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214-2022 宜兴红茶生产及质量分级技术规范
DB32/T 4214-2022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roduction and quality grading of Yixing red tea."
基本信息
本文件适用于宜兴地区生产的工夫红茶。
发布历史
-
2022年0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宜兴市茶叶协会、宜兴市茶果指导站、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宜兴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 起草人:
- 徐建陶、张坚强、许梦华、唐锁海、杨亚君、马建中、王敖盘、许晴暖、邢瑶、丁宁
- 出版信息:
- 页数:16页 | 字数:28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67.140.10
CCSX55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4214—2022
宜兴红茶生产及质量分级技术规范
TechnicalregulationfortheproductionandqualitygradingofYixingblacktea
2022-01-28发布2022-02-28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2/T4214―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江苏省园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宜兴市茶叶协会、宜兴市茶果指导站、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宜
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宜兴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建陶、张坚强、许梦华、唐锁海、杨亚君、马建中、王敖盘、许
晴暖、邢瑶、丁宁。
DB32/T4214―2022
宜兴红茶生产及质量分级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宜兴红茶的茶树种植、鲜叶采摘及分级、加工以及质量要求等。
本文件适用于宜兴地区生产的工夫红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应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8302茶取样
GB/T8304茶水分测定
GB/T8305茶水浸出物测定
GB/T8306茶总灰分测定
GB/T8310茶粗纤维测定
GB/T8311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11767茶树种苗
GB14881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T14487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GB/T18797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
GB/T23776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T30375茶叶贮存
JJF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GH/T1070茶叶包装通则
GH/T1071茶叶贮存通则
DB32/T635阳羡雪芽茶生产技术规程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年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9〕年第123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修
改《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的决定
DB32/T4214―2022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规定的术语和定义。
4茶树种植
4.1基地选择与规划
应符合DB32/T635的要求。
4.2品种选择
4.2.1选择适应宜兴气候和土壤并适制宜兴红茶的茶树品种,如兴种、鸠坑种、祁门种等。
4.2.2种苗质量应符合GB11767中Ⅰ、Ⅱ级标准要求。
4.3茶园开垦、土壤管理和施肥
应符合DB32/T635的要求。
4.4病、虫、草害防治
应符合DB32/T635的要求,参照附录A执行。
4.5茶树修剪
4.5.1幼龄茶树修剪
茶苗移植后进行定型修剪,一般进行3次定型修剪,于每年2月底至3月初进行。第一
次定型修剪的高度为离地15cm~20cm。第二次定型修剪的高度为离地30cm~40cm。第
三次定型修剪的高度为离地45cm~50cm。
4.5.2成龄茶树修剪
成龄茶树修建方式如下:
a)轻修剪每年进行1次~2次,第一次于春茶结束后(5月上中旬)进行,第二次于
7月中下旬进行,修剪深度3cm~5cm,剪去树冠突出枝、不成熟枝,以平整蓬面。
b)深修剪剪除树冠表面10cm~15cm的鸡爪枝,于春茶结束后(5月初至6月初)
