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53.1-2020 建筑消防设施检验规程 第1部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DB15/T 353.1-2020 Fire Protection Equipment Inspection Regulations Part 1: Automatic Fire Alarm System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9年10月
-
2020年05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5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220.99
C80
DB15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DB15/T353.1—2020
代替DB15/353.1-2009
建筑消防设施检验规程
第1部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Testingcodeforfireprotectionsystems—Part1:automaticfirealarmsystem
2020-05-25发布2020-06-25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5/T353.1—2020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要求..............................................................................1
3.1一般要求......................................................................1
3.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形式..........................................................1
3.3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的划分......................................................2
3.4布线..........................................................................2
3.5火灾探测器....................................................................5
3.6手动火灾报警按钮..............................................................8
3.7火灾报警控制器................................................................9
3.8火灾显示盘...................................................................11
3.9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13
3.10电气火灾监控设备............................................................15
3.11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16
3.12消防联动控制器..............................................................17
3.13系统联动控制功能............................................................19
4检验方法.........................................................................25
4.1一般要求.....................................................................25
4.2系统形式.....................................................................25
4.3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的划分.....................................................25
4.4布线.........................................................................25
4.5火灾探测器...................................................................26
4.6手动火灾报警按钮.............................................................27
4.7火灾报警控制器...............................................................27
4.8火灾显示盘...................................................................29
4.9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30
4.10电气火灾监控设备............................................................31
4.11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32
4.12消防联动控制器..............................................................32
4.13系统联动控制功能............................................................34
5检验规则.........................................................................39
