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01/T 102.7-2023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第7部分: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DB4401/T 102.7-2023 Soi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Construction Land 7: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isk Assessment of Soil Pollution

广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4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401/T 102.7-2023
标准类型
广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6-10
实施日期
2023-07-10
发布单位/组织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市生态环境局
适用范围
-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机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中建四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建四局绿色建筑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广东建远建筑装配工业有限公司、广州建筑湾区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万友砼结构构件有限公司
起草人:
叶浩文、王保森、周子璐、李文、马震聪、王帆、杜娟、丁利、徐光苗、梁勇、曾熠宇、林林、吴瑞卿、牛喜山、常煜、李东旭、桂峥嵘、纪波、牛海峰、钟志锋、罗志锋、王松帆、邹展宇、王华林、黄健、王晓亮、陈卫彬、赖海灵、孙清臣、林方、田启祥、梁森、林春健、钟文深、蒋克柱、郑焕奇、王恩伟、李丹、林小海、李兵、邱圳楷、曹志威、韩丰城、张亚飞、张俊生、李鑫、易超、李惠娇、黄纪文。
出版信息:
页数:4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80

CCSZ10

DB4401

广州市地方标准

DB4401/T102.7—2023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第7部分: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Soilpollutionpreventionandcontroloflandforconstruction—

Part7: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riskassessmentofsoilcontamination

2023-06-10发布2023-07-10实施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401/T102.7—2023

目  次

前言................................................................................III

引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工作程序和内容......................................................................2

4.1工作程序........................................................................2

4.2工作内容........................................................................3

5危害识别技术要求....................................................................4

5.1收集相关资料....................................................................4

5.2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回顾............................................................4

5.3确定关注污染物..................................................................5

6暴露评估技术要求....................................................................5

6.1分析暴露情景....................................................................5

6.2确定暴露途径....................................................................5

6.3计算土壤和地下水暴露量..........................................................6

6.4风险评估的模型参数..............................................................6

7毒性评估技术要求....................................................................8

7.1分析污染物毒性效应..............................................................8

7.2确定污染物相关参数..............................................................8

8风险表征技术要求....................................................................9

8.1一般性技术要求..................................................................9

8.2计算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9

8.3不确定性分析...................................................................10

9计算风险控制值的技术要求...........................................................10

9.1确定风险可接受水平.............................................................10

9.2计算地块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10

10确定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技术要求..................................................11

10.1风险管控、修复目标值的确定....................................................11

10.2确定风险管控、修复范围........................................................11

11后期环境管理建议..................................................................12

12报告编制..........................................................................12

12.1形式要求......................................................................12

12.2图表的要求....................................................................12

12.3报告格式......................................................................13

附录A(资料性)铅风险评估模型......................................................14

附录B(资料性)部分暴露评估模型....................................................19

附录C(资料性)风险评估模型参数及推荐值............................................21

I

DB4401/T102.7—2023

附录D(资料性)污染物性质参数查询数据库及部分常见污染物毒性评价要求................25

附录E(资料性)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大纲................................................31

II

DB4401/T102.7—2023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

规定起草。

本文件为DB4401/T10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第7部分。DB4401/T102已发布以下部分:

——第1部分: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范;

——第2部分:污染修复方案编制技术规范;

——第3部分:土壤重金属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第4部分:土壤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第5部分:半挥发性有机物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第6部分:土壤污染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技术规范。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州市生态环境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州市环境技术中心、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敏毅、张静雯、邓一荣、王柳玲、谭海剑、刘丽丽、李志鹏、杨巧玲、廖高

明、周卫霞、谢玉蓉、钟名誉、杨慧慧、李韦钰、李怡辰。

III

DB4401/T102.7—2023

引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加强广州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督管理,规范广州市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工作,制定

本文件。

DB4401/T102系列土壤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分若干部分,第1部分规定了广州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

况调查的技术要求;通过使用第1部分规定的技术方法以查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从而判断被调查

的建设用地地块土壤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相应要求,对于不满足要求需要进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的,按第7

部分规定的技术要求开展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工作,明确地块是否需要纳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

