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97.5-2006 八仙茶 初制加工技术规范

DB35/T 97.5-2006 Eight Immortals tea first process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福建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5/T 97.5-2006
标准类型
福建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6-12-30
实施日期
2007-01-15
发布单位/组织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八仙茶初制厂房与机具配备原则以及初制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八仙茶初制加工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诏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诏安县农业局、诏安县科学技术局。
起草人:
张程宗、王旭东、郑兆钦。
出版信息:
页数:1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97.5-2006

代替DB35/T97.6-2001

八仙茶初制加工技术规范

2006-12-30发布2007-01-15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5/T97.5-2006

前言

《八仙茶综合标准》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茶树品种

——第二部分:苗木培育技术规范

——第三部分:栽培技术规范

——第四部分: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范

——第五部分:初制加工技术规范

——第六部分:毛茶

——第七部分:精制加工技术规范

——第八部分:成品茶

本部分为第五部分。是对DB35/T97.6-2001《八仙茶初制加工技术规范》的修订。

本部分与前版的主要差异:

1)要求初制车间清洁卫生、通风透气。

2)各级鲜叶合格率占总量百分率分别下降5个百分点。

3)做青发酵程度由传统的三红七绿改为二红八绿。

4)滚筒杀青每筒投叶量20公斤—30公斤改为每筒投叶量20kg~25kg。

5)揉捻机具增加了速包机、包揉机、松包机等机具。

本部分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DB35/T97.6-2001《八仙茶初制加工技术规范》。

本部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诏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诏安县农业局、诏安县科学技术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程宗、王旭东、郑兆钦。

本部分于1999年9月首次发布。

本部分于2001年9月第一次修订;2006年12月第二次修订。

DB35/T97.5-2006

八仙茶初制加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八仙茶初制厂房与机具配备原则以及初制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八仙茶初制加工。

2初制厂房

2.1选址

厂址应选在位置适中,鲜叶原料来源集中,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无污染源,地下水位低,无洪

水之患,地基坚实,有发展余地的地方。

2.2车间建筑设计

初制厂的车间建筑设计,应根据八仙茶各工序特点合理安排,求上下各工序能毗邻衔接。

2.2.1做青室

要求凉爽,室温稳定(23℃~26℃),湿度适宜(70%~80%),隔热性能好,屋向宜坐北朝向南,

门窗能封闭、开启,最好设有隔热调温装置。

2.2.2杀青室

要求空气流通,配置排气装置。

2.2.3揉捻室

要求室内清洁卫生、通风透光。

2.2.4烘焙室

a)烘笼烘焙,烘焙室应能密闭,以利调整温度。

b)机械烘焙,空气应流通,设置排气装置,利于散发湿气。

2.2.5动力房(或配电房)

要求空气流通、干燥、位置适中。

2.2.6毛茶仓库

应建在地势较高处,库房保持干燥密闭,室内地平面比室外地平面高50cm~60cm,底部架空,并

开通风洞,或地面采用防潮层。一般不设窗或放少量高翻窗,门窗封闭要好。

1

DB35/T97.5-2006

2.2.7审评室

要求屋向坐北朝向偏东,空气新鲜,北面装斗式采光开窗,光线调和充足。

2.3厂房面积

2.3.1估算原则为根据预测春茶日最高产量和所配备的机具、设备需占地面积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