表漫流模型overlandflowmodel

模拟净雨在地表坡面运动过程的数学模型。

2.0.7框架模型frameworkmodel

主要基于地形特征进行地表漫流模拟的数学模型。

2.0.8概化模型simplifiedmodel

基于城镇排水防涝系统主要要素特征进行概化模拟的数学模型。

2.0.9详细模型detailedmodel

基于城镇排水防涝系统全要素特征进行详细模拟的数学模型。

2.0.10雨量径流系数volumetricrunoffcoefficient

设定历时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深与降雨量之比。

2.0.11流量径流系数dischargerunoffcoefficient

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深与降雨量之比。

2.0.12模型测试modeltest

2

对排水防涝系统构成要素空间分布和连接性进行核实,及对模型

计算的稳定性进行评判的过程。

2.0.13参数率定parametercalibration

合理调整模型参数使模型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相吻合的过程。

2.0.14模型验证modelvalidation

根据独立于参数率定选用的监测数据检查模型准确性的过程。

3

3基本规定

3.0.1在城镇排水防涝系统规划、设计工作中应构建数学模型,分

析内涝风险、评估方案预期效果,优化规划、设计方案。

3.0.2根据规划、设计不同阶段和模型应用目的,城镇排水防涝系

统数学模型可分为三种类型:框架模型、概化模型和详细模型。模型

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

1辅助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识别低洼易涝区域宜选用框架模

型;

2辅助编制详细规划及排水防涝专项规划方案、分析规划区域内

涝风险、评估主要排水防涝设施能力宜选用概化模型;

3辅助编制排水防涝工程设计方案宜选用详细模型;

4在同一项目中可同时采用其中1种及以上模型。

3.0.3模型的构建和应用应明确设计工况、模型方法、参数选取和

边界条件设置。

4

4模型构建与测试

4.1一般规定

4.1.1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模型工具宜具备输入输出、数值模拟和计算结果可视化的功能;

2数学模型宜包括产流模型、汇流模型、管渠(河道)水动力学

模型、地表漫溢模型和地表漫流模型,应根据应用目的选择适宜的模

型;

3考虑源头海绵设施的影响时,数学模型宜包括源头减排设施模

型,模型参数选取可参照本规程附录A执行;

4模型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合理初始条件下模拟结果精度应

满足城镇排水防涝系统规划、设计需求。

4.1.2当模型资料范围和精度不能满足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

构建要求时,应开展补充测量和测验工作。

4.2资料收集

4.2.1模型基础数据资料宜包括降雨资料、地面高程资料、下垫面

资料、排水管渠(设施)资料、城镇河道(蓄涝区)资料、流量和水

位监测资料、设施运行资料和其他边界条件。

4.2.2模型应收集的降雨资料通常包括长序列历史降雨资料、场次

监测降雨资料和设计降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长序列历史降雨资料主要用于分析降雨特征及演变规律,有效

时间段内数据间隔不宜大于1h;

2场次监测降雨资料主要用于参数率定和模型验证,应包括完整

的一次降雨发生过程,数据间隔宜采用5min~10min;

3设计降雨常用于分析一定重现期标准下的城镇排水防涝系统

特征,辅助编制城镇排水防涝系统规划、设计方案,数据间隔不应大

于5min,并应符合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

5

4.2.3地面高程数据的精度应根据模型类型确定。详细模型的地面

高程数据测图比例尺不宜小于1:500,概化模型不宜小于1:5000,框

架模型不宜小于1:10000。

4.2.4排水管渠(设施)资料宜包括:

1排水流域范围及相应排水体制;

2排水管渠、检查井、雨水管渠排放口、合流制溢流排放口、污

水截流井、排水(涝)泵站、调蓄水池等设施的空间布局、拓扑关系、

结构物理属性和运行管理数据;

3排水管渠的混接、淤积、入流、入渗等情况;

4项目范围内排水防涝规划、系统化实施方案、工程设计文件和

竣工资料等。

4.2.5城镇河道(蓄涝区)资料宜包括:流域范围、河道断面高程

数据、河道断面分区粗糙系数;蓄涝区底部地形、水深-容积关系曲

线;水闸、桥梁、涵洞、堰坝、泵站等设施结构尺寸和运行控制规则;

水文站监测断面水位、流速和流量资料等。

4.2.6流量和水位监测资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排水防涝设

施数据采集与维护技术规范》GB/T51187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流量和水位监测数据时间段应覆盖一场完整的降雨过程,包括