修复名录;第2部分则对纳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名录内的地块,提出了编制土壤污染修复方

案的技术要求;第3部分、第4部分和第5部分分别规定了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土壤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

和半挥发有机物监测工作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第6部分规定了广州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工

程环境监理的技术要求;其他部分均围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不同方面提出技术要求。

II

DB4401/T102.7—2023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第7部分: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的工作程序和内容、危害识别技术要求、暴露评估技术要

求、毒性评估技术要求、风险表征技术要求、计算风险控制值的技术要求、确定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

技术要求、后期环境管理建议、报告编制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广州市辖区内建设用地土壤污染健康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值的计算、风险管控及修复

目标的确定。

本文件不适用于含放射性物质和致病性生物污染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36600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5013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HJ25.3-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HJ25.4-2019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HJ25.6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

HJ682-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术语

DB4401/T102.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第1部分: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范

DB4401/T102.2-202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第2部分:污染修复方案编制技术规范

DB4401

3术语和定义

DB4401/T102.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建设用地健康风险评估healthriskassessmentoflandforconstruction

在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对人群的主要暴露途径,评估污染

物对人体健康的致癌风险或危害水平。

[来源:HJ25.3—2019,3.4]

3.2

暴露情景exposurescenario

特定土地利用方式下,地块污染物经由不同方式迁移并到达受体的一种假设性场景描述,即关于地

块污染暴露如何发生的一系列事实、推定和假设。

[来源:HJ682—2019,2.4.10]

1

DB4401/T102.7—2023

3.3

暴露途径exposurepathway

指建设用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到达和暴露于人体的方式。

[来源:HJ25.3—2019,3.3]

3.4

致癌风险carcinogenicrisk

人群暴露于致癌效应污染物,诱发致癌性疾病或损伤的概率。

[来源:HJ25.3—2019,3.5]

3.5

危害商hazardquotient

污染物每日摄入剂量与参考剂量的比值,用来表征人体经单一途径暴露于非致癌污染物而受到危害

的水平。

[来源:HJ25.3—2019,3.6]

3.6

危害指数hazardindex

人群经多种途径暴露于单一污染物的危害商之和,用于表征人体暴露于非致癌污染物受到危害的水

平。

[来源:HJ25.3—2019,3.7]

3.7

可接受风险水平acceptablerisklevel

对暴露人群不会产生不良或有害健康效应的风险水平,包括致癌物的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和非致癌

物的可接受危害商。本文件中单一污染物的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为10-6,单一污染物的可接受危害商为1。

[来源:HJ25.3—2019,3.8]

3.8

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riskcontrolvaluesforsoilandgroundwater

根据本文件规定的用地方式、暴露情景和可接受风险水平,采用本文件规定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土壤

污染状况调查获得相关数据,计算获得的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限值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来源:HJ25.3—2019,3.9]

3.9

修复目标targetforremediation

由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的目标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受体不产生直接或潜在危害,

或不具有环境风险的污染修复终点。

[来源:HJ25.4—2019,3.2]

3.10

污染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治理模式collaborativeremediationmodelofcontamina-tedsoil

andgroundwater

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将一定区域内的污染土壤(包括含水层土壤)和与其相关联的污染地下水一并

进行修复治理,使该区域的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可满足相应环境要求的模式。

[来源:DB4401/T102.2—2021,3.4]

4工作程序和内容

4.1工作程序

2

DB4401/T102.7—2023

4.1.1地块风险评估工作内容包括危害识别、暴露评估、毒性评估、风险表征、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

制值的计算以及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确定。地块风险评估程序按图1。

4.1.2铅的健康风险评估应采用相关儿童或成人血铅模型进行评估,可参考附录A进行。

DB4401

图1地块风险评估程序与内容

4.2工作内容

4.2.1危害识别

收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阶段获得的相关资料和数据,掌握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关注污染物的浓度分

