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97.1-2021 八仙茶栽培技术规范

DB35/T 97.1-2021 Eight Immortals tea cultivation techniques specifications

福建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5/T 97.1-2021
标准类型
福建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09-28
实施日期
2021-12-28
发布单位/组织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委员会(SAF/TC 20)
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八仙茶茶树品种、苗木培育、栽培技术、低产茶园改造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八仙茶的田间生产。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诏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诏安县农业农村局、诏安县工业与信息化局、诏安县茶叶协会、福建省元勋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南靖县高竹金观音茶叶专业合作社。
起草人:
沈冠莲、张程宗、吴梦晖、林顺杰、郑兆钦、吴溪生、胡伟义、黄云勇、吴俊光、许炜东、林保平、吴少云、陈裕兴、郑镇勇、李坤海、王元勋、赖玉春。
出版信息:
页数:1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7.140.10

CCSX55

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97.1—2021

代替DB35/T97.1—2006、DB35/T97.2—2006、DB35/T97.3—2006、DB35/T97.4—2006

八仙茶栽培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cultivationofBaxiantea

2021-09-28发布2021-12-28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5/T97.1—2021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品种来源...........................................................................1

5特征、特性及经济性状...............................................................1

6苗木培育...........................................................................2

7栽培技术...........................................................................4

8低产茶园的改造....................................................................10

附录A(资料性)茶园主要病虫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使用药剂............................13

附录B(资料性)茶园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使用标准..................................14

参考文献.............................................................................15

I

DB35/T97.1—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35/T97.1—2006《八仙茶茶树品种》、DB35/T97.2—2006《八仙茶苗木培育技

术规范》、DB35/T97.3—2006《八仙茶栽培技术规范》和DB35/T97.4—2006《八仙茶低产茶园改

造技术规范》,将其整合为《八仙茶栽培技术规范》。与前述版本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

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增加了GB11767—2003、GB/T30357.1、NY/T5010、NY/T5018等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

章);

b)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

c)更改了茶树苗木(见5.11,DB35/T97.2—2006的第7章);

d)删除了根外追肥(见DB35/T97.3—2006的6.2.4);

e)更改了追肥(见6.6.2.2,DB35/T97.3—2006的6.2.2);

f)更改了培育目标(见6.6.3和6.6.4,DB35/T97.3—2006的第4章);

g)更改了化学防治(见6.7.5,DB35/T97.3—2006的6.5.5);

h)删除了改造目标和改造对象(见DB35/T97.4—2006的第3章和第4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委员会(SAF/TC20)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诏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诏安县农业农村局、诏安县工业与信息化局、诏安县茶

叶协会、福建省元勋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南靖县高竹金观音茶叶专业合作社。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沈冠莲、张程宗、吴梦晖、林顺杰、郑兆钦、吴溪生、胡伟义、黄云勇、

吴俊光、许炜东、林保平、吴少云、陈裕兴、郑镇勇、李坤海、王元勋、赖玉春。

本文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1999年9月首次发布DB35/T97.1—1999、DB35/T97.2—1999、DB35/T97.3—1999、

DB35/T97.4—1999;

——2001年9月第一次修订DB35/T97.1—2001、DB35/T97.3—2001、DB35/T97.4—2001,2004

年12月第一次修订DB35/T97.2—2004;

——2006年第二次修订DB35/T97.1—2006、DB35/T97.2—2006、DB35/T97.3—2006、

DB35/T97.4—2006;

——本次为第三次修订。

II

DB35/T97.1—2021

八仙茶栽培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八仙茶茶树品种、苗木培育、栽培技术、低产茶园改造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八仙茶的田间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1767—2003茶树种苗

GB/T20000.1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

GB/T30357.1乌龙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

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T5018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GB/T20000.1、GB/T30357.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品种来源

在诏安县白洋乡(原西潭乡)汀洋村八仙山下茶场单株培育成功,命名“八仙茶”,属无性系品种。

1994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茶树品种”(GS1302—1994)。

5特征、特性及经济性状

5.1特征

5.1.1树型

小乔木、树姿半开张,分枝部位较高。

5.1.2叶型

大叶类、椭圆形,长约11cm,宽约5cm,长宽比2.2左右。叶尖钝或渐尖,叶缘平,叶齿浅而钝,

叶面微隆起,叶质柔软,叶色黄绿,叶脉7~10对。

1

DB35/T97.1—2021

5.1.3嫩梢

萌芽整齐,腋芽两侧有紫色斑点,节间较长,一芽三叶长约5.5cm,百芽重90g~120g。

5.1.4花、果

花冠大小中等,花量较少,一般只开花不结果。

5.2特性

5.2.1生育期

早芽种,越冬芽的萌芽发于2月下旬,3月上旬开采(乌龙茶),12月中、下旬芽梢停止生长。

5.2.2抗逆性

耐瘠、耐旱力较强,抗寒性较弱,冬季气温低于-5℃地区不宜种植。

5.3经济性状

5.3.1产量

每亩年均产干毛茶200kg以上。

5.3.2品质

八仙茶,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回味甘爽,初泡稍有苦涩感。

5.3.3适制茶类

适制乌龙茶、绿茶、红茶等茶类。

6苗木培育

6.1母树的选择

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壮、无检疫性病虫害的茶树作为无性繁殖、短穗扦插的剪穗母树。