5.1检验类别.....................................................................39
5.2检验项目分类.................................................................39
5.3检验范围.....................................................................39
I
DB15/T353.1—2020
5.4检验结果判定..................................................................39
附录A(规范性附录)检验项目分类...................................................40
附录B(规范性附录)检验范围.......................................................51
II
DB15/T353.1—2020
前言
DB15/T353《建筑消防设施检验规程》分为十四部分:
——第1部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第2部分:消火栓系统;
——第3部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喷雾灭火系统、细水雾灭火系统;
——第4部分:消防炮灭火系统;
——第5部分:干粉灭火系统;
——第6部分:泡沫灭火系统;
——第7部分:气体灭火系统;
——第8部分:防排烟系统;
——第9部分:防火门、防火卷帘系统;
——第10部分:火灾警报和应急广播系统;
——第11部分:消防电话系统;
——第12部分:消防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系统;
——第13部分:消防电梯系统;
——第14部分:消防供电系统;
本部分为DB15/T353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DB15/353.1—2009《内蒙古自治区建筑消防设施检验规程第1部分:火灾自动报警系
统》,与DB15/353.1—2009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要求、检验规则为推荐性条文(见第3章和第5章);
——增加了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的划分的要求和检验方法(见3.3和4.9);
——对联动控制功能的要求和检验方法进行了修订(见3.12.3和4.12.3,2009版的3.12.5、4.12.5);
——删除了消防控制室对消防联动控制器的控制和显示功能(见2009版的3.12.3);
——增加了检验范围(见5.3);
——对检验结果判定的内容进行了部分修订(见5.4,2009版的5.3)。
本部分由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M/TC02)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于利群、倪华、李永清、刘珠峰、付晓东、张弛。
本部分代替了DB15/353.1—2009。
DB15/353.1—2009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15/353.1—2000、DB15/353.1—2004。
III
DB15/T353.1—2020
建筑消防设施检验规程第1部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范围
DB15/T353的本部分规定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要求、检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部分适用于建筑消防设施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322.1—2003可燃气体探测器第1部分:测量范围0~100%LEL的点型可燃气体探测器
GB50116—20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257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3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493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
3要求
3.1一般要求
3.1.1设备、材料及配件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具有质量合格证明文件、
国家法定质检机构的检验报告等文件。系统中的强制认证产品还应有认证证书和认证标识。
3.1.2系统中国家强制认证产品的名称、规格型号应与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和检验报告相一致,同时
产品的实物也应与型式检验报告中的描述相一致。
3.1.3系统中非国家强制认证的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应与检验报告一致;检验报告中未包括的配接
产品接入系统时,应提供系统组件兼容性检验报告。
3.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形式
3.2.1区域报警系统
3.2.1.1区域报警系统应由火灾报警控制器、火灾声光警报器、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火灾探测器等设
备组成。系统中可包括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和指示楼层的区域显示器。
3.2.1.2系统未设置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时,应设置火警传输设备。
3.2.1.3火灾报警控制器应设置在有人值班的场所。
3.2.2集中报警系统
3.2.2.1集中火灾报警系统应由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消防联动控制器、火灾
声光警报器、消防应急广播、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火灾探测器、消防专用电话等组成。
1
DB15/T353.1—2020