进行。
c)重修剪适用于树势衰老低产,茶树下部骨干枝尚可的茶园改造。时间以春茶结束
后(5月上旬)为宜。重修剪时刀口要求平整,高度以离地30cm~40cm为宜。
d)台刈适用于树势衰败、产量很低的茶园改造。宜在春茶结束后(5月上旬)进行。
在根颈处或离地10cm~20cm处剪去全部枝条。
e)修边覆盖度较大的茶园,每年进行茶行边缘修剪,保持茶行间20cm左右的间隙。
5鲜叶采摘及分级
5.1基本要求
DB32/T4214―2022
以宜兴行政区域内适制红茶茶树的单芽、一芽一、二、三叶鲜叶为原料,要求色泽新鲜、
芽叶完整,无劣变或异味,无病虫害芽叶、空心芽,不带鱼叶、单张、老片和非茶类夹杂物。
采用提采,不得掐采和撸采。
5.2鲜叶储运
5.2.1用清洁卫生、透气性能良好的茶篮或篓筐盛装鲜叶,装叶量不超过150kg/m3。不得
使用布袋、塑料袋等软包装。
5.2.2采下的芽叶宜在4h内运抵茶厂,在运输过程中,轻放、轻压,减少机械损伤。切忌
紧压、日晒、雨淋,防止鲜叶质变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5.2.3鲜叶分品种和等级、分别摊放,雨水叶和非雨水叶分别摊放。
5.3鲜叶分级
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加工和产品质量等级要求进行鲜叶分级,具体要求见表1。
表1宜兴红茶各等级对应的鲜叶要求
产品等级鲜叶要求
特级单芽至一芽一叶半展
一级一芽二叶初展及以上嫩度比例不低于90%
二级一芽三叶初展及以上嫩度比例不低于85%
6加工
6.1卫生要求
应符合GB14881的规定。加工场所不应使用灭蚊药、灭鼠药、驱虫剂、消毒剂等易污
染茶叶的物品。
6.2工艺流程
6.2.1萎凋
6.2.1.1萎凋方式有以下两种:
a)自然萎凋:将鲜叶均匀摊放于萎凋架蔑盘上,嫩叶、雨水叶和露水叶宜薄摊,老叶
厚摊,摊放厚度一般2cm~5cm,每隔2h~3h翻抖一次,手势要轻,避免损伤芽叶,萎
凋时间宜控制在8h~12h。
b)萎凋槽萎凋:将鲜叶均匀摊放在萎凋槽内,厚度10cm~15cm,鼓风机风量大小根
据叶层厚薄和叶质柔软程度适当调节,以不吹散叶层或出现“空洞”为宜,鼓风机温度
25℃~30℃,每隔2h~3h翻动一次,萎凋时间宜控制在6h~10h。温度先高后低,下叶
前10min~15min停止加温、只鼓冷风。雨水叶先用冷风吹干表面水,再进行加温萎凋。
6.2.1.2萎凋程度:萎凋叶含水量以叶面失去光泽,叶色转为暗绿,青草气减退、清香透出;
叶质柔软、折梗不断,紧握成团、松手可缓慢散开为宜,鲜叶含水量为58%~62%。
6.2.2揉捻
DB32/T4214―2022
6.2.2.1揉捻方法:根据萎凋叶量选用合适型号的揉捻机,装叶量以自然装满揉桶为宜,揉
捻加压掌握轻、重、轻的原则交替进行,重复1次~2次,揉捻时间60min~90min为宜,
解块后筛面茶条索不够紧结的可进行复揉,复揉装叶量以装至揉桶的2/3为宜。揉捻后采用
解块机解块。
6.2.2.2揉捻程度:揉捻叶条索紧卷,茶汁充分揉出而不流失,叶子局部泛红,并发出较浓
烈的果香味,茶叶细胞破碎率达80%以上。
6.2.3发酵
6.2.3.1发酵方法:可采用发酵室发酵或发酵机发酵,摊叶厚度10cm~15cm,温度控制在
25℃~35℃,相对湿度控制在90%以上,并进行翻拌、保持空气流通,避免阳光直射,发
酵时间控制在3h~5h,视叶质老嫩、揉捻程度、发酵条件而定。
6.2.3.2发酵程度:以青草气消失,并发出浓郁的花果香味、叶色呈黄红色为宜,程度掌握
“宜轻不宜重”原则。发酵叶象以四级为适度,具体发酵叶象详见表2。
表2红茶发酵叶象
项目要求
一级叶象青色,浓烈青草气
二级叶象青黄色,有青草气
三级叶象黄色,微清香
四级叶象黄红色,花果香、果香明显
五级叶象红色,熟香
六级叶象暗红色,低香,发酵过度
6.2.4干燥
6.2.4.1干燥方法:采用烘干机进行干燥,分毛火、足火两次。毛火温度控制在120℃~130℃,
摊叶厚度1cm~2cm,时间4min~5min;下机及时摊凉约1h后足火干燥,温度控制在
100℃左右,厚度约1cm~2cm,时间20min~30min,下机及时摊凉在干净的盛茶用具中,
厚度5cm~10cm。
6.2.4.2干燥程度:烘毛火,用手捏稍有刺手感,叶回软有弹性,折梗不断,含水量20%~
30%下机。烘足火,条索紧结,手捻成末,香气浓郁,含水量约为6%。
6.2.5整形归档
将烘足火后完全冷却的毛茶通过色选机、风选机等去除筋梗、黄片、碎末后,按照不同
规格进行分级归档。
7质量要求
7.1基本要求
成品茶品质正常,无劣变、无异味、无霉变,不含非茶类物质,不添加色素、香味物质。
DB32/T4214―2022
7.2感官指标
宜兴红茶各等级感官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宜兴红茶各等级感官指标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J/T 9559.15-1993 电动剃须刀质量分等标准 1993-09-03
- HB 1-603-1974 平锥头盲孔螺纹空心铆钉 1974-09-20
- SJ/T 9561.10-1993 KW5型微动开关质量分等标准 1993-09-03
- HB 1291-1975 沉孔钻模板 20×L×12.5×6 1975-01-01
- HB 5669-1982 直通管接头 1982-06-21
- HB 5320-1993 航空用厌氧胶湿热老化试验方法 1993-11-05
- QJ 1383.11-1988 厢式车辆通用件 孔口锁机构 1988-02-21
- HB 4-67-1976 塞子 1976-10-27
- HB 1-814-1969 双耳减震螺母 1970-06-01
- FZ/T 92010-1991 油封毡圈 1991-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