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6718-2024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要求

GB/T 26718-2024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safety system of urban mass transit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3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6718-2024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12-31
实施日期
2025-07-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90)
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的总体要求、视频监控系统、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对讲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安全检查及探测系统、安防集成平台、测温筛查设备、实体防护等技术要求、检验与验收以及维护保养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的规划、设计、制造、检验和运维。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上海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福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公安局、天津市公安局公共交通治安分局(天津市公安局公共交通治安管理总队)、重庆市公安局轨道交通分局、杭州市公安局地铁公安分局、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上海市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国际技贸联合有限公司、上海道肯奇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协同创新轨道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银欣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麦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芯影科技有限公司、唯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智汇云舟科技有限公司、国科众合创新集团有限公司、中保华安(上海)保安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广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安徽中科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英维亚安防科技有限公司、甬隆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同济医院
起草人:
周左鹰、任海、傅源蕾、常青青、陈燕申、顾正宜、张立东、李维姣、何伟、张铭、胡志毅、徐骁、王伟华、陈嘉敏、成云飞、李昂、张瑾、周明、黄文琦、常远、金洁、龚璐、沈天明、任生祥、林晓波、郑子武、侯安康、陈康智、兰涛、曾霖、陈宗家、何洁、吴春峰、黄晓燕、周根华、林鑫炜、谢卫华、杨鋆、白鑫、岳伟、张彦林、程栋、王毅、姚英、王燕平、吴昊、陈楠、单晓强、宋优才、郑华荣、杜树樱、章泽、王巧雪、张学谦、崔峰科、谢清禄、杨明辉、钱蓉、谢宝恂、彭志超、赵一斌、唐辉、肖健华、俞涛、陈虹旭、殷伟、周在福、陈加富、黄颋、王雷、王永、刘海庆、张雪梅、隋国栋、苗俊刚、俞甬
出版信息:
页数:36页 | 字数:58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

93.080

CCS

A9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6718—2024

代替GB/T26718—2011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要求

Technicalrequirementsforsafetysystemofurbanmasstransit

2024-12-31发布2025-07-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26718—2024

目次

前言

·····································································································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3

4

总体要求

······························································································

4

5

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

5

5.1

通则

······························································································

5

5.2

前端采集设备

····················································································

5

5.3

网络传输交换设备

···············································································

6

5.4

视频存储设备

····················································································

6

5.5

显示设备

·························································································

6

5.6

应用管理平台

····················································································

6

5.7

基于视频监控系统的图像识别及智能分析应用

··················································

7

6

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技术要求

·······································································

7

6.1

通则

······························································································

7

6.2

紧急报警系统

····················································································

8

6.3

周界入侵报警系统

···············································································

8

7

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

8

7.1

通则

······························································································

8

7.2

识读设备

·························································································

9

7.3

执行设备

·························································································

9

7.4

管理/控制设备

···················································································

9

8

对讲系统技术要求

···················································································

10

8.1

通则

·····························································································

10

8.2

对讲系统

························································································

10

9

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

··············································································

10

10

安全检查及探测系统技术要求

·····································································

10

10.1

通则

···························································································

10

10.2

炸药探测设备

··················································································

11

10.3

有毒有害气体探测设备

········································································

11

10.4

放射性物质探测设备

··········································································

11

10.5

液态危险品探测设备

··········································································

11

10.6

X射线检查设备

···············································································

12

10.7

人体安全检查设备

·············································································

12

GB/T26718—2024

10.8

危险生物因子探测设备

········································································

13

11

安防集成平台技术要求

·············································································

13

12

测温筛查设备技术要求

············································································

14

13

实体防范系统技术要求

·············································································

14

14

检验与验收

·························································································

15

14.1

检验方法

······················································································

15

14.2

检验规则

······················································································

15

14.3

验收规则

······················································································

15

15

维护保养

···························································································

16

附录A(规范性)设备探测要求

·····································································

17

附录B(规范性)检验方法

··········································································

19

GB/T26718—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26718—2011《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要求》,与GB/T26718—

2011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安全防范系统的“基本要求”(见第4章,2011年版的第4章);

b)将“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纳入“总体要求”

(见第4章,2011年版的第16章);

c)将“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更改为“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见第5章,2011年版的第5章);

d)增加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各类设备功能及性能的技术规定(见5.2~5.6),删除了“各区域

摄像机的拍摄要求”(见2011年版的5.3);

e)更改了“基于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人脸识别系统”相关内容(见5.7,2011年版的5.4);

f)增加了“视频智能分析应用”(见5.7.2);

g)将“入侵报警系统”更改为“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技术要求”(见第6章,2011年版的第

