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052-2017 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 实施指南

DB34/T 3052-2017 DB34/T 3052-2017 Smart Factory and Digital Workshop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3052-2017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7-12-30
实施日期
2018-01-30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提供了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的实施建议。 本标准适用于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的工业企业。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安徽分公司、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安徽省质量 和标准化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TCL 家用电器(合肥)有 限公司、安徽江淮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起草人:
张春玉、黄学良、左平、陈艺虹、周召、张作清、李义福、戴继勇、彭辉、沈 辉、高鹏越、徐桂峰、章茂顺、杭永光、李斌、陈向前
出版信息:
页数:1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

35.240

L67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3052—2017

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实施指南

Constructionofsmartfactoryanddigitalworkshop—Implementationguidance

文稿版次选择

2017-12-30发布2018-01-30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3052—2017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安徽分公司、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安徽省质量

和标准化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TCL家用电器(合肥)有

限公司、安徽江淮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合肥万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智圣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昊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春玉、黄学良、左平、陈艺虹、周召、张作清、李义福、戴继勇、彭辉、沈

辉、高鹏越、徐桂峰、章茂顺、杭永光、李斌、陈向前。

I

DB34/T3052—2017

推进智能制造,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战略举措。为加快安徽省智能制造发展,根据《中

国制造2025安徽篇》以及合肥市提出的“万千百”创新工程,安徽省将智能工厂、数字车间作为两

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以引导制造方式的变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为规范工业企业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建设,特制定《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实施指南》(以

下简称“本标准”)。

II

DB34/T3052—2017

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实施指南

1范围

本标准提供了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的实施建议。

本标准适用于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的工业企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23000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23020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19000、GB/T2300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数字化生产线digitalproductionline

将数字化、自动化生产设备按照要求进行结合,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对生产过程进行操作或控制,

自动完成产品全部或部分制造过程,包括工业自动化软件、硬件和系统三大部分。

3.2

数字车间digitalworkshop

在数字化生产线的基础上,以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为基础,通过实时获取制造装备状态、生产过程

控制数据以及质量控制数据等信息,并与信息系统有效集成,实现产品制造全过程透明化管理。

3.3

智能工厂smartfactory

信息化智能制造技术在工业企业应用的高级阶段。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企业为核心企业,核心

企业及其相关方之间高度协同工作和共享资源,通过对数字化工作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管

理,实现企业内外实体的共同目标和各自目标,构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规划、决策、执行智能制造体系,

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继而实现核心企业全部业务流程一体化运作。

4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1

DB34/T3052—2017

4.1建设原则

4.1.1战略一致性

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建设应依据组织的发展战略实施,确保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建设与其战略

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4.1.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建设应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防止重复建设。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建

设是逐步推进的过程,组织应做好顶层设计,分阶段有效实施,通过阶段目标的实现,最终达到总体目

标的实现。

4.1.3技术适用性

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建设应依据组织自身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同时,应考虑该项技术的

适用范围及外部接口等问题。

4.1.4系统“扁平”

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过程中,为避免产生“信息孤岛”,组织应对相关信息系统进行优化、

整合,必要时淘汰不合适的系统。

4.2建设目标

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实现装备数字化、设计研发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

经营管理数字化,对组织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以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效率。

5领导作用

5.1最高管理者

为确保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得以有效的建设和实施,最高管理者应充分认识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

设的必要性和长期性,并应兼顾组织的长远发展和近期发展,进行科学决策。

最高管理者应为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资源宜包括:

——所需的财务、人力和其他资源;

——所需的技术资源;

——基础设施资源;

——信息资源;

——工作环境资源等;

——专业技能和培训的需求。

组织应对资源及其配置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期评审,以确保其满足智能工厂、数字车

间建设的需要。

5.2职责与协调沟通

5.2.1职责与权限

组织应成立项目实施小组,并以任命书的形式指定项目负责人。

2

DB34/T3052—2017

组织应对所有承担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的部门及人员确定职责和权限,对于职责和权限的描述

宜通过以下形式:

——项目任务书;

——岗位描述。

5.2.2协调与沟通

组织应明确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过程中的沟通与协调的机制和方法,并保持畅通。在制定沟通

程序时,组织宜考虑以下因素:

——信息的接收者及其需求;

——方法和媒介;

——可利用的技术;

——组织的复杂性、结构和规模;

——工作场所有效沟通的障碍,如文化水平和语言上的障碍;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沟通有效性的评估。

6资源管理

6.1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所需资源的配置进行统筹策划和安排,使其充分、适宜。

组织应围绕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的建设,识别、配置、维护、持续优化所需要的资金、人才、设备

设施等支持条件和资源,不同支持条件和资源之间应保证相互协调和匹配。

如需采用外部资源,组织应对其适宜性、充分性进行评估。

6.2资金保障

组织应根据智能工厂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