3.2.2.2系统中的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联动控制器和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消防应急广播的控
制装置、消防专用电话总机等起集中控制作用的消防设备,应设置在消防控制室内。
3.2.3控制中心报警系统
3.2.3.1系统应至少由两个及以上消防控制室组成,并应确定一个主消防控制室。
3.2.3.2消防控制室的系统组成应符合3.2.2要求。
3.2.3.3主消防控制室应能显示所有火灾报警信号和联动控制状态信号,并应能控制重要的消防设备;
各分消防控制室内消防设备之间可互相传输、显示状态信息,但不应互相控制。
3.3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的划分
3.3.1报警区域的划分
3.3.1.1报警区域应根据防火分区或楼层划分;可将一个防火分区或一个楼层划分为一个报警区域,
也可将发生火灾时需要同时联动消防设备的相邻几个防火分区或楼层划分为一个报警区域。
3.3.1.2电缆隧道的一个报警区域由一个封闭长度区间组成,一个报警区域不应超过相连的3个封闭
长度区间;道路隧道的报警区域应根据排烟系统或灭火系统的联动需要确定,且不超过150m。
3.3.1.3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的报警区域应由一个储罐区组成,每个50000m³及以上的外浮顶储
罐应单独划分为一个报警区域。
3.3.1.4列车的报警区域应按车厢划分,每节车厢应划分为一个报警区域。
3.3.2探测区域的划分
3.3.2.1探测区域应按独立房(套)间划分。一个探测区域的面积不超过500m2;从主要入口能看清其
内部,且面积不超过1000m2的房间,也可划为一个探测区域。
3.3.2.2红外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和缆式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的探测区域的长度,不超过100m;空
气管差温火灾探测器的探测区域长度为20m~100m。
3.3.2.3下列场所应单独划分探测区域:敞开或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
梯前室、消防电梯与防烟楼梯间合用的前室、走道、坡道;电气管道井、通信管道井、电缆隧道;建筑
物闷顶、夹层。
3.4布线
3.4.1室外布线要求
3.4.1.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供电线路和传输线路设置在室外时,应埋地敷设。
3.4.1.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供电线路和传输线路设置在地(水)下隧道或湿度大于90%的场所时,
线路及接线处应做防水处理。
3.4.2无线通信方式要求
3.4.2.1无线通信模块的设置间距不应大于额定通信距离的75%。
3.4.2.2无线通信模块应设置在明显部位,且应有明显标识。
3.4.3室内布线要求
3.4.3.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布线,应符合GB50303的规定;有爆炸危险性的场所,系统的布线应符
合GB50257的规定。
2
DB15/T353.1—2020
3.4.3.2在管内或线槽内的布线,应在建筑抹灰及地面工程结束后进行,管内或线槽内不应有积水及
杂物。
3.4.3.3系统应单独布线,系统内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类别的线路,不应布在同一管内或线槽的
同一槽孔内。不同电压等级的线缆不应穿入同一根保护管内,当合用同一线槽时,线槽内应有隔板分隔。
3.4.3.4导线在管内或线槽内,不应有接头或扭结。导线的接头,应在接线盒内采用焊接、压接、接
线端子可靠连接。
3.4.3.5从接线盒、线槽等处引到探测器底座、控制设备、扬声器的线路,当采用可挠金属管保护时,
其长度不应大于2m。可挠金属管应入盒,盒外侧应套锁母,内侧应装护口。
3.4.3.6敷设在多尘或潮湿场所管路的管口和管子连接处,均应作密封处理。
3.4.3.7管路超过下列长度时,应在便于接线处装设接线盒:
a)管子长度每超过30m,无弯曲时;
b)管子长度每超过20m,有1个弯曲时;
c)管子长度每超过10m,有2个弯曲时;
d)管子长度每超过8m,有3个弯曲时。
3.4.3.8金属管路入盒外侧应套锁母,内侧应装护口;在吊顶内敷设时,盒的内外侧均应套锁母;塑
料管入盒应采取相应固定措施。
3.4.3.9明敷设各类管路和线槽时,应采用单独的卡具吊装或支撑物固定。吊装线槽或管路的吊杆直
径不应小于6mm。
3.4.3.10槽盒敷设时,应在下列部位设置吊点或支点,吊杆直径不应小于6mm:
a)线槽始端、终端及接头处;
b)距接线盒0.2m处;
c)线槽转角或分支处;
d)直线段不大于3m处。
3.4.3.11线槽接口应平直、严密,槽盖应齐全、平整、无翘角;并列安装时,槽盖应便于开启。
3.4.3.12管线经过建筑物的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等)处,应采取补偿措施,导线跨越
变形缝的两侧应固定,并留有适当余量。
3.4.3.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用的电缆竖井,与电力、照明用的低压配电线路电缆竖井分别设置。如受
条件限制应合用时,应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用的电缆和电力、照明用的低压配电线路电缆应分别布置在
竖井的两侧。
3.4.3.14采用穿管水平敷设时,除报警总线外,不同防火分区的线路不应穿入同一根管内。
3.4.3.15从接线盒、线槽等处引到探测器底座盒、控制设备盒、扬声器箱的线路均应加金属保护管保
护。
3.4.4传输线路
3.4.4.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传输线路和50V以下供电的控制线路,应采用电压等级不低于交流
300/500V的铜芯绝缘导线或铜芯电缆。采用交流220/380V的供电和控制线路应采用电压等级不低于
交流450/750V的铜芯绝缘导线或铜芯电缆。
3.4.4.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传输线路的线芯截面选择,除应满足自动报警装置技术条件的要求外,还
应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铜芯绝缘导线、铜芯电缆线芯的最小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表1的规定。
3.4.4.3火灾探测器的传输线路,选择不同颜色的绝缘导线或电缆。正极“十”线应为红色,负极“一”