布,明确规划土地利用方式,分析可能的敏感受体,如儿童、成人、地下水体等。

3

DB4401/T102.7—2023

4.2.2暴露评估

在危害识别的基础上,分析地块内关注污染物迁移和危害敏感受体的可能性,确定地块土壤和地下

水污染物的主要暴露途径和暴露评估模型,确定评估模型参数取值,计算敏感人群对土壤和地下水中污

染物的暴露量。

4.2.3毒性评估

在危害识别的基础上,分析关注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包括致癌效应和非致癌效应,确定

与关注污染物相关的参数,包括参考剂量、参考浓度、致癌斜率因子和呼吸吸入单位致癌因子等。

4.2.4风险表征

在暴露评估和毒性评估的基础上,采用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土壤和地下水中单一污染物经单一途径的

致癌风险和危害商,计算单一污染物的总致癌风险和危害指数,进行不确定性分析。

4.2.5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计算

在风险表征的基础上,判断计算得到的风险值是否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如地块风险评估结果未超

过可接受风险水平,则结束风险评估工作;如地块风险评估结果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则计算土壤、地

下水中关注污染物的风险控制值。

4.2.6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确定

如果地块风险评估结果超过可接受水平,表明地块需进行风险管控、修复。应综合考虑地块风险控

制值、背景值、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等确定地块风险管控、修复目标值,划定风险管控、修复范围,并

计算风险管控、修复工程量。

5危害识别技术要求

5.1收集相关资料

5.1.1土地利用方式

确定地块未来土地利用方式、敏感人群及建筑物等相关信息。

5.1.2地块环境调查资料

地块调查资料包括但不限于:

a)较为详细的地块相关资料及历史信息,如地块土地使用权及用途变更情况、与污染相关的人为

活动、地块(及邻近地区)平面分布测绘图、地表及地下设备设施和构筑物的分布等;

b)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数据;如土壤pH值、容重、有机碳含量、含水量、质地等;

c)地块(所在地)气候、地块水文、地质特征信息和数据,如地表平均风速、地下水埋深、渗

透系数等;

d)应收集地块土壤和地下水等样品中污染物的浓度数据。

5.2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回顾

根据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了解地块的基本情况,如调查时间、第一阶段土壤污染

调查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关注污染物筛选值的确定、地块水文地质调查情况、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状况调

4

DB4401/T102.7—2023

查内容和结论等。分析前期获取的数据是否满足风险评估的要求,如不满足相关要求,应进行补充调查

以进一步获取地块污染信息和理化参数等。

5.3确定关注污染物

根据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监测结果,将对人群等敏感受体具有潜在风险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污染

物,确定为关注污染物。

6暴露评估技术要求

6.1分析暴露情景

6.1.1暴露情景的分类

根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人群的活动模式,本文件按照GB50137划分的土地利用类型,结合受体

特征,受体人群与地块污染物的接触方式,将用地方式分为了2种典型用地方式下的暴露情景,即第一

类用地和第二类用地的暴露情景。除6.1.2和6.1.3以外的建设用地,应分析特定地块人群暴露的可

能性、暴露频率和暴露周期等情况,参照第一类用地或第二类用地情景进行评估或构建适合于特定地块

的暴露情景进行风险评估。对于同时包括第一类用地和第二类用地的地块,可分区进行风险评估,若无

明确规划宜按照第一类用地进行风险评估。

6.1.2第一类用地情景

第一类用地方式下,儿童和成人均可能会长时间暴露于地块污染而产生健康危害。对于致癌

效应,考虑人群的终生暴露危害,一般根据儿童期和成人期的暴露来评估污染物的终生致癌风险;对于

非致癌效应,儿童体重较轻、暴露量较高,一般根据儿童期暴露来评估污染物的非致癌危害效应。

第一类用地方式包括GB50137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

务用地中的中小学用地(A33)、医疗卫生用地(A5)和社会福利设施用地(A6)以及公园绿地(G1)

中的社区公园或儿童公园用地等。

6.1.3第二类用地情景

第二类用地方式下,成人的暴露期长、暴露频率高,一般根据成人期的暴露来评估污染物的

致癌风险和非致癌效应。DB4401

第二类用地包括GB50137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工业用地(M)、物流仓储用地(W)、商

