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T 10755-2012 芥末酱
SB/T 10755-2012 Mustard
基本信息
本标准适用于第3章中定义的芥末酱。
发布历史
-
2012年08月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广东嘉豪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陈志雄、陈世豪、刘亚萍
- 出版信息:
- 页数:12页 | 字数:15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67.220.10
X66
备案号:—
37208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行业标准
/—
SBT107552012
芥末酱
Mustard
ㅤㅤㅤㅤ
2012-08-01发布2012-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发布
/—
SBT107552012
目次
前言…………………………Ⅰ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技术要求…………………1
5试验方法…………………3
6检验规则…………………3
7标签………………………4
8包装………………………4
9运输………………………
4
10贮存………………………4
()
附录A规范性附录芥籽油挥发性成分含量的测定…………………5
ㅤㅤㅤㅤ
/—
SBT107552012
芥末酱
1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芥末酱产品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签标志包装运输和贮
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第章中定义的芥末酱。
3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716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2760
GB276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2763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5009.3
GB5461食用盐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ㅤㅤㅤㅤ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6682
食品安全国家批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7718
/食品中氯化钠的测定
GBT12457
JJF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脱水蔬菜通用技术条件
NYT714
《》(())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号令
200575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青芥辣酱wasabi
、,、、。
以辣根山葵等为主要原料经磨碎发制调配等工艺制成的半固态复合调味料
3.2
黄芥末酱mustard
,、、。
以芥菜籽粒或芥菜类植物块茎为原料经磨碎发制调配等工艺制成的半固态复合调味料
4技术要求
4.1主要原料和辅料
、、、
4.1.1脱水辣根山葵黄芥籽白芥籽
应符合、、/的规定。
GB2762GB2763NYT714
1
/—
SBT107552012
4.1.2食用植物油
应符合GB2716的规定。
4.1.3食用盐
应符合GB5461的规定。
4.1.4生产加工用水
应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
4.1.5其他辅料
应符合相应的标准和有关规定。
4.1.6食品添加剂
,。
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和使用量应符合GB2760规定的品种其质量应符合相应的标准和有关规定
4.2感官要求
应符合表规定。
1
表1感官要求
ㅤㅤㅤㅤ要求
项目
青芥辣酱黄芥末酱
、
色泽暗绿色青绿色至浅绿色黄色至乳白色
,
香气具有特有的呛鼻辛辣味无不良气味
,,
滋味辛辣可口具有本品特有的风味无异味
,,
体态半固体膏状允许有原料细小颗粒或纤维存在无肉眼可见的外来杂质
4.3理化指标
应符合表的规定。
2
表2理化指标
指标
项目
青芥辣酱黄芥末酱
干燥失重/%≤40.070.0
()/
食盐以计10.010.0
NaCl%≤
()/
芥籽油挥发性成分以异硫氰酸烯丙酯计%≥0.230.10
4.4食品安全指标
应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2
/—
SBT107552012
4.5净含量
《》。
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
5试验方法
,/(),,
本试验方法中用水应符合GBT6682中三级以上含三级水的规格所用试剂除另有注明外均
为分析纯。
5.1感官检验
5.1.1色泽和体态
,,。
取样品10g放置白色瓷盘内进行目测
5.1.2香气
,。
配制样品溶液嗅其气味
3%
5.1.3滋味
,,。
配制样品溶液取少许溶液放入口内仔细品尝
3%
5.2理化指标检验
5.2.1干燥失重
ㅤㅤㅤㅤ
—
按GB5009.32010第一法规定的方法测定。
()
5.2.2食盐以NaCl计
按/中的方法测定。
GBT12457
()
5.2.3芥籽油挥发性成分以异硫氰酸烯丙酯计
按附录方法测定。