线应为蓝色或黑色。同一工程中相同用途导线的颜色应一致,接线端子应有标号。
3
DB15/T353.1—2020
表1铜芯绝缘导线和铜芯电缆的线芯最小截面积
序号类别线芯的最小截面面积(mm2)
1穿管敷设的绝缘导线1.00
2线槽内敷设的绝缘导线0.75
3多芯电缆0.50
3.4.5管路材料及保护
3.4.5.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传输线路应采用穿金属管、可挠(金属)电气导管、B1级以上的钢性塑
料管或封闭式线槽保护方式布线。
3.4.5.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供电线路、消防联动控制线路应采用耐火类铜芯电线电缆,报警总线、
消防应急广播和消防专用电话等传输线路应采用阻燃或阻燃耐火电线电缆。
3.4.5.3当线路采用暗敷设时,采用金属管、可挠(金属)电气导管或B1级以上的刚性塑料管保护,
并应敷设在不燃烧体的结构层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0mm。当采用明敷设时,应采用金属管、可挠
(金属)电气导管或金属封闭线槽保护。矿物绝缘类不燃性电缆可直接明敷。
3.4.6绝缘电阻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导线每个回路导线对地的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20MΩ。
3.4.7模块
3.4.7.1模块的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a)每个报警区域内的模块应相对集中设置在本报警区域内金属模块箱中,严禁将模块设置在配电
(控制)柜(箱)内;未集中设置的模块附近应有100mm×100mm的标识;
b)模块不应控制其他报警区域的设备;
c)模块(或金属箱)应独立支撑或固定,安装牢固,并应采取防潮、防腐蚀等措施;
d)模块的连接导线,应留有不小于150mm的余量,其端部应有明显标志;
e)隐蔽安装时在安装处附近设置检修孔和尺寸不小于100mm×100mm的永久性标识。
3.4.7.2模块的性能要求应符合以下要求:
a)输入模块在接收到制造商规定的输入信号后应在3s内动作,并点亮动作指示灯;
b)输入模块在与提供输入信号部件之间的连接线发生断路或短路(短路时发出输入信号除外)时,
应能将故障信号发送到所连接的消防联动控制器;
c)输入模块在制造商规定的供电范围下应能正常工作;
d)输出模块在接收到制造商规定的控制信号后应在3s内动作,并点亮动作指示灯;
e)输出模块在与连接部件之间的连接线发生断路或短路(短路时发出输入信号除外)时,应能将
故障信号发送到所连接的消防联动控制器;
f)输出模块在制造商规定的供电范围下应能正常工作;
g)输入/输出模块应同时满足输入模块及输出模块的功能要求;
h)中继模块在制造商规定的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中继模块在性能应满足制造商规定的要求。
3.4.8接地
3.4.8.1工作接地应符合以下要求:
a)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专用接地线,由消防控制室引至接地体;
b)消防控制室接地板与建筑接地体之间应采用线芯截面面积不小于25mm²的铜芯绝缘导线连接;
4
DB15/T353.1—2020
c)由消防控制室接地板引至各消防电子设备的专用接地线应选用铜芯绝缘导线,其线芯截面面积
不应小于4mm2;
d)工作接地与保护接地应该分开设置;
e)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采用共用接地装置时,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Ω;
采用专用接地装置时,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4Ω。
3.4.8.2保护接地应符合以下要求:
a)在消防控制室应设等电位连接网络。电气和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柜、机架、金属管、槽、
浪涌保护器接地端等均应以最短的距离与等电位连接网络的接地端子连接;
b)接地线应与电气保护接地干线相连接;
c)保护接地导体不应采用金属软管。
3.5火灾探测器
3.5.1安装要求
3.5.1.1点型火灾探测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探测区域的每个房间至少应设置一只火灾探测器;
b)感烟探测器和A1、A2、B型感温探测器的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应按表2确定;C、D、E、F、
G型感温探测器的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应根据生产企业设计说明书确定,但不应超过表2规定;
表2点型感烟探测器、点型感温探测器的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
一只探测器的保护面积A和保护半径R
火灾探测器地面面积房间高度屋顶坡度θ
2
的种类S(m)h(m)θ≤15°15°<θ≤30°θ>30°
A(m2)R(m)A(m2)R(m)A(m2)R(m)
S≤80h≤12806.7807.2808.0
感烟探测器6<h≤12806.71008.01209.9
S>80
h≤6605.8807.21009.0
S≤30h≤8304.4304.9305.5
感温探测器
S>30h≤8203.6304.9406.3
c)在宽度小于3m的内走道顶棚上安装探测器时,应居中安装。点型感温火灾探测器的安装间距,
不应超过10m;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5m。探测器至端墙的距离,不
应大于安装间距的一半;
d)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
e)探测器周围水平距离0.5m内,不应有遮挡物;
f)探测器至空调送风口最近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至多孔送风顶棚孔口的水平距离,
不应小于0.5m;
g)房间被书架、设备或隔断等分隔,其顶部至顶棚或梁的距离小于房间净高的5%时,每个被隔
开的部分至少应安装一只探测器;
h)探测器水平安装,当应倾斜安装时,倾斜角不应大于450。
3.5.1.2在有梁的顶棚上设置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当梁突出顶棚的高度小于200mm时,可不计梁对探测器保护面积的影响;
b)当梁突出顶棚的高度为200mm~600mm时,应按GB50116—2013附录F、附录G设置探测器;