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A)(A33、A5、A6除外),以及绿地与广场用地(G)(G1中的社区公园或儿童公园用地除外)等。

6.2确定暴露途径

6.2.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健康风险评估人体主要暴露途径见表1。

6.2.2表层土壤暴露途径应选择表1中的1~6,不开挖或不扰动的下层土壤暴露途径可选择表1的5~

6。在风险评估阶段对地块污染土壤的具体再利用方式或分层再利用方式尚不明确,原下层土壤开挖后

有可能会变成表层土壤,或开挖过程可能会与表层土壤发生混合的情况,原则上不进行分层,土壤宜按

照所有暴露途径进行评价。

6.2.3地块所在区域及周边有饮用地下水情况的,地下水暴露途径应选择表1的7~9,不饮用地下水

的可选择表1的7~8。

5

DB4401/T102.7—2023

6.2.4特定用地方式下的主要暴露途径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确定。如绿地与广场用地(G)中的第二类

用地情景,若不存在封闭空间的室内暴露,可不考虑吸入室内污染物相关的暴露途径。

表1暴露途径

序号分类暴露途径

1经口摄入土壤

2皮肤接触土壤

3吸入土壤颗粒物

污染土壤暴露途径

4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

5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

6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

7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

污染地下水暴露途

8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

9饮用地下水(具有饮用功能的地下水暴露途径)

6.3计算土壤和地下水暴露量

第一类用地中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途径对应的致癌效应土壤暴露量和第二

类用地中经口摄入土壤途径对应的土壤暴露量可参照本附录B公式(B.1)和(B.2)进行,其余可参照HJ

25.3-2019附录A计算。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

气态污染物途径、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

物和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途径涉及的挥发因子及气态污染物有效扩散系数计算等

参见HJ25.3-2019附录F,其中毛细管层中气态污染物的有效扩散系数采用附录B公式(B.3)进

𝑒�

行计算。�𝑐�

6.4风险评估的模型参数

6.4.1风险评估的模型参数类型

风险评估的模型涉及参数包括土壤及地下水性质参数、暴露参数、空气特征参数及建筑物相关参数,

相关参数推荐的默认值详见附录C表C.1。

6.4.2土壤及地下水性质参数

地块风险评估过程中各种暴露途径涉及的土壤和地下水性质参数可根据现场调查获得。对于污染地

块的特征参数,应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土工试验等方式获取实测数据,水文地质勘探点数量应不少于3

个,勘探点位应布设在污染区域内;对于面积较大、污染状况和水文地质情况复杂的地块,应适当增加

布点,可分区域获取地块特征参数。

风险评估报告中应有参数选取的来源说明,其中表2的参数值应根据地块实测数据确定。

6

DB4401/T102.7—2023

表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应实测的参数和取值原则

参数符号参数名称单位取值原则

Csur表层土壤中污染物浓度mg·kg-1最大值

Csub下层土壤中污染物浓度mg·kg-1最大值

d表层污染土壤层厚度cm位于地块最上部的土壤厚度,一般取50。

一般与表层污染土壤层厚度相同。如需分层风险评

LS下层污染土壤层埋深cm

估,则根据具体分层确定。

对未来可能开挖的土壤,一般取100;如需分层风

dsub下层污染土壤层厚度cm

险评估,根据具体分层确定。

Cgw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mg·L-1最大值

Lgw地下水埋深cm平均值

hv非饱和土层厚度cm平均值

fom土壤有机质含量g·kg-1平均值

ρb土壤容重kg·dm-3平均值

Pws土壤含水率kg·kg-1平均值

ρs土壤颗粒密度kg·dm-3平均值

A污染源区面积cm2地块挥发性污染物超筛选值区域面积总和

地块挥发性污染物超筛选值区域与风向垂向交界

W污染源区宽度cm

面最大长度

注1:表层土壤:位于地块最上部的一定深度范围内(一般为0m~0.5m)的土壤,主要指地块中与人体直接接触

暴露(经口摄入土壤、皮肤接触土壤和吸入土壤颗粒物)相关的土壤,包括地表的填土,但不包括地表的硬

化层。

注2:下层土壤:表层土壤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土壤,主要指地块中表层土壤以下可能受到污染物迁移扩散影响

