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05/T 19.17-2019 保山市信息惠民工程综合标准 第17部分:政务信息资源交换标准

DB5305/T 19.17-2019 The Integrated Standards for Informational Public Welfare Project in Baoshan City, Part 17: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Exchange Standards

云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305/T 19.17-2019
标准类型
云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9-10-30
实施日期
2019-11-01
发布单位/组织
保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保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保山市信息惠民工程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保山市大数据管理局
起草人:
刘志胡、王明超、李祖燕、丁威、罗红建、张忠信、陈秋玲、邹瑜、袁建雄、朱超群、银孟璐、起程、卢体璐
出版信息:
页数:3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35.240

L67

DB5305

保山市地方标准

DB5305/T19.17—2019

替代DG5305/T19.17—2017

保山市信息惠民工程综合标准

第17部分:政务信息资源交换标准

2019-10-30发布2019-11-01实施

保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305/T19.17-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中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保山市大数据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保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保山市大数据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志胡、王明超、李祖燕、丁威、罗红建、张忠信、陈秋玲、邹瑜、袁建雄、

朱超群、银孟璐、起程、卢体璐。

本标准替代DG5305/T19.17—2017。

DB5305/T19.17-2019

保山市信息惠民工程综合标准

第17部分政务信息资源交换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保山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的术语和定义、缩略语、交换体系架构、信息交换模式、交

换技术要求、交换体系建设、政务信息交换指标、技术管理要求、交换对接流程,本标准适用于保山市

信息惠民工程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1062.1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

GB/T21062.2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2部分:技术要求

GB/T21062.3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3部分:数据接口规范

GB/T21062.4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4部分:技术管理要求

DB5305/T19.1-2019保山市信息惠民工程综合标准概述

DB5305/T19.3-2019保山市信息惠民工程综合标准术语

DB5305/T19.12-2019保山市信息惠民工程综合标准公共基础信息库管理与应用标准

DB5305/T19.25-2019保山市信息惠民工程综合标准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技术标准

DB5305/T19.47-2019保山市信息惠民工程综合标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3术语和定义

GB/T21062.1、GB/T21062.2、GB/T21062.3、GB/T21062.4、DB5305/T19.3-2019、DB5305/T

19.12-2019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政务信息资源

政务信息资源指政务部门为履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责而采集、加工、使用的政

务信息资源;政务部门在业务过程中产生和生成的政务信息资源;由政务部门投资建设的政务信息资源

以及由政务部门直接管理的政务信息资源。

3.2(政务信息资源)交换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指政务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从一交换结点到其他交换结点的传送和处理过

程。

3.3(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指由服务模式、交换平台、信息资源、技术标准与管理机制组成的整体,

实现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

1

DB5305/T19.17-2019

3.4交换结点

交换结点指在跨政务部门业务系统中,实现信息资源传送和处理的系统单元。

3.5前置交换结点

前置交换结点是本部门和其他部门进行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的设施,包括结点服务器、结点软件

和结点上存储的信息资源。

3.6(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内容)提供者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内容)提供者指提供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内容的机构或软件系统。

3.7(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内容)使用者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内容)使用者指使用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内容的机构或软件系统。

3.8(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管理者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管理者指管理政务信息资源结点的机构。

3.9消息中间件

消息中间件指安装在需要进行消息传递的系统之上,在它们之间建立逻辑通道实现消息传送的一组

分布式的服务程序。

3.10Web服务

Web服务指Web上可用的,能够通过基于XML等标准开放协议(如WSDL、UDDI、SOAP)进行描述、

发现和访问的,执行特定功能的软件应用程序。

3.11Java消息服务

Java消息服务应用程序接口是一个Java平台中关于面向消息中间件(MOM)的API,用于在两个应

用程序之间,或分布式系统中发送消息,进行异步通信。

3.12中间件

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

源。中间件位于客户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管理计算机资源和网络通讯。是连接两个独立应用程