6章);

h)将“入侵报警系统的人工紧急报警功能”更改为“紧急报警系统”(见6.2,2011年版的

6.3);

i)将“高压电子脉冲围栏式周界入侵探测系统要求”更改为“周界入侵报警系统”(见6.3,

2011年版的6.4);

j)增加了“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各类设备功能及性能的技术规定(见7.2~7.4);

k)增加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一章(见第8章);

l)更改了“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的规定(见第9章,2011年版的第8章);

m)增加了“安全检查及探测系统技术要求”一章,并将2011年版的“便携式炸药探测设备”“毒

气探测系统”“放射性物质探测系统”“易燃液体检测系统”和“X光安检设备”中的内容更

改后纳入(见第10章,2011年版的第9章~第13章);

n)增加了“人体安全检查设备”的技术规定(见10.7);

o)增加了“危险生物因子探测设备”的技术规定(见10.8);

p)增加了“安防集成平台技术要求”一章(见第11章);

q)增加了“测温筛查设备技术要求”一章(见第12章);

r)更改了“实体防范系统技术要求”的规定(见第13章,2011年版的第14章);

s)删除了“安防控制室要求”(见2011年版的第15章);

t)将“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的检验、验收和运行维护”更改为“检验与验收”和“维护保

养”,增加了产品的检验要求,更改了验收和维护保养的规定(见第14章、第15章,2011年版

的第16章);

u)增加了规范性附录“设备探测要求”(见附录A);

v)增加了规范性附录“检验方法”(见附录B)。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0)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上海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福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地下铁道

GB/T26718—2024

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公安局、天津市公安局公共交通治安分局(天津市公安局公共交通治安管理总

队)、重庆市公安局轨道交通分局、杭州市公安局地铁公安分局、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上海市

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国际技贸联合有限公司、上海道肯奇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协同创新轨道交通

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

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银欣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麦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芯影科

技有限公司、唯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智汇云舟

科技有限公司、国科众合创新集团有限公司、中保华安(上海)保安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广拓信息技术

有限公司、安徽中科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英维亚安防科技有限公司、甬隆智能科技(上海)有限

公司、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同济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左鹰、任海、傅源蕾、常青青、陈燕申、顾正宜、张立东、李维姣、何伟、

张铭、胡志毅、徐骁、王伟华、陈嘉敏、成云飞、李昂、张瑾、周明、黄文琦、常远、金洁、龚璐、

沈天明、任生祥、林晓波、郑子武、侯安康、陈康智、兰涛、曾霖、陈宗家、何洁、吴春峰、黄晓燕、

周根华、林鑫炜、谢卫华、杨鋆、白鑫、岳伟、张彦林、程栋、王毅、姚英、王燕平、吴昊、陈楠、

单晓强、宋优才、郑华荣、杜树樱、章泽、王巧雪、张学谦、崔峰科、谢清禄、杨明辉、钱蓉、

谢宝恂、彭志超、赵一斌、唐辉、肖健华、俞涛、陈虹旭、殷伟、周在福、陈加富、黄颋、王雷、

王永、刘海庆、张雪梅、隋国栋、苗俊刚、俞甬。

本文件于2011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GB/T26718—2024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的总体要求、视频监控系统、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出入

口控制系统、对讲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安全检查及探测系统、安防集成平台、测温筛查设备、实体防

护等技术要求、检验与验收以及维护保养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的规划、设计、制造、检验和运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于本文件。

GB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7946脉冲电子围栏及其安装和安全运行

GB8702—2014电磁环境控制限值

GB10408.1入侵探测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10408.4入侵探测器第4部分: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

GB12899—2018手持式金属探测器通用技术规范

GB15208.1—2018微剂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GB15208.2—2018微剂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第2部分:透射式行包安全检查设备

GB15208.5—2018微剂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第5部分:背散射物品安全检查设备

GB15210—2018通过式金属探测门通用技术规范

GB/T15211安全防范报警设备环境适应性要求和试验方法

GB16796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GB17565—2022防盗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

GB/T20271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

GB/T25119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电子装置

GB/T25724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

GB/T28181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B/T30148安全防范报警设备电磁兼容抗扰度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31070.1—20181:

楼寓对讲系统第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GB/T31070.2—2018楼寓对讲系统第2部分:全数字系统技术要求

GB/T31070.3—2018楼寓对讲系统第3部分:特定应用技术要求

GB/T31488安全防范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

GB/T32581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技术要求

GB/T33242数字城市智能卡应用技术要求

GB/T35101信息安全技术智能卡读写机具安全技术要求(EAL4增强)