的土壤。

注3:表层污染土壤层厚度、下层污染土壤层埋深和下层污染土壤层厚度的示意如下图所示,其中,下层污染土壤

层埋深=表层污染土壤层厚度。

DB4401

图2概念模型示意图

6.4.3暴露参数

7

DB4401/T102.7—2023

暴露参数包括暴露频率(EF)、暴露时间(ED)、土壤摄入量(OSIR)、人体相关参数(Ha、Hc、

BWa、BWc等)等,暴露参数可采用本文件推荐的暴露参数默认值,见附录C。

6.4.4空气特征参数

空气特征参数包括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PM10)、混合区大气流速风速(Uair)、混合区高度

等(δair),宜优先采用地块所在地的区域性参数。其中,PM10可参照地块所在地近三年PM10平均值确

定;混合区大气流速可参照当地年平均风速确定;混合区高度优先根据地块调查获得的参数。

6.4.5建筑物相关参数

建筑物参数包括地基裂隙中空气体积比(θacrack)、地基裂隙中水体积比(θwcarck)、室内地

基或墙体厚度(Lcrack)、室内空间体积与气态污染物入渗面积比(LB)、室内空气交换速率(ER)、

地基和墙体裂隙表面积所占比例(η)、气态污染物入侵持续时间(τ)、室内外气压差(dP)等,可

采用本文件推荐的暴露参数默认值,见附录C。

7毒性评估技术要求

7.1分析污染物毒性效应

分析污染物经不同途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包括致癌效应、非致癌效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

危害机理和剂量-效应关系等。

7.2确定污染物相关参数

7.2.1致癌效应毒性参数

致癌效应毒性参数包括呼吸吸入单位致癌因子(IUR)、呼吸吸入致癌斜率因子(SFi)、经

口摄入致癌斜率因子(SFo)和皮肤接触致癌斜率因子(SFd)。部分污染物的致癌效应毒性参数的推荐

值见HJ25.3-2019附录B表B.1,对于HJ25.3-2019未列出的部分常见污染物的致癌效应毒性参数可

采用附录D推荐值。

呼吸吸入致癌斜率因子(SFi)根据HJ25.3-2019附录B表B.1中的呼吸吸入单位致癌因子

(IUR)外推获得;皮肤接触致癌斜率因子(SFd)根据HJ25.3-2019附录B表B.1中的经口摄入致癌

斜率因子(SFo)外推获得。用于外推SFi和SFd的推荐模型分别见HJ25.3-2019附录B公式B.1和公

式B.3。

7.2.2非致癌效应毒性参数

非致癌效应毒性参数包括呼吸吸入参考浓度(RfC)、呼吸吸入参考剂量(RfDi)、经口摄入

参考剂量(RfDo)和皮肤接触参考剂量(RfDd)。部分污染物的非致癌效应毒性参数推荐值见HJ25.3-2019

附录B表B.1,对于HJ25.3-2019未列出的部分常见污染物的非致癌效应毒性参数可采用附录D推荐

值。

呼吸吸入参考剂量(RfDi)根据HJ25.3-2019表B.1中的呼吸吸入参考浓度(RfC)外推得

到。皮肤接触参考剂量(RfDd)根据HJ25.3-2019表B.1中的经口摄入参考剂量(RfDo)外推获得。

用于外推RfDi和RfDd的推荐模型分别见HJ25.3-2019附录B公式B.2和公式B.4。

7.2.3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参数

风险评估所需的污染物理化性质参数包括无量纲亨利常数(H´)、空气中扩散系数(Da)、水中扩

8

DB4401/T102.7—2023

散系数(Dw)、土壤-有机碳分配系数(Koc)、水中溶解度(S)。部分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参数的推荐