序或独立系统的软件。

3.13数据库访问服务

数据库访问服务指通过一组统一的异构数据库访问接口所提供的特定功能。

3.14数据访问接口

数据访问接口指数据访问行为或功能的执行过程所能体现的服务。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BPEL:BusinessProcessExecutionLanguage,业务流程执行语言

——HTTP: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

——FTP:FileTransfer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

2

DB5305/T19.17-2019

——JDBC:JavaDataBaseConnectivity,java数据库连接

——JMS:JavaMessageService,Java消息服务

——ODBC:OpenDatabaseConnectivity,开放数据库连接

——RMI:RemoteMethodInvoke,远程方法调用

——SMTP:SimpleMailTransfer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SOAP:SimpleObjectAccessProtoco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

——UDDI:UniversalDescription,DiscoveryandIntegration,统一描述、发现与集成

——WSDL:WebServiceDescriptionLanguage,Web服务描述语言

——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扩展标记语言

5交换体系架构

5.1总体架构

5.1.1总体架构图

保山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的总体架构由服务模式、交换平台、信息资源、技术标准与管理机制

组成,如图1所示。不同服务模式的业务应用通过调用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提供的交换服务,实现对各

种政务信息资源的访问和操作,技术标准和管理机制为政务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提供技术和管理的保

障。

图1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总体架构

交换体系

资源业务公共辅助

保服务

共享协同服务决策

山模式

市技

政术

务标

信数据交换与

交换服务1……交换服务N准

息共享平台与

安管

全理

保机

障制

体基础业务主题交换信息

系数据库数据库数据库数据库资源

保山市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

5.1.2信息资源

参与交换的各类共享信息资源包含但不限于:

——基础数据库。DB5305/T19.12-2019确立的保山市公共基础信息数据库,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中最为基础的、诸多部门在履行政务职能过程中共同需要的政务信息,包括人口基础信息数据

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基础信息数据库。

——业务数据库。各委办局的业务数据库,是其他各类共享信息库的数据来源。

——主题数据库。基于各类业务应用主题而设计的共享数据库。比如企业信用共享库、中小学生学

3

DB5305/T19.17-2019

籍数据库等。

——交换数据库。与业务数据库隔离的、参与政务部门间数据交换的临时信息库。

5.1.3交换与共享平台

DB5305/T19.25-2019确立的交换与共享平台,提供基本信息服务应包括:数据传输、数据适配、

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流程管理、数据存取等服务,为上层各类跨部门应用提供公共的系统间信息传输

和共享信息存取服务。

5.1.4服务模式

服务模式是信息资源和交换与共享平台为跨部门业务提供的主要服务方式,包括资源共享、业务协

同、公共服务和辅助决策。

——资源共享服务模式可支持两个或多个部门之间共享政务信息资源。通过确定单一信息源,实现

其他部门共享使用,来解决政务信息资源一致性问题。

——业务协同服务模式可支持多个政务部门协同完成一个业务过程。通过工作流等技术,将多个部

门业务组成一个业务流程。各部门实现各自的业务,工作流实现业务信息按流程转发,并持续

启动相关业务过程,实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

——公共服务服务模式可为政务人员或社会公众实现政务信息公开服务,可采用网站或门户等技

术。

——辅助决策服务模式可为领导和政务管理人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通过对多渠道的信息进行采

集、汇总、分析、归纳和综合等,获得可靠、科学的决策信息。

5.1.5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与信息资源相关的共享指标、信息编码、信息分类等标准,另一类是

与技术平台互连互通互操作有关的技术标准、与应用接入平台有关的技术标准。与信息资源相关的标准

包括除本标准外,DB5305/T19.1-2019中确立的信息资源标准。与技术平台相关的标准包括DB5305/T

19.1-2019中确立的相关应用支撑标准。

5.1.6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是保证交换体系能够持续、有效运行的一系列管理要求、操作规范和评估机制。管理机制

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对信息资源的维护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保证信息采集的持续性、正确性、一致性等的管理规范;

对信息传输、信息存贮、信息备份、信息使用等方面的管理规范;对信息指标登记、信息指标

变更方面的管理规范;