c)当梁突出顶棚的高度超过600mm时,被梁隔断的每个梁间区域至少应设置一只探测器;
5
DB15/T353.1—2020
d)当梁间净距小于1m时,可不计梁对探测器保护面积的影响。
3.5.1.3当屋顶有热屏障时,感烟探测器下表面至顶棚或屋顶的距离,应符合表3的规定。
3.5.1.4锯齿型屋顶和坡度大小15°的人字型屋顶,应在每个屋脊处设置一排探测器,探测器下表
面至屋顶最高处的距离,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感烟探测器下表面至顶棚或屋顶的距离
感烟探测器下表面至顶棚或屋顶的距离d(mm)
顶棚或屋顶坡度θ
探测器的安装高度h(m)
θ≤15°15°<θ≤30°θ>30°
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
h≤630200200300300500
6<h≤870250250400400600
8<h≤10100300300500500700
10<h≤12150350350600600800
3.5.1.5感烟火灾探测器在隔栅吊顶场所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镂空面积与总面积的比例不大于15%时,探测器应设置在吊顶下方;
b)镂空面积与总面积的比例大于30%时,探测器应设置在吊顶上方;
c)镂空面积与总面积的比例在15%~30%范围时,探测器的设置部位应在实际试验结果确定;
d)探测器设置在吊顶上方且火警确认灯无法观察时,应在吊顶下方设火警确认灯。
3.5.1.6火焰探测器和图象型火灾探测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探测器的安装高度应与探测器的灵敏度等级相适应;
b)安装位置应保证其视场角覆盖探测区域;
c)与保护目标之间不应有遮挡物;
d)安装在室外时应有防尘、防雨措施;
e)应避免光源直接照射在探测器的探测窗口;
f)单波段的火焰探测器不应设置在平时有阳光、白炽灯等光源直接或间接照射的场所;
g)在探测器保护的建筑高度为超过12m的高大空间时,应选用2级以上灵敏度的火灾探测器;
并应尽量降低探测器设置高度。
3.5.1.7线型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探测器光束轴线至顶棚的垂直距离为0.3m~1.0m,距地面高度不超过20m;
b)发射器和接收器(反射式探测器的探测器和反射板)之间的探测区域长度不超过100m;
c)相邻两组探测器光束轴线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4m。探测器光束轴线至侧墙水平距离不应大
于7m,且不应小于0.5m;
d)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光路上应无遮挡物或干扰源;
e)发射器和接收器应安装牢固,并不应产生位移;
f)探测器的设置应保证其接收端避开日光和人工光源直接照射。
3.5.1.8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探测器在保护电缆、堆垛等类似保护对象时,采用接触式布置;在各种皮带输送装置上设置时,
设置在装置的过热点附近;
b)设置在顶棚下方的线型感温探测器,至顶棚的距离为0.1m。探测器的保护半径应符合点型感
温火灾探测器的保护半径要求;探测器至墙壁的距离为1m~1.5m;
6
DB15/T353.1—2020
c)缆式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的敏感部件应采用连续无接头方式安装,如确需中间接线,应用专用
接线盒连接;敏感部件安装敷设时应避免重力挤压冲击,不应硬性折弯、扭转,探测器的弯曲
半径大于0.2m;
d)分布式线型光纤感温火灾探测器的感温光纤严禁打结,光纤弯曲时,弯曲半径应大于50mm;
每个光通道配接的感温光纤的始端及末端应各设置不小于8m的余量段;感温光纤穿越相邻的
报警区域时,两侧应分别设置不小于8m的余量段;
e)光栅光纤感温火灾探测器每个光栅的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应符合点型感温火灾探测器的保护
面积和保护半径要求;
f)光栅光纤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的信号处理器安装位置不应受强光直射,光纤光栅感温段的弯曲
半径应大于0.3m。
3.5.1.9可燃气体探测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探测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的可燃气体探测器应设置在被保护空间的顶部,探测气体密度大于
空气密度的可燃气体探测器应设置在被保护空间的下部,探测气体密度与空气密度相当时,可
燃气体探测器可设置在被保护空间的中间部位或顶部;
b)在探测器周围应适当留出更换和标定的空间;
c)在有防爆要求的场所,应按防爆要求施工;
d)线型可燃气体探测器在安装时,应使发射器和接收器的窗口避免日光直射,且在发射器与接收
器之间不应有遮挡物;发射器和接收器的距离不大于60m,两组探测器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
14m;
e)点型可燃气体探测器的保护半径,应符合GB50493的有关规定;
f)线型可燃气体探测器的保护区域长度不应大于60m;
g)可燃气体探测器不应接入火灾报警控制器。
3.5.1.10管路采样式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采样管应固定牢固,有过梁、空间支架的建筑中,采样管路应固定在过梁、空间支架上;
b)一个探测单元的采样管总长不超过200m,单管长度不超过100m,同一根采样管不应穿越防
火分区。采样孔总数不超过100个,单管上的采样孔数量不超过25个;当采样管道采用毛细
管布置方式时,毛细管长度不超过4m;
c)非高灵敏度的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不应安装在天棚高度大于16m的场所;高灵敏度吸气式
感烟火灾探测器在设为高灵敏度时可安装在天棚高度大于16m的场所,并保证至少有两个采样
孔低于16m;
d)探测器每个采样孔的保护面积、保护半径应符合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的保护面积要求;
e)吸气管路和采样孔应有明显的火灾探测器标识;
f)当采样管道布置形式为垂直采样时,每2℃温差间隔或3m间隔(取最小者)应设置一个采
样孔,采样孔不应背对气流方向。
3.5.1.11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的设置应以低压配电系统末端探测为基本原则,设置在第一配
