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1358-2008 喷气燃料过滤分离器通用技术规范

GB/T 21358-2008 Specifications for aviation jet fuel filter/separators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4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1358-2008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8-01-14
实施日期
2008-05-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分离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喷气燃料过滤分离器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检验方法、质量评定程序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以及性能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流量不大于6 000 L/min喷气燃料过滤分离器。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承天倍达过滤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起草人:
张虎、梁立杰、赵忠、白静、李明、侯海瑞、邓炳华
出版信息:
页数:43页 | 字数:81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道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ß/T21358--2008

喷气燃料过滤分离器通用技术规范

Specificationsforaviationjetfuelfilter/separators

2008-01-14发布

2008-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21358--2008

目。吕

本标准修改采用API/IP1581:2002((航空喷气燃料过滤分离器技术规范及质量合格鉴定方法》

(英文版)。

本标准根据API/IP1581:2002重新起草。为了便于比较,在资料性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条款

和API/IP1581:2002条款的对照一览表。

由于我国法律要求和工业的特殊需要,本标准在采用API/IP1581:2002时进行了修改。附录B中

给出了详细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以供参考。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一"本规范"一词改为"本标准"

二一用小数点"飞"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一一删除APIν/1四P1581:20∞02标准的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分离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承天倍达过滤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虎、梁立杰、赵忠、白静、李明、侯海瑞、邓炳华。

本标准是首次发布。

I

GB/T21358-2008

喷气燃料过滤分离器通用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喷气燃料过滤分离器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检验方法、质量评定程序及标

志、包装、运输和贮存以及性能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流量不大于6000L/min喷气燃料过滤分离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50钢制压力容器

GB/T1793航空燃料水反应试验法

GB/T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l部分:按接收质量限C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CGB/T2828.1-2003,IS02859-1:1999,IDT)

GB/T3555石油产品赛波特颜色测定法(赛波特比色计法)

GB65373号喷气燃料

GB/T6539航空燃料与锢分燃料电导率测定法

GB/T8019车用汽油和航空燃料实际肢质测定法(喷射蒸发法)(GB/T8019-1987,neqIS06246:

1981)

GB/T13306标牌

GB/T21357-2008喷气燃料过滤分离器相似性技术规范

JB/T4711压力容器涂敷与运输包装

SH/T0766T1602喷气燃料抗磨添加剂

IS012103-1道路车辆用于滤清器评价的粉尘试验第l部分:亚利桑那试验粉尘

ASTMD1655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燃料的规范

ASTMD2276航空燃料中颗粒污染物试验法

ASTMD2624含静态耗散器添加剂的航空馆出油的电导率的试验方法

ASTMD3240航空涡轮燃料非溶解水试验方法

ASTMD3948用便携式分离器测定航空涡轮机燃料的水分离特性的试验方法

ASTMD4171燃料系统防冻剂规范

M1L-PRF-25017燃料中的抑制剂、防腐/润滑改良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过滤分离器fiIter/separator

装有聚结滤芯和分离滤芯能连续地从喷气燃料中滤除杂质和水分的容器。

注1:过滤分离器的结构可以是立式或卧式的思

1

注2:过滤分离器可以是两级或多级的。两级系统是容器内装有聚结滤芯和分离滤芯。燃料通过聚结滤芯流入容

器,再通过分离滤芯流出容器囚多级系统是在二级系统的基础之上增设一个或多个附加级。附加级可以是安

装在分离滤芯内的能在水分含量超过规定要求时,切断燃料流动的装置(或吸附级)。附加级也可以是安装在

聚结滤芯内的能滤除颗粒污染物预过滤装置。

3.2

聚结滤芯filterjcoalescer

去除燃料中的杂质,并且能将燃料中的细小水滴聚结成尺寸较大的(能够在容器中被去除)水珠的

过滤元件。

3.3

分离滤芯separator

防止燃料将水珠(由聚结滤芯聚结而成)从壳体内挟带出去的过滤元件。

3.4

起始压差initialdifferentialpressure

新滤芯或过滤分离器在额定流量下清洁无水的燃料通过时的压降。

3.5

纳污容量solidsholdingcapacity

滤芯或过滤分离器达到规定的压差时所能够容纳的固体污染物总量。

3.6

滤芯结构强度structuralstrengthofelement

在不发生结构破坏、不丧失功能的前提下滤芯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差。

4分类

4.1根据纳污容量和脱水能力将过滤分离器分为S、&-LD两类。

4.2S类过洁、分离器适用于喷气燃料中水分和杂质含量较高的场合。其过滤性能应满足5.1.3.1的

要求。

4.3&-LD类过滤分离器适用于喷气燃料中水分含量较高但杂质含量轻微的过滤场合。其过滤性能应

满足5.1.3.2的要求。

4.4鉴定合格的S类过滤分离器在同样流量下可作为&-LD类使用。

5技术要求

5.1工作性能

5.1.1露后燃料的污染含量

按附录C的规定进行试验,其滤后燃料的污染程度应满足如下要求z

a)固体杂质含量不大于0.26mg/L;

