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17/T 169.32-2019 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 第32部分 狂犬病
DB4117/T 169.32-2019 Animal Epidemiology Survey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Part 32: Rabies Disease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9年09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
DB4117
驻马店市地方标准
DB4117/T169.32—2019
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
第32部分狂犬病
2019-09-30发布2019-09-30实施
驻马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117/T169.32—2019
前言
为了规范动物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保证为动物狂犬病的疫情风险评估与预警预报提供依据,
在参照《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则》和有关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基础上,结
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驻马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驻马店市畜牧兽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驻马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上蔡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正阳县动
物卫生监督所、正阳县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平舆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平舆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河南后
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汝南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薛双、许瑞、郭小玲、陶顺启、赵素贞、陈娇君、孟俊、李坤、许二飞、刘明
莉、秦甫英、姬彦波。
1
DB4117/T169.32—2019
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
第32部分狂犬病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动物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任务、范围、工作程序及工作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辖区内动物狂犬病的发生情况、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免疫情况、流行强度及流行
规律的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639狂犬病诊断技术
GB/T36789动物狂犬病病毒核酸检测方法
NY/T541兽医诊断样品采集、保存与运输技术规范
DB4117/T169.1-2014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则
国家动物狂犬病防治计划(2017-2020年)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
统,引起狂暴不安和意识紊乱等症状,最后麻痹、衰竭而死。发病率不高,病死率高达100%。
3.2动物疫情测报网络
简称测报网络,是由市、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为监测主体,以部分养殖企业为监测网点所组成
的动物疫情测报系统。全市测报网络分为市级和县级。
3.3市、县级测报网络
分别指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的测报网络。
3.4市、县级动物疫情测报网络监测网点(简称市、县级监测网点)
分别指由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监测的样品采集点。
4诊断指标
2
DB4117/T169.32—2019
4.1流行特点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6个月,短的为10天,长的可达一年以上。人和温血动物对狂犬病毒都有易感
性,犬科、猫科动物最易感。发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这些动物的唾液中含有大量
病毒。本病主要通过患病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动物亦可通过皮肤或粘膜损伤处接触发病或带毒动物
的唾液感染。
4.2临床症状
狂犬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狂躁不安、意识紊乱,死亡率可达100%。
4.2.1犬的临床症状
一般分为狂暴型和麻痹型两种类型。
狂暴型可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整个病程为6~8天,个别可达10天。前驱期约为半天到2
天。病犬精神沉郁,常躲在暗处,不愿和人接近或不听呼唤,强迫牵引则咬畜主;食欲反常,喜吃异物,
喉头轻度麻痹,吞咽时颈部伸展;瞳孔散大,反射机能亢进,轻度刺激即兴奋,有时望空扑咬;性欲亢
进,嗅舔自己或其他犬的性器官;唾液分泌逐渐增多,后躯软弱。兴奋期约2~4天,病犬高度兴奋,表
现狂暴,常攻击人和其他动物。狂暴和沉郁交替出现,疲劳时卧地不动,不久又立起,表现一种特殊的
斜视惶恐表情。随病势发展,陷于意识障碍,反射紊乱,显著消瘦,吠声嘶哑,眼球凹陷,散瞳或缩瞳,