——对技术平台的运行维护机制,主要包括对平台运行状况的监测、系统维护、设备维修、系统改

造等活动的管理规范;

——对业务服务的管理规范,主要包括信息服务申请、服务提供、服务配置、服务注销等活动的管

理规程;

——对岗位职责的管理规范,主要包括岗位的设置、职责、考核等管理规范。

5.2逻辑结构

保山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通过市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和部门或区县的前置交换系统实现政务

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市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是支撑各部门开展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的基础设施,

应具有市内基础信息资源服务、信息交换服务、授权服务等功能。各部门或区县的前置交换系统是与其

他部门或区县进行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的公用软硬件设施。前置交换系统可与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对接,

获得基础信息资源等服务,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息交换。要传递的信息在交换数据库中落地。交换数据

库应记录数据交换的一些基本信息,以便于对数据交换的跟踪、监控和事后查询等管理任务的实施。保

山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参考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其主要作用包括:

4

DB5305/T19.17-2019

——负责汇集本级政府人口、法人、空间等基础信息资源,并为各部门提供共享服务;

——负责信息交换功能的统一管理,为跨部门、跨区县的信息资源交换提供服务;

——负责认证、授权等基础功能的统一管理,为各部门提供基础功能服务。

图2保山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逻辑结构图

市交换与共享平台基础

数据库

交换……交换

数据库数据库

委办局前置区(县)前置

交换系统交换系统

6信息交换模式

6.1信息交换模式

政务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可采用三种信息交换模式:第一种是集中交换模式,即共享信息集中存储在

统一的数据库中,信息的提供者和信息的使用者通过访问集中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共享。该模式适用于信

息共享程度广泛或信息一致性要求高的应用中。第二种是分布交换模式,即需要共享的信息存储于信息

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各自的数据库中,系统间通过信息交换协议将信息从提供者系统定向传输到使用者

系统中。该模式适用于信息提供与需求确定的应用中。第三种模式是混合模式,即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

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各类跨部门应用需求,是支持多种业务模式,实现基础信息的“一数一源,一源

多用”的基本结构。

6.2混合模式

6.2.1概述

保山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应采用第三种模式。

——可通过集中式的共享信息库实现数据交换,如人口、法人数据资源集中存储于共享的数据库中,

该信息资源提供者或使用者通过访问共享数据库实现交换;

——也可以直接访问或通过中心交换结点实现数据交换,即信息资源分布存储在各部门应用业务数

据库中,信息资源提供者和使用者通过交换结点(各部门的前置服务器和电子政务中心的交换

服务器)提供的交换服务实现两者之间的数据定向传送。

6.2.2混合交换模式的概念模型

混合交换模式的概念模型如图3所示,由中心交换结点和前置交换节点组成。前置交换节点接收和

发送政务部门的交换数据;中心交换结点管理交换域内前置交换节点的数据交换服务,根据需求形成共

享数据库。针对图3的相关概念解释包括:

——业务数据是由各部门产生和管理的政务信息资源数据;

——交换数据是前置交换节点用于存储参与交换的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即部署在各部门前置服务器

上的数据;

——共享数据库是可以为多个前置交换节点提供一致的政务信息资源数据的集中存储区。任意一个

前置交换节点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访问共享数据库;

5

DB5305/T19.17-2019

——前置交换节点是政务信息资源数据交换的起点或终点,完成业务数据与交换数据之间的转换操

作,并通过交换服务实现政务数据的传送和处理;

——中心交换结点主要为交换信息提供点到点、点到多点的信息路由、信息可靠传送等功能;