b)游离水含量体积分数不大于15μL/L;

c)燃料纤维含量不大于每升10根。

5.1.2纤维脱落

滤后燃料中长度与直径之比大于或等于10.并且长度大于或等于100μm的任何颗粒均应看作是

从滤芯中脱落的纤维,滤后燃料中纤维含量应不大于每升10根。

5.1.3纳污容量

5.1.3.1S类过滤分离器应满足

单位额定流量CL/min)的纳污容量大于等于1.43gC以19mg/L的浓度注入75rnin);

一一一在容纳了规定数量67%的固体杂质(过滤试验进行50min)时,压差应不超过105凹的

2

GB/T21358--2008

二在容纳了全部规定的固体杂质(过滤试验进行75min)时,压差应不超过315kPao

5.1.3.2S-LD类过谑分离器应满足

纳污容量不作要求;

牛二在滤芯试验中,压差达到155kPa时,保持45min;

在整机试验中,压差达到105kPa时,保持45mino

5.1.4起始压差

聚结滤芯的起始压差应不超过42kPa。

过滤分离器的起始压差应不超过70kPao

5.1.5滤芯的结构强度

聚结滤芯结构强度应不小于520kPao

5.1.6结构完整性

在进行单支和整机实验后,聚结滤芯的介质和结构不应发生泄漏、撕裂等损坏。

注:聚结滤芯棉套变色在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下不能证明其结构完整性被破坏。

5.1.7滤芯的憎水性能

分离滤芯应能承受6cm的静水压力试验,滤网、滤网接缝及端盖粘接处不应有泄漏。

5.1.8相害性

聚结滤芯和分离滤芯应通过附录C中C.7的试验。

5.1.9环境性能

整机在54'C~+71'C的温度范围内不应受到不利的影响;当浸于清水、盐水或航空燃油时,滤芯

的介质、垫片、密封材料和壳体的内壁涂料不应受到损坏,并且不应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5.2机槌性能

5.2.1壳体的结构和设计

5.2.1.1设计标准

过滤分离器壳体的设计和制造应符合GB150的有关规定。

5.2.1.2结构材料

与燃料接触的所有金属部件,除引压管之外,均不应采用铮、铜、辅以及它们的合金。壳体材料应为

不锈钢、阳极氧化处理的铝、碳钢。碳钢壳体内壁应加涂白色或浅色的环氧树脂涂层。

5.2.1.3放气口和压力释放口

过滤分离器的壳体应设放气口和压力释放口。放气口应设在壳体的最高点,压力释放口应安装安

全间。

5.2.1.4取样口

应设置在过滤分离器的进口和出口处,最小尺寸应能够安装Rcl/4的标准管螺纹接头组件或其他

相近尺寸的组件。

5.2.1.5引压口

应设置引压口,其上安装的压力表应能读取壳体的进、出口的压力和总压差。对于多级系统,压力

表应能测量通过聚结滤志的压差及通过分离滤芯和附加级的压差。

5.2.1.6清洗检查口

应设置清洗检查口以检查和清洗壳体内的沉淀槽、隔板、托盘等。在设计和结构允许时,可设置一

个DN100的清洗孔。

5.2.1.7放水口(取样口)

在进口、出口部件的最低点和隔板的最低点焊接一个单头管接头作为放水口(取样口),隔板坡度应

不小于3%。

3

08

5.2.1.8抽水管、取样管和雄气口

所有放水管、取样管和放气口的布置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员的伤害和对环境的破坏囚