降雨停止后系统的退水过程,并宜记录雨前无雨天数;

2降雨时段内,流量和水位监测数据采样时间间隔不宜大于5min;

3流量和水位监测数据成果使用前,应进行数据质量评估、问题

数据甄别及修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3模型构建

4.3.1模型数据整理与导入过程应包括数据导入模型软件、评估缺

失数据和可疑数据、拓扑结构检查、数据推断、数据修改、数据标签

设置等。

4.3.2模型中的设计降雨应根据城市气象规律、汇水区域特征以及

规划、设计需求等综合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

1应用于排水管渠规划、设计和评估时宜采用短历时设计降雨,

短历时设计降雨历时宜取1h~3h,最小时间步长宜为5min;

2应用于城镇内涝防治系统规划、设计和评估时应采用长历时设

计降雨,长历时设计降雨历时宜取24h,并应覆盖系统完整汇流时间

和退水时间,最小时间步长宜为5min;

3应用于城镇排水管渠系统和内涝防治系统衔接能力评估时,可

采用长、短历时设计降雨相互校核。

4.3.3产流模型选择及参数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模型使用目的以及可获取的基础资料实际情况,合理选

择产流模型类型,并对模型的适用条件和参数做详细分析和评估。

2可采用固定径流系数法、降雨径流相关图法或初损后损法进行

净雨过程计算,各种方法涉及主要参数详见表4.3.3。

表4.3.3产流模型方法及其参数选择表

产流模型方法方法概述主要参数

流量径流系数;

固定径流系数降雨落到地面后按照径流系数进行净雨量

雨量径流系数;

法折减

径流系数修正系数

通过选取北京市中心城区次降雨70mm以

上降雨,共13场,126站次降雨资料;共不透水面积比例(%);

降雨径流相关

13个水文流量站,151站次流量资料,建次降雨量(mm);

图法

立以不透水面积百分比为参数的降雨径流次径流深(mm)

相关图

植物截留量(mm);

降雨产流以前的总损失水量称为初损,通

初始填洼量(mm);

常包括植物截留、填洼及产流前下渗的水

下渗速率(mm/h):可采

量;后损即流域产流后下渗的水量。通常

初损后损法用下渗曲线描述(如霍顿

将流域分为透水区域和不透水区域,认为

下渗曲线),涉及参数包括

在透水区域前、后损过程都会发生,而在

初始下渗率、稳定下渗率

不透水区域则只会发生前损

以及衰减常数

3宜运用实测资料对产流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并满足参数率定与

模型验证相关标准和要求。

4.3.4汇流模型选择及参数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汇水区域的概化情况以及可获取的基础资料实际情况,

合理选择汇流模型类型,并对模型的适用条件和参数做详细分析和评

估。

7

2可采用等流时线法、非线性水库法、时段单位线法等进行地表

汇流模拟,各种方法涉及主要参数详见表4.3.4。

表4.3.4汇流模型方法及其参数选择表

汇流模型方法方法概述主要参数

将汇水区域划分成为有限个等流时块,每

汇流速度(汇流时间);

等流时线法一个等流时块在汇流时段内的降雨径流累

汇流曲线类型

加到达出口断面

特征宽度;

非线性水库法把地表汇流看作是非线性水库的调蓄过程平均坡度;

地表粗糙系数

单位时段均匀分布的单位净雨量在出口断

时段单位线法单位时段、单位净雨量

面形成的流量过程线

3宜运用实测资料对汇流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并满足参数率定与

模型验证相关标准和要求。

4.3.5管渠(河道)水动力学模型构建及参数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渠内的水流运动模拟应采用基于一维圣维南方程组的数值

模拟计算,河道宜采用基于一维或二维圣维南方程组的数值模拟计算。

2管渠(河道)粗糙系数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缺乏资料时可按

表4.3.5-1、表4.3.5-2选取。

表4.3.5-1不同类型材质的管渠粗糙系数(曼宁粗糙系数n值)取值表

管渠类别曼宁粗糙系数n管渠类别曼宁粗糙系数n

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水泥土明渠

0.013~0.0140.025~0.030

砂浆抹面渠道(包括带草皮)