GB35114—2017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要求

GB/T35273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

1

GB/T26718—2024

GB/T36651信息安全技术基于可信环境的生物特征识别身份鉴别协议框架

GB/T38311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通信协议与接口

GB/T38427.1生物特征识别防伪技术要求第1部分:人脸识别

GB/T38673—2020信息技术大数据大数据系统基本要求

GB/T41482毫米波全息成像人体安全检查设备

GB/T41483—2022基于介电常数技术的液态危险化学品安全检查仪通用技术要求

GB50348—2018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

GB50394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1151—2016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5029安全防范工程通用规范

GB5503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

GBZ127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卫生防护标准

GA374电子防盗锁

GA/T644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

GA/T841—2021基于离子迁移谱技术的痕量毒品/炸药探测仪通用技术要求

GA/T1031—2012泄漏电缆入侵探测装置通用技术要求

GA/T1060.1—2013便携式放射性物质探测与核素识别设备通用技术要求第1部分:γ探测

设备

GA/T1081安全防范系统维护保养规范

GA/T1093—2023安全防范人脸识别应用出入口控制人脸识别技术要求

GA/T1127—2013安全防范视频监控摄像机通用技术要求

GA/T1128—2013安全防范视频监控高清晰度摄像机测量方法

GA/T1158激光对射入侵探测器技术要求

GA1210—2014楼寓对讲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GA/T1211—2014安全防范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1217—2015光纤振动入侵探测器技术要求

GA/T1260人行出入口电控通道闸通用技术要求

GA/T1323基于荧光聚合物传感技术的痕量炸药探测仪通用技术要求

GA/T1343—2016防暴升降式阻车路障

GA/T1344安防人脸识别应用视频人脸图像提取技术要求

GA/T1347—2017信息安全技术云存储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GA/T1395—2017安防掌静脉识别应用图像技术要求

GA/T1756—2020公安视频监控人像/人脸识别应用技术要求

GA/T1757—2020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紧急报警装置

GA/T1779—2021被动式太赫兹成像人体安全检查设备通用技术要求

YD/T1171—2015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

ITU﹘TH.264H系列:音视频和多媒体系统,音视频服务基础活动视频编码:通用音视频服务

的先进视频编码(SERIESH:AUDIOVISUALANDMULTIMEDIASYSTEMSInfrastructureof

audiovisualservices—CodingofmovingvideoAdvancedvideocodingforgenericaudiovisualservices)

ITU﹘TH.265H系列:音视频和多媒体系统,音视频服务基础活动视频编码:高效视频编码

(SERIESH:AUDIOVISUALANDMULTIMEDIASYSTEMSInfrastructureofaudiovisual

services—CodingofmovingvideoHighefficiencyvideocoding)

2

GB/T26718—2024

3术语和定义

GB50348—2018和GB51151—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系统图像systemimage

经前端采集、传输、控制、存储等多个环节后,实时显示及回放显示的图像。

3.2

图像信息延迟时间imagedelay

应用管理平台侧显示图像时刻与对应图像采集发生时刻的差值时间。

3.3

控制信息延迟时间controlinformationdelay

应用管理平台侧发出指令时刻与前端设备启动动作时刻的差值时间。

3.4

数据安全datasecurity

通过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数据处于有效保护和合法利用的状态,以及具备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

能力。

3.5

掌静脉palmvein

手掌静脉血管分布形成的纹理。

3.6

错误接受率falseacceptancerate

将来自非同一人的样本误认为来自同一人的比率。

N

r=1×100%

1N

式中:

r1─错误接受率;

N1─非同一人样本误认为同一人的次数;

N─非同一人样本比对的总次数。

3.7

错误拒绝率falserejectionrate

将来自同一人的样本误认为来自非同一人的比率。

N

r=2×100%

2N

式中:

r2─错误拒绝率;

N2─同一人样本误认为非同一人的次数;

N─同一人样本比对的总次数。

3.8

包裹通过量parcelthroughput

设备在1h内能检查长度为1m的被检物品的数量。

3

GB/T26718—2024

3.9

X射线检查设备智能分析intelligentanalysisofX-rayinspectionequipment

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技术对X射线透视图像内容进行分析,自动识别和标记图像中的物

品,并以文本、图片或视频等方式输出分析结果。

3.10

检出率truepositiverate

检查设备智能分析输出正确的目标数与被检测的样本总数的百分比。

Nt

rtp=×100%

N0

式中:

rtp─检出率;

Nt─输出正确的目标数;