5.2.1.9沉淀槽

沉淀槽应设置在过滤分离器的最低端,沉淀槽的体积取到达分离滤芯托架、聚结滤芯托架或滤芯最

低点的体积中的最小者。制造沉淀槽时因焊接产生的隆起和变形,不应阻碍液体流进沉淀槽。

5.2.1.10标牌

在筒体的外壁应设置永久性的压力容器标牌和产品标牌。

5.2.1.10.1压力容器标牌

压力容器标牌的内容应符合GB150的要求。压力容器标牌应包括z

a)制造单位名称和制造许可证号码;

b)制造单位对该容器产品的编号;

c)制造日期z

d)设计压力(含不同工况条件下的不同设计压力h

e)最大允许工作压力;

f)试验压力;

g)设计温度(含不同工况条件下的不同设计温度h

h)容器重量;

i)容器类别;

j)容器设计标准。

5.2.1.10.2产晶标牌

产品标牌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z

a)产品型号和序号;

b)产品种类和类型;

c)额定工作流量;

d)聚结滤芯和分离滤芯的数量和型号F

e)壳体端盖密封垫材料及零件号F

f)允许通过隔板的最大压差:

g)沉淀槽体积z

h)推荐的滤芯更换压差F

i)推荐的滤芯安装力矩;

j)产品执行的国家标准号:

k)制造商和制造日期。

5.2.1.11设计E力

0

壳体的设计压力(最大工作压力)在35C时应不低于1.0MPa或应满足用户要求。

5.2.1.12水压试验

5.2.1.12.1过滤分离器壳体应按GB150的要求进行水压试验。

2.2进口托盘(进料腔)应用0.8MPa的压力进行水压试验。

5.2.1.12.3在多级系统中,出口托盘(出料腔)应以0.8MPa的压力和多级系统规定的压力中大者进

行试验。

5.2.1.13进口和出口标记

进口、出口和沉淀槽放水口均应有永久性的标记。

4滤芯托架

滤芯长度大于460mm时,过捷分离器应设置滤芯托架。如果所采用的固定方法不能保证托架与

4

Gß/T21358-2008

壳体壁之间的电传导,应将托架单独连接在壳体上。托架上的滤芯固定装置应能够适应轴心稍偏的

洁、芯。

5.2.1.15滤芯装放口

除特妹安装要求外,均应利用带有悬挂式或旋转式装置的壳体盖子。宜使用活结螺栓连接壳体盖

子。除用户另有要求外,壳体的长度与直径之比应满足下列要求:

a)当壳体直径不大于600mm时,L/D应不大于1.75;

b)当壳体直径大于600mm时,L/D应不大于2.5。

其中:

L-一一-从隔板或托盘到端盖开口的距离;

D一一壳体的内径。

5.2.1.16滤芯间醋

滤芯表面与壳体内壁间距应不小于13mm,相邻滤芯表面间距应不小于13mm,洁、芯中心间距应

不小于165mmo

5.2.L17密封垫圄

密封垫圈应由氟橡胶、丁睛橡胶或性能相当的材料制成,不应使用含有石棉的软木密封垫和垫片。

5.2.1.18外观

应除去壳体外表的杂质、油脂、铁锈及碎屑。除另有规定外,应涂以符合要求的金属底漆。所有的

标牌、压力表及类似部件在涂漆前应加以遮盖。

5.2.1.19壳体的洁净度

壳体内所有与喷气燃料接触的表面应元杂质(喷砂残粒)、金属屑、水及潜在的化学污染物。

5.2.2滤芯的结构与设计

5.2.2.1滤芯密封

滤芯连接应采用下列方法之一进行密封:

a)平垫密封滤芯采用平垫对元锋V形刀口密封,V形截面的高度应为1.5+~.15mm;

b)螺纹头洁、芯采用压缩O型圈或平垫对a)所述的V形刀口密封;

c)平头滤芯采用合适的密封垫、垫圈或嵌有0型圈的垫圈密封端盖,保留拉杆的螺纹端;

d)活塞式O型圈。

结构材料

与燃料接触的所有金属部件不应含有辑、锅、铜。滤芯的金属元件应是不易腐蚀的。所有材料在化

学性质上应与燃料相容。密封件应由氟橡胶、了睛橡胶或性能相当的材料制成。

端盖

滤芯端盖及有关金属件的设计应能防止水分的滞留。端盖应至少能承受200%的推荐安装力矩,

而不发生永久变形、破裂或损坏。完整的滤芯应能够承受125%推荐的安装力矩。

滤芯安装基座

螺纹式安装基座应安装牢固以防止在取出滤芯时发生转动。设计的基座应至少能够承受150%的

推荐安装力矩,而不发生永久变形、破裂或损坏。

5.2.3必备附件

压差测量设备

应采用直读式压差计。当多级系统过滤时,应对聚结滤芯、分离滤芯(含监控级)分别设立压差计。

压差计的低压端应安装一个三通间,当间转到"断开"的位置时,压差计与大气相通。如果用户要求对压

差计进行标定,应提供安装标准压力表的快速接头。

放气阔

如果相连的管线会使壳体跑油井因空气通过放气间进入壳体而将燃料放空,则应安装一个开启压

力为7.0kPa的软密封止田间。

安全阎(泄压阎)