——交换服务是为特定业务交换信息资源而实现的一组操作集合,通过不同交换服务的组合支持不

同的服务模式。它可以部署在提供者的前置环境,或部署在交换中心环境。交换服务可以访问

交换数据库、主题共享库或基础数据库。通过前置交换环境或交换中心环境的交换与共享平台

提供给使用者调用。交换服务能够被提供者部署与发布,被使用者发现、定位和集成。

图3混合模式交换的概念模型

交换结点交换结点交换结点

共享数据库

前置交换结点前置交换结点

交换数据中心交换结点交换数据

业务业务

数据数据

交换服务交换服务交换服务

6.2.3交换结点的基本功能

交换结点应至少提供数据传送和数据处理服务。数据传送是指根据选定的传送协议完成数据的接收

或发送功能,可通过HTTP/HTTPS、FTP、SMTP、RMI、JMS等技术进行数据传送。数据处理是指完成对消

息包的封装或解析功能,并根据需要实现格式转换、信息可靠性保证、信息加密等功能。

7交换技术要求

7.1交换方式

7.1.1概述

保山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可采用三种交换方式,即基于消息中间件的交换方式、基于Web服务

的交换方式和基于数据文件的交换方式。

7.1.2基于消息中间件的交换方式

基于消息中间件的交换方式是通过使用现有的消息中间件产品,实现异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

这类中间件产品在底层以XML技术为基础,利用适配器(adapter)、端口(port)、管道(pipeline)

等技术实现数据提供者与数据使用者之间的实时数据交换和同步。该交换方式适用于数据量较大、对效

率要求较高的场合,但由于直接操作在数据层,存在一定安全风险,灵活性较差。采用该方式的交换体

系建设参见本标准8.1.1。

7.1.3基于Web服务的交换方式

基于Web服务的交换方式是采用Webservice技术进行组件和应用系统的包装,将系统的数据展示

和需求都看作一种服务,通过服务的请求和调用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该方式无需在数据库层

面相互连接,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该交换方式适合于对可扩展性和灵活性要求较高的场合,以及那些工

作流驱动的、数据量不大的交换。采用该方式进行交换的接口设计应符合GB/T21062.3。采用该方式

6

DB5305/T19.17-2019

进行数据交换,系统应保证交换服务的接口不变。采用该方式的交换体系建设参见本标准8.1.2。

7.1.4基于数据文件的交换方式

基于数据文件的交换方式是在中心交换节点建立数据文件共享目录,各数据来源单位通过文件报送

或网络传送的方式将需要交换的数据文件保存到数据文件共享目录,交换与共享平台采用轮询的方式扫

描数据文件共享目录,如果发现新文件,就主动采集,并进行整理。该方式无需在数据库层面相互连接,

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该交换方式适合于数据来源单位的政务信息资源没有条件采用基于消息中间件和基

于WEB服务的交换方式,对需要交换的政务信息数据根据模板生成数据文件来进行数据交换的场合,以

及那些工作流驱动的、数据量不大的交换。采用该方式进行数据交换,提供的数据文件应符合交换双方

约定的文件格式。采用该方式的交换体系建设不需要前置交换节点,只需在中心交换节点建立共享目录,

交换与共享平台主动轮询共享目录,对共享目录中的数据文件进行数据处理来完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的