电柜的出线端。在供电线路泄露电流大于500mA时,在其下一级配电柜(箱)设置;
b)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不应设置在IT系统的配电线路和消防配电线路中;
c)具有探测线路故障电弧功能的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其保护线路的长度不大于100m;
d)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负载侧的中性线不应与其他回路共用,且不应重复接地。
3.5.1.12测温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测温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测温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应设置在电缆接头、端子、重点发热部
件等部位;
7
DB15/T353.1—2020
b)保护对象为1000V及以下的配电线路,测温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应采用接触式布置;
c)保护对象为1000V以上的供电线路,测温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选择光栅光纤测温式或红外
测温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光栅光纤测温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应直接设置在保护对象的表
面;
d)测温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应采用产品配套的固定装置固定在保护对象上。
3.5.1.13底座、确认灯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探测器的底座应固定牢靠,与导线连接应可靠压接或焊接。当采用焊接时,不得使用带腐蚀性
的助焊剂;
b)探测器底座的连接导线,应留有不小于150mm的余量,入端处应有明显标志;
c)探测器底座的穿线孔应封堵,安装完毕的探测器底座应采取保护措施;
d)探测器的确认灯应面向便于人员观察的主要入口方向。
3.5.2探测器编码
探测器编码应与竣工图标识、控制器显示相对应,并应能反映探测器的实际位置。
3.5.3报警功能
3.5.3.1点型感烟探测器应在试验烟气作用下动作,向火灾报警控制器输出火警信号,并启动探测器
报警确认灯;探测器报警确认灯应在手动复位前予以保持。
3.5.3.2线型光束感烟探测器当对射光束的减光值达到1.0dB~10dB时,应在30s内向火灾报警控
制器输出火警信号,启动探测器报警确认灯;探测器报警确认灯应在手动复位前予以保持。
3.5.3.3点型、线型感温探测器应在试验热源作用下正常动作,向火灾报警控制器输出火警信号;点
型探测器报警应启动探测器报警确认灯;线型感温探测器应启动信号输入模块的指示灯;探测器报警确
认灯或指示灯应在火灾报警控制器手动复位前予以保持。对标准报警长度小于1m的线型感温火灾探测
器应进行小尺寸高温报警响应功能的检查。
3.5.3.4火焰(或感光)和图像型火灾探测器探测器应在试验光源作用下,探测器的火警确认灯应在
30s点亮并保持,并向火灾报警控制器输出火警信号,报警确认灯应在火灾报警控制器手动复位前予
以保持。
3.5.3.5可燃气体探测器的报警功能应符合GB15322.1—2003第5.1条要求。
3.5.3.6通过管路采样的吸气式火灾探测器在采样管最末端(最不利处)采样孔加入试验烟,探测器或
其控制装置应在120s内发出火灾报警信号。
3.5.3.7测温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在试验热源作用下,当被监视部位温度达到报警设定值时,探测
器应在40s内发出报警信号。探测器在报警时应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予以保持,直至手动复位。
3.5.3.8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当被保护线路剩余电流达到报警设定值时,探测器应在60
s内发出报警信号。探测器在报警时应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予以保持,直至手动复位。
3.6手动火灾报警按钮
3.6.1安装要求
3.6.1.1每个防火分区至少设置一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从一个防火分区内任何位置到最近一个手动
火灾报警按钮的步行距离,应不大于30m。
3.6.1.2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应安装在明显和便于操作的部位,设置在疏散通道或出入口处。
3.6.1.3安装应牢固,不应有明显松动,不得倾斜。
3.6.1.4当安装在墙上时,其底边距地(楼)面高度为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63/T 453.3-2004 青海省肉羊饲料使用技术规程 2004-02-01
- DB63/T 454.1-2004 奶牛生产综合体规划 2004-02-01
- DB63/T 454.4-2004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程 2004-02-01
- DB63/T 453.2-2004 青海省肉羊生产基地标准 2004-02-01
- DB63/T 457-2004 棘球蚴病防治技术 2004-02-01
- DB63/T 454.2-2004 奶牛生产基地建设规范 2004-02-01
- DB62/T 1144-2004 金昌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玉米 2004-03-10
- DB62/T 1150-2004 金昌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保护地番茄 2004-03-10
- DB62/T 1138-2004 金昌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籽用瓜 2004-03-10
- DB62/T 1140-2004 金昌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萝卜 200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