安全间开启压力不应大于壳体的设计压力。

在结取样接头

在线取样接头应采用自封快卸式接头,并且能在各种流动状态下从管线中取出有代表性的油样。

放水阀

放水间应动作可靠,元泄漏。

防水装置

用于给飞机加油的过捷、分离系统应安装下列一种防水装置z

a)符合要求的水塞断流装置;

b)符合要求的沉淀槽水位显示或报警装置;

c)吸水(限流)多级装置。吸附级的压差在整个试验期间应不超过100kPa。

5.2.4可选附件

水塞断流装置

可安装水压载型的或弹簧加载型的水塞断流装置。

沉淀槽水位报警装置

应能在过滤分离器的沉淀槽积满水时报警。

沉淀槽加热器

在寒冷地区可加装电热套或浸没式沉淀槽加热器。

限流器

当过滤分离器并联安装时,应在每台过滤分离器上游安装限流器。

6试验方法

6.1性能试验

过滤分离器及滤芯的性能试验应按附录C要求进行。

6.2水压试验

6.2.1壳体的水压试验应按GB150的要求进行。

6.2.2托盘(进料腔、出料腔)的水压试验应在0.8MPa的压力下保持15mino

6.3憎水性能试验

分离掠芯的憎水性能试验装置见图1。将分离滤芯两端密封好,并安装在夹具上,浸没水中,转动

滤芯二周,同时进行目视检查。

\2

3

1十一分离滤芯;

2一一试验水槽;

3一一试验用水。

图1

分离滤芯试验装置

6

GB/T21358-2008

6.4相容性试验

滤芯相容性试验应按C.7中规定进行。

6.5相似性审查

过滤分离器的相似性的审查应按GB/T21357-2008进行。

7质量评定程序

7.1检验类型

检验分为鉴定检验和质量一致性检验。水分离指数分析方法应按ASTMD3948规定,实际胶质含

量分析方法应按GB/T8019规定,水反应分析方法应按GB/T1793的规定,颜色测定方法应符合

GB/T3555的规定。

7.1.1鉴定检验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鉴定检验。鉴定检验合格后方可生产。

a)新研制的产品投入正式生产;

b)因产品的设计、工艺或使用材料的改变影响到产品性能时应进行有关项目的检验;

c)质量一致性检验结果与上次鉴定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d)国家技术监督机构要求的鉴定。

鉴定检验应由行业主管部门指定的机构或技术专家进行见证试验和检验。

7.1.1.1技术文件

鉴定检验时制造商应提交下列文件:

a)设计任务书;

b)设计图样;

c)技术条件;

d)使用说明书;

e)试验报告;

f)试用报告。

7.1.1.2样晶

鉴定检验时整机和壳体样品不少于两台,滤芯应不少于6支。

7.1.2质量一致性检验

批量生产的产品在出厂前应进行质量一致性检验,规定的检验项目全部合格后方可发给产品合格

证,允许出厂。

7.1.2.1检验批

每个提交检验批应由在同一时期内以同样的工艺、结构和材料生产出的产品组成。过滤分离器壳

体每个检验批不得超过100台,聚结滤芯或分离滤芯每个检验批应不超过3000支。

7.1.2.2抽样方案

对于不能进行100%检验的检验项目,根据GB/T2828.1的规定按表l规定的取样方案,从每个检

查批内随机抽取产品样品。

表1谑芯抽样检查方案

AQL(接收质量限)=4.0%

样品

每批滤芯数数

合格判定数不合格判定数

2O2

第批样品

O~1000

212

第批样品

'

7

表1(续)

AQL(接收质量限)4.0%

每批滤芯数

样品数

合格判定数不合格判定数

2

第批样品3。

1001~3000

第一批样品32

7.1.2.3批合格或不合格的判断

若第一批样品中发现的不合格品数小于或等于第一合格判定数,则判断该批是合格的。表1列出

了滤芯抽样检查方案。

若在第一批样品中发现的不合格品数,大于或等于第一不合格判定数,则判断该批是不合格的。

若在第一批样品中发现的不合格品数,大于第一合格判定数,同时小于第一不合格判定数,则抽取

第二样品进行检查。若在第一和第二样品中发现的不合格品的总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合格判定数,则判