N0─样本总数。

3.11

误检率falsepositiverate

检查设备智能分析输出的目标中,错误目标所占的百分比。

Np

rfp=×100%

Np+Nt

式中:

rfp

─误检率;

Np─分析错误的目标数;

Nt─分析正确的目标数。

3.12

人体成像安全检查设备humanimagingsecurityinspectionsystem

通过采集人体自身辐射,或者目标场景反射的电磁波信号,基于重建算法生成被检区域人体电磁波

图像,用于检查人体体表携带物品的安全检查设备。

3.13

生物因子biologicalfactor

动物、植物、微生物、生物毒素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3.14

危险生物因子hazardousbiologicalfactor

可用作生物武器或用于生物恐怖的生物剂、致病微生物和生物毒素等。

4总体要求

4.1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应包括技术防范系统和实体防范系统。

4.2技术防范系统应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对讲系统、电子巡

查系统、安全检查及探测系统、安防集成平台等。

4.3技术防范系统应具备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4.4技术防范系统应具备时间同步功能。

4.5技术防范系统的通信协议与接口应符合GB/T38311的要求。

4.6安全防范系统产品的安全性应符合GB50348—2018中6.6的要求;电磁兼容性应符合

GB50348—2018中6.7的要求;环境适应性应符合GB50348—2018中6.10的要求;防雷与接地应符

4

GB/T26718—2024

合GB50348—2018中6.11的要求。

4.7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所搭载的设备应符合GB/T25119的要求。

4.8实体防范设施应具有阻挡或延迟风险的能力。

4.9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检验与检测,并通过交

付验收。

4.10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应进行有效维护,确保其安全、可靠。

5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5.1通则

5.1.1视频监控系统宜包括前端采集设备、网络传输交换设备、视频存储设备、显示设备和应用管理平

台等。视频监控系统的部分组成设备与其他系统合用时,该设备的功能及性能要求应符合本章要求。

5.1.2视频监控系统应具备图像采集、传输、监视、存储、回放、控制和管理等功能,应接受安防集成

平台的联动和功能调用。

5.1.3视频监控系统图像分辨率不应小于1920×1080。

5.1.4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编码应至少符合GB/T25724、ITU﹘TH.264或ITU﹘TH.265的要求中的

一种。

5.1.5视频监控系统宜采用IP网络组网,信息交换、传输、控制的功能和性能应符合GB/T28181的

要求。

5.1.6当照度条件大于或等于300lx时,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显示和回放图像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a)按五级损伤制评定,系统图像质量主观评价不低于4级;

b)系统信噪比(SignaltoNoiseRatio,SNR)不小于45dB;

c)图像水平分辨力不小于800TVL;

d)图像灰度等级不小于10级;

e)视频帧率不小于25f/s。

5.1.7视频监控系统传输时延应满足下列要求:

a)本地图像调用时,图像信息延迟时间不大于500ms,控制信息延迟时间不大于300ms;

b)异地图像调用时,图像信息延迟时间不大于2s,控制信息延迟时间不大于1.5s;

c)服务质量(QualityofService,QoS)等级符合YD/T1171—2015中交互类别1级的相关规定。

5.1.8视频监控系统传输带宽应满足设计确定的前端设备接入、后端调用、视频回放等功能要求。

5.1.9视频监控系统应能全天不间断运行,宜配置外部失电保障措施。

5.1.10视频监控系统及各组成设备应能自动校时,与中国国家标准时间的偏差不应大于1s。

5.2前端采集设备

5.2.1前端采集设备最低可用照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a)彩色模式不小于1lx/F1.2;