6.2母树的培育

6.2.1秋末冬初结合深耕改土,每亩施商品有机肥300kg~400kg。

6.2.2供秋冬育剪穗的母树在夏茶后轻修剪,供春育剪穗的母树宜在秋茶结束封园后轻修剪。

6.2.3防治病虫害,剪枝前再喷一次长效低毒农药。

6.2.4采穗的母树在剪穗前10~15天进行打顶采摘。

6.3苗地选择

6.3.1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易于排灌,通风向阳,交通方便的农地或水田。前作为烟草、麻类

的地块不宜做苗地,苗地应轮作。

6.3.2土质肥沃,土壤结构应疏松,保水、透水、通气性良好。

2

DB35/T97.1—2021

6.4苗床制作

6.4.1苗地经深翻、碎土、耙平后制成高15cm,宽110cm~120cm的苗床,长度依地势而定,一般

10m~15m,东西走向为宜。

6.4.2苗床间沟宽30cm~40cm。

6.4.3苗地的两端设贮水坑,深长各80cm~100cm,宽50cm,苗地四周设排灌沟。

6.5铺培养土

每亩用20m3左右的红、黄壤心土,将碎土过筛后均匀铺在苗床上,厚5cm~6cm,压实约3cm厚。

6.6荫棚设置

6.6.1苗床两边每隔1.5m~1.6m打一个桩,在横纵向木桩上,捆扎作棚架,架高30cm~50cm(低

棚)或100cm~120cm(高棚)。棚架上用遮阳网覆盖。

6.6.2遮阴物蔬密应均匀,避免阳光直射。

6.7插穗要求

品种纯正,枝茎浅褐色、半木质化、粗壮叶大、腋芽饱满,无病虫害的枝梢。

6.8剪穗

6.8.1枝梢出现浅褐色半木质化时进行剪穗。

6.8.2剪取枝条应及时运回,避免重压、日晒、发热、损伤,保持新鲜度,枝条应摊放在阴凉避风处,

喷水湿润,即可剪成插穗。插穗应带有一片叶一个腋芽,叶片下短茎长2cm~2.5cm。

6.8.3剪口应平滑,剪口斜面与叶面平行,上端剪口距腋芽0.2cm左右,应随剪随插。

6.9扦插

6.9.1扦插时间

春插在4月至5月;秋、冬插在10月至12月。

6.9.2扦插方法

6.9.2.1将苗床充分喷湿,待苗床土稍干不沾手时,按划好的行距扦。

6.9.2.2行距7cm~8cm,株距4cm~5cm,叶缘叶尖不重叠为宜,每亩插15~20万穗。

6.9.2.3直插或倾插入土,叶片应顺风向,叶片、腋芽应露出土面,叶片不应粘土,插后立即遮阴、

喷水至培养土湿透。

6.10苗圃管理

6.10.1浇灌水与排水

6.10.1.1插穗愈合发根期,勤喷水,保持苗床湿润状态。晴天干燥天气,土壤保水性差的发根前,每

天早、晚各喷水一次。

6.10.1.2发根后,晴天隔天浇水一次,苗高10cm以上遇干旱可适当沟灌,一次沟灌3h~4h,苗床湿

透应立即排干。

3

DB35/T97.1—2021

6.10.2遮阴

6.10.2.1愈合发根期间,做好遮阴。

6.10.2.2待根系发育健全,选择阴雨天去除遮阴物。去除遮阴物后应注意防旱,及时浇水。

6.10.3施肥

6.10.3.1插穗发根后,施第一次肥。每亩用0.5%尿素、0.5%过磷酸钙的混合液300kg喷施,以后间

隔20~30天追肥一次,逐次增加施肥量,每年施肥3~4次,每亩施尿素8kg~10kg,过磷酸钙6kg~

8kg,复合肥6kg~10kg。

6.10.3.2每次追肥后,应喷浇清水淋苗。

6.10.4防治病虫害

按7.7规定执行。

6.11茶树苗木

出圃茶树苗木质量指标、检验规则、试验方法、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按GB11767—2003的要

求执行。

7栽培技术

7.1茶园选择

7.1.1空气质量要求

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空气质量要求

项目日平均1h平均

总悬浮颗粒物(部分状态),mg/m3≤0.30—

二氧化硫(部分状态),mg/m3≤0.15≤0.50

二氧化氮(部分状态),mg/m3≤0.10≤0.15

≤7μg/m3≤20μg/m3

氟化物(F)(部分状态)

≤1.8(dm3·d)—

日平均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浓度;1h平均指任何1h的平均浓度

7.1.2土壤

7.1.2.1土壤类型:pH值酸性或微酸性的红壤、黄壤、沙壤土、砂砾壤土,棕色森林土均适宜茶树生

长。

7.1.2.2土壤结构:土壤应保水透水,通气性良好。

7.1.2.3土层深度:1m以内没有粘盘层。

7.1.2.4土壤要求:pH值4.5~6.5最为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25%~28%;石灰质含量0.2%以下。

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表2要求。

4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