断该批是合格的,相反,若大于或等于第二不合格判定数,则判断该批是不合格的。

7.2检验项目

过滤分离器应按表2所规定的项目进行检验。

表2检验项目

质量一致性检验

鉴定检验

检验项目

整机

聚结滤芯壳体整机聚结滤芯分离滤芯壳体

分离滤芯

外观逐件逐件逐件

逐件逐件逐件逐件逐件

水压试验逐件

逐件

逐件抽样

憎水性能

相容性试验逐件

环境试验逐件逐件

逐件

工作性能a

逐件逐件逐件

抽样抽样

相似性审查b

逐件

逐件

注:一表示不做。

a工作性能试验应由有资格的技术专家到现场进行见证试验。

b

如果要鉴定的过滤分离器与已鉴定合格的过滤分离器(通过整机试验)具有相似性,则不必进行整机试验。

8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8.1标志

应在过滤分离器筒体明显部位设置永久性的标牌。标牌尺寸规格应符合GB/T13306的要求,内

容应符合5.2.1.10的要求。过滤分离器壳体上应标注喷气燃料流向的永久性标记。每支滤芯上应对

型号和制造日期做永久性标记,滤芯标记应易于观察,用作滤芯标记的材料不应对燃料造成污染,不应

受燃料的影响。

8.2包装

8.2.1壳体的包装

过滤分离器壳体的包装应符合JB/T4711的要求。

8.2.2谑芯的包装

应先用聚乙烯或类似的材料的塑料袋(袋中应放干燥剂)包装,再用纸盒单个包装。

应用瓦楞纸箱对单个包装好的滤芯进行成箱包装,每箱数量根据滤芯的具体尺寸而定,但每箱的重

8

GB/T21358--2008

量应不超过30kg,

应在塑料袋或包装箱上明确标出推荐的滤芯安装力矩、更换压差和使用寿命。

8.3随行文件

过滤分离器的随行文件应用塑料袋封装,随行文件应包括:

a)产品合格证;

b)产品使用说明书;

c)装箱单;

d)随机备附件清单;

e)安装图;

f)试验报告;

g)相似性数据表;

h)其他有关技术资料。

8.4运输

过滤分离器的运输应严格按照JB/T4711进行。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过滤分离器壳体刮伤和碰

伤,应对内部零部件应进行适当的固定,防止其摆动或晃动,避免对其自身的损伤或过捷、分离器壳体内

部涂层的损伤。

8.5贮存

过滤分离器应水平或垂直单放贮存,应防止刮伤或机械破损。

成箱包装的滤芯可码放,码放不宜超过四层,包装箱上不应有重物压放。滤芯应放置在相对湿度小

于80%、温度在一150C~400C的无腐蚀性介质场所中,应远离热源,避免日晒雨淋。

滤芯的贮存期不宜超过两年。

9

08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章条号与API/IP1581:2002章条编号对照

表A.1给出了本标准章条号与API/IP1581:2002章条编号对照一览表。

襄A.1本标准章条号与API/IP1581:2002章条编号对照

对应的API/IP1581:2002章条编号

本标准章条编号

11.1的(a)

21.2部分内容

3.12.1.1

3.2

2.1.2第一句

3.32.1.3

3.4

3.5

3.6

2.1.4

2.1.5

2.2

4.22.3.2

4.32.3.3第一句

2.3.4

2.4.1

4.42.4.2

5.1.13.1.1

5.1.23.1.2

5.1.33.1.3

5.1.43.1.4.1部分内容

5.1.53.1.5部分内容

5.1.63.1.6

5.1.7

5.1.84.6.1

5.1.94.6.2

5.2.1.1部分内容

5.2.1.2.1前三句

5.2.1.3

5.2.1.4第二句

5.2.1.5

10

GB/T21358--2008

表A.1(续)

对应的API!IP1581:2002章条编号

本标准章条编号

5.2.1.6部分内容

5.2.1.7

第一句和第四句

5.2.1.8

5.2.1.10部分内容

5.2.1.110

5.2.1.121

5.2.1.132

5.2.1.14

3部分内容

5.2.1.153.2.2.14

5.2.1.16

5第二句和第三句

5.2.1.17

6第一句

5.2.1.183.2.2.17前三句

8

5.2.1.199

3.2.3.1

8.1

8.2.2第二、三、四句

5.2.3.1部分内容

第二句

第三句

第一句

6

11

08

表A.H续)

本标准章条编号对应的PlPI/IP1581:2002章条编号

7

8

附录A

附录B

4

附录C

附录A

附录D

附录E

表3和表6表7

附录F

附录G

12

GB/T21358-2008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与API/IP1581:2002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

表B.l给出了本标准与API/IP1581:2002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

表B.1本标准与API/IP1581:2002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

本标准章条号技术差异原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关联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