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2626-2015 高原鼠兔危害等级划分

DB62/T 2626-2015 DB62/T 2626-2015 Highland hamster rabbit hazard level classification

甘肃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2/T 2626-2015
标准类型
甘肃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5-12-22
实施日期
2016-01-22
发布单位/组织
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B15

DB62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2626—2015

高原鼠兔危害等级划分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plateaupikadamagerangeland

2015-12-22发布2016-01-22实施

发布

DB62/T2626—2015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定起草。

本标准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甘肃省草原总站、碌曲县草原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花立民、杨延东、姬程鹏、许国成、张卫国、周延山、楚彬。

I

DB62/T2626—2015

引言

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小型啮齿类之一,属于兔形目,鼠兔科,鼠兔

属,主要栖息于海拔3200m~5400m之间的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区。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和过度放牧

的影响,高原鼠兔繁殖策略、栖息地选择等随之发生改变。在青藏高原局部地区,由于高原鼠兔种群数

量增加,造成草地生产力下降,挖掘的鼠洞造成地表裸露进而加剧水土流失。目前,随着生物多样性保

护和综合资源管理的日益增强,高原鼠兔作为青藏高原的关键性物种,越来越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并

已成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之一。当前用于高原鼠兔的防治标准是单一依据鼠兔洞口数量的多

少,对与之关系密切的植被覆盖度、破坏的生草面积和地上植物量等没有综合考虑,导致不能正确和全

面地反映真实的高原鼠兔危害程度。基于上述理由,由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起草编制《高原鼠兔危害

等级划分》技术标准,为合理控制草原鼠害和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提供依据。

II

DB62/T2626—2015

高原鼠兔危害等级划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划分高原鼠兔危害等级的指标体系、相关技术参数、危害等级划分程序、危害等级和

不同危害等级对应的主要防控策略标准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区高原鼠兔危害等级划分和危害程度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9377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

属兔形目、鼠兔科、鼠兔属的一种,外形略似鼠类,耳短而圆,尾仅留残迹,隐于毛被内,是青藏

高原及其毗邻周边高海拔地区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主要优势种害鼠之一。

3.2

高原鼠兔危害(Damageofplateaupika)

由高原鼠兔觅食和挖掘行为对草地植被、土壤、微地貌等造成的危害性影响,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灾

害。

3.3

高原鼠兔危害等级(Damagelevelofplateaupika)

根据高原鼠兔危害特点,以表征危害程度的若干个指标,按照特定调查统计和计算方法,并按从轻

到重顺序划分的危害程度梯度。

3.4

高原鼠兔鼠荒地(Plateaupikadamagedrangeland)

鼠荒地指害鼠破坏草原植被以后形成的次生裸地。在鼠荒地上,鼠害草地特有的微地貌特征非常明

显,废弃鼠洞、鼠丘、秃斑和侵蚀沟等痕迹使地表变得千疮百孔、支离破碎;其植被覆盖度低于20%,

地上植物生物量低于原生草原的20%;植被稀疏,群落层片结构简化;土壤疏松、旱化、沙化,质地变

重,草地类型改变,呈现荒漠化景观的基本特征。

3.5

高原鼠兔鼠丘(Mounds)

高原鼠兔在打洞、挖掘过程中,从洞中推出的土壤母质在洞口周边形成的土丘,是鼠荒地微地貌特

征之一。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