b)黑白模式不小于0.1lx/F1.2。

5.2.2前端采集设备应能自动适应环境照度的变化,宜具备逆光补偿功能。

5.2.3前端采集设备应具备字符叠加功能。

5.2.4前端采集设备宜具备本机存储功能,配置该功能时,本机存储时长不宜小于3h。

5.2.5云台可控式变焦设备应设有预置位,云台或变焦停止操作后,应在2min±0.5min内自动复位至

预置状态。

5.2.6前端采集设备采集图像的几何失真不应大于5%。

5

GB/T26718—2024

5.2.7采集轨行区图像的车载设备图像采集帧率不宜小于50f/s,其他区域的设备图像采集帧率不应小

于25f/s。

5.2.8前端采集设备的网络安全措施应符合GB35114—2017中A级安全前端设备的要求。

5.3网络传输交换设备

5.3.1网络传输交换设备背板带宽应满足高清视频实时调用、回传、历史检索下载以及各类识别分析业

务的传输要求,设备选型应预留不少于20%的带宽余量。

5.3.2网络传输交换设备无线通信网络数据丢包率应小于5‰,有线通信网络数据丢包率应小于

0.1‰。

5.3.3以1518B的数据帧为基准数据包时,网络传输交换设备时延不应大于500μs;时延抖动不应大

于5μs;丢包率宜小于0.1‰。

5.4视频存储设备

5.4.1视频存储设备应采用数字方式记录。

5.4.2视频存储设备应对所接入前端采集设备提供的数据进行连续记录。

5.4.3视频存储设备应具备对数据检索、访问、修改、导出等操作的权限设置功能;应具备对各项操作

的记录功能,记录保存时长应满足管理要求;导出的视频记录文件应内嵌并显示调用者相关信息。

5.4.4视频存储设备检索及回放应符合GA/T1211—2014中6.4的相关要求。

5.4.5视频存储设备存储的视频帧率不应小于25f/s,图像分辨率不应小于1920×1080。

5.4.6视频存储设备应具备同时配置多种存储时长功能,车载视频存储设备应具备上电自动记录功能。

5.4.7当前端采集设备配置本机存储功能时,在网络中断恢复后,视频存储设备应自动进行补录。

5.4.8视频记录文件宜采用数字防伪、防篡改技术措施。

5.4.9视频存储设备采用云架构存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数据记录应至少采用分布式奇偶校验的独立磁盘结构(RAID5)、两种存储的奇偶校验码的磁

盘结构(RAID6)、多副本、纠删码等数据可靠性保护措施中的一种;

b)访问安全应符合GA/T1347—2017中5.1的规定;

c)数据安全应符合GA/T1347—2017中5.2.1~5.2.5、5.2.7和5.2.8的规定;

d)安全管理应符合GB35114—2017中6.11和GA/T1347—2017中5.3的规定。

5.4.10视频存储设备应具备电源、系统和控制器冗余措施。

5.5显示设备

5.5.1显示设备分辨率不应小于系统图像分辨率。

5.5.2显示设备宜具备对截屏、屏幕前拍摄和录像行为侦测及报警的功能。

5.6应用管理平台

5.6.1应用管理平台应具备用户使用权限控制及管理功能。

5.6.2应用管理平台宜具备电子地图显示功能。

5.6.3应用管理平台应符合下列要求:

a)满足安防集成平台的功能调用及数据访问;

b)具备实时图像的浏览,以及视频记录文件的查询、回放、下载等功能;

c)电客列车内设置的视频监控应用管理平台,采集车载前端采集设备所在车厢位置、车体号、视

频监控设备的状态及告警等信息。

5.6.4应用管理平台宜符合下列条款:

a)具备与出入口控制系统、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安全检查及探测系统、电子巡查系统等系统间

6

GB/T26718—2024

联动的接口;

b)电客列车内设置的视频监控应用管理平台,实现与乘客紧急对讲系统、车门系统、火灾报警系

统等与公共安全相关系统的功能联动,将报警事件及联动短视频或抓拍图像实时推送至所属安

防集成平台。

5.7基于视频监控系统的图像识别及智能分析应用

5.7.1人脸/人像识别应用

5.7.1.1人脸/人像识别应用宜采用特征识别与数据比对分离架构。

5.7.1.2人脸识别应用应能对视频图像中符合两眼间距不小于60像素、水平转动角度不超过±30°、俯

仰角不超过±20°、倾斜角度不超过±45°且无遮挡脸部主要区域饰物的人脸数据进行识别,并获取人脸

图像和位置,人脸图像提取技术要求应符合GA/T1344的要求。

5.7.1.3人像识别应用应能对采集图像中不小于64×128像素人像特征进行提取,误检率不应大于1%,

检测率不应小于95%。

5.7.1.4单台前端人脸采集识别设备对画面中静态或动态人脸同时进行识别的数量宜大于或等于

20个,宜采用人脸指示框进行标识和跟踪。

5.7.1.5人脸/人像识别应用宜具备人像属性分析功能,包括对性别、年龄段、上衣和下装颜色和类

型、佩戴饰物等的识别。上述信息输出时,应对敏感个人信息实施去标识化处理。

5.7.2视频智能分析应用

5.7.2.1视频智能分析应用的告警延迟时间不应大于3s。

5.7.2.2视频智能分析应用宜具备对指定人员从进站至离站的全程检索追踪分析的功能。

5.7.2.3当车站公共区、列车客室、列车驾驶室等重点区域设有视频智能分析系统应用时,视频监控系

统宜具备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关联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