下颌麻痹,流涎和夹尾等。麻痹期约1~2天。下颌下垂,舌脱出口外,流涎显著,后躯及四肢麻痹导致
卧地不起,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
麻痹型的兴奋期很短或只有轻微兴奋表现即转入麻痹期。表现喉头、下颌、后躯麻痹,流涎显著、
吞咽困难和恐水等,经2~4天死亡。
4.2.2猫的临床症状
一般为狂暴型,症状与犬的相似,但病程较短,出现症状后2~4天死亡。发病时常蜷缩在阴暗处,
受刺激后攻击其他动物和人。
4.2.3其他动物的临床症状
牛、羊、猪、马等动物发生狂犬病时,多表现为精神兴奋、性欲亢进、流涎和具有攻击性,最后
麻痹衰竭而死。
4.3实验室诊断
4.3.1样品采集
按照GB/T18639和NY/T541的规定执行并填写样品采集登记表(详见附录D)。
4.3.2免疫荧光试验按照GB/T18639规定执行。
4.3.3小鼠和细胞培养物感染试验按照GB/T18639规定执行。
4.3.4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或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按照GB/T36789规定执行。
4.4结果判定
4.4.1疑似患病动物
被发病动物咬伤或符合4.2的动物判定为疑似患病动物;符合4.3.4检测结果呈阳性的动物,判定为
疑似患病动物。
3
DB4117/T169.32—2019
4.4.2患病动物
4.4.2.1免疫荧光试验或小鼠和细胞培养物感染试验呈阳性结果,判定为患病动物。
4.4.2.2被发病动物咬伤或符合4.2的疑似患病动物,同时符合4.3.4检测结果呈阳性的动物判定为患
病动物。
5常规调查
对市辖区内犬、猫、牛、羊、猪、马养殖场户、交易市场、兽医门诊等市、县级监测网点开展的日
常流行病学调查。
5.1目的任务
调查辖区内动物狂犬病的发生情况,了解其临床症状、免疫情况、流行强度和流行规律。
5.2常规调查程序
5.2.1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县级监测网点为流行病学调查点,每月实施1次,进行连续性调
查,每月对辖区内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同时填写附录A和附录B并上报至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5.2.2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市级监测网点为流行病学调查点,每月实施1次,进行连续性调
查,每月对全市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同时填写附录A和附录B并上报至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5.3常规调查要求
采用现场调查、问卷调查和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填写常规流行病学调查表及
相关养殖场信息(见附录A和附录B);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及时编制动物疫情监测预警信息,同时按照有
关程序处理。
6紧急调查
在常规调查过程中发现因狂犬病较短时间内出现大批量动物发病或死亡,且蔓延较快时启动的流行
病学调查。
6.1目的任务
核实疫情、查明疫源、确定三间(时间、空间和群间)分布;分析疫情风险因素及可能扩散范围;
预测疫病爆发或流行趋势,提高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为有效控制、为扑灭动物狂
犬病提供科学依据。
6.2紧急调查程序
6.2.1市、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或调查中发现较短时间内出现大批量因动物狂犬病发
病或死亡的确诊病例,应立即核实信息,启动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并填写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见附录C),
同时按规定程序上报。
6.2.2符合被发病动物咬伤或4.2临床特征的动物,临床初步怀疑存在狂犬病病毒感染。
6.2.3样品送检
按国家规定程序采集样品,包装、送检、确诊。
4
DB4117/T169.32—2019
6.2.4现场调查人员详细、全面、准确收集相关信息,分析疫病来源,推测发病的原因,判断疫情发
展趋势。
6.2.5调查评估报告
调查结束后,及时撰写调查评估报告并按规定程序审核上报。内容包括疫情发生的总体情况、引起
发病的主要原因、应采取的防控措施等。
6.3紧急调查要求
市、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明确专人负责动物疫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严格执行紧急调
查程序。
5
DB4117/T169.32—2019
A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狂犬病常规流行病学调查表
县(区)填表日期:年月日
场/户名称联系电话
1.开始饲养时间:年月。
2.饲养动物种类:□A.犬□B.猫□C.其它
3.饲养品种:。
基本情况
4.饲养数量:只。
5.来源:□A.自繁自养□B.从养殖场购入
□C.省内收购/贩运□D.省外收购/贩运
1.犬类免疫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62/T 743-2001 西瓜品种 兰州红板2号 2001-10-15
- DB62/T 745-2001 辣椒品种 陇椒2号 2001-10-15
- DB62/T 751-2001 庆阳地区烟草品种 红花大金元 2001-10-15
- DB62/T 748-2001 萝卜品种 平凉脆优 2001-10-15
- DB62/T 746-2001 辣椒品种 兰椒3号 2001-10-15
- DB62/T 766-2001 庆阳地区烤房建造技术规程 2001-10-15
- DB62/T 735-2001 甜菜品种 陇糖4号 2001-10-15
- DB62/T 749-2001 食用菌品种 平菇2号 2001-10-15
- DB62/T 742-2001 向日葵品种 食葵H1 2001-10-15
- DB62/T 744-2001 甜瓜品种 甘密宝 200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