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T 0870.1-2013 医疗器械遗传毒性试验 第1部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YY/T 0870.1-2013 Test for genotoxicity of medical devices—Part 1:Bacterial reverse mutation test

行业标准-医药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1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YY/T 0870.1-2013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医药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3-10-21
实施日期
2014-10-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归口单位
全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48)
适用范围
YY/T 0870的本部分规定了医疗器械/材料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方法。
本部分推荐使用平板掺入法。
注: 口腔材料的Ames试验见YY/T 0127.10。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济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起草人:
曾冬明、黄经春、于兆琴、陶剑、汤菊莉
出版信息:
页数:14页 | 字数:24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11.040.01

C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

/—

YYT0870.12013

医疗器械遗传毒性试验

:

第部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1

ㅤㅤㅤㅤ

Testforenotoxicitofmedicaldevices

gy

:

Part1Bacterialreversemutationtest

2013-10-21发布2014-10-01实施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

YYT0870.12013

引言

/中给出的检测潜在遗传毒性物质的试验方法均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化

GBT16886.3

》,,,

学品测试指南中规定的方法但这些方法是针对化学品的特性制定而成同时未给出详细的试验步骤

/。/,

因此不适宜直接用于医疗器械材料的检测YYT0870参照OECD试验方法基本原则并根据医疗

/,,/

器械材料的特性对试验方法进行了适当的修改规定了详细的试验步骤可作为GBT16886.3中遗

传毒性试验的补充方法标准。

/的本部分参照(),,

YYT0870OECDNo.4711997方法有或无代谢活化系统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医

/()和色氨酸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菌株的突

疗器械材料诱导组氨酸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株his

-

,。

变情况以评价其潜在的致突变性

。,

点突变是许多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原因有确切的证据表明体细胞的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点

。,、

突变与人类和实验动物的肿瘤形成有关许多试验菌株因具有多种特性如回复位点的DNA序列细

胞对大分子通透性的增加、,

DNA修复系统的缺失或DNA修复过程中错配的提高等而使得它们对突

。,、,

变的检测更为敏感其中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具有快捷廉价并且相对容易操作等优点可用来检测

、,。

DNA碱基对的替代增加或缺失为遗传毒性物质诱导的突变类型提供有用的信息

ㅤㅤㅤㅤ

/—

YYT0870.12013

医疗器械遗传毒性试验

:

第部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1

1范围

//。

YYT0870的本部分规定了医疗器械材料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方法

本部分推荐使用平板掺入法。

:/。

注口腔材料的Ames试验见YYT0127.10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

GBT16886.11

/:、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

GBT16886.33

/: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样品

GBT16886.1212

3术语和定义

ㅤㅤㅤㅤ

/、/和/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GBT16886.1GBT16886.3GBT16886.12

4主要设备

、、、、、、

生物安全柜电热干燥箱恒温培养箱恒温水浴箱恒温振荡水浴箱压力蒸汽灭菌器低温高速离

、()、、。

心机低温冰箱-80℃或液氮罐匀浆器菌落计数仪和电子天平等

5活化系统培养基和试剂

()、。

试验用活化系统和混合液培养基和试剂按附录和附录的规定制备或购买市售产品

S9S9AB

6菌株及其鉴定和保存

6.1菌株

,:

本部分宜至少采用株鼠伤寒沙门氏菌突变型菌株进行试验推荐的菌株组合为

4

)鼠伤寒沙门氏菌株或或;

aTA1537TA97TA97a

)鼠伤寒沙门氏菌株;

bTA98

)鼠伤寒沙门氏菌株;

cTA100

),(),;

大肠杆菌或或鼠伤寒沙门氏菌株

dWP2uvrAWP2uvrAKM101TA102

p

)()。

e鼠伤寒沙门氏菌株TA1535可供选择

:,(

注为了检测交联突变剂所选菌株中最好包括或增加一种易修复的大肠杆菌株如或

TA102DNAWP2WP2

(KM101)。

p

1

/—

YYT0870.12013

6.2菌株特性

。,,

菌株特性应与表相符突变型菌株的某些特性容易丢失或变异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菌株基因

1

型的鉴定并形成文件:

)在收到培养菌株后;

a

)当制备一套新的冷冻保存或冰冻干燥菌株时;

b

)当每皿自发回变数不在正常范围时;

c

)当对诱变剂丧失敏感性时;

d

)使用主平板传代时;

e

)投入使用前。

f

表菌株鉴定结果

1

基因型

R因子

菌株组氨酸脂多糖uvrB自发回变

(d

抗氨苄青抗四环素f

缺陷a屏障缺失b修复缺陷e菌落数

c

霉素)

TA97+++-+90~180

TA98+++-+30~50

TA100+++-+120~200

TA102++++-240~320

ㅤㅤㅤㅤ

TA1535++--+10~35

TA1537++--+3~28

()

WP2KM101+++-+7~23

p

a“”表示需要组氨酸。

+

b“”表示有抑制带。

+

c“”表示具有因子。

+R

d“”表示有四环素抗性。

+

e“”表示无修复能力。

+

f

,。

该数值为参考值可在验证的基础上确定本实验室的规定数值范围

6.3菌株鉴定

6.3.1增菌培养

,()(//)

在5mL营养肉汤培养基中接种贮存菌培养物于37±2℃条件下振荡115rmin~125rmin

培养10h~12h。

6.3.2组氨酸缺陷型的鉴定

(,),

6.3.2.1加热融化底层培养基两瓶一瓶不加组氨酸一瓶加组氨酸不加组氨酸者每100mL底层

;(

培养基中加生物素加组氨酸者每底层培养基中加组氨酸每

0.5mmolD-0.6mL100mLL-1mL

),,。

中含和生物素冷却至左右各倒两个平皿

100mL0.4043g0.5mmolD-0.6mL50℃

2

/—

YYT0870.12013

:,(

6.3.2.2接种取有组氨酸和无组氨酸培养基平皿各一个按菌株号顺序各取一白金耳菌液划线直

),培养。

线接种在培养基表面37℃48h

:,

6.3.2.3结果判定受试菌株在有组氨酸培养基平皿表面各长出一条菌膜无组氨酸培养基平皿上除

,。

自发回复突变菌落外无菌膜说明受试菌株确为组氨酸缺陷型

6.3.3脂多糖屏障缺陷的鉴定

:,()

6.3.3.1接种取菌液0.1mL移入平皿迅速将加热融化的营养肉汤琼脂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

,,。,

适量倒入平皿混匀平放凝固将一片无菌滤纸片放入已凝固的培养基平皿中央用移液器在滤纸片

上滴加结晶紫溶液,培养,。

0.1%10L37℃24h每个菌株做一个平皿

μ

:,()。、

6.3.3.2结果判定阳性者在纸片周围出现一个透明的抑制带说明存在rfa深粗型突变TA97

、、、、和(),

TA98TA100TA1535TA1537TA102WP2pKM101均有抑制带野生型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野

生型WP2(KM101)没有抑制带。

p

6.3.4R因子的鉴定

,,,,

6.3.4.1加热融化营养肉汤琼脂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适量倒入平皿中平放凝固用移液器吸

,,,

0.8%氨苄青霉素10L在凝固的培养基表面依中线涂成一条带待氨苄青霉素溶液干后用接种环与

μ

,

氨苄青霉素带相交叉划线接种要鉴定的菌株并且接种一个不具有因子的菌株作氨苄青霉素抗性的

R

(),。

对照一个平皿可同时鉴定几个菌株37℃培养24h

定制服务

    关联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