交换。

7.2交换协议

7.2.1概述

交换体系中建议采用的信息通信协议如图4所示。

图4交换体系信息交换协议

业务流程协议BPEL1.1SOAP信封

服务描述WSDL1.2SOAP头

安全性协议

安全性协议

可靠性协议

可靠性协议

寻址协议

寻址协议

消息层SOAP1.2SOAP体

消息传送层(HTTP/HTTPS)负载

7.2.2消息传送层协议

消息传送层应采用HTTP/HTTPS,实现消息的信息传送。邮件、文件传输可选择采用JMS、SMTP、FTP

等作为信息传送协议。

7.2.3消息层协议

概述

消息层应基于XML进行消息传递,并采用SOAP作为XML消息传递协议。具体格式规范参见GB/T

21062.2。

消息寻址协议

消息寻址协议规定了定位服务地址所需要处理的属性和操作行为。具体格式规范参见GB/T

21062.2。

消息可靠性协议

7

DB5305/T19.17-2019

消息可靠性协议是可选的,在需要可靠消息传输时应遵循该协议规范,本协议的基本目标是在应用

程序产生异常、系统发生崩溃、网络出现故障时消息能够不丢失。具体格式规范参见GB/T21062.2。

安全性协议

安全性协议是可选的,包含XML消息签名、XML消息加密以及安全的扩展,安全性协议规定了在消

息处理中安全部分的格式框架。具体格式规范参见GB/T21062.2。

7.2.4服务描述协议

服务描述是用于描述信息交换的一方提供的业务功能和接口,以便其他功能组件调用该服务。服务

描述采用WSDL1.2规范作为描述语言,WSDL是定义了服务交互的接口和结构。具体格式规范参见GB/T

21062.2。

7.2.5业务流程协议

当需要支持工作流机制时,需要用标准的描述语言定义业务流程中的活动、事件、变量等要素及其

关系,应采用BPEL1.1作为流程描述语言进行定义。具体格式规范参见GB/T21062.2。

7.2.6协议适用范围

由于消息中间件和Web服务可支持相同的传输协议(如HTTP/HTTPS),可采用相同的消息封装协议

(如SOAP),因此消息传送层和消息层所规定的协议既适用于基于Web服务的交换方式,也适用于基于

消息中间件的方式。服务描述协议和业务流程协议主要适用于基于Web服务的交换方式。

在具体的系统部署结构中,协议可应用于前置交换系统与中心交换系统之间、前置交换系统与前置

交换系统之间、中心交换系统与中心交换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

7.3异构数据库的访问

7.3.1概述

在分布式系统中,由于系统的建设时间、建设目标和建设者的不同,跨系统的数据访问难于实现。

其系统的异构性主要表现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不同;数据库设计结构不同;数据字段的语义和表示方

面的差异。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差异,可通过ODBC、JDBC等通用数据库接口屏蔽。

数据库设计结构的不同,可以通过实现具有一组统一接口的、标准的数据库访问服务来屏蔽。访问

过程由数据访问客户端和数据访问服务器端的交互操作实现,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规范的数据访问请

求,服务器接收数据访问请求并通过调用底层数据库访问接口完成服务请求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客

户端。服务器端提供的访问服务应用WSDL描述,以提供客户端应用程序调用。请求与响应的具体格式

规范见GB/T21062.3。

7.3.2访问方式

在提供者的前置环境部署访问服务,使用者可采取轮询方式、订阅发布方式或调用方式等获取交换

的信息资源,将交换的信息资源存放在交换信息库。通过轮询、订阅发布或调用方式,使用者根据业务

需求,将提供者的信息资源交换到交换信息库,以实现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在多部门政务协同中,

根据各自部门的需求,开发与部署交换服务。在交换中心环境部署采用工作流技术支持政务协同过程。

——轮询方式是使用者定期或定时访问提供者服务;

——订阅发布方式是使用者向提供者一次性订阅,提供者分批向使用者发布;

——调用方式是使用者业务系统通过其前置交换环境访问提供者前置环境,提供者前置环境再访问

其业务系统,获得政务信息资源。

8交换体系建设

8

DB5305/T19.17-2019

8.1建设路线

8.1.1交换体系建设路线

交换体系的建设可采用消息中间件技术或Web服务技术。

8.1.2路线一:采用消息中间件技术

前置系统建设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交换结点的建设,并负责将本部门对外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的目录信息在市数据

交换与共享平台上进行注册和更新。各部门的前置系统主要包括前置服务器、前置数据库、中间件及其

他软件。前置服务器提供与部门现有业务系统的连接,以及共享信息的采集、转换、传输等服务。前置

服务器通过物理隔离设备与部门内部网络相隔离。前置服务器上安装数据库及消息中间件等。前置数据

库存放参与部门间交换的临时数据信息,设计应符合本标准8.2的规定。消息中间件负责传输和接收各

部门交换数据,保证数据的安全准确及时传输。数据交换中间件的功能应包括但不限于:

——数据采集――在业务数据库设置触发器,记录数据的变化,并能通过定时或实时任务将数据变

化记录到前置数据库;

——数据格式转换――把业务数据转换成标准格式的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关联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