值见HJ25.3-2019附录B表B.2,对于HJ25.3-2019未列出的部分常见污染物理化性质参数可采用附

录D推荐值。

7.2.4污染物其他相关参数

其他相关参数包括消化道吸收因子(ABSgi)、皮肤吸收因子(ABSd)和经口摄入吸收因子(ABSo)。

部分污染物消化道吸收因子(ABSgi)、皮肤吸收因子(ABSd)的推荐参数值见HJ25.3-2019附录B

表B.1,经口摄入吸收因子(ABSo)推荐参数值见HJ25.3-2019附录B表B.1,对于HJ25.3-2019未

列出的部分常见特征污染物其他相关参数可采用附录D推荐值。

8风险表征技术要求

8.1一般性技术要求

8.1.1应根据采样点样品中关注污染物的检测数据,通过计算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和危害商进行风险表

征。原则上选择表层和下层土壤或地下水中检测数据的最大值计算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和危害商。

8.1.2风险表征得到的地块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和危害商,可作为确定地块污染范围的重要依据。计算

得到单一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值超过10-6或危害商超过1的采样点,其代表的地块区域应划定为风险不可

接受的污染区域。

8.2计算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

8.2.1土壤中单一污染物致癌风险

对于单一污染物,计算经口摄入土壤、皮肤接触土壤、吸入土壤颗粒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

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

污染物暴露途径致癌风险的推荐模型,分别参见HJ25.3-2019附录C公式C.1~C.6,计算土壤中单一

污染物经上述6种暴露途径致癌风险的推荐模型,参见HJ25.3-2019附录C公式C.7。

8.2.2土壤中单一污染物危害商

对于单一污染物,计算经口摄入土壤、皮肤接触土壤、吸入土壤颗粒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

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DB4401、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

污染物暴露途径危害商的推荐模型,分别参见HJ25.3-2019附录C公式C.8~C.13。计算土壤中单一

污染物经上述6种途径危害指数的推荐模型,参见HJ25.3-2019附录C公式C.14计算。

8.2.3地下水中单一污染物致癌风险

对于单一污染物,计算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

态污染物、饮用地下水暴露途径致癌风险的推荐模型,分别见HJ25.3-2019附录C公式C.15~C.17,

计算地下水中单一污染物经上述3种暴露途径总致癌风险的推荐模型为HJ25.3-2019附录C公式(C.18)。

8.2.4地下水中单一污染物危害商

对于单一污染物,计算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

态污染物、饮用地下水暴露途径危害商的推荐模型,分别见HJ25.3-2019附录C公式C.19~C.21,计

算地下水中单一污染物经3种暴露途径危害指数的推荐模型可参照HJ25.3-2019附录C公式C.22。

9

DB4401/T102.7—2023

8.3不确定性分析

8.3.1不确定性来源分析

应分析造成污染地块风险评估结果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包括暴露情景假设、评估模型的适用性、

模型参数取值等多个方面。

8.3.2暴露风险贡献率分析

单一污染物经不同暴露途径的致癌风险和危害商贡献率分析推荐模型,分别参见HJ

25.3-2019附录D公式D.1和公式D.2。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获得的百分比越大,表示特定暴露途径对于总的风险的贡献率越高。

8.3.3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敏感参数确定原则

选定需要进行敏感性分析的参数(P)一般应是对风险计算结果影响较大的参数,如人群相关参数

(体重、暴露期、暴露频率等)、与暴露途径相关的参数(每日摄入土壤量、皮肤表面土壤粘附系数、

每日吸入空气体积、室内空间体积与气态污染物入渗面积比等)。

单一暴露途径风险贡献率超过20%时,应进行人群和与该途径相关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方法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可用敏感性比值来表示,即模型参数值的变化(从P1变化到P2)与致癌风险或

危害商(从X1变化到X2)发生变化的比值。计算敏感性比值的推荐模型参见HJ25.3-2019附录D公式

D.3。

敏感性比值越大,表示该参数对风险的影响也越大,进行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应综合考虑参数的

实际取值范围确定参数值的变化范围。

9计算风险控制值的技术要求

9.1确定风险可接受水平

计算基于致癌效应的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时,采用的单一污染物可接受致癌风险为10-6;计算

基于非致癌效应的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时,采用的单一污染物可接受危害商为1。

9.2计算地块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

9.2.1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是确定污染地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