A
5.3净含量
按JJF1070规定的方法测定。
6检验规则
6.1总则
,。
产品由企业质检部门按本标准规定检验合格产品方可出厂
6.2检验形式
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6.2.1出厂检验
6.2.1.1每批产品应进行出厂检验。
3
/—
SBT107552012
,、。
6.2.1.2出厂检验项目为感官要求和净含量理化指标中的总固形物食盐
6.2.2型式检验
。,,
型式检验项目包括本标准中规定的全部项目型式检验每半年一次有下列情况之一亦应进行型
式检验。
)新产品试制鉴定;
a
),,;
b正式投产后如更换原料供应商或产地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
c产品停产半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d
)国家质量监督部门提出要求时;
e
),。
f对质量有争议需要仲裁时
6.3组批
同一天生产的同一品种的产品为一批。
6.4判定规则
6.4.1出厂检验项目或型式检验项目全部符合本标准规定时判为合格品。
,。
6.4.2出厂检验项目或型式检验项目如有一项不符合本标准可以加倍抽样复检复检后仍不符合本
,。
标准判为不合格品
7标签
ㅤㅤㅤㅤ
。“”。
标签的标注内容应符合GB7718的规定产品名称应标为芥末酱
8包装
包装材料和容器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有关规定。
9运输
产,、,,、、
品在运输过程中应轻拿轻放防止日晒雨淋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不得与有毒有害有污染的
物品混运。
10贮存
、、。
产品应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的仓库
4
/—
SBT107552012
附录
A
()
规范性附录
芥籽油挥发性成分含量的测定
A.1原理
,,
芥籽油主要成分异硫氰酸烯丙酯用水蒸汽蒸馏后用氨水吸收生成硫脲再加一定量的硝酸银溶
,。,,
液二者等物质的量反应反应结束后用硫氰酸铵定量滴定剩余的硝酸银求出和硫脲反应的硝酸
银量。
A.2试剂
):();
a氨水溶液浓氨水用水稀释1+1
)/硝酸银溶液;
b0.1molL
)硫酸铁溶液;
c10%
)/硫氰酸铵溶液;
d0.1molL
)浓硝酸;
e
)乙醇。
f95%
ㅤㅤㅤㅤ
A.3仪器
):,,(
异硫氰酸烯丙酯蒸馏装置如图其中为三角瓶为圆底烧瓶在
aA.1a500mLb250mL
60mL处有一刻度);
)电炉;
b
):;
c分析天平感量0.0001g
)容量瓶:;
d100mL
)滤纸;
e
)移液管:,;
f1025mL
)吸量管:,;
g510mL
)滴定管:;
h25mL
),。
回流冷凝器可与瓶相配
ib
5
/—
SBT107552012
单位为毫米()
mm
ㅤㅤㅤㅤ
图A.1异硫氰酸烯丙酯蒸馏装置
A.4分析步骤
(),,。
称取芥末酱1g精确至0.0002g放入三角瓶中加入100mL水和20mL95%乙醇振荡均匀
。,
安装好蒸馏装置圆底烧瓶中加入氨水溶液作为接收溶液三角瓶用明火缓慢加热至沸
b10mLa
,(),,/
腾蒸馏至约60mL停止蒸馏约20min用少量水洗蒸馏管2~3次加入0.1molL硝酸银溶液
,。,,,,
20mL充分混合静置5h以上然后把此圆底烧瓶在沸水中加热使瓶内溶液沸腾完成反应冷却
,。,,
加水定容至100mL容量瓶后用滤纸过滤取50mL滤液加5mL浓硝酸使呈酸性加0.5mL硫酸
,/。
铁溶液做指示剂用0.1molL硫氰酸铵溶液滴定至溶液呈褐色且不褪色为终点
A.5计算公式
()。
芥籽油挥发性成分含量按式A.1计算
(C2VC)99.15
20×1-××2×
芥籽油挥发性成分含量()………(A.1)
%=
100m
式中:
———,(/);
C1硝酸银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
C2硫氰酸铵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6
/—
SBT107552012
———,();
V硫氰酸铵溶液的滴定体积单位为毫升mL
———,();
m芥末酱样品的质量单位为克g
———物质的量的异硫氰酸烯丙酯相对应的分子质量。
99.151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A.6结果允许差
同一样品相对平均偏差不得超过10%。
ㅤㅤㅤㅤ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62/T 656-2000 小麦品种 陇鉴19 2000-06-23
- DB35/T 101-2000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 2000-02-15
- DB62/T 655-2000 小麦品种 兰天10号 2000-06-23
- DB22/T 221-2000 吉林烧酒 2000-07-01
- DB31/T 247-2000 饲料中盐酸克仑特罗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2000-06-06
- DB35/ 401-2000 3.6%杀虫单颗粒剂 2000-05-30
- DB31/T 248-2000 猪尿中盐酸克仑特罗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2000-06-06
- DB22/T 220-2000 兼香曲酒 2000-07-01
- DB31/T 246-2000 猪肝中盐酸克仑特罗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2000-06-06
- DB35/ 397-2000 小麦粉标识规定 200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