水泥砂浆内衬球墨铸铁管0.011~0.012干砌块石渠道0.020~0.025

石棉水泥管、钢管0.012浆砌块石渠道0.017

UPVC管、PE管、玻璃钢管0.009~0.010浆砌砖渠道0.015

表4.3.5-2不同表面特征的河道粗糙系数(曼宁粗糙系数n值)取值表

河道表面特征曼宁粗糙系数n

抹光的水泥抹面0.012

光滑的护面0.015

粗糙的护面0.017

紧密黄土或细砾土渠,有薄淤泥层0.018

紧密粘土、黄土、壤土的渠道,养护条件在中等

0.02

以上的渠道

紧密粘土、黄土、壤土的渠道,有薄淤泥层,开

0.0225

凿的很好的岩石渠道

8

河道表面特征曼宁粗糙系数n

良好的干砌石渠道,养护条件中等的土渠0.025

养护条件低于一般标准的土渠0.0275

条件较差的土渠0.03

自然植被覆盖的渠道0.035

多杂草、有深潭或林木滩地过洪的渠道0.075

3采用圣维南方程组模拟管渠(河道)水流运动过程,宜采用动

力波方法进行模拟。

4应根据实测数据和模型目的,合理设置管渠(河道)水动力学

模型的出口水位边界条件。

4.3.6地表漫溢模型和地表漫流模型构建宜符合下列规定:

1地表漫溢模型和地表漫流模型宜进行地表网格划分,并采用二

维水动力学方法进行模拟;

2地表漫溢模型宜与管渠(河道)水动力学模型相互耦合模拟;

3地表漫流模型宜考虑雨水口空间布局和实际收水能力,对地表

径流量进行扣损计算。

4.4模型测试

4.4.1在模型应用前,应对模型中排水防涝系统构成要素空间分布

和连接情况进行核实,可采用异常值检查和拓扑关系抽查方法,并通

过现场勘察、人工经验判断方式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

4.4.2在模型应用前,应对模型运行的稳定性进行测试和修正,修

正后模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模型计算应能够正常收敛,计算过程应基本稳定;

2节点水量连续性相对误差不宜大于10%;

3系统总水量连续性相对误差不宜大于5%;

4当模型中存在泵站、水闸、堰等附属构筑物时,其运行调度方

式应符合实际情况或设计工况。

9

5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

5.1一般规定

5.1.1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数据宜采用现场实测数据、调研数据、

遥感数据等。

5.1.2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前,应根据模型方法确定率定参数,并

开展参数灵敏度分析。

5.1.3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步骤应包括:

1评估实测数据可用性,确保用于参数率定和模型验证的数据满

足质量和数量要求;

2采用一套或多套独立数据进行参数率定,对比模型结果与实测

数据,合理调整模型参数;

3采用另外一套或多套独立数据进行模型验证。

5.1.4基于规划、设计数据构建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时,模

型参数应根据相关设计工况和当地气候、地理、水文等条件合理确定,

不需进行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

5.2率定与验证标准

5.2.1基于实测数据进行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时,应满足至少两场

独立降雨事件的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拟合程度符合相应标准。

5.2.2框架模型开展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时,应确保模型模拟的积

水内涝区域与实际基本相符。

5.2.3概化模型开展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模拟与实测的最大积水深度偏差不应大于20%,积水持续时间

偏差不应大于20%,最大积水持续时间偏差不应大于1h;

2管渠(河道)关键节点和断面水文过程模拟与实测的总水量偏

差不应大于20%,峰现时间偏差不应大于1h,峰值偏差不应大于25%。

5.2.4详细模型开展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时,除了满足本规程第

5.2.3条中的相关规定外,还宜满足下列要求:

1管渠关键位置未满管时,模拟与实测的水位差在±0.1m以内;

10

2管渠关键位置满管后,模拟与实测的水位差在-0.1m~+0.5m

范围内。

11

6模型应用

6.0.1框架模型模拟对象应包括地形,模拟计算应考虑排水防涝系

统的能力;框架模型宜包括产流模型和地表漫流模型。主要应用场景

可包括:

1辅助划定汇水区域范围,确定模型模拟边界;

2快速识别低洼易涝区域,快速评估城镇内涝风险;

3辅助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6.0.2概化模型模拟对象应包括地形、河道、蓄涝区、雨水管渠干

线、雨水泵站、调蓄水池等主要排水防涝设施,概化模型应对模拟对

象进行概化处理;概化模型宜包括产流模型、汇流模型、管渠(河道)

水动力学模型和地表漫溢模型。主要应用场景可包括:

1评估河道、蓄涝区、主要雨水管渠、雨水泵站、调蓄水池等排

水防涝设施能力,开展区域积水内涝风险定量分析;

2辅助编制详细规划及排水防涝专项规划方案。

6.0.3详细模型模拟对象应包括地形、河道、蓄涝区、雨水管渠、

雨水泵站、调蓄水池及其附属设施;详细模型宜包括产流模型、汇流

模型、管渠(河道)水动力学模型和地表漫溢模型。除本规程第6.0.1

条、第6.0.2条的应用情景外,详细模型还可应用于:

1评估建筑小区等地块内排水防涝设施能力,开展地块积水内涝

风险定量分析;

2辅助编制建设项目排水防涝工程设计方案。

6.0.4传统雨水管渠规划、设计方案宜采用数学模型法进行校核;

当汇水面积大于2km2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GB50014的有关规定,采用数学模型法确定雨水设计流量。数学模型

法在雨水管渠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场景及其判定标准宜符合下列规定:

1判断管渠满足设计标准时,以管渠模拟充满度小于1为判定标

准;

2判断管渠为瓶颈管渠时,以管渠超载且模拟水力坡度大于管渠

坡度为判定标准;

12

3判断管渠发生溢流时,以管渠模拟水位线高于地面高程为判定

标准。

13

7模型成果编制

7.1一般规定

7.1.1模型成果应包括专题报告及模型附件两部分。

7.1.2模型成果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完整真实、简洁高效”的原则。

7.2专题报告及模型附件

7.2.1专题报告应包含项目概况、资料收集、模型构建与测试、参

数率定与模型验证、模拟工况、模拟结果分析及应用结论等主要章节。

7.2.2模型附件应包括模型说明文件和模型工程文件,可附加模型

数据记录、监测数据记录和模型过程数据。

7.2.3模型说明文件内容应包括基础数据说明、模型参数取值、模

拟工况及模拟结果。

7.2.4模型工程文件应包括模型空间及属性数据、时间序列数据、

模型运行结果及其他模型文件。

7.2.5模型数据记录宜包括系统原始数据记录、修改增补数据记录、

模型参数设置表、时间序列数据表及其他数据记录。

7.2.6模型监测数据记录宜包括测点分布图、测点现场情况记录及

各测点的水位、流量、积水等监测数据记录。

7.2.7模型过程数据宜包括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工况分析等各阶

段过程结果数据图表。

14

附录A源头减排设施模型参数

A.0.1依据源头减排设施的主要功能,其类型可分为:

1渗透设施: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

2转输设施:植草沟、渗透渠;

3调蓄设施:雨水桶、调蓄水池。

A.0.2依据源头减排设施类型,其模型宜包括:生物滞留池、雨水

花园、绿色屋顶、渗透渠、透水铺装、雨水桶、植草沟等7种单体模

块,通过对调蓄、渗透及蒸发等水文过程的概化,结合汇流模型和水

质模型,实现源头减排设施对径流量、峰值流量及径流污染控制效果

的模拟。

A.0.3源头减排设施模型各单体模块可由表面层、蓄水层、路面透

水层、土壤层、排水材料层和管渠层组合构建形成,各单体模块的结

构组成详见表A.0.3。

表A.0.3源头减排设施模型各单体模块结构组成表

单体模块表面层蓄水层路面透水层土壤层排水材料层管渠层

生物滞留池√√√*

雨水花园√√

绿色屋顶√√√

渗透渠√√*

透水铺装√√√**

雨水桶√

植草沟√

注:√为必选,*为可选。

A.0.4源头减排设施模型各结构层主要参数详见表A.0.4-1,其各

项参数应根据实测资料或设计施工图纸确定,缺乏资料时,可按表

A.0.4-2-A.0.4-7选取。

表A.0.4-1源头减排设施模型各结构层主要参数表

结构层参数(单位)

护坡高度(mm)

植被容积

表面层地表粗糙系数

表面坡度

边坡坡度

厚度(mm)

蓄水层

孔隙比

15

结构层参数(单位)

渗透系数(mm/h)

堵塞因子

厚度(mm)

孔隙比

路面透水层非透水面比例

渗透系数(mm/h)

堵塞因子

厚度(mm)

孔隙率

田间持水量

土壤层凋萎点

导水率(mm/h)

导水坡度

吸入水头(mm)

厚度(mm)

排水材料层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